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9 走进社会生活考点1 丰富的社会生活1.(2024·河南·中考真题)用身边的材料做实验,进行一场科学探究;走进博物馆,当一名小小讲解员;学习制作一道菜品,请家人品尝;行走大好河山,了解国情民情……暑假期间,这些“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作业,能够促使中学生( )①培育科学精神,感受时代脉搏②承担家务劳动,赚取劳动报酬③塑造健全人格,不断完善自我④体验不同职业,引领社会风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4·天津·中考真题)学校定期组织劳动体验、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这可以帮助我们( )①学会合作共享,增强劳动观念②丰富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③走进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④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近年来,许多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乡村踏青、企业研学、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 )①感受成就,珍惜幸福生活 ②正视不足,担忧前途命运③动手实践,掌握各种技能 ④培根铸魂,涵养家国情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这种经历有助于( )7月16日 晴 今天到科技馆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竭,却很有成就感!①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在社会课堂中成长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④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点2 网络生活新空间5.(2024·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未成年模式”既是网络风险的“防火墙”,也对未成年人上网时段、时长、浏览内容等作出限制。但是,一些不法APP做起了开启“会员尊享特权”就能绕过“未成年模式”的生意,试图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并借此牟利。对此,未成年人应该( )①擦亮双眼明辨是非 ②抵制网络不良诱惑③养成良好生活作息 ④彻底远离网络生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2024·山西·中考真题)2024年4月,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揭晓结果,550件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精品脱颖而出,举办这样的活动旨在( )A.提高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 B.打破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C.利用网络平台建言献策 D.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7.(2024·天津·中考真题)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流量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机”,直播成了“新农事”。可见,网络能( )A.快速消除城乡差距 B.拓宽人际交往渠道C.促进民主政治进步 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8.(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工作。相关网络平台及时推出“青少年模式”,通过过滤不良信息、限制使用时间、规范使用时段等方式保护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该模式( )A.促进未成年人参与民主生活 B.提醒未成年人慎重结交网友C.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D.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网络9.(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202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加大了信息公开力度,监督政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这说明( )A.网络推动了民主政治进步 B.网络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C.我国扩大了民主权利内容 D.我国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10.(2024·重庆·中考真题)净化网络生态。以下对“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部分要求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推导不正确的是( )要求 甲: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加大对虚假摆拍信息的识别和清理力度 乙:“自媒体”发布涉国内外时事等相关信息时,必须准确标注信息来源 丙:平台对开通营利权限的账号,以身份证件号码等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丁:对疑似无底线博流量的信息,预先采取流量限制措施,并视情暂停评论、点赞等互动数据增长影响 ①入驻平台的“自媒体”诚信带货,消费者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 ②平台虚假信息被依法依规清理干净,造谣传谣账号不会再出现 ③“自媒体”主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按照相关要求上传合法合规视频 ④执法机关快速锁定信息来源,有效甄别信息真假,及时惩治违法行为A.甲→①丙→① B.甲→②丁→② C.乙→③丁→③ D.乙→④丙→④11.(2024·福建·中考真题)判断说理阅读材料,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正确”,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并说明理由。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在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中,同学们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在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中,小福发现同桌为准备参赛上网搜集了大量资料,不禁感慨道:“网络信息真是好,无须分辨就能用”。(1)同学们的行为。( )理由: 。(2)小福的观点。( )理由: 。11.(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网络保护】当前,互联网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92亿,未成年网民规模近2亿。材料一 我国多次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通过立法加以制度性解决,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网络晴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材料二 2023年12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下面是从报告中选取整理的三组数据:网络使用 网络素养 网络安全◇未成年同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到88.7%。 ◇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同民比例达到62.8%;77.5%的家长表示担心孩子看短视频的时间过长。 ◇72.0%的未成年网民会注意识别网络诈骗;64.9%的未成年网民会避免在社交网站发布个人信息。 ◇掌握编程、写代码和制作网页、APP较高级别上网技能的未成年同民比例仅为10.8%和8.6%。 ◇未成年网民遭遇的负面信息中,渲染激化家庭、师生矛盾和至曲传统文化或历史人物的内容比例为27.0%和22.2%。 ◇78.9%的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2)依据材料二的数据,请你对未成年网民上网情况做出总结。(3)针对数据反映的问题,你能向未成年网民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09 走进社会生活考点1 丰富的社会生活1.(2024·河南·中考真题)用身边的材料做实验,进行一场科学探究;走进博物馆,当一名小小讲解员;学习制作一道菜品,请家人品尝;行走大好河山,了解国情民情……暑假期间,这些“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作业,能够促使中学生( )①培育科学精神,感受时代脉搏②承担家务劳动,赚取劳动报酬③塑造健全人格,不断完善自我④体验不同职业,引领社会风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①③:分析题文,暑假期间这些“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作业,能够促使中学生通过用身边材料做实验、行走大好河山等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了解国情民情,感受时代脉搏;参与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有助于中学生拓展视野、锻炼能力、丰富情感体验,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不断完善自我;故①③符合题意;②:承担家务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劳动报酬,故②错误;④:中学生体验不同职业,主要是为了增加对职业的了解和自身的成长,而不是引领社会风尚;故④错误;故本题选A。2.(2024·天津·中考真题)学校定期组织劳动体验、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这可以帮助我们( )①学会合作共享,增强劳动观念②丰富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③走进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④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养成亲社会行为。①③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校定期组织劳动体验、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合作共享,增强劳动观念;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同时也能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与他人互动,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行为,走进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坚韧、负责等良好品质,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对于个人来说,主要是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故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3.(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近年来,许多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乡村踏青、企业研学、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 )①感受成就,珍惜幸福生活 ②正视不足,担忧前途命运③动手实践,掌握各种技能 ④培根铸魂,涵养家国情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养成亲社会行为。①④:分析题文,学校组织的乡村踏青、企业研学、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等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国家发展的成就,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祭奠英烈等活动能够培根铸魂,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故①④符合题意;②:“正视不足,担忧前途命运”并非这些活动的主要引导方向,这些活动更多的是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教育意义;故②不符合题意;③:“掌握各种技能”的表述过于绝对,这些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家国情怀,不一定能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故③错误;故本题选B。4.(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这种经历有助于( )7月16日 晴 今天到科技馆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竭,却很有成就感!①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在社会课堂中成长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④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养成亲社会行为。①②:分析题文可知,小华去科技馆当志愿者,这有助于他养成亲社会行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是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故①②正确;③:这一次当志愿者的经历并不一定能直接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故③排除;④: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精神方面的收获,而非物质支持,故④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2 网络生活新空间5.(2024·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未成年模式”既是网络风险的“防火墙”,也对未成年人上网时段、时长、浏览内容等作出限制。但是,一些不法APP做起了开启“会员尊享特权”就能绕过“未成年模式”的生意,试图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并借此牟利。对此,未成年人应该( )①擦亮双眼明辨是非 ②抵制网络不良诱惑③养成良好生活作息 ④彻底远离网络生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理性参与网络生活。①②③:面对这些不法APP的行为,未成年人一定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不在网络上耗费太长时间。故①②③说法正确;④:生活在信息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彻底远离网络生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6.(2024·山西·中考真题)2024年4月,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揭晓结果,550件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精品脱颖而出,举办这样的活动旨在( )A.提高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 B.打破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C.利用网络平台建言献策 D.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传播网络正能量。D:分析题文,2023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中,众多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精品脱颖而出。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展示这些积极、正面的网络作品,在网络空间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D符合题意;A:提高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并非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B:打破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也不是举办此活动的核心意图;故B不符合题意;C:利用网络平台建言献策在此次活动中未得到重点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7.(2024·天津·中考真题)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流量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机”,直播成了“新农事”。可见,网络能( )A.快速消除城乡差距 B.拓宽人际交往渠道C.促进民主政治进步 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网络的积极作用。D:分析题文,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流量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机”,直播成为“新农事”,这充分表明网络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A:网络虽然对乡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能快速消除城乡差距;故A错误;B:“拓宽人际交往渠道”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C:“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8.(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工作。相关网络平台及时推出“青少年模式”,通过过滤不良信息、限制使用时间、规范使用时段等方式保护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该模式( )A.促进未成年人参与民主生活 B.提醒未成年人慎重结交网友C.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D.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网络【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合理使用网络。D:分析题文,“青少年模式”通过各种措施来保护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这主要是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网络,故D正确;ABC:该模式主要与未成年人上网相关,与参与民主生活、慎重结交网友、心理健康教育等并无直接关联,故ABC排除;故本题选D。9.(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202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加大了信息公开力度,监督政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这说明( )A.网络推动了民主政治进步 B.网络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C.我国扩大了民主权利内容 D.我国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网络的积极作用。A:分析题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监督政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这体现了网络在政务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民众能够更便捷地获取政务信息,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工作,推动了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政务的公开透明,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B:材料中并未提及网络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所以“网络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不符合题意;故B不符合题意;C: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故C错误;D: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网络在政务服务和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而非法治宣传教育,“我国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0.(2024·重庆·中考真题)净化网络生态。以下对“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部分要求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推导不正确的是( )要求 甲: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加大对虚假摆拍信息的识别和清理力度 乙:“自媒体”发布涉国内外时事等相关信息时,必须准确标注信息来源 丙:平台对开通营利权限的账号,以身份证件号码等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丁:对疑似无底线博流量的信息,预先采取流量限制措施,并视情暂停评论、点赞等互动数据增长影响 ①入驻平台的“自媒体”诚信带货,消费者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 ②平台虚假信息被依法依规清理干净,造谣传谣账号不会再出现 ③“自媒体”主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按照相关要求上传合法合规视频 ④执法机关快速锁定信息来源,有效甄别信息真假,及时惩治违法行为A.甲→①丙→① B.甲→②丁→② C.乙→③丁→③ D.乙→④丙→④【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合理使用网络相关知识的认识。ACD: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加大对虚假摆拍信息的识别和清理力度,有利于入驻平台的“自媒体”诚信带货,能一定程度保障消费者财产权,故甲→①正确;平台对开通营利权限的账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也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故丙→①正确;对疑似无底线博流量的信息采取限制措施,能促使“自媒体”主播规范行为,故丁→③正确;“自媒体”准确标注信息来源,有利于执法机关快速锁定信息来源等,故乙→④正确;丙→④正确;故ACD说法正确;B:虽然采取措施清理虚假信息,但不能绝对地说虚假信息被完全清理干净且造谣传谣账号不再出现,甲→②,丁→②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说法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B。11.(2024·福建·中考真题)判断说理阅读材料,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正确”,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并说明理由。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在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中,同学们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在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中,小福发现同桌为准备参赛上网搜集了大量资料,不禁感慨道:“网络信息真是好,无须分辨就能用”。(1)同学们的行为。( )理由: 。(2)小福的观点。( )理由: 。【答案】(1) (正确) 理由:同学们遵守学校纪律,参加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有助于掌握基本自救自护方法,守护生命。(或符合题意,观点正确的其他答案)(2) (错误) 理由:小福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需要辨析。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搜集信息、获取新知,但网络也存在虚假的、不良的信息,要提高媒介素养。【分析】考点考查:自救自护方法、合理使用网络。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详解】(1)第一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观点正误:正确;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说明判断依据。判断依据:参加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有助于掌握基本自救自护方法,守护生命;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观点正误:错误;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说明判断依据。判断依据:小福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需要辨析+合理使用网络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1.(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网络保护】当前,互联网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92亿,未成年网民规模近2亿。材料一 我国多次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通过立法加以制度性解决,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网络晴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材料二 2023年12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下面是从报告中选取整理的三组数据:网络使用 网络素养 网络安全◇未成年同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到88.7%。 ◇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同民比例达到62.8%;77.5%的家长表示担心孩子看短视频的时间过长。 ◇72.0%的未成年网民会注意识别网络诈骗;64.9%的未成年网民会避免在社交网站发布个人信息。 ◇掌握编程、写代码和制作网页、APP较高级别上网技能的未成年同民比例仅为10.8%和8.6%。 ◇未成年网民遭遇的负面信息中,渲染激化家庭、师生矛盾和至曲传统文化或历史人物的内容比例为27.0%和22.2%。 ◇78.9%的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2)依据材料二的数据,请你对未成年网民上网情况做出总结。(3)针对数据反映的问题,你能向未成年网民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答案】(1)我国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逐步完善。(2)①未成年人利用网络玩游戏时间较长;②大部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较高,但是在较高级别上网的未成年人比例较小;③未成年人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较大;④大部分未成年人懂得依法维权。(3)①合理利用网络,学会信息节食;②提高媒介素养;③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④遵守道德和法律,学会依法维权。【分析】考点考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合理利用网络能力考查:分析和描述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调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材料一种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的出台→联系我国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逐步完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调用网络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同民比例→联系未成年人利用网络玩游戏时间较长;关键词②:能够辨别网络诈骗和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的未成年人数量+高级别上网技能的未成年人网民比例→联系大部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较高,但是在较高级别上网的未成年人比例较小;关键词③:未成年网民遭遇的负面信息中,渲染激化家庭、师生矛盾和至曲传统文化或历史人物的内容比例→联系未成年人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较大;关键词④:78.9%的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联系大部分未成年人懂得依法维权。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调用合理利用网络的有关知识,从措施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同民比例→联系合理利用网络,学会信息节食。关键词②:能够辨别网络诈骗和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的未成年人数量+高级别上网技能的未成年人网民比例→联系提高媒介素养。关键词③:未成年网民遭遇的负面信息中,渲染激化家庭、师生矛盾和至曲传统文化或历史人物的内容比例→联系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关键词④:78.9%的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联系遵守网络规则,依法维权。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备战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9走进社会生活(学生版).docx 备战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9走进社会生活(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