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第二十五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第二十五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二十五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交战双方
经过 ①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②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③战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④战役:1916年,德、法进行的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⑤美国参战: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⑥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 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人力、物力伤亡惨重;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列宁与十月革命
2022年课标要求: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背景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进程 爆发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
胜利 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巩固 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粉碎了中外反动势力,巩固了新生政权
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2022年课标要求: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巴黎
和会 召开 1919年1月,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战胜的协约国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进况 除苏俄、战败国之外有27个战胜国的代表参加,由英、法、美三国操纵
结果 ①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②决定建立国际联盟,其实质是帝国主义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
影响 此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华盛
顿会
议 背景 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召开 由美国倡议,1921年美、英、法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
结果 签署了《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实现了美国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影响 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体系
形成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1.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实施 1921年春开始实施
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
工业化 背景 1922年年底“苏联”成立;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开始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特点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苏联的
工业化 评价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但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农业
集体化 20世纪30年代初,为解决粮食问题,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措施是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庄建设
3.苏联模式
确立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特征 经济 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 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①积极性: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局限性:没有尊重经济规律,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非暴
力不
合作
运动 背景 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过程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决定停止运动;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意义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华夫
脱运
动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过程 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殖民政府逮捕扎格鲁尔等人,激起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影响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卡德
纳斯
改革 背景 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未得到有效实施
改革 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推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作用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十五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交战双方
经过 ①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②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③战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④战役:1916年,德、法进行的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⑤美国参战: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⑥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 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人力、物力伤亡惨重;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列宁与十月革命
2022年课标要求: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背景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进程 爆发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
胜利 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巩固 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粉碎了中外反动势力,巩固了新生政权
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2022年课标要求: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巴黎 和会 召开 1919年1月,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战胜的协约国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进况 除苏俄、战败国之外有27个战胜国的代表参加,由英、法、美三国操纵
结果 ①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②决定建立国际联盟,其实质是帝国主义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
影响 此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华盛 顿会 议 背景 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召开 由美国倡议,1921年美、英、法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
结果 签署了《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实现了美国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影响 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体系 形成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1.新经济政策
实施 1921年春开始实施
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 工业化 背景 1922年年底“苏联”成立;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开始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特点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评价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但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农业 集体化 20世纪30年代初,为解决粮食问题,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措施是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庄建设
3.苏联模式
确立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特征 经济 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 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①积极性: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局限性:没有尊重经济规律,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非暴 力不 合作 运动 背景 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过程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决定停止运动;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意义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华夫 脱运 动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过程 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殖民政府逮捕扎格鲁尔等人,激起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影响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卡德 纳斯 改革 背景 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未得到有效实施
改革 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推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作用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