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4课
一、选择题
1.下图为唐朝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可用于研究唐朝时期的( )
A.社会经济 B.中外交往 C.民族关系 D.制度创新
2.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
3.据以下表格内容判断,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 )
单元主题: 课时 子目
第2课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
第3课 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
第4课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下面两图所示人物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5.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佐证(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6.“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2022年3月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三星堆遗址现已出土重要文物。如图所示图片是唐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货币,它们共同反映了唐代( )
A.货币样式多样 B.中外贸易繁荣 C.币制管理混乱 D.外商财力雄厚
7.《全球通史》中指出: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8.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中外交往盛况信息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9.在中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出土了隋唐的铜镜、钱币和瓷器。在我国新疆、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也很多,如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日本钱币等。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铸币技术先进 B.中外交流频繁 C.瓷器应用广泛 D.国家实力强盛
10.以下史事与下图相关的是( )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海上丝绸之路
二、简答题
11.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当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共同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写出被称为“诗仙”的唐朝诗人。唐朝有哪些著名的画家?任意写出一位。
(2)大唐以博大的胸襟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的使节被称为什么?唐人以不畏艰险的精神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写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高僧。
(3)唐朝也善于学习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写出贞观年间西行天竺的高僧。他为中国哪一宗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写出记载他游历的珍贵文献。
(4)你认为如何才能推动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
12.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强盛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写出两例唐朝在农业工具方面取得的成就。
(3)唐朝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辉煌的特点。在绘画方面,涌现出许多著名画家,请至少列举出其中一位,并写出其代表作品。
(4)唐朝时期,对外开放包容。请举出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两个典型事例。
13.“和为贵,谐为美”,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社会理想。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走进隋唐,追寻社会和谐】
(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列举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列举这段时期出现的著名大臣。(列举2位)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列举唐朝与吐蕃民族和谐相处的两个典型事例。
(4)国家与国家的和谐:请列举唐朝与周边和谐相处的国家名称。
14.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上边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请写出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对外交往非常活跃,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在唐朝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的过程中,许多人物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唐朝都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它是哪座城市?当时唐朝的哪种陶瓷器闻名中外?
(2)中日两国是一海相隔的邻邦,唐朝时中日交往密切。请举出两例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相互往来的史实。
(3)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时曾说,中印两国历史上已有密切交往。唐太宗时远赴印度学习佛教的是谁?归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一部著作是什么?
(4)请用一句话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以史为鉴,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对现今的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何借鉴意义?
三、综合题
16.唐朝前期,社会呈现一派繁盛景象。七年级某班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材料一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 100 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资料序号 资料
①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② 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
③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图图(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材料三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受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的图文内容,概括唐都长安城的特点。
(2)如果把材料二的资料按照下表的研究角度进行分类,请你把对应的资料序号填入表中。
研究角度 唐朝社会安定 唐朝民族交融 唐朝文化辉煌
资料序号
(3)根据材料三,比较玄奘和鉴真的经历有哪些共同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墓葬出土文物
材料二 大化四年,派使者赴唐,大使二人,副使二人,学生沙门(僧人)等随之,约二百四十人余,乘两艘船往。
——摘编自《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三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摘编自郭沫若《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纪念》
材料四 盛唐文化气象恢弘,犹如磁石般吸引着周边国家和政权前来学习和交流。发达的海上和陆上交通,推动了中外交流的繁荣。新罗、日本等国家曾派遣留学生,常驻长安,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1)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的哪些史实?
(2)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唐朝的对外交往呈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四,概括唐朝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中国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了大批使者来中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这些使者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1300多年前,天竺的戒日王举行了盛大的佛学辩论会,担任主讲的是一位来自唐朝的佛学大师。
(2)材料二中提到的佛学大师是谁?他何时西行天竺?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3)从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部分知识进行了专题整理,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
(1)请补全笔记一内容,补全的内容必须符合专题要求。
(2)请从下列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四个,参照笔记一补充完成笔记二。
文景之治 甘英出使大秦 科举制 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 遣唐使文成公主入藏 汉武盛世 三省六部制 唐朝与大食往来 贞观之治 金城公主入藏 鉴真东渡 黄巢起义 开元盛世 澶渊之盟 唐三彩
20.两汉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
材料一 任长沙太守时,每月初一、十五打开衙门,贴出告示,让民众进来看病,他坐在大堂上逐一问诊。后来人们将坐在药铺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以此纪念。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结合前人经验与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的医学著作是什么 后世怎样尊称他?
(2)材料二图一这套体操的名称是什么?这套体操的创造者是谁?他发明的什么药剂,可以让人失去知觉,然后实施外科手术?
(3)材料二图二人物是哪一宗教的?图三人物是哪一宗教的?其中哪一宗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4课》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C D B D B B D
1.B
【详解】根据材料“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吸引了世界的商人、使者来唐经商、学习,材料中的出土文物都是当时来自国外的人或物,反映出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B项正确;曲辕犁、筒车、唐三彩等反映唐朝农业、手工业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反映了唐朝的民族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题干文物没有体现制度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据题干“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罗是中国的邻国,材料说明唐朝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并深刻影响周边国家的发展,说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体现不出唐朝政治制度先进,排除A项;材料不能全面说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朝民间交往密切”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盛世局面的出现。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以“和”为贵的民族关系,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对外的友好交往关系,如玄奘到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辉煌的隋唐文化,如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在时代。因此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期,C项正确;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其中的代表是玄奘和尚和鉴真和尚。唐朝初年,玄奘和尚西游天竺取经,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为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贡献。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中国佛法,将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给日本,促进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两位高僧对外交流的例子,不仅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还说明这种文化间的交流是双向的,C项正确;“高度繁荣,共享太平”描述了社会的繁荣状态,但并未直接体现唐朝的对外交往特点,排除A项;“世界领先,求同存异”虽然唐朝在多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求同存异”更多描述的是处理国际关系或文化交流时的态度,而非唐朝对外交往的整体特点,排除B项;“源远流长,泽被东西”描述了文化影响的深远和广泛,但并未直接突出唐朝的对外交往方式或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与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没有联系,排除A项;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与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没有联系,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与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通报三星堆遗址现已出土重要文物。如图所示图片是唐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货币,它们共同反映了唐代”结合所学知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流通到中国,说明了唐朝的中外贸易交流频繁,B项正确;仅从这几种货币不能得出唐代货币样式多样的结论,因为这些只是不同国家的货币,不能代表唐代货币整体样式丰富,排除A项;这些货币的出土不能说明唐代币制管理混乱,没有相关依据,排除C项;出土这些外国金币不能说明外商财力雄厚,比较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据题干“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开放的景象,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指的是国家形成的初期阶段,这与唐朝的历史时期不符,唐朝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长安城的繁荣和开放,并未强调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指的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如秦朝的统一,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唐朝的开放和繁荣,并未直接涉及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表述大意为皇宫的宫门像九重天门一样层层打开,万国的使臣和文武百官一起向皇帝行礼,表达了皇帝的尊贵和国家的威仪,体现了唐朝中外交往盛况,B项正确;“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意思是指自从贵族女子通过和亲的方式与少数民族联姻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逐渐与汉族相似,这是一种民族融合的表现,排除A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大意为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通过描写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不惜劳民伤财,从遥远的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的情景,讽刺了统治者的奢侈和浪费,排除C项;“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大意为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在中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出土了隋唐的铜镜、钱币和瓷器。在我国新疆、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也很多,如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日本钱币等”,可知在唐朝出现了阿拉伯、东罗马、日本的物品,同时期的中亚、西亚和非洲也出土了中国的物品,说明了唐朝时期与西亚、欧洲、非洲、日本等都有交往,中外交往频繁,B项正确;铸币技术先进与铜镜、瓷器无关,排除A项;瓷器应用广泛与材料中的外国钱币无关,排除C项;国家实力强盛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而材料强调的是中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可知,从唐朝出发在陆上和海上有多条交通线到达国外地区,说明海上丝绸之路获得发展,D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与唐朝时间不符,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只能说明唐朝到日本有海上路线,对题干表述片面,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与唐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1)李白阎立本或吴道子
(2)“遣唐使”鉴真
(3)玄奘佛教《大唐西域记》
(4)围绕交流互鉴谈即可
【详解】(1)诗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画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2)称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来华,当时称为“遣唐使”;高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高僧及宗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文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4)本题可以从文明交流的特点等角度进行作答,如文明互鉴促进共同发展等。
12.(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曲辕犁、筒车。
(3)阎立本,《步辇图》。(或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4)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出现的两个治世局面分别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在农业工具方面取得的成就分别有曲辕犁、筒车。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两个典型事例包括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13.(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唐太宗与魏征,唐玄宗与姚崇。
(3)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4)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详解】(1)盛世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
(2)大臣: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使得贞观一朝,人才济济,朝臣进谏成风,他重用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
(3)事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吐蕃民族和谐相处的典型事例有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
(4)国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今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14.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大食一般指阿拉伯帝国。由此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发达,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等地区都有往来。
15.(1)长安;唐三彩。
(2)史实:遣唐使、鉴真东渡。
(3)玄奘;《大唐西域记》。
(4)特点:对外开放。借鉴意义: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都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它是长安。唐都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2)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遣唐使回国之后,带回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促进了日本的政治改革。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终于到达天竺,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后回国主持译经工作,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综上所述,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玄奘西游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说明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以史为鉴,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对现今的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借鉴意义是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
16.(1)特点:规模宏伟;规划井然有序;市坊分离;商业繁荣;是国际大都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唐朝社会安定:③;唐朝民族交融:①;唐朝文化辉煌:②
(3)共同之处:都远赴邻国,经历了艰辛;都传播了佛教;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都体现了唐朝开放的政策。
(4)主题:盛唐气象、唐朝繁荣与开放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可知,唐朝长安城特点是规模宏伟;规划井然有序;市坊分离;商业繁荣;根据材料一“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可知,唐朝长安城的特点是国际大都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分类:根据材料二“③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图图(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属于描述唐朝的社会安定;根据材料二“①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属于描述唐朝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二“②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属于描述唐朝文化辉煌成就。
(3)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三“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鉴真,受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可知,玄奘和鉴真都远赴邻国,经历了艰辛;根据材料三“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知,玄奘和鉴真都传播了佛教;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日本都体现了唐朝开放的政策。
(4)主题:根据上述材料唐朝长安、唐朝社会安定、文化辉煌和唐朝对外关系,可以得出活动主题是盛唐气象、唐朝繁荣与开放等。
17.(1)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
(2)交往范围广泛;双向交流。
(3)唐朝文化和制度先进;唐朝海陆交通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详解】(1)史实:根据材料二“大化四年,派使者赴唐,大使二人,副使二人,学生沙门(僧人)等随之,约二百四十人余,乘两艘船往。”可知,体现了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根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体现了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
(2)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墓葬出土文物”可知,唐朝时期与大食、东罗马和非洲有所交往,体现了唐朝时期对外交往范围广泛;唐朝时期有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盛唐文化吸引周边国家来华学习,同时也给唐朝带来影响,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
(3)原因:根据材料“盛唐文化气象恢弘,犹如磁石般吸引着周边国家和政权前来学习和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繁荣主要原因在于:唐朝文化和制度先进;唐朝海陆交通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18.(1)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统治时期);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具有顽强的毅力等。
(3)要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小题1】目的:根据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可知目的为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小题2】大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何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由此可知我们能从玄奘身上学到优秀品质有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具有顽强的毅力等。
【小题3】启示:根据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可知启示为要实行对外开放;根据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可知启示为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二玄奘西行求佛法可知启示为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19.(1)内容:大运河
(2)【示例一】专题: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内容:甘英出使大秦、遣唐使、唐朝与大食往来、鉴真东渡
【示例二】专题:古代盛世。内容: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示例三】专题:古代民族交往。内容: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澶渊之盟。
【详解】(1)内容:根据笔记一内容古代重大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呈现的都是水利工程,所以补充的内容为大运河。
(2)【示例一】专题:根据提供的学习内容,可以简单进行分类整理,如: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英出使大秦,遣唐使,唐朝与大食往来,鉴真东渡都属于不同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的内容。
【示例二】专题:根据提供的学习内容,可以简单进行分类整理,如:古代盛世。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不同时期的古代盛世。
【示例三】专题:根据提供的学习内容,可以简单进行分类整理,如:古代民族交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澶渊之盟都是不同时期民族间的交往有和平有战争。
20.(1)人物: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尊称:医圣。
(2)名称:五禽戏;创造者:华佗;药剂:麻沸散。
(3)图二宗教:道教;图三宗教:佛教;我国宗教:道教。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任长沙太守、坐在大堂上逐一问诊、坐堂医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河南邓州人,他坐了长沙太守后,坚持为百姓治病,按当时规矩,他这一级别的官不能随意接近百姓,他想出一个办法,每月初一、十五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接诊,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先生”。
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尊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名称:根据图二可知,这是五禽戏,模仿虎、熊、鹿、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
创造者:根据图二可知,这是五禽戏,发明者是华佗。
药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3)图二宗教:根据图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吕洞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吕洞宾,是道教中的著名人物,被尊为道教丹鼎派祖师和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图三宗教:根据图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是唐玄奘。唐玄奘西天取经,与佛教有关。
我国宗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民间,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