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历史复习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任务目标达成
提示:(1)魏国或曹魏。
(2)情景:迅速发展(或:得到开发)。原因: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人南迁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等等。
任务二
任务目标达成
提示:(1)华夏民族是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
(2)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机构:西域都护府。
(3)措施: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等。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作用:促进了民族团结,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一 江南经济的开发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有何影响?北方哪些少数民族内迁?
2.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现在经济发展的启示?
史料一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军主力。
史料二 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许辉《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1)史料一反映的“官渡之战”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
(2)史料二中江南经济出现了什么情景?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导致这种情景出现的原因。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的要素
(1)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并保护优越的自然环境。
(3)经济发展要重视科技和人才。
(4)经济发展要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交流。
(5)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
任务二 民族交融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十六国后期哪个民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者是谁?采取了什么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对我们当今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3.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史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史料二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史料三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史料四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依据史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2)史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
(4)根据史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流融汇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北方民族交融
方式 实例 实质
民族迁徙和杂居 少数民族内迁 ①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过程;③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和亲 西汉昭君出塞
战争或联合斗争 秦、汉北击匈奴,内迁各族反抗西晋
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同点 侧重点 富国强兵 制度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局面
特点 法令体现创新 模仿汉制,促进汉化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3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2)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3)民族关系: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4)思想文化:农学、数学等方面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书法、绘画及雕塑艺术等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江南经济的开发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有何影响?北方哪些少数民族内迁?
2.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现在经济发展的启示?
史料一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军主力。
史料二 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许辉《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1)史料一反映的“官渡之战”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
(2)史料二中江南经济出现了什么情景?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导致这种情景出现的原因。
提示:(1)魏国或曹魏。
(2)情景:迅速发展(或:得到开发)。原因: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人南迁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等等。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的要素
(1)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并保护优越的自然环境。
(3)经济发展要重视科技和人才。
(4)经济发展要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交流。
(5)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十六国后期哪个民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者是谁?采取了什么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对我们当今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3.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任务二 民族交融
史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史料二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史料三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史料四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依据史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2)史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
(4)根据史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
提示:(1)华夏民族是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
(2)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机构:西域都护府。
(3)措施: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等。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作用:促进了民族团结,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流融汇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整合归纳 专题串讲
1.北方民族交融
方式 实例 实质
民族迁徙和杂居 少数民族内迁 ①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过程;③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和亲 西汉昭君出塞
战争或联合斗争 秦、汉北击匈奴,内迁各族反抗西晋
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同点 侧重点 富国强兵 制度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局面
特点 法令体现创新 模仿汉制,促进汉化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单元分层训练(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024·枣庄一模)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知识结构示意图,该单元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的统一和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交融。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
2.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大战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故选B项。]
3.(2024·枣庄模拟)下图反映“形势”形成的标志是(  )
[A]刘备在成都称帝
[B]曹丕在洛阳称帝
[C]孙权在建业称帝
[D]赤壁之战的结束

C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C项正确。]
4.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年代尺。①②处应填写(  )
[A]夏、汉
[B]夏、魏
[C]西夏、汉
[D]前秦、魏

B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之后是商朝,故①是夏,东汉之后,历史进入分裂时期,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故②是魏,故选B项。]
5.(2024·济宁一模)下面图片反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题是(  )
[A]政权分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根据题干“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牛车画像砖”“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B项正确。]
6.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

D [根据材料可知,在曹魏和北魏百姓之间的商品交流中,使用以物易物,不使用货币,这说明商品经济衰退了,故选D项。]
7.某个朝代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个朝代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C [“王与马,共天下”中“马”和“王”分别指的是司马睿和王导。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故选C项。]
8.下列成语典故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 [B]破釜沉舟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D [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前秦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前秦军稍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前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前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前秦军“风声鹤唳”,故选D项。]
9.(2024·枣庄模拟)《元澄传》中记载,帝独谓澄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尊崇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迁都洛阳

D [根据“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D项正确;汉文帝以德化民描述的是汉朝的汉文帝,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与北魏的孝文帝无关,排除B项;东汉光武帝释放奴婢,与北魏的孝文帝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10.(2024·枣庄二模)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这说明(  )
[A]迁都有利于进一步改革 [B]迁都是改革的核心
[C]迁都实现了南北的统一 [D]迁往的都城是长安

A [根据题干“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迁都前社会风俗落后,迁都洛阳后,革除旧俗的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北魏迁都有利于进一步改革,A项正确。]
11.(2024·菏泽二模)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运用有“极限”思维,求得圆周率为3.1 41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说明我国(  )
[A]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包容性
[B]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
[C]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性
[D]古代科技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

B [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运用有‘极限’思维……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祖冲之在继承刘徽数学成就的基础上,将圆周率进一步精确,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中外对比,无法得出“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包容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的数学成就,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无关,排除C项;“古代科技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12.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  )
[A]风格多样 [B]交流频繁
[C]立意高远 [D]题材广泛

A [根据题干“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楷书、行书各有特点,反映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故选A项。]
13.下面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
[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

A [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说明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方各族内迁的相关信息,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与黄河流域的统一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4.下面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B [图片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题图反映这一时期政权分立,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B项。]
15.(2024·菏泽三模)学术界对分裂之下的南北朝,孰为历史主流有不同观点,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的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下列阐释不能佐证钱穆观点的是(  )
[A]北方移民与南方土著的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
[B]北魏政权入主中原,打击了北方的豪强地主势力
[C]孝文帝改革,对消除北魏民族隔阂有重大贡献
[D]少数民族为中原文化输入新鲜血液和进取精神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移民与南方土著的交融发生在南方,不可以佐证钱穆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北魏政权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统治,打击了北方的豪强地主势力,可以佐证钱穆的观点,B项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对消除北魏民族隔阂有重大贡献,可以佐证钱穆的观点,C项不符合题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把少数民族文化带入中原,为中原文化输入新鲜血液和进取精神,可以佐证钱穆的观点,D项不符合题意。]
16.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就是由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汉化措施造成的,故选D项。]
17.《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是指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说重要的方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这反映出作者具有(  )
[A]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
[C]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 [D]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A [根据材料“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描述了当时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重视对百姓生产生活资料的记载,其著述思想具有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故选A项。]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科学家A__________
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
书法作品《B_________》
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材料二 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1)写出材料一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3分)
(2)根据材料二,描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3分)
(3)综合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4分)
[答案] (1)祖冲之;兰亭集序。
(2)汉朝时,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生活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师吸收前人经验,不懈追求,推动文化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人们辛勤劳作,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9.(2021·临沂中考)“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B [根据材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B项符合题意;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人物,A项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中的“臣下”无关,排除。]
20.(2021·菏泽中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D [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与秦军的决战,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的决战,排除C项。]
21.(2024·临沂中考)3世纪末4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主要是因为(  )
[A]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
[B]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
[C]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根据题干信息“3世纪末4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末4世纪初”正处于西晋统治时期,当时发生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原地区社会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造成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B项正确;公元220年(3世纪初)东汉政权灭亡,与题干“3世纪末4世纪初”不符,排除A项;中原人民大批南下,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D项。]
22.(2022·临沂中考)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B [根据材料“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该上书反映了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B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兴办学校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健全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东晋重视教育,没有涉及轻视武将,排除C项;王导不是平民,排除D项。]
23.(2021·菏泽中考)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C项符合题意;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故A项不符合题意;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故B项不符合题意;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故D项不符合题意。]
24.(2022·济宁中考)中国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社会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  )
[A]曹魏
[B]西晋
[C]北魏
[D]东晋

统治者尊崇儒学 开龙门石窟
改鲜卑姓为汉姓 迁都城到洛阳
C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朝代是北魏。北魏孝文帝尊崇儒学;为宣传佛教,北魏开凿了龙门石窟;孝文帝改革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力排众议,于494年迁都城到洛阳,C项正确;曹魏不涉及改鲜卑姓为汉姓,排除A项;西晋不涉及改鲜卑姓为汉姓,排除B项;东晋以建康为都城,排除D项。]
25.(2023·临沂中考)“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C [根据材料中“阿坚”“谢公”“4世纪末期”“以少胜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坚”指的是前秦君主苻坚,“谢公”指的是东晋一方的总指挥谢安,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C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郾城之战发生在1139年,均与“4世纪末期”不符,排除A、B、D三项。]
26.(2022·临沂中考)下图所示的书法,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称“真书”“正书”。该字体的创始人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颜真卿

A [依据材料“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知,该字本与锺繇有关。锺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锺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锺繇书法,A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