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5课一、选择题1.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唐玄宗的变化导致了( )A.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B.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C.对外开放包容,万国来朝 D.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关系和睦2.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A.外戚专权 B.宦官专权 C.农民起义 D.藩镇割据3.“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请问这场动乱是(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李自成起义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A.平定了安史之乱 B.冲击了唐朝统治C.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D.推翻了唐朝的统治5.唐朝在维系了200多年的统治后轰然倒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究这个帝国命运,其转折点应该是( )A.巡游江都 B.女皇登基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6.根据历史现象探究历史原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造成下面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户数 人口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8914790 52919390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933174 16990386A.宦官乱政 B.外戚专权 C.安史之乱 D.外族入侵7.唐朝中后期,朝政黑暗,翰林学士刘允章认为,国家有“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等现实问题。其中“大将不朝”被史学界公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指向的问题是( )A.皇权腐朽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政8.易中天在他的《安史之乱》一书中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C.推动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9.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C.唐末,黄巢发动农民起义D.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政权分立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10.“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朱温灭唐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二、简答题11.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请结合隋唐时期的历史,回答问题。【走进历史,了解和谐社会】(1)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请举出两例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2)君臣之间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一对相处融洽的君臣。(3)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工程。【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4)这段时期,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皇帝是谁 (5)这段时期,因贪图享乐而导致唐朝衰弱的皇帝是谁 12.某班同学以“唐朝的盛衰”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史称什么?他为了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了哪一制度?(2)唐玄宗在位前期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写出两点)他统治前期出现的局面史称什么?(3)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起义是什么?(4)从以上探究中你获得了哪些历史感悟?13.简答题。(1)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2)简述“开元盛世”局面的表现。14.概括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局面的表现。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唐玄宗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对唐朝发展的影响。15.唐玄宗统治后期为何出现了“外重内轻”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从唐朝衰亡中得到怎样的启示?三、综合题16.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完成下下列要求。材料 (1)写出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称其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句话该怎样理解。(2)盛唐气象是对唐朝社会高度繁荣的一种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盛唐气象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3)在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这场动乱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巩固王朝统治,唐太宗在他在位的23年(626~649年)期间,在高祖建制的基础上,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实施一系列措施,奠定和完善了各项治国制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政治、法律、经济方面采取的主要治国措施,并简析其共同意义。材料二(2)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发展”的具体表现。材料三(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联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表。时间 人口数649年 1900万人726年 4141万人741年 4532万人材料三 天宝(唐玄宗后期都会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佣兵49万……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纵情享乐。(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并找出材料一中对治国理政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句话。(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数量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与哪两个盛世局面有关?(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4)隋唐兴亡更替的历史给你的启示是什么?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材料二 《旧唐书》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材料三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哪一事件?“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是什么?唐朝灭亡后,延续这一局面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君臣共商国是成为了“贞观之治”的特色,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齐廉允《“贞观之治”面面观》材料二 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傅乐成《中国通史》材料三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举措的积极作用。(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出现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述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试卷第2页,共2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5课》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C B C C B C D B1.A【详解】根据题干“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可知唐玄宗前期是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唐玄宗后期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不理朝政,唐玄宗的变化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A项正确;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但材料强调的是后期腐败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对外开放包容,万国来朝,但材料不涉及对外政策,是唐玄宗后期的腐败统治,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在唐太宗时期,与唐玄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的实质是藩镇割据,D项正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而不是外戚专权,排除A项;宦官专权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唐末农民战争不是五代十国局面的实质,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3.C【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唐朝由盛转衰”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集权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均与本题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4.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选项“冲击了唐朝统治”符合题意,B项正确;黄巢起义发生于安史之乱以后,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不是黄巢起义之后形成的,排除C项;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朝在维系了200多年的统治后轰然倒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究这个帝国命运,其转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因此唐帝国命运的转折点应该是安史之乱,C项正确;隋炀帝巡游江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排除A项;女皇武则天登基后经济进一步发展,上承贞观,下起开元,不符合“转折点”这一要求,排除B项;陈桥兵变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的政变,建立北宋,排除D项。故选C项。6.C【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格反映肃宗乾元三年时户数和人口数比玄宗天宝十四年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C项正确;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时期形成的,排除AB项;题干反映的是唐朝人口锐减,没有体现遭到外族入侵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的“大将不朝”指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大将指的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节度使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控制,藩镇割据成为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皇权腐朽对应的应是“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和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排除A项;宦官专权指的是宦官集体或个别宦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获得过度的权力和影响,与“大将不朝”无关,排除C项;外戚专政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与“大将不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根据材料“‘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没有导致唐朝直接灭亡,排除A项;安史之乱与阻碍民族之间的交融无关,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完成,安史之乱没有促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据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政权分立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是对中国历史上政权存续的一个历史认识,即历史观点,D项正确;ABC项都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历史事件,都属于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10.B【详解】根据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魏博、成德、幽州三镇率先形成割据势力起,发展到全国49个藩镇,威胁中央集权,B项正确;朱温灭唐是907年,排除A项;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排除C项;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D项。故选B项。11.(1)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2)君臣: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和姚崇、宋璟。(3)工程:大运河。(4)皇帝:隋炀帝。(5)皇帝:唐玄宗。【详解】(1)史实:结合所学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可知,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可举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2)君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的名臣很多,可举例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和姚崇、宋璟。(3)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段时期出现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工程是大运河。(4)皇帝: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统治面临瓦解。这段时期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皇帝是隋炀帝。(5)皇帝:结合所学唐玄宗统治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唐玄宗追求享乐,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由盛转衰。12.(1)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两点即可)开元盛世。(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4)统治者应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励精图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符合题意即可)【详解】(1)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制度:他为了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2)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局面: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3)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4)感悟:通过以上探究认识到统治者应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励精图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13.(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2)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开始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改革,在他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他统治前期出现的统治局面史称“开元盛世”。14.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社会风气开放;民族关系和睦。原因:唐太宗与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在位前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严格考察官吏;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重用人才。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史称“开元盛世”,盛世局面的表现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社会风气开放、民族关系和睦。第二小问,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唐太宗与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在位前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严格考察官吏;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重用人才。第三小问,唐玄宗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对唐朝发展的影响是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15.原因:①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②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衰亡过程:①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战乱频繁,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②黄巢大起义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启示:①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利益,爱惜民力;②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③吏治清明是国家繁荣的有力保障;④加强监督机制建设。(答出任意两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详解】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外重内轻”局面的原因有:①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②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亡过程为:①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战乱频繁,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②黄巢大起义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第三问是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唐朝衰亡的原因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如:①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利益,爱惜民力;②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③吏治清明是国家繁荣的有力保障;④加强监督机制建设。16.(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理解: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2)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交融加强;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多彩;对外交流广泛等;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明的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人民的辛勤劳动等(3)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详解】(1)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的社会状况是粮食连年丰收,牛马成群,遍布四野,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盛世局面称作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史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呈现繁荣景象,表现在经济上,经济繁荣,与国外贸易往来密切;政治上,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疆域辽阔;文化上,文学艺术多彩,诗词创作达到中国的顶峰;民族政策方面,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出现大融合的现象。社会风气开放,对外交流广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原因:可从统治者的态度、政局、政策等方面归纳,如: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明的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3)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17.(1)政治措施: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法律措施:制定法律,减轻刑罚。经济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共同意义:有利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主要方式: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等。史实: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怀仁可汗、云南王等。(3)事件:安史之乱。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详解】(1)治国措施:结合所学唐太宗的统治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在法律上,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 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因此政治措施是: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法律措施是:制定法律,减轻刑罚。经济措施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共同意义:结合所学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可知,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主要方式:结合所学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主要方式有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等。史实:结合所学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可举例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怀仁可汗、云南王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的维护了唐朝的统治。(3)事件、影响:根据材料三“755年—763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并结合所学安史之乱的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18.(1)隋炀帝骄奢淫逸,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2)上升趋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安史之乱。(4)统治者要勤政爱民;以民为本等。【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可知,隋炀帝骄奢淫逸,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最终暴政导致亡国。语句:根据材料一“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可知,“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大意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对治国理政最具有借鉴意义。(2)趋势:根据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从649年到741年,唐朝人口不断增长,呈现上升趋势。盛世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3)事件:根据材料三“天宝(唐玄宗后期都会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佣兵49万……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纵情享乐。”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4)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统治者的政策、对待百姓的态度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勤政爱民;以民为本等。19.(1)事件:安史之乱。结果:763年安史叛乱被平定。意义:标志着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2)“藩臣”:节度使。局面:藩镇割据局面。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延续:五代十国。(3)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详解】(1)根据材料一“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可得出,这一事件是:安史之乱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在763年安史叛乱被平定。意义:根据材料一“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可知,按时之乱的破坏性极强,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2)“藩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立的节度使就是“藩臣”。局面:根据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可得出,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特点:根据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可知,节度使名义上是藩臣,实际上文武将吏可以自行设置,贡赋不入朝廷,这是就是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延续: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这是藩镇割据的延续(3)根据材料三“黄巢诗《不第后赋菊》”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20.(1)原因: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作用: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2)现象: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影响: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可知,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是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作用:根据材料一“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可知,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根据材料一“君臣共商国是成为了‘贞观之治’的特色,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知,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三“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可知,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2)现象:根据材料二“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有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证;唐玄宗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背景:根据材料三“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可知,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是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影响:根据材料三“……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