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长安区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1.A:从龙山和岳石文化遗址出土植物遗存浮选分析图来看,栽培植物有一定占比,说明人们对食物来源有了更多主动掌控,生存能力有所提高,A正确:采集植物并非主导,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C错误;图中未明确显示水稻栽培占比高,D错误。2.C:战国时期“关”设在国境和交通要道且税率大增,各国为增加财政收入设关收税,这反映了当时分裂割据的局面,C正确:虽有关税,但未阻断商品流通,A错误:战国时“工商食官”体制逐渐瓦解,B错误;税率增加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业发展,经济活力并非衰退,D错误。3.C:《晋书·儒林传·序》批判当时崇尚玄学、废弃儒学的现象,认为这导致西晋灭亡,其目的是维护儒学正统地位,C正确;晋灭亡根源是多方面的,材料分析不全面,A错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不是儒玄对立,B错误;材料未提及三教合归儒,D错误。4.B:“理”字在《唐律疏议》多律目中剖析律文原意等,体现唐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实际为导向,B正确:材料未体现宽严相济,A错误;理学在宋代形成,C错误;材料强调“理”对律文剖析,并非以道德为准绳,D错误。5.D:吐蕃青唐部首领及其兄弟以“包”为姓,反映出对包拯的崇拜,体现汉藏民族交融日益深入,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吐蕃社会不公,A错误;仅几个例子不能说明改汉姓成新风尚,B错误;宋朝未将吐蕃纳入版图,C错误。6.B:嘉靖时陕西疫病救治中,从医疗场所到粮食供应都由政府安排,乡绅等参与也是在政府主导下,体现政府主导疫病救治,B正确;仅一次救治不能说明社会救济体系完善,A错误;材料未体现疫情引发社会动荡,C错误;材料强调政府主导,而非民间医疗力量强大,D错误。7.C:图片显示新增通商口岸深入内地,便利列强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面临更严峻挑战,C正确:中国社会性质开始转变是鸦片战争后,A错误;材料未体现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B错误: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是武昌起义后,D错误。8.A:19世纪中叶后各种思潮受知识青年欢迎,反映他们积极探寻国家出路,A正确:他们是学习西方思潮,并非构建本土思想体系,B错误: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探索救亡图存,C错误:这些思潮是基于社会现实,D错误。9.C:日本因中国战场牵制,不愿参加对苏战争,说明中国有效消耗了日本战争资源,C正确:材料未体现轴心国集团内部矛盾尖锐,A错误;当时中日力量对比未发生逆转,B错误;日本是因中国战场而不参战,并非德苏平衡策略,D错误。10.B:1955年正处于社会改造时期,田汉修改《白蛇传》歌颂善良、批判恶势力,有利于适应社会改造需要,B正确:“双百”方针1956年提出,A错误:改戏目的不是规范戏剧艺术形式,C错误:提高群众艺术修养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11.A: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相关议案,是因为涉及侵犯他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等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行为,体现中国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A正确;材料未体现求同存异方针,B错误;不只是地缘政治利益考量,更主要是维护正义,C错误;20世纪70年代外交主要服务于打破外交僵局,D错误。12.A:雅典民主政治发达,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为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促进了众多大思想家、大艺术家的产生,A正确;雅典地缘环境并非相对隔离,B错误;商业贸易繁荣是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崇尚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文化繁荣关联不大,D错误。13.D:法国习惯法编纂强调国王权威,又保障地方等级参与,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D正确:这些做法强化了世俗权力,A错误;大陆法系成熟与罗马法发展相关,B错误:等级君主制确立与材料做法不符,C错误。14.A:国际联盟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划分,实质是对殖民地的重新瓜分,试图掩盖殖民侵略行为,A正确;这违背民族自决原则,B错误;没有实现殖民地民族独立,C错误;也不能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D错误。15.C:苏联为拍摄电影调动各部门生产物资,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调配资源的运转逻辑,C正确:苏联工业发展不平衡,A错误:材料未体现美苏意识形态竞争,B错误:材料强调计划调配,不是行政部门对市场控制,D错误。16.D:二战后旅游业发展得益于现代科技在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综合应用,使旅游更便捷、体验更丰富,D正确: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A错误;铁路建设不能完全解释旅游形式多样化,B错误:旅游观念改变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