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十八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民族大团结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实施 已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我国1947年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性质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意义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原因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举措 ①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②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③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④20世纪末,中央进行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⑤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2022年课标要求: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1.“一国两制”的构想背景 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内涵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地位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香港回归 ①历史回顾: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1898年强租新界;②收复香港: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 ①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走向繁荣 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香港、澳门呈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海峡两岸的交往2022年课标要求: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对台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后,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两岸关系的发展统一方略 ①2022年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②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2022年课标要求: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国防建设。1.陆、海、空军、导弹部队的建设钢铁长城陆军 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海军 组建 ①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发展空军 建立 1949年11月11日,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面临的第一场考验是抗美援朝战争发展 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导弹部队 1966年组建,主要担负核反击任务,称第二炮兵,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任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2.新时代强军之路过程 2014年的古田会议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意义 我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2022年课标要求: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了解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影响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22年课标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事业的发展概况 1971年10月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意义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作用2.中美、中日建交中美关系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采取敌对政策,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原因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过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历史影响 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3.全方位外交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特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成果 ①截至2019年,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影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22年课标要求: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科技文化成就1.科技发展成就“两弹一星” 含义 即核弹(即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人物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钱学森意义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漫步太空 1999年11月,发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2021年6月,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农业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医学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前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就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新时期 特点 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代表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22年课标要求:了解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社会生活的变迁项目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衣 凭布票供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显示风度、展示个性食 饮食结构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追求健康饮食项目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住 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行 主要靠步行、自行车、火车等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火车、飞机、轮船等项目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其他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交通通信 铁路、公路、航运的发展居世界前列,城市交通得到改善。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第十八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民族大团结2022年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实施 已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我国1947年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性质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意义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原因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举措 ①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②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③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④20世纪末,中央进行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⑤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2022年课标要求: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1.“一国两制”的构想背景 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内涵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地位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香港 回归 ①历史回顾: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1898年强租新界;②收复香港: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 回归 ①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历史 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走向 繁荣 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香港、澳门呈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海峡两岸的交往2022年课标要求: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对台 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后,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两岸 关系 的发 展统一 方略 ①2022年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②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钢铁长城2022年课标要求: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国防建设。1.陆、海、空军、导弹部队的建设陆军 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海军 组建 ①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发展空军 建立 1949年11月11日,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面临的第一场考验是抗美援朝战争发展 1956年仿制成功歼 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导弹部队 1966年组建,主要担负核反击任务,称第二炮兵,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任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2.新时代强军之路过程 2014年的古田会议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意义 我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022年课标要求: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了解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 共处 五项 原则 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影响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 会议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外交事业的发展2022年课标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概况 1971年10月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意义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作用2.中美、中日建交中美 关系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采取敌对政策,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原因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过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历史影响 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3.全方位外交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特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成果 ①截至2019年,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影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科技文化成就2022年课标要求: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1.科技发展成就“两弹 一星” 含义 即核弹(即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人物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钱学森意义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漫步 太空 1999年11月,发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2021年6月,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农业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医学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 开放 前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就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新时 期 特点 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代表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社会生活的变迁2022年课标要求:了解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项目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衣 凭布票供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显示风度、展示个性食 饮食结构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追求健康饮食住 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行 主要靠步行、自行车、火车等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其他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交通 通信 铁路、公路、航运的发展居世界前列,城市交通得到改善。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第十八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学案.docx 中考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第十八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