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大湾区高三二模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广东省大湾区高三二模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1.【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
A.根据原文,无法推断出“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
B.材料一第二段“假设环境保持不变,那么进化不光有方向,可能还有终点。但我们也得注意,这个终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存在,因为环境作为进化的外部约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进化有终点”在理论层面上是存在的。
C.观点来源于材料二,依据有两处。“抛开环境变化的外生因素,物种有没有什么内生的特征导致它们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 ”“那么,一个物种越成功,就越特化,越特化,就越无法抵抗环境波动,那物种的灭绝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D.环境越稳定,物种灭绝的速度就越慢。
2.【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想象”表明该处为假设论证。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3.【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据材料分析,旅鼠自杀属于自主行为,不符合“被自然淘汰”的被动表述。B.是论证“风险对冲”的素材。C.北美旅鸽灭绝的原因是“人为因素”,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生活环境恶劣”,“长江白鲟已正式灭绝”与材料观点“不再适应环境,因此被自然选择淘汰了”吻合。
4.【参考答案】
“红皇后效应”是①物种为应对持续进化的环境而②不断进化,从而与环境形成
③彼此参照、相对平衡不变但④在整体上持续变化的一种生活方式。
【评分细则】
定义对应文学化表达中“你只有不停奔跑,才能停在原地”画横线的三个点,“红皇后效应”重点在于理解标题《不变的变—一生物界的生存智慧》中的“变与不变”
(1) 下定义格式占 1 分。
“红皇后效应”是***的一种生活方式。
(2) 答案四处横线答对一处得 1 分。物种占 1 分;学生答到“变”:物种进化 (1 分),或者在整体上持续变化 (1 分);
“不变”:物种与环境形成彼此参照、相对平衡不变 (1 分)。
5.【参考答案】
(1)“红皇后效应”强调①不断进化。摩托罗拉、三星和苹果等竞争对手的刺激,促使诺基亚十几年间陆续推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机型号。
(2) “风险对冲原理”强调②特化和③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手机型号不断迭代更新,确立了诺基亚连续十几年功能机时代的“王者”地位,正是特化的体现。
而这种特化会降低企业产品的多样性,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退出手机市场”成了必然的结局。
【评分细则】
(原理划横线处三点各一分,结合材料点对点分析各一分。)
(1)“红皇后效应”:强调不断进化(1 分),结合材料对点分析诺基亚十几年间陆续推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机型号(1 分)
(2)“风险对冲原理”:强调特化(1 分)和多样性(1 分)之间的矛盾,结合材料对点分析诺基亚特化的体现 (1 分),分析特化降低企业产品的多样性而带来的后果。(1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以偏概全,丁云确实不知道自己是否爱爸爸,但理由是模糊多元的。。
7.【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使叙述更加客观”错误,交替使用多种人称,能让叙述更灵活、更全面,增强了表现力。
8.【参考答案】
①丁云的名字中含有“云”字,“云少年”指的是丁云;丁云长期在外漂泊,行踪不定,就像云一样;②指丁云似的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生活的重压下,长期处于漂泊的状态。
【评分细则】
(1) 答出“云少年”指的是丁云,即可得 1 分;答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即可得 1 分。
(2) 答出“丁云似的小人物”或“底层人物”,即可得 1 分;答出“漂泊的状态”或“居无定所”,即可得 1 分。
[4 分,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得 4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 【参考答案】
①“尘世之重”:指的是丁云年幼丧母,四处漂泊,缺失受教育的机会;
② “轻微的喘息声”:指的是丁云通过分享新鲜的见闻来掩饰伤疤;通过自曝秘密来维持友谊;通过偷看课本来获取知识;
③“尘埃终会落定的悲悯之痛”:“我”的陪伴、母亲的关切给了丁云心灵的慰藉,但痛苦依旧缠绕着他。作者同情底层人物,但无法真正挽救他们,感到无奈与沉痛。
【评分细则】
(1) 答出“年幼丧母” “四处漂泊” “缺失受教育的机会”其中两点,即可得 2 分。
(2) 答出“分享见闻来掩饰伤疤”“自爆秘密来维持友谊”“偷看课本来获取知识”其中两点,即可得 2 分。
(3) 答出“‘我’和母亲给了丁云慰藉”,即可得 1 分。答出作者的情感,即可得 1 分。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10.【参考答案】BEG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原句标点:及逢既长,耕先人旧田于襄之宜城,读书为文,不诣州里。
参考译文:等到甄逢长大,在襄州宜城耕种祖先的旧田,读书写文章,不去拜访州里的人。
解析:“及逢既长”,句意完整,后面断开;“耕先人旧田于襄之宜城”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中间不用断开;“读书为文”和“不诣州里”是两个不同的事件,中间断开。
11.【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A.绚,示众/曲从,意思不相同。绚私枉法:迁就私情而违反法纪;B.致,招致、招引,意思相同;C.以,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因果:用法不相同 D.书信中是对韩愈的尊称/对秦穆公的尊称,都表示尊称,用法一致。
12.【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与概括。原文中肃宗推崇他的品行,于是给他在三司治所安排住处,让那些投降叛军的官员囚犯心怀惭愧地拜见他。“授馆”并不是让他开馆授课。投降叛军的官员也不是因为他开馆授课而心怀惭愧的。
13.【参考答案】
(1) 恰好遇到安禄山到京城朝见上奏,他在皇帝面前恳请让甄济做他的僚属,玄宗答应了他的奏请。【适、句式、可各 1 分,大意 1 分】(1) 适值禄山朝奏京师,恳于上前求为宾介,玄宗可其奏。
【评分细则】
(1) 适:恰好,恰巧,恰逢。1 分。
(2) 恳于上前:倒装句式,于上前恳,在皇帝面前恳请。1 分。
(3) 可:答应。1 分
(4)大意分 1 分,句意通顺合理即可。(“朝奏京师”,应为“于京师朝奏”,翻译成:到京城朝见上奏。“求为宾介”译为“让甄济做他的僚属”,其中“宾介”不做得分点)
(2)及乱则延颈受刃,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
【参考答案】 (2) 等到天下大乱时他却伸长脖子承受刀刃,综合参考古今士人的情况,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做到。【则、延、百一各 1 分,大意 1 分】
【评分细则】
(1)则:表转折,却。1 分。
(2)延:伸长。1 分。
(3)百一:百分之一。1 分。
(4) 大意分 1 分,句意通顺合理即可。(可落在“参合古今之士”上,“综合参考古今士人的情况”)
14.【参考答案】
(1) 从韩愈的身份考虑,韩愈当时担任史馆修撰一职,负责掌修国史,能够帮助甄逢。
(2) 从甄济经历考虑,其一生尽显忠义高节,事迹极具典范性,值得被记入史册。
(3) 从社会层面考虑,当时世风日下,亟需甄济这样的忠义楷模来引导社会风气。
(4) 从与甄逢的交情角度考虑,甄逢常为父亲之名未载于史而深感冤屈,元槙希望帮他弥补遗憾。
(5) 从和韩愈的交情考虑,有人引荐,甄逢更容易达成心愿,让他父亲的事迹编录入史。
【评分细则】
角度概括 1 分,分析 1 分,答对 3 点 5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
首先,从韩愈的身份来看,韩愈当时担任史馆修撰一职,负责掌修国史,元稹希望韩愈能将甄济事迹编入史书。
其次,从甄济自身经历来看,他在天宝年间隐居青岩山,多次拒征,后虽短暂出山但在安禄山反叛前夕敏锐察觉危险,佯装喑哑、再度隐居,面对叛军威逼利诱,延颈承刃、坚贞不屈,其一生尽显忠义高节,事迹极具典范性,值得被记入史册,让后人铭记。文中提及“稹常读注记,缺而未书,谨备所闻,盖欲执事者编此义烈,以永永于来世耳。”
再次,从社会影响层面考虑,当时世道混乱,如文中提及“理平则为公、为卿、为鹓、为鹭,世变则为蛇、为豕、为獍、为枭者,十恒八九焉”,世风日下,亟需甄济这样的忠义楷模来激浊扬清,引导社会风气向正,将其事迹录入史书能起到振奋人心、端正世风的作用,这也是元稹极力促成此事的深层原因。
最后,从甄逢角度而言,他自幼受父亲品德熏陶,耕读传家、乐善好施、重义轻财,在乡里以义闻,然而却常为父亲之名未载于史而深感冤屈,想向掌管修史的官员申诉却没有门路,元稹希望凭借和韩愈的交情,帮甄逢达成心愿,弥补这份遗憾。文中提及“逢每冤其父之名不在于史,将欲抱所冤诣京师,告诉于司史氏。因晓甄生以无自入之势,且告以执事者辱与稹游,愿得所冤之状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象和情感的把握。旨在引导考生跳出“秋景必悲”
的思维窠臼,关注诗人主观心境对景物的审美转化。赵诗中的稻花、菱叶、夕照、微月、雁声等意象构成和谐画境,可见诗人在恬淡中流露忘机。“萧索情味”属脱离文本的过度解读。
16.【参考答案】
①叶诗中,风漫芦花、寒烟等意象共同构建冷寂画面,“呖呖”摹雁声之凄切,以声衬哀,凸显秋江独醉的落寞与失意。
②赵诗中,稻花、菱叶、夕照等意象交织成暖色图景,“多”字统摄群雁声而弱化个体哀鸣,与“不知柔橹乱”的物我相融共同构筑超然境界。
[6 分,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1)第①点对应叶诗。分析“芦花白”“寒烟青”等冷色调意象(1 分)和声音的特点(悲切、凄怆、哀戚)(1 分),指出情的特点(落寞、失意、怅惘、渴望精神寄托)(1 分)。
(2)第②点对应赵诗。分析“稻花黄”“菱叶碧”“夕照红”等暖色意象(1 分)和声音的特点(弱化哀愁)(1 分),指出情的特点(物我两忘、主客合一、闲适心境、超脱情怀)(1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参考答案】
(1)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将进酒》)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李贺《致酒行》)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8.【参考答案】
(1) 妆成: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秦淮河当成正在化妆的女子来写,赋予秦淮河以生命力;②“妆成”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呈现了从“夕阳西下”到“妆成一抹胭脂”的变化过程。
(2)胭脂: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秦淮河比作使用胭脂的女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秦淮河的柔美、金粉之气。②“胭脂”用以修饰“薄媚”,与“夕阳西下”的环境相契合。
【评分细则】
(1)妆成:任答一点即可得 2 分。第一点,修辞手法 1 分,分析 1 分。第二点,围绕“时间的推移”“变化过程”回答,即可得分。
(2)胭脂:任答一点即可得 2 分。第一点,修辞手法 1 分,分析 1 分。第二点,围绕“环境”回答,即可得分。
[每点 2 分,共计 4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 观点一:应使用省略号。
理由:省略号标示列举词语的省略,展现了香气的丰富多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应使用冒号。
理由:冒号表示总结上文,凸显了各种香气的“甜”与“暗”的特质,表现了秦淮河上游人们的沉醉状态。
【评分细则】
(1)阐述理由时,指出省略号或冒号的作用,2 分。
(2)阐述理由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2 分。如选择“应使用省略号”,答出“香气的丰富多样”,1 分;答出“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1 分。
如选择“应使用冒号”,答出“凸显了各种香气的“甜'与‘暗’的特质”,1
分;答出“表现了秦淮河上游人们的沉醉状态”,1 分。
(3) 只回答观点不得分。
[言之成理即可,共计 4 分]
20.“轶”改为“秩”;“视”改为“示”;“既”改为“即”。
【评分细则】
(1) 文中第一段共有三处错别字,找出任意两处并修改正确,得 2 分。
(2) 只找出错别字,但修改错误不得分。
[每处 1 分,共计 2 分]
21.甲:旅客应主动收起雨伞;乙:如果在雨天出行。
【评分细则】
(1) 甲处:答出“旅客”,1 分;答出“收起雨伞”,1 分,回答“不能撑伞”
等不得分。
(2) 乙处:答出“如果”,1 分;答出“雨天”/“在阴雨天气下”“在雨天”等,1 分。
[每处 2 分,共计 4 分]
22.①句子:部分旅客对此有意见。分析:“意见”是中性词,“有意见”指的
是部分旅客产生不满情绪,具有贬义色彩。
②句子: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分析:“道理”是中性词,“有道理”指的是这种担心符合逻辑、合乎情理,具有褒义色彩。
【评分细则】
(1) 找出句子,每处 1 分,两处共计 2 分。回答“当高铁站台设有醒目的‘禁止打伞’警视标志时”“如果没有此类标志”“有些人担心”“在站台上打伞有触电风险”等不符合题意的句子,不得分。
(2) 作出分析,每处 1 分,两处共计 2 分。对“有意见”和“有道理”阐释正确即可得分。
[每处 2 分,两处共计 4 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 (60 分)
23.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材料解析
该命题借鉴 2023 年新课标 11 卷的写作试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试题,根据本试卷其他模块的阅读材料,生发出相关写作话题或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之间转换,做到深入阅读、延伸思考、个性写作。
该作文题材料内容比较简单,共有两句话,先引入话题,紧接着就话题设问。
第一句话“现代文阅读|中生物学家赋予生物进化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名字:
“红皇后效应”,提出话题。自然科学,推崇逻辑实证主义,追求概念陈述的严密、精准,下定义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但是生物学家们却赋予生物进化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名字:红皇后效应。这种现象很常见,如自然现象的“极光”,其名称源自罗马神话中的曙光女神奥罗拉(Aurora),象征着黎明和新的开始。
这些命名不仅让自然科学更加生动有趣,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宇宙深刻理解和无限遐想。
第二句话“生活中”体现作文命题贴近时代的趋势,引导学生将思维从自然科学领域转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我们是否也同样需要童话的眼光?”展现了命题的开放性与思辨性。学生在回答“是否”之前,完成如下思考:
1.明确概念。“眼光”即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它在个人发展和决策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它不仅关乎一个人能否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更在于能否透过表象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童话具有想象丰富、趣味性强、教育性强的特征。童话通过幻想与现实的交织,赋予万物以灵性,动物可以说话,植物可以行走,甚至日常物品也可能拥有生命。这种超越现实的设定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让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在妙趣横生的阅读体验中完成情感潜移默化的熏染。“童话的眼光”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手法,以或幽默、或风趣、或活波生动、或充满童真的语言,构建出一个充满奇幻元素的世界,旨在传达真善美价值观的独特视角。
2.完成选择。“是否需要”需要学生正面明确回答“是”或“否”。选择“是”
需正面肯定“童话眼光”之于生活的价值,如:骨感的现实需要童话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实现人类诗意的栖居;童话的眼光赋予人类以想象的翅膀,促进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迷茫的、琐碎的、世俗功利世界可以借童话的眼光向真向善向美;
童话的眼光提供人类精神慰藉,对抗现实压力;等等。选择“否”需论述“童话眼光”的局限之处,如:求真务实的时代需要脚踏实地的老黄牛精神,而不是充满幻想的“童话眼光”;童话眼光使人沉醉于童话的美好幻想之中,失去了直面现实的勇气;童话眼光使我们难以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透析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等等。文章主体部分需集中回答需要与否的理由,但文章可在方法论维度体现思辨性。如:辩证地看待童话眼光的利弊。
二、引导语理解
引导语“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对写作具有明确的指引。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要求考生需由材料中的话题和观点联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或现象,“思考”要求考生在材料的启发下有自己的思考,并做出判断。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立意角度选择、标题拟写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生写作态度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
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 800 字。
四、评分具体要求平均分参照:45 分。
(一)54-60 分
立意深刻,紧扣材料核心,明确回应问题,辩证分析“童话眼光”之于生活的价值”,观点极具启发性。
论据丰富且典型,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优美,用词精准,兼具文学性与思辨性。
(二)48-53 分
立意准确,围绕材料展开,回应问题,观点明确(如正面肯定“童话眼光”
之于生活的价值),但深度稍逊。
论据较充实,但分析较平面,缺乏多角度思辨。
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论证层次不够丰富。语言通顺,用词准确,偶有佳句,但整体风格较平实,缺乏鲜明的文采。
(三)42-47 分
立意基本符合材料,观点较明确,但缺乏思辨性。
论据单薄,分析牵强,缺乏典型性和说服力。停留在表面分析“童话眼光”
的价值,未深入探讨“童话眼光”的内涵。
结构基本完整,但存在段落详略不当或逻辑漏洞,如分论点重复。
语言基本通顺,但偶有语病或用词不当,句式单一,缺乏变化。
(四)36-41 分
立意偏离材料,仅单方面讨论“童话”的好处,根本不提“童话眼光”。
论据与论点无关,或堆砌很多“童话”事例无分析,不提“童话眼光”背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结构混乱,段落间逻辑断裂,或全文无明确的论证框架。
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用词不准确,甚至影响表意。
文体模糊,标题与内容不符,格式错误较多。
(五)35 分以下
完全脱离材料,立意与题目无关。无有效论据,或抄袭套作,内容空洞无物。
语言逻辑混乱,错别字、语病密集,难以理解。
其他:
缺少题目扣 2 分。字数不足 100,不能超过 10 分;字数不足 200,不能超过 20 分;字数不足 400,不能超过 25 分;字数不足 500,不能超过 30分;字数不足 600,不能超过 35 分;超过 600 字且不足 800 字的,可按照“字数每少 50 字扣 1 分”的原则扣分,若作文主体残缺,总分不得超过 40 分。
【参考译文】
侍郎退之先生足下:我元稹与前襄州文学掾甄逢交好。甄逢就是已故刑部员外郎甄济的儿子。甄济,天宝年间隐居在卫州的青岩山,采访使苗公等五人都呈上奏状举荐他,总共征召了十次他都不出山,最后以左拾遗的官职让他就任。恰逢安禄山到京城朝见上奏,在皇帝面前恳请让甄济做他的僚属,玄宗答应了他的奏请。甄济害怕遭遇祸难,只好勉强听从。到天宝十二年,安禄山谋反的迹象暗中显现,甄济担心无法脱身,于是假装口不能言,又隐居到青岩山。过了一年安禄山反叛,当天就派伪节度使蔡希德带着刀逼迫征召他,并且说:“如果不能强行带来,就砍下他的头来示众。”不久甄济紧闭嘴巴不说话,伸长脖子承受刀刃,神情平和镇定,好像心甘情愿赴死。蔡希德认为他有义节而放过了他,安禄山最终也没能使他屈服。肃宗推崇他的品行,于是在三司治所安排住处,让那些投降叛军的官员囚犯心怀惭愧地拜见他。那些沾污名节的人没有不伏地仰望叹息,悔恨自己没有当时就死在那里。
为忠诚而死的人不一定显扬,跟随叛乱的人不一定被诛杀,却能念念不忘本朝,甘心面对刀刃,这太难了啊!因此在社会太平、秩序良好的时候就表现得像公正无私的人,能成为公卿那样的高官,如同鹓雏、鹭鸶一样 (喻指品德高尚、地位尊贵的人),而一旦世道发生变化,就变得像蛇、像猪、像食父的獍、像恶鸟枭一样 (喻指品行恶劣、凶狠贪婪的人) 的,十个当中常常有八九个啊。像甄济没有官帽加身,没有俸禄入口,在天宝年间不过是青岩山的一个男子罢了。等到天下大乱时他却伸长脖子承受刀刃,综合古今的士人来看,大概只有百分之一。
我常常阅读典籍记载,发现这件事缺失没有记载,所以恭敬地把所听闻的事情详细记录,大概是希望您能编写这位义士的事迹,让它永远流传于后世。
甄逢刚出生的那一年,颜太师、崔太傅都写诗赞美贤人的后继有人,并且叙述了甄济的生平事迹。等到甄逢长大,在襄州宜城耕种祖先的旧田,读书写文章,不与州里的人交往。年成不好就努力耕种、节约用度,来使亲戚富足;年成丰收就把多余的粮食施舍给那些不能自给的邻里乡亲,前后多次拿出家中钱财为朋友排忧解难,因此凭借义行闻名。
我听闻他的事迹很久了,因此与他交往。甄逢常常为他父亲的名字没有记载在史书上而感到冤屈,打算带着他的冤屈到京城,向掌管修史的官员申诉。我告知甄逢没有门路进去的形势,并且告诉他您屈尊与我交往,希望能得到他所冤屈的情况转告给您。之后我自己思考,我身份低微,还希望向您进献所听闻的事情,这难道不是愚蠢又僭越吗?然而在您闲暇嘲笑我之余,希望您能垂察此事。
信中不再一一详述了。再次叩拜。
2025届大湾区联考高三语文 第 2 页 共 15页★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5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二)
语 文 2025.4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和考生号(高考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 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 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共他答案。答案不能答 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签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光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命之树上,所有活着的生物都在努力求生的生活方式,被生物学家们赋予了一个有点 童话色彩的名字:红皇后效应。它来自《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皇后的一句名言:“你只有 不停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假设环境保持不变,那么进化不光有方向,可能还有终点。但我们也得注意,这个终点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存在,因为环境作为进化的外部约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非 生物环境的要素,比如温度、湿度、大气成分,它们的变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缓慢的。但只 要一种生物自身在持续进化,对于和这种生物共生存的其他生物来说,就意味着它们面对的 外部生物环境也在持续发生进化,这种变化的频率和强度是非常惊人的。
我们用一个假想的例子,来演示红皇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
在非洲草原上,猎豹追逐羚羊的生存游戏已经进行了几百万年。如采你在电视上看到过 猎豹捕食羚羊的场面,你会觉得猎豹是这场生存竞争的胜利者,羚羊只是其爪牙下无助的献 祭品。但是别忘了,在猎豹的威胁下,羚羊并没有灭绝,两者的数量也维持在一个大休稳定的水平。这种平衡就是红皇后效应的产物。羚羊在猎豹的威胁下会持续发生微小的进化:可 能是跑得更快、更耐久,可以甩脱猎豹;可能是在奔跑中学会了急停转身,足以迷惑猎豹…… 羚羊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作为猎豹的生存压力,驱动猎豹的持续变化,让它们跑 得更快、转向更敏捷……这两种进化的力量相互牵制,看起来似乎两种生物谁也奈何不了谁, 但如果我们沿着时间轴作比较,就会看到两种生物在以彼此为参照,持续变化。如同一场拔 河比赛,看起来势均力敌,场上没什么显著的变化,但实际上参赛双方都已经拼尽了全力。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真能复活百万年前生活的猎豹,它们可能根本抓不到今天 这批又持续进化了百万年的羚羊,只好饿肚子;而复活对象如果是百万年前生活的羚羊,它 们在今天的猎豹爪下可能也坚持不了几秒钟。正是在红皇后效应的永恒驱动下,地球生物才 一刻不敢放松进化的脚步。
(摘编自王立铭的教学讲义《不变的变——生物界的生存智慧》)
材料二:
物种的“寿命”千差万别,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呢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解释是物种不再适应环境,因此被自然选择淘汰了。科学家估计,地 球进化史上曾经出现过数十亿个物种,其中99%,甚至99.9%,都已经彻底灭绝了。
抛开环境变化的外生因素,物种有没有什么内生的特征导致它们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
答案也是确定的。当一个物种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生存时间足够长,就会变得越来越适 应这个环境。而这种针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代价往往是应对环境波动的能力越弱, 到最后,可能非常微弱的环境波动就会彻底扫荡一个物种。这个逻辑体现了“风险对冲原理”。
比如一棵一年生植物在完成交配、播撒种子之后,自己的繁殖使命就完成了。从繁衍后 代传递基因的角度看,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降水充足的时候,这些种子全部抓紧时间发芽 长大、继续繁殖,效率是最高的。但人们发现,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同时发芽,特别是对于 那些生活在干旱地带的植物来说, 一部分种子遇到一丁点水就会开始生根发芽,另一部分种 子则来得迟钝一点,可能需要下几场雨才会发芽,甚至等待几年都不发芽也有可能。
从逻辑上看,这似乎不是一个最大化繁殖机会的最优解,但如果我们考虑到气候的变化, 就可以理解这个现象了———年的四季变化固然很有规律,但降雨量到底是多少,什么时候 下雨,之后的一场雨要等到什么时候,每年都会发生不小的波动。这样一来,如果这些种子 全都一个样,下一场雨就全部生根发芽,那万一这一年天气干旱,第一场雨之后三个月不下 雨,这些新芽就会全部枯死,繁殖后代的使命也就难以为继了。如果植物在生产种子的时候 能够保留一点多样性,有些种子更容易发芽,有些种子相对难一点,那么不管今年是风调雨顺还是干旱少雨,总会有一部分种子能够活下来。对于这棵植物而言这才是真正能够最大化 自己繁殖机会的选择。
此时我们做一个极端假设:如果刚才提到的一年生植物,它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极其稳定, 降水的时间和强度完全可以预测,会发生什么呢 答案很明显。在这种极其稳定的环境中, 风险对冲策略就没有价值了,还降低了繁殖后代的效率。而进化到这个地步,如果环境再次 出现哪怕是一丁点的波动,已经完全适应这种理想环境的植物可能就彻底灭绝了。
这就是特化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进化的力量会驱使物种越来越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 而作为代价,这种特化会降低物种内部的多样性。在进化历史上,地球环境大大小小的波动 是持续发生、不可避免的。那么,一个物种越成功,就越特化,越特化,就越无法抵抗环境 波动,那物种的灭绝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摘编自王立铭的教学讲义《进化,为何不能阻止死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则文本都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可见在物种进化、死亡过程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 。
B. 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因此进化有终点这一观点在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都不成立 。
C. 在环境变化的外生因素与物种本身的内生特征的共同作用下,物种的灭绝是必然的结局 。
D. 环境越稳定,风险对冲策略就越没有价值,物种的特化性就越高,其灭绝的速度就越快 。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类限制性词语在文本中运用,其作用在于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 严谨,增强文章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B. 文本作为教师为讲课而编写的教材——讲义,“你”构建了师生对话关系,易于启发学 生思考,也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C. “想象”领起对比论证,让复活的百万年前的“猎豹”或“羚羊”面对“持续进化了百 万年”的“羚羊”或“猎豹”,印证“红皇后效应 ”。
D. “扫荡”有“荡平,彻底清除之意”,此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环境波动对物 种的致命杀伤力,使讲义生动风趣。
3. 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迪斯尼纪录片《白色荒野》讲述:挪威一带生活的老鼠会在族群数量增加到环境容许 的上限时成群结队地奔向大海自杀。
B. 很多鸟类往往会生出几个尺寸更大、营养更丰富的蛋,哪怕因此不得不减少蛋的总数 量。这符合自然界优胜劣汰的原理。
C. 北美旅鸽巅峰时期高达50亿只,因为肉质鲜美,最终没能逃出“被吃到绝种”的命运, 1930年宣告灭绝。
D.2022 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因生活环境恶劣等原因,长 江白鲟已正式灭绝。
4. “你只有不停奔跑,才能停在原地。”以文学化的表达准确生动地解析了“红皇后效应”, 请根据材料一为其下定义。(4分)
5. 请结合“红皇后效应”和“风险对冲原理”,对以下社会现象加以分析。(6分)
1996年诺基亚一举击败摩托罗拉、三星和苹果,成为功能机时代的“王者”,这一辉煌一直持续到2011年。其间它陆续推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机型号,如:1999年的诺基亚 3210,确立了其“手机之王”的地位;2007年的诺基亚N95, 被称为一代“机皇”。随着智能 手机时代的到来,诺基亚错失了向Android和 iOS 转型的黄金机会。2013年,微软宣布收购 诺基亚手机业务,诺基亚正式退出手机市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云 少 年 刘星元
养蜂人的故乡长在腿上,他走到哪里,故乡就跟着他抵达哪里。只要能够到达的地方, 养蜂人就不允许任何一朵花虚度春天,他们用货车载着自己的蜂箱和家当,绕过一座座山, 越过一条条河,驶入县城……
丁云是养蜂人的儿子。跟他熟悉之后,我发觉他其实是个健谈且多闻的少年。
丁云说,有一种植物开出的花是金黄色的,它们就如一张用带着香味的洗衣粉洗过的毯 子;丁云说,在南方的树林里有一只巨大的石头乌龟,龟背上驮着一个高高的石碑;丁云说, 有长得像猪一样的鱼、比手臂还要粗的蛇、顶着弯曲的大鼻子的虫子……
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物,每一种都是八岁的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丁云是我的启蒙老师,让我提前知晓了外面有很多超出我经验范围的东西,只是我如坐井之 蛙,偶尔看到有几朵云卧在高处,便以为那就是全部的天空了。
事实上,那时的我既希望丁云多说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物,又总会在他讲述完之后露出一 副不屑的表情。当时的我明知道丁云“谎话连篇”,但又不得不在心里承认,他说的那些东西 的确很有意思。至于非要露出不屑之色,是因为我一直在与他暗暗较劲儿,当时的我已经模 糊地意识到,谁懂得越多,谁就可以在交往中对许多决定占据更多的主动权。自卑作祟,我 不愿承认丁云见多识广的优点。
有几次,我发现丁云偷偷翻看我的课本,他不认识字,只是欣赏里面的插图。他看得那 样仔细,甚至还把卷了的页码抚平。某个周末,他很早就来找我,用力把我从床上拉起来, 兴奋地说:“我爸说了,到了秋天就送我回老家上学。”我当时没搭理他,一侧身又躺到床上。
这样一位健谈的少年,却从未聊起过自己的家庭。有一次,母亲给我做了一件新衣服, 我穿着新衣服在他面前显摆, 一口一句我娘怎么怎么好,刚开始他还附和两句,某一刻之后, 他突然起身,向着帐篷走去,任我如何喊他,他却再也不搭理我了。直到第二天下午,他才 来找我玩,并且悄悄告诉了我他的秘密。
他说他从小就没有母亲。奶奶告诉他,在他两岁多一点儿的时候,母亲和父亲一起去外 地养蜂,某日父亲一觉醒来,母亲就不见了,怎么找都找不到。父亲报了警,但始终没有一 点儿消息。丁云六岁时的秋天,奶奶因病去世,父亲从外地赶回来奔丧,之后就将他带了出 来。父子俩从此四处漂泊,到了哪里,就把哪里当作自己的家。十岁的他沿着春天的足迹一 路向北,又循着气温的变化一直向南。在漂泊过程中,他经常噩梦连连,整晚整晚都睡不着 觉……丁云还谈到他的父亲——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因为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他对 一直漂泊在外的父亲是陌生的,陌生到“爸爸”只是一个名词,当他六岁被父亲带走时,他 甚至以为钳住他手腕的人就是奶奶常说的人贩子,他大哭,却无法挣脱。
“你不爱你爸爸 ”
“我不知道。”丁云抠着手,低着头沉默了一会儿说,“他很好。”
我晚上给母亲说起这件事,母亲听完,说小孩子懂什么,就转身忙别的去了。自那之后, 母亲时常留丁云在我家里吃饭,对丁云说话似乎也比以前更温柔了。
此时回想起来,我才体会到,丁云可能比我更自卑。他之所以乐于讲述那些稀奇古怪的 事物,更多的是自尊心在作祟,他用自己的见闻弥补着缺失的东西,掩饰着疤痕。可他又怕 我嘲笑他、无视他、丢弃他,于是不惜自曝秘密,讨好般维持着友谊。然而创伤深邃,即便 是在陌生的异地,疼痛感依然会在孤寂时现身,如尖利的锥子,直插他羸弱的漂泊之身。
丁云、丁云,人如其名——他似一朵云,在这儿短暂地歇了歇脚,就轻轻地飘向了远方, 飘向了更为广阔的天空,飘向了那些诞生稀奇古怪事物的地方。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作品聚焦的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书写他们于命运的驱赶辗转中、在生活的重 重积压下,多舛的际遇。这些人是你、是我、是亲友、是同学,也可能是陌生人。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我的作品中有一种生活乃至生命深处轻微的喘息声,它的轻贴着尘 世之重,折射出一种尘埃终会落定的悲悯之痛。
(节选自《齐鲁晚报》记者对刘星元的采访,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希望丁云多分享稀奇古怪的事物,却又因为内心的自卑,对他充满不屑,跟他暗 暗较劲儿。
B. 母亲听“我”讲完丁云的悲惨身世后,没有多说什么,但从她的态度变化看,她是十 分同情丁云的。
C. 通过丁云的讲述,可以感受到他对父亲的陌生、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以及他自身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D. “爸爸”在丁云心中只是一个名词,因为他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是 否爱爸爸。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三段连用三个“丁云说”,既突出了丁云健谈多闻的特点,也侧面展现出“我”倾听时的专注之态。
B. 第四段中的“坐井之蛙”,形象地写出了“我”局限在小县城的状态,体现“我”对外部世界的向往。
C. 文章突破单一叙述模式,交替使用第一、第三人称,扩大了表现的时空领域,使叙述更 加全面和客观。
D. 开头写丁云的到来,结尾写丁云的离开, 一来一去,流露出作者对丁云始终无法挣脱漂 泊命运的同情。
8. 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云少年”的多重意蕴。(4分)
9. 文本二指出,刘星元希望自己的作品中“有一种生活乃至生命深处轻微的喘息声,它的轻 贴着尘世之重,折射出一种尘埃终会落定的悲悯之痛”,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 的 。 ( 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侍郎退之①足下:稹与前襄州文学掾甄逢游善。逢,故刑部员外郎济之子。济,天宝中隐 于卫之青岩山、采访使苗公等五人皆以状荐,凡十征不起,末以左拾遗就拜之。 适值禄山朝 奏京师,恳于上前求为宾介,玄宗可其奏。甄生惧其难免,俯首从事。至天宝十二载,禄山 反状潜兆,虑不得脱,乃伪喑其口,复隐青岩。逾年而禄山叛,即日遣伪节度使蔡希德绒刃 逼召,且曰:“或不可强,斩首来徇。”既而甄生噤闭无言,延颈承刃,气色和定,若甘心然。 希德义而舍之,禄山亦终不能致。肃宗高其行,因授馆于三司治所,令从贼官囚惭拜之。受 污者莫不俯伏仰叹,恨不即死于其地。
夫死忠者不必显,从乱者不必诛,而能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难矣哉!是以理平则为公、 为卿、为鹚、为鹭,世变则为蛇、为豕、为獐、为枭者,十恒八九焉。若甄生冕弁不加于其 身,禄食不进于其口,于天宝盖青岩之一男子耳。及乱则延颈受刃,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 焉。稹常读注记,缺而未书,谨备所闻,盖欲执事者编此义烈,以永永于来世耳。
子逢始生之岁,颜太师、崔太傅皆为歌诗以美贤者之有后,且序甄生之本末云。 及逢既 长耕先人旧田于襄之宜城读书为文不诣州里。岁懂则力穑节用,以给足亲戚;岁穰则施馀于 其邻里、乡党之不能自持者,前后斥家财、排患难于朋友者数四,由是以义闻。
稹闻风既久,因与之游。逢每冤其父之名不在于史,将欲抱所冤诣京师,告诉于司史氏。 因晓甄生以无自入之势,且告以执事者辱与稹游,愿得所冤之状告。既而自思,滓贱之中,
犹愿贡所闻于执事,得非愚且僭耶 然而诮笑之暇,幸垂察焉。
不宣,某再拜。
(节选自元稹《与史馆韩侍郎书》,有删改)
[注]①侍郎退之:韩愈,唐宪宗时曾任史馆修撰一职,负责掌修国史。②冕弁:礼帽,借指仕宦者。
10.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逢A 既 长B 耕先人旧田C 于襄之D 宜城E 读 书F 为文G 不诣州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徇,巡行示众,成语有“徇私枉法”,其中的“徇”字意思与此不相同。
B. 致,招致、招引,与《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意思相同。
C. “以给足亲戚”的“以”与《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的“以”用法相同。
D. “执事”为尊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一致。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甄济早年隐居山林,多次拒绝朝廷征召,后被迫出山,在安禄山叛乱前,假装口不能言再次隐居。
B. 甄济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肃宗推崇他的品行,让他开馆授课,投降叛军的官员因 此心怀惭愧。
C. 元稹认为世人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愿意做公卿,成为贤才,在时世动荡之际,很多人或 逐利或变节。
D. 甄逢深受父亲影响,灾年赈济亲族,丰年帮扶乡邻,以义闻名。元稹认可甄氏父子,
并与甄逢交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适值禄山朝奏京师,恳于上前求为宾介,玄宗可其奏。
(2)及乱则延颈受刃,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
14. 元稹写信给韩愈,恳请他将甄济的事迹编录入史,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考量,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晚归古鉴漫兴(其七) 【元】叶兰
风漫芦花①没钓船,雁声呀听叫寒烟。
摩挲醉眼秋江望,欲倩王维画辋川。
虎邱暮归小舟口号 【清】赵执信
稻花菱叶满流波,秋色其如夕照何。
瞑泛②不知柔橹乱,前川微月雁声多。
[注]①芦花:即芦苇花,多以白色为主,秋日成熟随风飘散。②瞑泛:黄昏时泛舟。
15.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叶诗第三句塑造了一个酒后醉眼朦胧,远眺秋江,内心落寞的诗人形象。
B. 叶诗结句,诗人有感于眼前之秋景,欲请王维作画,表达对超脱的向往。
C. 赵诗以“微月”烘托返程之寂寥,借朦胧意象营造秋日暮色的萧索氛围。
D. 赵诗“柔橹”指操橹轻摇,“不知”一词展现了诗人月夜泛舟的忘我之境。
16. 《文心雕龙》中提到:“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指作者描摹的色彩和声音,会应和其 内心的感触。这一观点在两首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张漫步湖畔,只见游船如织、白鹭翩跹,不禁想起王安石《桂枝香 · 金陵怀古》 中的“. 。
(2)某企业将《礼运》(节选)中的“. ”写入章程,要求管理层任 人唯贤,员工之间以诚信为本,共同营造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
(3)古代诗词中常把数字和酒器连用,或具体或夸张地表达饮者的情感,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熏染的吗 还是匀得她们脸 上的残脂呢 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
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的密流里横冲直撞。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 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 ) 微 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香气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 儿荡。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然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 一个,三两个,五六七个, 比肩坐在船头的两旁,也无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儿葬在我们的心上。
18. 文章第一段两个加点的词语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19. 文章第二段括号内的标点符号,有人说应使用省略号,有人说应使用冒号。你的看法是 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5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二)
语文(续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出于安全和乘车轶序的考虑,铁路部门其实是不提倡在高铁站台打伞的。但部分旅客对 此有意见,他们认为这并不方便出行。其实,在高铁站台打伞存在安全风险。当列车进出站 时,由于旅客和列车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快,气压小于周围气压,形成了往列车方向的推力。 这股推力可能把雨伞甚至旅客吸向列车,造成安全事故。需要注意的是,当高铁站台设有醒 目的“禁止打伞”警视标志时,(甲)。如果没有此类标志,旅客既使打伞,建议也尽量远 离黄色盲道线。
有些人担心,铁路站台前面的接触网电压高达2.75万伏,在站台上打伞有触电风险。这 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专家对此提出意见,在晴好天气下,旅客撑伞,金属伞尖或携带的金属 物品只要离开接触网一个手臂的距离就是安全的。(乙),撑伞,金属伞尖或携带的金属物 品就应尽量远离接触网带电体,与接触网带电部分的距离不小于2米。
20. 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 在生活中,有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有的中性词,跟“有”字连起来用就有褒义或贬义。 如“眼光”是个中性词,与“有”字连用则呈现褒义色彩:“情绪”是个中性词,与“有” 字连用则呈现贬义色彩。请你在文中找出符合上述语言现象的两个句子,并分析其感彩。(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1中生物学家赋子生物进化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名字:红皇后效应;生活中, 我们是否也同样需要童话的眼光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大湾区联考高三语文 第 2 页 共 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