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远古社会: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2)农耕文明: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3)部落联盟: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是部落联盟时期的杰出代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比较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人的发现时间、地点、体质特征、生产生活状况?
2.山顶洞人的发现时间、地点、体质特征、生产生活状况?
史料一 “北京人”用火再添力证。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2009—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密集出现……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7.19
史料二 与北京猿人相比,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基本与现代人类差别不大。山顶洞人的劳动技能、经验等,早已远超前人,取得很多新成就,已学会人工取火。此外,山顶洞人还利用磨光、钻孔技术来打磨石器,会狩猎、采集、捕鱼等。就算去到很远的地方也能与同一属性的原始居民交换物品。技术过硬,山顶洞人的审美观念也逐渐提高。
史料二 与北京猿人相比,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基本与现代人类差别不大。山顶洞人的劳动技能、经验等,早已远超前人,取得很多新成就,已学会人工取火。此外,山顶洞人还利用磨光、钻孔技术来打磨石器,会狩猎、采集、捕鱼等。就算去到很远的地方也能与同一属性的原始居民交换物品。技术过硬,山顶洞人的审美观念也逐渐提高。
(1)根据史料一的新闻报道,指出两个新发现的“北京人”用火证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人学会用火的意义。
(2)根据史料二,指出山顶洞人相较北京人的进步之处。
提示:(1)证据: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意义: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会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交换物品;已经有了审美意识。
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骸或遗迹经过地质作用变成石头,被称为“化石”;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史料。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河姆渡人距今生活的时间、地点、居住房屋、种植农作物、使用工具、制作陶器、饲养牲畜等情况?
2.半坡居民距今生活的时间、地点、居住房屋、种植农作物、使用工具、制作陶器、饲养牲畜等情况?
任务二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异同
史料一 
史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满足,精神生活也得到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1)图1、图2房屋在样式上存在差异,请说出其中的原因。它们分别位于哪一流域?
(2)依据史料二,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提示:(1)原因:自然环境不同。流域:图1处于黄河流域;图2处于长江流域。
(2)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事例:河姆渡人会制作玉器,会制作简单的乐器骨哨,能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等。
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并能够改造大自然,也说明早期文明的出现与自然环境有很大关联。
整合归纳 专题串讲
1.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比较
项目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开始时间 距今约30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代表 北京人 河姆渡人、半坡居民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形态较为粗糙,效率低) 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形态精细、提高使用效率)
认识 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2.如何区分“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
(1)区别:远古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历史事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则为历史事实。
(2)联系: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事实。
单元分层训练(一)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2024·枣庄模拟)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些考古遗迹对应的原始人群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A [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故选A项。]
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A [根据题干可知,这说明北京人以采集狩猎为生,故A项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B项;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C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D项。]
3.如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
[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

A [根据材料“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黄河流域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长江流域出土的骨耜”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故选A项。]
4.(2024·枣庄二模)图1和图2考古发现证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三种农作物均发现于中国。这说明(  )
[A]河姆渡人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稻
[B]中国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C]半坡人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粟和黍
[D]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农作物培育地

B [根据题干“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三种农作物均发现于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稻、粟、黍的国家,农作物的栽培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题干考古发现说明了中国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B项正确;河姆渡人生活的区域主要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与题干图2“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无关,排除A项;半坡人主要生活的地区是陕西西安半坡村,与题干图1“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表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稻、粟、黍三种农作物均发现于中国,无法据此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农作物培育地,排除D项。]
5.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故选C项。]
6.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5 300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桑文明的出现 [B]山顶洞人的存在
[C]纺织技术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备

A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懂得种桑(树)养蚕,会种植农作物,这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农桑文明的出现,故选A项。]
7.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B [图片文物是半坡人制作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半坡人已掌握制陶技术,故B项符合题意;图片文物不能说明半坡人已掌握种植技术、凿井技术、纺织技术,排除A、C、D三项。]
8.(2024·东昌府二模)泰安大汶口墓地有4个墓群,代表4个父系家族。墓群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较富有的墓群随葬品平均数量要高出相对较差墓群的数倍。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  )
[A]王位世袭 [B]铁犁牛耕
[C]地主阶级 [D]财产私有

D [根据题干“较富有的墓群随葬品平均数量要高出相对较差墓群的数倍”可知,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财产私有,产生了贫富分化,故选D项。]
9.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A [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故选A项。]
10.(2024·菏泽三模)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5 000多处,分布地域以中原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仰韶文化(  )
[A]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B]是南北文化互鉴的产物
[C]存在比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D]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D [根据材料“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5 000多处,且分布广泛,但其文化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仰韶文化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仰韶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并不只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仰韶文化的来源,因此不能说其是南北文化互鉴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强调仰韶文化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并未强调其存在比较大的区域性差异,排除C项。]
11.(2024·枣庄二模)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与其同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D]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A [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地区,属于旧石器时代,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A项正确;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 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以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为主要特征,排除B项;半坡文化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距今约
6 000年,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主要存在于公元前18世纪至前16世纪,即夏商之际,是青铜器时代的开始,与旧石器时代相隔甚远,排除D项。]
12.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陶器,并且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排除A项;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主要以狩猎、采集野果为生,排除B项;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C项。]
13.如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 000—9 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 000—8 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 500—3 000年 陶片上有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B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多处遗址出土了稻谷遗存,这说明中国在很早就种植水稻、豆类、粟等农作物,反映的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故选B项。]
14.(2024·郓城三模)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自己的饭碗里要装中国人自己的粮,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不能指望任何国家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北京人遗址厚达六米的灰烬
[B]河姆渡、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
[C]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
[D]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出现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人开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6 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河姆渡、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是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的证据,B项正确。]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15.下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遗址 玉钺 玉琮 龙首玉环
石峡
遗址
良渚
遗址

D [根据材料中石峡遗址的玉器图片和良渚遗址的玉器图片可看出,有相似的风格因素,反映了两个区域存在文化交流,相互影响,故选D项。]
16.(2024·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辞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摘编自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时毛泽东所作《祭黄帝陵文》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传说中黄帝的贡献。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意义。(3分)
[答案] (1)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炼铜,发明弓箭。历史意义: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2)背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影响: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17.(2024·枣庄中考)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丰富内涵的是(  )
[A]稻 [B]粟
[C]黍 [D]玉米

D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因此不能体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丰富内涵的是玉米,故选D项;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半坡居民种植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8.(2021·菏泽中考)遗址能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北京人遗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见证是,北京人已经(  )
[A]定居生活 [B]学会用火
[C]饲养家畜 [D]种植粮食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期保存火种,B项正确;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生活在原始山洞中,不是定居生活,排除A项;北京人不会饲养家畜、种植粮食,排除C、D两项。]
19.(2023·菏泽中考)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
[A]能够饲养家畜 [B]广泛使用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从事农业生产

C [根据材料“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可知,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居民已经懂得烧制黏土、建造房屋,这说明该遗址居民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C项正确;能够饲养家畜、广泛使用石器、从事农业生产等都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材料未体现,排除A、B、D三项。]
20.(2023·济宁中考)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
[C]饲养多种家畜 [D]使用铁制农具

B [根据题干“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可知,河姆渡遗址出现大量的稻谷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B项正确;人工取火、家畜饲养与水稻种植无关,排除A、C两项;铁制农具最早使用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任务一 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比较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人的发现时间、地点、体质特征、生产生活状况?
2.山顶洞人的发现时间、地点、体质特征、生产生活状况?
史料一 “北京人”用火再添力证。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2009—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密集出现……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7.19
史料二 与北京猿人相比,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基本与现代人类差别不大。山顶洞人的劳动技能、经验等,早已远超前人,取得很多新成就,已学会人工取火。此外,山顶洞人还利用磨光、钻孔技术来打磨石器,会狩猎、采集、捕鱼等。就算去到很远的地方也能与同一属性的原始居民交换物品。技术过硬,山顶洞人的审美观念也逐渐提高。
(1)根据史料一的新闻报道,指出两个新发现的“北京人”用火证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人学会用火的意义。
(2)根据史料二,指出山顶洞人相较北京人的进步之处。
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骸或遗迹经过地质作用变成石头,被称为“化石”;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史料。
任务二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异同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河姆渡人距今生活的时间、地点、居住房屋、种植农作物、使用工具、制作陶器、饲养牲畜等情况?
2.半坡居民距今生活的时间、地点、居住房屋、种植农作物、使用工具、制作陶器、饲养牲畜等情况?
史料一 
史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满足,精神生活也得到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1)图1、图2房屋在样式上存在差异,请说出其中的原因。它们分别位于哪一流域?
(2)依据史料二,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并能够改造大自然,也说明早期文明的出现与自然环境有很大关联。
1.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比较
项目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开始时间 距今约30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代表 北京人 河姆渡人、半坡居民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形态较为粗糙,效率低) 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形态精细、提高使用效率)
认识 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2.如何区分“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
(1)区别:远古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历史事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则为历史事实。
(2)联系: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事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任务目标达成
提示:(1)证据: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意义: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会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交换物品;已经有了审美意识。
任务二
任务目标达成
提示:(1)原因:自然环境不同。流域:图1处于黄河流域;图2处于长江流域。
(2)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事例:河姆渡人会制作玉器,会制作简单的乐器骨哨,能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