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任务一 秦皇汉武[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秦朝在统治全国上采取什么制度?秦朝在地方上采取什么制度?其目的、意义是什么?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其意义是什么?3.如何评价秦始皇?为什么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4.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作用是什么?史料一 秦完成统一后,当时其统治范围为“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实行什么样的体制才能有效管辖这辽阔的国土……汉代诸侯王在王国内有充分的统治权,他们不仅拥有行政权,还拥有财权和兵权,甚至在某些方面“僭(jiàn,超越)于天子”,俨然如一个独立王国。——摘编自王云度《秦汉时期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的探索》史料二 史料说史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均有出土史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剑桥插图中国史》(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和汉武帝针对史料所述问题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史料二如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有何影响?(4)以上史料和问题的探究体现了秦汉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从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任务二 丝绸之路[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结果?得到哪位皇帝支持?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结果?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4.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来往的货物?丝绸之路的地位与作用?【图示中的历史】(1)在陆上丝绸之路简图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什么地区?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地图中的历史】(2)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史书中的历史】为有效统治西域,汉朝在乌垒城正式设置一个管辖机构,统辖西域48国。自此而始,西域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编自《汉书·西域传》(3)汉朝在西域设置的是什么官职?有何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意义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中原与西域各族之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增多,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对维护中华文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政治 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监察权;建立刺史制度经济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军事 开凿灵渠,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异同 郡县制 分封制不同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相同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当时起了重要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任务一任务目标达成提示:(1)措施: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2)类型: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目的: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传播,选拔官吏。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任务二任务目标达成提示:(1)地区:长安;欧洲。重要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3)官职:西域都护。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共75张PPT)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政治: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发展完善。(2)经济: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3)民族关系:秦汉与匈奴的和战;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地方政权的交流和联系。(4)对外交往:丝绸之路沟通了汉朝同欧洲的经济文化联系;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影响深远。(5)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作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秦汉时期科技文化都有突出成就。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任务一 秦皇汉武[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秦朝在统治全国上采取什么制度?秦朝在地方上采取什么制度?其目的、意义是什么?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其意义是什么?3.如何评价秦始皇?为什么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4.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作用是什么?史料一 秦完成统一后,当时其统治范围为“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实行什么样的体制才能有效管辖这辽阔的国土……汉代诸侯王在王国内有充分的统治权,他们不仅拥有行政权,还拥有财权和兵权,甚至在某些方面“僭(jiàn,超越)于天子”,俨然如一个独立王国。——摘编自王云度《秦汉时期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的探索》史料二 史料说史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均有出土史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剑桥插图中国史》(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和汉武帝针对史料所述问题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史料二如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有何影响?(4)以上史料和问题的探究体现了秦汉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提示:(1)措施: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2)类型: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目的: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传播,选拔官吏。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从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结果?得到哪位皇帝支持?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结果?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4.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来往的货物?丝绸之路的地位与作用?任务二 丝绸之路【图示中的历史】 (1)在陆上丝绸之路简图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什么地区?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地图中的历史】 (2)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史书中的历史】为有效统治西域,汉朝在乌垒城正式设置一个管辖机构,统辖西域48国。自此而始,西域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编自《汉书·西域传》(3)汉朝在西域设置的是什么官职?有何历史意义?提示:(1)地区:长安;欧洲。重要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3)官职:西域都护。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丝绸之路的意义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中原与西域各族之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增多,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对维护中华文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整合归纳 专题串讲1.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政治 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监察权;建立刺史制度经济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军事 开凿灵渠,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异同 郡县制 分封制不同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相同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当时起了重要的作用单元分层训练(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2024·枣庄模拟)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其中“体制”的创立( )[A]奠定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C]开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D]标志着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A [根据材料“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A项正确;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郡县制开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但材料还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排除C项;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2.(2024·济宁一模)据考古发现,陕西的西安、咸阳,江苏的盱眙,山东的邹城、诸城,山西的左云、右玉,都先后出土过秦代的标准度尺或衡器或量器实物,连内蒙古的赤峰也发现了秦代瓦量。材料说明( )[A]秦朝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B]秦朝统一了文字[C]秦朝地方推行了郡县制[D]秦朝在各地修筑驰道√A [根据题干信息“陕西的西安、咸阳,江苏的盱眙,山东的邹城、诸城,山西的左云、右玉,都先后出土过秦代的标准度尺或衡器或量器实物,连内蒙古的赤峰也发现了秦代瓦量”和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题干考古发现的实物,包括标准度尺、衡器、量器等在不同地区出土,说明秦朝在统一度量衡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这种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A项正确。]3.(2024·枣庄二模)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措施是( )[A]行郡县制 [B]统一度量衡[C]统一文字 [D]修阿房宫√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房宫是秦朝时期修建的一座巨大宫殿,其规模宏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阿房宫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因素,D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秦朝在统一六国后,为了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与秦朝的速亡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秦朝通过统一文字,消除了六国之间的文化隔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4.早在西周就已出现的瓦当,到西汉时一改原来的简单、朴素,变得纹饰繁多,构思奇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材料强调了西汉瓦当( )[A]建筑用途广泛 [B]史料价值突出[C]艺术价值较高 [D]材料来源丰富√C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的瓦当具有纹饰繁多,构思奇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的特点,说明其艺术价值较高。]5.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B [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可知,汉文帝提倡戒奢从俭,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都没有增加。]6.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学里,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7.(2024·菏泽一模)汉武帝采取的这项措施,充实了财政,支援了经略四方,为巩固祖国边疆奠定了经济基础。“这项措施”是( )[A]“推恩令” [B]兴办太学[C]盐铁专卖 [D]铸半两钱√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C项正确;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排除A项;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排除B项;秦始皇为加强大一统,统一货币,铸圆形方孔半两钱,排除D项。]8.(2024·枣庄三模)习近平说:“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为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班超 [B]张骞[C]郑和 [D]玄奘√B [根据材料“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和所学知识可知,张骞是西汉时期通西域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B项正确;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在西域三十一年,在内平定诸国内乱,对外抵御强敌,人心向附,威信很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玄奘是唐代高僧,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9.(2024·济宁一模)下图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那名“凿空”西域、为国分忧的郎官。下列对该事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凿空”[B]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D]班超父子克服困难开辟此道路√C [根据题干信息“‘凿空’西域”及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C项正确;决定招募使者“凿空”的是西汉汉武帝,并非东汉光武帝,排除A项;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B项;开辟丝绸之路的是西汉张骞,东汉时期班超父子经营西域,排除D项。]10.(2024·菏泽一模)下面是中国古代某项技术发明的操作流程。据此判断该技术是( )[A]印刷术 [B]制瓷工艺[C]造纸术 [D]火药技术√洗涤原料—浸渍沤制—烧制草木灰—蒸煮、舂捣—制浆—捞取晾晒—码放C [根据题干给出图片中的制作流程可知这是造纸术。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的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C项正确。]11.《史记》被后人赞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说明历史研究应( )[A]形式创新 [B]贯通古今[C]秉笔直书 [D]彰显个性√C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原则强调撰写史书时追求真实和客观,避免过度美化或掩饰错误的行为,即秉笔直书,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形式创新、贯通古今、彰显个性,排除A、B、D三项。]12.(2024·菏泽二模)如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二者所起的相同作用是( )[A]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风格[B]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D]适应了外贸发展的需要√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中两种货币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排除A项;半两钱和五铢钱币是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但是无法直接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排除B项;秦汉时期主要发展农业,“适应了外贸发展的需要”说法错误,排除D项。]13.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D [秦朝焚书坑儒,思想文化没有发展到高峰,排除A项;秦朝统一,结束了长期混战局面,材料强调的是统一后的秦简内容,排除B项;统一文字和文书不能促进财政的改善,排除C项;秦朝统一后,秦简中统一文字和文书的有关内容,有利于政令的畅通和推行,D项正确。]14.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的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C [根据题干可知,这说明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提高了生产效率,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现象不能说明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排除A项;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现象不能说明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排除D项。]15.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B [根据题干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说明张骞通西域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不能体现张骞通西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C两项;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比张骞通西域早,排除D项。]16.(2024·济宁期末)不同时期的文化政策营造了不同的文化环境,对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此时,统一的意识形态尚未形成,从而为不同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于凯《战国史》材料二 秦简出土情况简表(部分)秦简名称 秦简时限范围 其中记载的重要资料云梦睡虎地秦简 战国末期至秦代 《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为史之道》青川郝家坪秦简 战国晚期至秦代 两件木牍,其一为秦王颁布的《更修田律》——梁俊《秦朝帝王与秦朝文学研究》材料三 西汉研习儒学的儒生数量统计表统治时期 人数汉武帝 50人汉昭帝 100人汉宣帝 200人汉元帝 1 000人汉成帝 3 000人——根据[东汉]班固《汉书·儒林列传》整理(1)材料一所说的“不同流派”有哪些?根据材料一概括“不同流派思想得以传播”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的统治受哪一学派影响。(2分)(3)材料三儒生数量的变化与哪项政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影响。(4分)[答案] (1)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原因:各国颁布政策吸引人才;文化环境宽松;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2)学派:法家。(3)政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有利于巩固汉朝大一统政权;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7.(2022·济宁中考)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C]太尉 [D]刺史√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由此可知,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项正确。]18.(2024·枣庄中考)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制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外,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新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C]唐太宗 [D]宋太祖√A [根据材料“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新皇帝”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统治全国,A项正确。]19.(2024·临沂中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B [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食物匮乏、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B项正确;“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情况,排除C项;“连年灾荒,起义不断”不符合西汉初年的状况,排除D项。]20.(2024·枣庄中考)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这条道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西汉时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A]洛阳 [B]长安[C]开封 [D]大都√B [由材料“通过这条道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因此B项正确。]21.(2024·济宁中考)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恢复郡县制[B]实行休养生息[C]颁行推恩令[D]设立三省六部√C [根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可知,地方封国实力在管辖范围和管辖人口上已经超过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C项正确;从战国后期开始郡县制一直存在,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推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22.(2020·菏泽中考)统一是秦汉时代的主题,思想的统一也势在必然。“思想的统一”在汉代表现为( )[A]焚书坑儒 [B]以法治国[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大兴文字狱√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雄才大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23.(2024·枣庄中考)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西汉时人们懂得造纸[B]蔡伦用树皮、麻头等为造纸原料[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D]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C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非发明,C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蔡伦改进的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 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4.(2022·济宁中考)汉朝时期,通过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作物是( )[A]占城稻 [B]葡萄[C]甘薯 [D]玉米√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B项正确;占城稻从越南传入,排除A项;甘薯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的,排除C项;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的,排除D项。]25.(2020·济宁中考)如图所示古代商路的起点是( )[A]长安[B]洛阳[C]咸阳[D]敦煌√A [依据图中信息“西汉”“大秦”等信息可知,这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A项符合题意。]26.(2023·临沂中考)如图所示图书反映的主要历史人物,具有坚强信念和开拓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主要贡献是( )[A]联络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B]使中国丝绸由海路运到欧洲[C]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D]使西域正式归属了中央政权√C [根据题干“张骞出使西域”可知,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C项正确;“联络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但并没有实现,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属了中央政权,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27.(2022·菏泽中考)这条道路基本上始于长安,“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当然有汉人、突厥人、回纥人、吐蕃人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亚的粟特人(如图)”。这一中外贸易的盛况出现于(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A [根据材料“这条道路基本上始于长安,‘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当然有汉人、突厥人、回纥人、吐蕃人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亚的粟特人(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从中国的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西亚、中亚,辗转到欧洲的大秦(今罗马),A项正确。]28.(2022·菏泽中考)“第一个建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一个大力开拓疆土的皇帝,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一个下罪己诏书批评自己的皇帝。”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A]秦始皇 [B]汉高祖[C]汉武帝 [D]光武帝√C [根据材料“第一个建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一个大力开拓疆土的皇帝,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一个下罪己诏书批评自己的皇帝”可知,该皇帝是汉武帝,他是第一个建立太学培养人才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皇帝,C项正确;秦始皇是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人,排除A项;汉高祖建立了西汉政权,排除B项;光武帝建立东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9.(2024·菏泽中考)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一生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辨证诊断、对症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他留给后世的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 [D]《本草纲目》√B [根据“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治未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B项正确。]30.(2021·临沂中考)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D [西汉时期,司马迁忍辱负重之下著成《史记》,故D项符合题意;“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均与司马迁不符,排除A、B两项;“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是在受辱之前,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学案.docx 中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件.ppt 第三单元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