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昆明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2024一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高二年级历史备课组审题人:高二年级历史备课组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及姓名,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考生必须把所有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选项框,不要填涂和勾划无关选项。其他试题用黑色碳素笔作答,答案不要超出给定的答题框。4.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答题,不按要求答题所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自负。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宗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A.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B.祭祀制度日趋完备C.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D.都城布局己成定式2.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学术从“学在官府”的制度体系里脱离出来,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能够体现这一重大变化的是()A.旧贵族体系的瓦解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C.诸子百家学说出现D.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3.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卷第1页试卷共8页4.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年)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印证()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5.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竞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B.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C.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6.王阳明说:“新民”之所以弃其宗族,叛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固然是由于官府“治之无道,教之无方”,也因为“尔父老”对子弟未能早加训诲戒伤,诱掖奖劝,故“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为此,王阳明()A.制定乡约加强基层的治理与教化B.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C.指责官府与宗族负乡里暴乱之贵D.主张放松对“新民”的人身控制7.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8.民国时期,滇盐贸易活跃,使得部分位于交通要冲的市镇不仅成为盐的集散地,还吸引了来自周边地区的各类手工业者汇聚。这些市镇中,除盐栈外,诸如制陶、纺织等手工作坊数量显著增加,产品种类日益丰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滇盐贸易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B.手工业发展是市镇兴起的根本原因C,交通条件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D.民国时期区域间经济联系趋于松散9.五四运动前后,大量进步知识分子走进厂矿、码头开展劳工调查。1920年《劳动界》刊发《劳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卷第2页试卷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