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历史复习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74张PPT)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边疆关系: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的有效管辖,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对外交往: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受阻;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斗争。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影响?
2.军机处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设立?设立的影响是什么?
3.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大兴“文字狱”有何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洪武十一年(1378)十二月,中书左丞相汪广洋突然被流放海南岛,紧接着右丞相胡惟庸在翌年正月初二遭到逮捕,初六即被处死。之后洪武帝便不断提出改革计划。中书省被撤销,其下设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获得独立地位且分别属于皇帝。……至此,明朝的皇帝独裁体制已初具雏形。
——[日]冈田英弘、神田信夫、松村润著,
王帅译《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
史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图片是我国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该朝代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根据史料二,指出洪武帝改革的目的。
(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为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史料,说明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提示:(1)朝代:元朝。措施:忽必烈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强化皇权,巩固、完善皇帝独裁体制。
(3)措施:军机处。影响:皇权空前强化。
(4)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正确认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发展的影响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容易滋生贪污腐败;将国家安危系于皇帝一身,易造成皇帝专权,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给统治带来危机;等等。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朝的中外冲突事件有哪些?如何评价戚继光?
2.清朝是如何实现对台湾的正式管辖的?有何历史意义?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3.清朝如何对西藏进行有效的管辖?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4.清朝时期是如何巩固西北边疆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任务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史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史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史料三 中国农业区的统一是由汉族完成的,但中国历史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统一都是由牧业民族完成的,牧业民族的三次南下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更大的贡献。第一次南下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期,魏晋时都未停止,以拓跋鲜卑的南下建立北魏为高潮。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史料四


此为雍正二年清世宗颁发给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金印,说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史料三说“第一次南下……以拓跋鲜卑的南下建立北魏为高潮”,请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说明。
(4)根据以上四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能够缔造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1)政治方面: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思想方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观点:政治制度是实现中国多民族统一大国的重要原因。
(3)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主要因素:中央政府采取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有力措施;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边疆地区;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使地域间、民族之间联系加强;等等。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我们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等等。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关注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整合归纳 专题串讲
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地区 史实
新疆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唐朝: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1884年,清政府设新疆行省
地区 史实
西藏 唐朝:“和同为一家”
元朝:设宣政院,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
台湾 三国:吴国曾派船队到夷洲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单元分层训练(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是开展贸易、获取财富、增长见识,排除A、B、D三项。]
2.(2024·济宁一模)有史学家说: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为了“耀兵异域”,显示中国之富强,造成“万国来朝”的气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辟通往西洋各国的海上交通,以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这一评论指的是郑和下西洋的(  )
[A]原因 [B]历程
[C]影响 [D]效果

A [根据“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为了‘耀兵异域’,显示中国之富强,造成‘万国来朝’的气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辟通往西洋各国的海上交通,以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原因,A项正确。]
3.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D [根据材料“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可知,徐光启引进甘薯并栽种成功,后又写书介绍甘薯种植方法,说明他注重实践与总结,D项正确。]
4.我国古代建有一项宏伟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之中。它最初的定位与作用是以军事防御为主,后来逐渐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城

C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长城虽然出于军事防御目的而修建,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各族凝聚交融,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故选C项。]
5.就西藏地区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  )
[A]兵马俑军阵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D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章程明确规定,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这一举措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增强了西藏对国家主权的认同,故选D项。]
6.下面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A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说明清朝中期人地矛盾突出,故选A项。]
7.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统治者经常对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冤狱,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
[A]罢黜百家 [B]重文轻武
[C]“八股文” [D]“文字狱”

D [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故选D项。]
8.1816年,英国派使团访华,因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嘉庆皇帝拒绝接见并令其即日回国。这说明清朝统治者(  )
[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C]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清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盲目自大,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推行开明民族政策,排除B、C两项。]
9.我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从表现特色看,下列组图体现的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京剧

D [图片是“京剧脸谱”,“京剧脸谱”通过不同形式的脸谱展现了人们的道德标准与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取向,宣扬了惩恶扬善,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项符合题意。]
10.(2024·枣庄模拟)朱元璋说: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表明他(  )
[A]立下“祖训”以加强皇权
[B]认识到官场风气十分不正
[C]废除帝制以扩大统治基础
[D]与子孙与丞相间矛盾激化

A [根据题干中“朱元璋说: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朱元璋是在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A项正确。]
11.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
[A]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B]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
[D]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C [根据题干信息“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可知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C项正确;宋代和明代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明朝时期,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排除B项;元朝也实行过科举考试,排除D项。]
12.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图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州,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排除A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排除C项;康熙帝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排除D项。]
13.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 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 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D [《盛世滋生图》反映了当时苏州繁华的城市风貌,D项正确;题干说明的是苏州城市风貌的繁华,并未体现当时的对外政策内容,排除A项;题干说明的是城市风貌,并未涉及人地矛盾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虽说明中式房屋的数量,但并未说明其建筑风格,排除C项。]
14.(2024·枣庄一模)以下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央逐步加强对台湾管辖
[B]清朝重视东南海防
[C]元朝时台湾隶属福建行省
[D]清朝巩固西北边疆

A [根据“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台湾正式建省”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不同朝代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说明的主题是中央逐步加强对台湾管辖,A项正确;题干涉及元朝、清朝,“清朝重视东南海防”不够全面,排除B项;题干涉及元朝、清朝,清朝时台湾隶属福建省,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不同朝代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没有涉及西北边疆,排除D项。]
15.(2024·菏泽二模)下面是1661—1766年中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表。这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高产作物的引进、种植和推广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放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国耕地面积逐年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D项正确;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清朝并未采取这种政策,排除A项;“高产作物的引进、种植和推广”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这一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放松,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
16.封建王朝或盛或衰,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汉武帝破例拔擢狱吏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是让儒士广泛参政的标志。公孙弘四十岁才学《春秋》,能拜相封侯,使士人和一般官吏看到要被任用和升迁,必须学习儒经。汉武帝此举,意在树立榜样,使天下“群士仰慕”。
——据张诚《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设科取士……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题,行文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拔擢公孙弘反映的治国思想。(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开皇”所指的统治者,并简要说明其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朱元璋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统治者变革选官制度的共同目的。(4分)
[答案] (1)治国思想:尊崇儒术。
(2)统治者:隋文帝。变化:由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到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弊端: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共同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17.(2022·济宁中考)“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材料中的“朕”应为(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元世祖 [D]明太祖

D [根据材料“革去中书省,升六部”等可知,这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D项正确。]
18.(2024·菏泽中考)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展示知识、整合信息。下面是小明绘制的思维导图,“?”处应是(  )
[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C]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C [根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处应是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C项正确。]
19.(2023·济宁中考)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
[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 [B]到达了西欧的国家
[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D]密切了与海外联系

D [根据题干“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可知,郑和下西洋时期,多国贡使与明朝来往,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海和非洲东海岸,材料并没有反映郑和远航到达了西欧的国家,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郑和下西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
20.(2024·临沂中考)如图(来源: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9页)所示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该工事的准确表述是(  )
[A]为防御女真贵族南扰而修
[B]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
[C]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边
[D]成为今天主要的防御工事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为明长城,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是历史上修筑规模最大、工程最坚固的长城,B项正确;明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下侵扰,而非女真贵族的南扰,排除A项;明长城西起嘉峪关,而非临洮,排除C项;虽然明长城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但到了今天,它更多的是作为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存在,排除D项。]
21.(2023·临沂中考)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
[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

A [根据题干“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A项正确;赤壁之战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排除B项;《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对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排除C项;“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2.(2024·枣庄中考)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的一部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该小说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D [根据题干“其中的一部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和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为背景,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罪恶与矛盾,进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
23.(2023·菏泽中考)这部书全面总结了中国近3 000多年来的农业科学成果,杂采众家,突出农政,还吸收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C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不仅是一部总结性的农学著作,而且吸收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农学著作,并没有吸收西方农业科学知识,排除A项;《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所著的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综合性科技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并不是侧重于总结农业科学成果,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排除D项。]
24.(2022·菏泽中考)古代一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他的著作,法译本书名是《中华帝国古代和现代工业》,英译本称它为“十七世纪中国的技术书”。该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C [根据题干中“他的著作,法译本书名是《中华帝国古代和现代工业》,英译本称它为‘十七世纪中国的技术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整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著成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内容丰富,分类详细,图文并茂,直观生动,流传较广。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业著作,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农学著作,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药学著作,排除D项。]
25.(2022·临沂中考)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这表明(  )
[A]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明显强化
[B]驻藏大臣的实权已变得越来越小
[C]驻藏大臣全权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D]清朝政府重点掌管西藏地方军务

A [根据题干可知,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规定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这表明清朝不断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A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驻藏大臣的实权越来越大,排除B项;根据材料“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可知C项错误;驻藏大臣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军事、外交等事务,排除D项。]
26.(2022·临沂中考)2017年8月,在福州市鼓楼前公园立起了“隆武帝赐姓郑成功纪念碑”。该碑文中记载:明崇祯朝廷覆亡后,于次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帝,改元隆武。八月十四日,郑芝龙引其子郑森入见隆武帝。郑森被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兼赐名“成功”。郑森遂改姓名为朱成功,自此人称“国姓爷”。郑成功知恩图报,从此终身尊奉明朝正朔。据此记载,可知郑成功(  )
[A]收复台湾前已经是清朝将领
[B]已从荷兰手中收复宝岛台湾
[C]本来姓“朱”后来改姓“郑”
[D]在明朝灭亡后仍效忠于明朝

D [根据材料“郑成功知恩图报,从此终身尊奉明朝正朔”可知,郑成功在明朝灭亡后,仍然效忠于明朝,D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已经是清朝将领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已从荷兰手中收复宝岛台湾”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本来姓‘朱’后来改姓‘郑’”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27.(2024·菏泽中考)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位“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一位“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巩固清朝统治 [B]促进经济发展
[C]反抗外来侵略 [D]推动社会变革

C [根据材料“血战歼倭,勋垂闽浙”“驱除荷虏,一代英雄”和所学知识可知,“血战歼倭,勋垂闽浙”指的是明朝中期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他扫平了多年为虐东南沿海的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指的是郑成功,他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反抗外来侵略,C项正确。]
28.(2022·菏泽中考)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地区行政机构演变示意图。这一地区是(  )
[A]新疆
[B]云南
[C]西藏
[D]蒙古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由此可知这一地区是新疆,A项正确。]
29.(2024·济宁中考)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  )
◆鼓励百姓垦荒
◆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
◆晋商开设票号
◆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D [根据材料“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沿海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因此,“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只有清朝符合其特征,D项正确;唐朝和元朝时期经济虽然较为繁荣,但未出现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排除A、B两项;明朝时期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但未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排除C项。]
30.(2023·菏泽中考)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两幅图片中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平民文化的兴起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口数量的增长 [D]海外贸易的兴盛

B [根据材料可知,西域骆驼商队出现在都城,反映了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茶园演剧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平民文化的兴起,排除A项;人口数量的增长不是图片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海外贸易的兴盛不是图片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任务一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影响?
2.军机处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设立?设立的影响是什么?
3.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大兴“文字狱”有何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洪武十一年(1378)十二月,中书左丞相汪广洋突然被流放海南岛,紧接着右丞相胡惟庸在翌年正月初二遭到逮捕,初六即被处死。之后洪武帝便不断提出改革计划。中书省被撤销,其下设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获得独立地位且分别属于皇帝。……至此,明朝的皇帝独裁体制已初具雏形。
——[日]冈田英弘、神田信夫、松村润著,
王帅译《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
史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图片是我国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该朝代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根据史料二,指出洪武帝改革的目的。
(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为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史料,说明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正确认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发展的影响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容易滋生贪污腐败;将国家安危系于皇帝一身,易造成皇帝专权,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给统治带来危机;等等。
任务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朝的中外冲突事件有哪些?如何评价戚继光?
2.清朝是如何实现对台湾的正式管辖的?有何历史意义?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3.清朝如何对西藏进行有效的管辖?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4.清朝时期是如何巩固西北边疆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史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史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史料三 中国农业区的统一是由汉族完成的,但中国历史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统一都是由牧业民族完成的,牧业民族的三次南下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更大的贡献。第一次南下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期,魏晋时都未停止,以拓跋鲜卑的南下建立北魏为高潮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史料四
此为雍正二年清世宗颁发给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金印,说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史料三说“第一次南下……以拓跋鲜卑的南下建立北魏为高潮”,请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说明。
(4)根据以上四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能够缔造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我们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等等。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关注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地区 史实
新疆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唐朝: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1884年,清政府设新疆行省
西藏 唐朝:“和同为一家”
元朝:设宣政院,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
台湾 三国:吴国曾派船队到夷洲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任务目标达成
提示:(1)朝代:元朝。措施:忽必烈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强化皇权,巩固、完善皇帝独裁体制。
(3)措施:军机处。影响:皇权空前强化。
(4)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任务二
任务目标达成
提示:(1)政治方面: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思想方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观点:政治制度是实现中国多民族统一大国的重要原因。
(3)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主要因素:中央政府采取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有力措施;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边疆地区;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使地域间、民族之间联系加强;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