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份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北魏孝明帝时选拔御史,同时射策(考试)者八百余人,子升与卢仲宣、孙奉等二十四人为高第,结果引来了参选者的不服。南朝莆梁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培养士庶子弟,按学习成绩选拔人才。这表明()A.考试已成为人才选拔的趋势 B.门阀士族的权力愈加强盛C.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占据主导 D.科举制度雏形已初步形成2.未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共记录了58个海外国家的信息,其中许多涉及经济物产。而官方史书《宋史·外国传》中所记录的海外国家仅19个,用大篇幅描述有关海外国家朝贡情况。这反映出宋代()A.地理认识提高 B.传统商路断绝 C.推行边境互市 D.海外贸易兴盛3.秦朝建立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平贾制度(官定价格标准)“。平贾”由各县都乡的令、史每月评定,谒报于县廷,后由县廷布告各乡并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其所涉范围囊括公私交易、司法鉴定、财政统计等诸多方面。这说明了平贾制度()A.旨在推行抑商政策 B.推动地方财政收入提高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反映国家治理水平提高4.宋代理学家的理想是“得君行道”,希望圣明的君主任命自己为宰相,然后自上而下改变天下。他们在皇帝面前能够以政治主体自居,甚至说出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而明代心学家王守仁在龙场悟道后,提倡“觉民行道”,希望感化底层士民,自下而上改变天下。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两个学派的学术差异 B.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5.北魏政权一方面让广大农民相对平均地占有耕地,另一方面给鲜卑贵族和各级官吏以数量不等的土地,充分体现了“地力人财,皆待制度而均也;尊卑贵贱,皆待制度而别也”。正如李剑农所论:“魏之均田制,名均而实不均也。”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均田制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B.均田制与传统等级社会契合C.均田制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D.均田制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6.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湖北枪炮厂,从德国引进了当时先进的制炮技术和设备,其生产的火炮在射程、精度和杀伤力上都有显著提高。该厂还注重对原材料质量的把控,建立了严格的检验流程。这反映出洋务运动()A.具有追求品质的意识 B.民用工业经营得法C.照搬西方模式的理念 D.对外依赖程度严重7.下图是李可染创作的套色木版年画《新得的黄牛》,上有题诗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铧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再不愁。”这反映了画家()A.受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影响 B.对农村土地改革的支持C.对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赞颂 D.对农业机械化缺乏认识8.1873年,日本成为最早接受格列高利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制定的历法)的非基督教国家,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宣布接受格列高利历,但是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曾废除格列高利历推行共和历,1929年苏联也曾用新的历法取代格列高利历。这说明()A.各国历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宗教深刻影响各国历法选择C.格列高利历精确性仍有待提高 D.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响9.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和严复会谈。会谈中严复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则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由此可知,双方都认为()A.社会变革是救时良方 B.须批判儒家伦理纲常C.行教育提升国人觉悟 D.应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0.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11.1949年4月,苏联作家协会拟定了如下宣传内容:第一,创作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揭露美国生活方式。第二,出版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这()A.导致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是对西方和平演变的坚决反击C.反意识形态对抗影响国家关系 D.折射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12.据《唐会要》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洲县之所,不得置市”,而岭南地区却不受此敕令的限制,并形成了独特的墟市经济。据此可知当时()A.南方经济发展 B.经济政策灵活C.抑商政策松动 D.商业市镇兴起13.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农业本身的积累和国家从农业取得的积累,在合作社收入中究竟占多大比例为好?请大家研究,议出一个适当的比例来。其目的就是要使农业能够扩大再生产,使它作为工业的市场更大,作为积累的来源更多。”据此可推知()A.农业合作化程度受到中央重视 B.发展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C.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已迫在眉睫 D.党中央注重克服苏联模式弊端14.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承认三民主义。1939年后,中国共产党将三民主义解构为真、假三民主义,提出“新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概念,把三民主义完全纳入新民主主义的框架之中。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完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创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顺应民族革命战争需要15.二战后,西欧国家无力出口以换取储备资产(黄金和美元),又因缺乏储备资产而无力进口原材料等。美国和欧洲经济实力的严重不对称,美元的严重短缺,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真正建立起来。这可用来说明A.美国金融霸权确立的必然性 B.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必要性C.欧洲统一市场建立的迫切性 D.关贸总协定成立的可能性16.1917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应该以美育代替宗教。据此可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A.反思新文化运动局限性 B.对传统旧思想进行彻底批判C.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D.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17.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同时,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日益显现,给全球治理带来更多挑战。这说明()A.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成为共识 B.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加强C:发展中国家成为变革主导力量 D.全球治理体系亟需变革18.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指出“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李大钊认为“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这说明他们()A.极力主张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混淆了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C.纠正了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认识到了文学革命的政治价值19.20世纪80年代初,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也占世界总数的14%,在出口中的份额则占20%,同一时期,苏联产品占国际产品总数的14%,而在全球贸易出口的份额仅占4%。这一现象说明苏联A.经济落后于发展中国家 B.经济内循环特征明显C.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 D.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20.就是否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规定要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中共“二大”提出“民主联合战线”,同意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中共“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找到了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B.基于国内外革命形势变化做出的调整C.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政治上走上了成熟D.能依据国情独立自主地制定方针政策21.在古代两河流域,新的一年一般以国王认定的上一年的重要成就命名。公元前2017年至公元前1763年,在能够确认名字的10位国王中,有6位国王曾以运河命名年份。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A.文明交往频繁 B.城邦国家出现C.王权较为强大 D.商品经济繁荣22.贾谊在《新书·等齐》中描述了汉初官制:“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据此可知,汉初()A.政治设计削弱中央集权 B.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C.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D.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23.俄语“维彻”原来意思为市民会议,是基辅罗斯时期一种城市自治机构,它由自认为是公民的人自发组成,通过集会呐喊的方式表决公共事务。到15世纪时,这一组织在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基本消失,俄语该词的词义也变成了聚众造反的意思。这些变化反映了俄罗斯()A.自治机构的消亡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城市经济的衰落 D.社会转型的失败2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25.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人倡导的仁爱、宽恕思想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汉族、匈奴、突厥、吐蕃、女真、蒙古、维吾尔族等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和习俗,并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提供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允许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求得生存与发展。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种形式都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促进了宗教和哲学的融合。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也大多深谙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包括唐代的羁縻制、辽代的南北分治、清代的盟旗制等都体现者这一理念。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更是让中小地主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政治抱负。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商业、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并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摘编自王炜民《中华文明概述》材料二古代西方文明崇尚对立与冲突,常常导致宗教战争和割据战争的爆发。人类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意识形态冲突,乃是公元420年罗马帝国摄政普尔克里娅以保护波斯境内的基督徒之名,而对迫害基督徒的波斯皇帝巴赫拉姆开战。中世纪,欧洲统治者为了弘扬基督教,打击异教徒,多次进行所谓的宗教清洗、宗教裁判,不同于基督教信仰的各类宗教或惨遭灭绝,或被迫远走异国他乡。欧洲各国君主和宗教人士发动的讨伐异教徒的九次十字军行动,几乎每次都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但这些行为往往成为全欧洲基督徒的美谈。欧洲各阶层之间也对立严重,即便是古希腊,外邦人想要获取公民权的机会几乎为零;中世纪贵族的后代永远是贵族,庄园主世代为庄园主,农奴几乎没有任何走向自由民的机会,甚至在法国等国家还存在与阶层--对应的三级会议。中世纪晚期,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的冲突更是旷日持久,对近现代欧洲历史走向的影响不可避免。-摘编自孟广林《西方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西方文明不同于古代中华文明之处并分析其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引起国家和学界的关注。1990年,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承担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任务。各高等院校教师也积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工作。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了《三中全会以来》、《十二大以来》、《十三大以来》等重要文件选编。......到目前为止,全面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性著作已经出版六七十种。高等院校各学科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关的必修课程,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研究生的工作也得到很快发展。-摘编自张星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现状》材料二 2009年,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的1949-195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国史编年》)正式出版。《国史编年》兼取传统史书体裁中“编年”与“记事”两者之长,以《纲》按月、日排列,历史发展脉络清晰;以《目》记述大事始末,使人了解其来龙去脉。该书还增加《注释》。......凡史料记载中两说并存,一时无法辨清者,均作说明,存以备考。对于某些流行说法存有歧异或不采成说者,更在注中加以分析考证。重要“目文”之后皆附《文献》作为参考。《国史编年》选用了一批中央档案馆过去未发表过的档案。这些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已经公布的文件的涵盖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有正史性质的大型资料书......该书迄今虽只出版了七卷,却为以后编纂各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国史学科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摘编自史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的基本特点》(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既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史编年》的史学价值。2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古代文化高峰-宋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很早就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发展臻于古代历史高峰和趋向内省、精致等特征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诚然,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而宋代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自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动因。诸如,以土地进一步私有化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本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崇儒右文政策的确立,以性、命、义、理为主旨,将道德伦理本体化的理学体系的建构等。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和学术研讨机构,书院不仅为两宋培养了大量人才,更重要的是书院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兴旺。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宋代书院又以其开风气、厚风俗的功效浸染了社会的多个角落,培育了两宋时期浓厚的人文气象,从而为宋代文化高峰的出现推波助澜。-摘编自刘玲娣《宋代书院及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书院的积极影响。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晋南北朝至隋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完整过程。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个浓缩中国文化特质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词语-“中华”,胡汉融合是认识“中华”概念的一个起点。《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荀羡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欺骗害人),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流放),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一摘编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嬗变》材料二20世纪初叶,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是当时可称为中国知识精英之巨擘并站在新、旧交替激荡之大变局时代前列的梁启超先生。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写道:“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1903年梁启超提出“大民族”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后来又提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一摘编自石硕《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百年发展史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现代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其论著中谈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是由下列诸要素合力所造成的。-摘编自马渭源《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请结合西欧5-18世纪历史,从图示中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也可补充其它要素),对上述观点进行阐释说明。(选取要素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D B B A B D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D C B D D D B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C A B B C26.(1)表现: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思想流派的百花齐放;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宗教信仰的和谐共存;哲学思想与宗教思想的交融,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原因:因地制宜的民族治理策略;公平的科举制度;丝绸之路促进中外往来;儒家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包容开发。(2)不同:西方文明更倾向于强调对立和冲突;西方文明强调基督教信仰,排斥异教信仰;西方文明的文学和艺术常常强调个人主义和情感表达;欧洲社会阶级固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积极:有利于促进人文主义发展;促进军事与科技的发展。消极:加剧欧洲社会的冲突与分裂;激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加剧社会动荡;排除其他文化,不利于欧洲文化的发展。27.(1)成就:出版多种学术性著作;成为高校各学科的必修课程;培养了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研究生。原因:国家的支持;学者的努力;各高校的参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继承了传统史书的体裁;史实清晰,史论结合;为以后的史学研究打下了基础,为国史学科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28.(1)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土地进一步私有化;崇儒右文政策的确立;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2)宋代书院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书院的教材内容与科举考试内容大致相同,书院以教书育人、科学应试为目标,也推动了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书院与理学一体化,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书院促进了教育下移与平民文化的兴起,培养了大批文化精英,有利于文化繁荣,对后世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9.(1)变化:魏晋时期中华是中原士人对西晋统治的中原地区及中原政治与文化的称谓;到唐朝时中华是唐朝的代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变化原因: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纷纷建立政权,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南迁的中原士人及留在北方的中原士人用中华的称谓区别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华成为民族融合体的一个统称。(2)评析: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梁启超为了救亡图存,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大力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梁启超认为,对内:中华民族是在历史变迁中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形成的大民族,从而形成了中国整体的民族观。对世界而言,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国家的象征,争取国家独立,才能实现民族的自由平等。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综上所述,梁启超“中华民族观”,结合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形成了富有近代民族国家性质的民族观,体现了近代国人对救国之路的积极探索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的觉醒。30.特殊封建制:中世纪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领主和附庸之间以契约形式规定权利与义务,封建制下的契约关系对封建领主及国王的权力有严格的限制。领主随意扩大权限和义务时,封臣可以在放弃产邑,中止其封臣身份,故领主不能专断并强加于封臣义务,即权力受契约约束,这种权力制约及社会契约性因素,体现了近代宪政思想,为近代民主制度准备了土壤和先决条件。西方多元化社会结构: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会长期并立,形成王权与教会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双方权力互为消长,双方从保护自己的利益角度,采取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战争威胁等手段,彼此达成妥协,建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对近代西方政治斗争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城市兴起,通过谈判、赎买、武装斗争等手段获得自治,以相对民主的方式制定政策,市民阶层拥有个人自由、司法自由。财产控制处置权孕育了现代商业、现代公民观念与制度、现代法律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利于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推动了议会和民主进程的发展。特殊的社会精神气质:中世纪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同时存在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现象。11世纪城市发展,大学兴起,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繁荣,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自由、平等、民主及权利意识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等思想观念得以张扬,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兴起,推动人性解放和现实生活的享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因信称义和先定论的提出,谋利合理的财富态度,注重效率时间观念,注重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理性化的社会精神气质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在西欧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