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4月21日
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像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亚哈拉夫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4400年),三角形作为一种几何元素,早在两河流域的陶器上就已出现(图1)。往东,在阿尔帕契亚也出土了类似图案的陶碗(图2)。据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
A.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互动 B.定居生活出现
C.文明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D.初步实现统一
2.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与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大致处于同一时代,但古希腊却发展出了奴隶制民主政治模式,其根本原因是
A.海洋国家的地理优势 B.小国寡民的政治形态
C.工商经济的繁荣兴盛 D.人文哲学的高度发展
3.许多古代大国都采用了行省制。据记载,亚述人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行省制度;亚历山大帝国大致沿用了波斯的行省制度;罗马帝国的行省是最主要的地方行政单位,行省总督负责政治、军事、税收和司法事务。由此可见,行省制
A.源于亚述并向外拓展 B.确保了帝国长治久安
C.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D.适应了大国治理需要
4.14世纪中后期,英国的一些城市(如布里斯托尔市、约克市)通过赎买等手段从国王手中获得特许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自治权。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瓦解
C.中央集权的发展 D.地方势力的膨胀
5.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历时三年,耗费甚巨,出发时的五艘船中,仅维多利亚号成功返回西班牙。维多利亚号带回了丰富的货物,仅丁香就有381袋,重量达52.4吨。这些货物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足以抵消整个环球航行的成本。这可用来说明
A.航海探险推动了科技进步 B.早期殖民扩张的残酷性
C.新航路开辟的经济驱动力 D.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6.1600年,英属东印度公司成立,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其特许状,承认它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赋予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权,还让它拥有宣战媾和、建立海陆军、管理殖民地、设立法庭等代表国家的权利。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的设立
A.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贸易 B.代表国家意志实施海外扩张
C.确立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 D.旨在开拓中国鸦片贸易市场
7.英国饮茶的一大特点是将茶与糖和牛奶混合。一些学者认为,英式饮茶反映了西印度群岛种植园生产的蔗糖消费与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茶叶消费之间的密切联系。据此,下列项中最能准确揭示英式饮茶出现原因的是
A.东印度公司的经营 B.大西洋三角贸易的开辟
C.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D.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
8.启蒙思想倡导思想自由、学术自由,鼓励通过实证和观察来验证理论,为科学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启蒙思想家们还借鉴科学方法,将理性应用于社会、政治、伦理等领域,希望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研究人类社会,以理性之光驱散迷信和蒙昧。这说明
A.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 B.启蒙运动引发了科学革命
C.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相互作用 D.科学革命重视经验和事实
9.薄伽丘《十日谈》里的僧侣、拉伯雷《巨人传》中的父子、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磨坊主,以及莎士比亚《亨利四世》里的爵士等“愚人”形象均熠熠生辉。这些人物的言行充满喜感、鲜活生动,有其可恨之处,也有其可爱之处。“愚人”形象反映了当时
A.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性解放的追求 B.不同阶层的人社会地位逐渐平等
C.民众摆脱宗教束缚实现文学自由 D.等级观念受到理性主义强烈冲击
10.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了基本的公民自由,宣布诸如斯图亚特王朝国王的做法是非法的,规定了国王必须在征得议会同意和符合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统治。可见,该法案
A.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统治的需求 B.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
C.标志着国家权力完全转移到议会 D.宣告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彻底结束
11.在1787年宪法的序言中,执笔人莫里斯将宪法初稿中的“我们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的人民”修改成“我们合众国人民”。这一修改意在
A.维护人民利益 B.取消各州权力
C.维护共和政体 D.强化联邦观念
12.7世纪,日本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19世纪中期,日本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这两次变革都
A.确立了幕府政治体制 B.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C.源于严重的民族危机 D.缘于对外来文明的鉴别取舍
13.近代中国的“南京布”曾在一百多年时间内在西方畅销,但1819年后情况发生变化。当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离岸时土布价值为121466银两,1820年减至58181银两,1825年更减至612银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D.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14.下图为1840年英国画家乔治·克鲁克香克创作的漫画。漫画将整个英国社会比作一个蜂巢,展示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各种职业和人群。蜂巢共有9层54个单元:皇室位于最顶层;中间层人数最多,包括书商、机械师、纺织工、珠宝匠、茶叶商人和发明家等;底层则是煤矿工人和清洁工等。此漫画折射出
A.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
B.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细化
C.工业革命使社会流动加速
D.工业革命推动生活节奏加快
15.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反映出
时间 成就
1841年 英国人惠特沃斯设计制造统一制式螺纹,广泛应用于机器工业,并提出世界上第一份螺纹国家标准
1864年 美国参照英国螺纹标准体系制定国家螺纹标准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螺纹标准
A.资本主义垄断螺纹市场 B.螺纹生产技术发展成熟
C.螺纹生产适应机械化生产需要 D.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构建
16.某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新和谐公社”“共产主义者同盟”“唯物史观”“巴黎公社社员墙”等相关史实,他们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B.工人运动走向了国际联合
C.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D.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直接体现于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内容。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
-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材料二 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当时的通信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毫不奇怪,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止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断《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印加帝国统治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看法。(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时,才知道有甘蔗这种作物,自此极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队带到欧洲。6世纪,甘蔗传入波斯。7世纪,甘蔗传入埃及。8-12世纪,穆斯林教徒将其传播到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各地区,继而进一步传播到塞浦路斯及非洲东岸。随后,地中海一带开始广泛栽种甘蔗,欧洲蔗糖业兴起。但从世界整体来看,新旧大陆之间基本上彼此隔绝,亚、欧、非三洲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范围较小,而且时断时续。
-摘编自张兰星《旧大陆甘蔗在新大陆的传播及蔗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甘蔗种植之旅继续西进,蔗糖的生产中心转移到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几内亚湾的圣多美岛及中南美洲的巴西。从16世纪开始,大西洋诸岛上,强迫非洲奴隶进行的蔗糖生产急速发展。进入17世纪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法属加勒比海诸岛。随着甘蔗的引入,加勒比海地区的诸岛开发出了广阔的甘蔗种植园,生产出蔗糖这种世界商品。历史学家将加勒比海地区的人种构成、社会结构、经济方式持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从17世纪中期开始,加勒比海的“蔗糖革命”使英国的砂糖进口量激增,而英国人对糖需求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要在茶中加糖。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能让劳动者成为工场老板需要的劳动力。到18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砂糖用量是法国人的八到九倍。红茶和糖渐渐惠及下层民众,最终成了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工人的象征。
-摘编自[日]白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前4世纪至12世纪蔗糖传播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17世纪蔗糖进一步传播的历史背景,并简析“蔗糖革命”产生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蔗糖传播的历程”,自拟一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里,随着新兴市民阶层政治势力的出现,封建的荣辱观、贵族门第观、骑士价值观等看起来被抛弃了,一些适应当时的社会风尚体系也正在逐渐确立,但骨子里却不一样。对此,有历史学家描述道:“这种新的社会风尚虽然显示出了其优越性,但它们仍然带有明显的贵族气息。由于文艺复兴中这些新的寡头政治集团刚刚登上历史舞台,而他们自身又常常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竭力接受旧贵族的世界观。这些新的富豪们在服饰和行为上处处模仿旧贵族,他们甚至使封建骑士的道德风尚适应新的城市和商业文化的需要。”
-摘编自张广智《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
材料二 英国政府权力的扩张趋势并没有随着专制政府被推翻而改变,在英国革命时期,国会所制定的法令甚至对人们的服饰和娱乐方式也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政府权力的扩张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随着西欧各国之间竞争的加剧,政府权力在政治、军事、殖民、贸易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强势政府取代中世纪时期的弱势政府成为近代西欧政治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由此开启了不同权力机关之间分权制衡的先河。
-摘编自雷恒军《简论近代西欧的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些城市社会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政治制度转型的主要表现及其对英国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的教育在19世纪以前几乎完全处于教会的控制之下,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并开始逐步建立起全民性国民教育体制······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治权利的道路上,为了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在他们的工厂里满足了工人的部分要求,这包括工人的受教育问题,特别是童工的教育问题·····国会通过的《工厂法》《初等教育法》等基本上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要求······政府通过不断增加补助金额来扩大对学校的资助······政府通过新大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高校来传播科技知识,并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英国在同时期还出现一系列中等性质的实科学校,为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做出了很大贡献。
-摘编自徐辉、郑继伟《英国教育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阐述恰当,史论结合)
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A C B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D D C B C A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7.(1)原因:统治者对先进文化的重视;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帝国政局相对稳定;所征服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答出3点即可,6分)
(2)特点:注重交通与通信建设;借助宗教进行统治;国家重视对人口与资源的控制。(答出2点即可,4分)
(3)看法: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多源性、统一性等特征;各古代文明都对人类发展作出了贡献。(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
18.(1)特点:传播经历漫长的过程(传播具有渐进性);多集中于欧亚、北非地区(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传播方式多样(通过古代帝国扩张、商贸活动和宗教传播等方式向外传播);传播时断时续,范围相对有限。(答出3点4分,答出4点6分)
(2)历史背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新航路开辟后海上航路的扩展(大西洋贸易的发展);欧洲的商业革命;黑奴贸易的兴盛;西欧的早期殖民扩张。(答出3点即可,3分)
影响:给加勒比海地区的人种构成、社会结构、经济方式带来了变化;改变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丰富了民众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蔗糖消费大众化);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孕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的商贸联系。(答出3点即可,3分)
(3)主题:文明的扩展与交流、全球联系的建立、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2分)
19.(1)特点:新旧并存,呈现过渡性。(2分)
成因:社会处于转型阶段,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阶层并存;资产阶级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艺复兴虽然兴起,但其影响阶层有限;新的寡头政治集团受旧思想影响较深。(答出3点即可,6分)
(2)表现:限制国王权力(政府权力不断扩张);建立起分权制衡的新体制。(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
影响:加速了英国的崛起;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3分)
20.【示例】
观点: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国民教育的发展。(2分)
阐述: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改变了以往教会控制、垄断教育的局面,并开始逐步建立起全民性国民教育体制。为满足工业发展的新需要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工业革命过程中,英国政府开始重视对普通劳动者子女的教育问题,并通过立法基本上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英国政府通过新大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高校来传播科技知识,并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同时英国还出现了一系列中等性质的实科学校,为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做出了很大贡献,从而推动英国国民教育的发展。(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