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省级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河北省省级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一2025高三省级联测考试
历史试卷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形式多样,包括土坑墓、石室墓和木棺墓等。其中,石室墓和木棺墓通常
具有更高的防腐与保护功能,而土坑墓则是最常见的形式,通常呈现为简单的土坑,葬者直接
埋人地下。这反映出,当时
A早期国家形成
B.阶层分化明显
C.社会分工发展
D,社会矛盾尖锐
2.西周时期,“士”作为贵族,集宗法身份权位、文化道艺为一体。春秋时期,文化道艺逐渐取代血
缘关系成为评价士阶层的主要标准。上述变化源于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学校教育的发展
C.传统秩序的瓦解
D.阶级关系的变化
3.北魏时,统治者为投降的南朝高层在宴会上设茶茗饮。其时,北方贵族和平民都“耻不复食”,
“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到了唐中期,民间饮茶之风大盛,“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好茶成
为皇帝赏赐有功之臣的准品。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治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B.唐朝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经济发展影响物种交流
4,北宋时,镇、市上出现了专门的“税务”,“税务”之下又有“税场”或“税铺”,常设在比较小的集市
或乡、村,由“税务”派员流动收税。“税务”还招募人员,派往辖区内的交通要道处拦截查货征
税。这体现了
A.城市功能转变
B.互市交易活跃
C.商品经济繁荣
D.市场管理规范
省级联测考试|历史·预测卷Ⅱ第1页(共6页)
5.下图为明中期贵州政区分布图,其中军管系统的卫所主要设立在交通要道上,府、州是在元代
宣慰司的基础上改设的。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例
·省界一
府界
·省治
贵州宜慰
A.改土归流取得成效
B.安南都护府的管辖范围缩小
C,基层治理恩威并重
D.贵州地区驿路交通较为完善
6.元代大都官匠为40万。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官匠数目为13367名。清前期,在工部和官
内长期造作的官匠最多时统计,总共为3544名。从上述变化可推知,清前期
A.“工商食官”格局趋于瓦解
B.手工业产品商品化趋势显现
C.匠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D.民营手工业生产的活力增强
7.统计19世纪6090年代的清政府外事交涉文书可知,具有商洽性的照会文书使用最为频繁;
条约文书数量大幅减少,合作意味较浓的章程文书数量逐渐高过条约文书,成为这一时期缔约
类文书的主导。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新政的开展
B.宗藩秩序的瓦解
C.国际法传人中国
D.救亡呼声的高涨
8.下表为1902年江西、浙江两省乡试试题。
试题
欧洲学派导源希腊,师徒授受,以何人为最精?学校规模以何国为
江西
最善?异同得失,试详言之策
西国学术,导源希腊,其流派若何?学校兴废若何?教育名家孰为
浙江
最著?宗旨孰优?方今博采良法,厘定学制,试陈劝学之策
这体现了
A.科举开始以时务策命题
B.西学东渐逐步成为潮流
C.清末新政重视教育改革
D.选官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9.1915年以来,李大钊着力对束缚人性的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倡个性解放。1919年以后,
李大钊重点关注社会问题,如劳工及妇女权益等。他还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无产阶级革
命。由此可知,李大钊
A努力转变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积极寻求社会改造道路
C,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着力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省级联测考试「历史·预测卷Ⅱ第2页(共6页)2024一2025高三省级联测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命卷意图
试卷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引领,以“立德树人”
为根本任务,以历史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通过
科学谋划试题结构,精心选摘历史材料,巧妙创设各类情境,规范设置多元问题,准确提
供答案解析,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努力实现教学诊断、服务备考和引导教学的重要功能。
(一)关注核心素养,注重综合能力
本卷题型灵活多变,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强调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第12题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彰显2024年河北卷部分选择题的特点,第14题关联了门罗主义、维
也纳体系、大陆均势、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综合度较高。
(二)题型设计灵活,情境化考查
试题加强了情境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知识运用能力。如第15
题设计了漫画,考查学生对漫画设计意图的理解。第17题通过汉文帝的诏书,考查汉代
的社会问题和文言文材料阅读能力。
(三)内容覆盖面广,突出核心考点
试卷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重要内容和主干知识,如原始社会
时期的社会变化、宋代的商品经济、中共党史等。
(四)注重河北地域文化的考查
如第9题考查河北历史文化名人李大钊的思想;第19题从河北梆子切入考查燕赵文
化的特征。
题号
12
34567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A AC A D AC
BD
B
D
D
C
C
B
1.B解析:根据材料“其中,石室墓和木棺墓通常具有更高的防腐与保护功能,而土坑墓则是最常见的形
式,通常呈现为简单的土坑”可以看出,当时已有高等级的墓葬,但更多的是低等级墓葬,体现出氏族贵族
和平民的差异,体现出阶层分化明显,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了阶级的分化,并没有体现公共权力机构等
因素,因此不能印证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排除C项;产生阶层分
化不等于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
2.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士”作为贵族,集宗法身份权位、文化道艺为一体。
而到春秋时期,文化道艺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为评价士阶层的主要标准,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
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的转变,从而改变了士阶层的评价标准,故选A项。学校教育的发展、阶
历史·预测卷Ⅱ答案第1页(共6页)
级关系的变化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D项:传统秩序的瓦解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
经济基础的变革才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排除C项。
3.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北魏到唐中期,从南北分裂到南北一统,茶文化也由南方文化
扩展到南北共同的文化,作为居住在北方中原的皇帝也热爱茶饮,这反映出政治统一助推文化认同,故选
A项。唐朝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是指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的,排除B项;北魏和唐朝时社会成员身份并
没有趋于平等,且仅从饮茶看不出社会成员之间的身份差异,排除C项:D项所述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4.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镇、市主要涉及工商业经济,“税务”设置密集体现出商业繁荣,
“派往辖区内的交通要道处拦截查货征税”可知,来往商旅较多,体现出商品经济繁荣,故选C项。材料没
有体现城市功能的转变,排除A项;互市交易是宋与辽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排除B项;材
料未涉及市场管理规范有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5.A解析:明代在贵州等地设置卫所和在元代宣慰司基础上改设府州,反映了明朝对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
和军事控制的加强,这些措施是改土归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明朝在西南地区的治理取得了阶段
性成效,故选A项。安南都护府是唐代时期的行政区划,与明代贵州的政区分布和卫所设置无关,排除B
项:卫、府、州一级不属于基层,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驿路交通较为完善,排除D顶。
6.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部和宫内长期造作的官匠属于官营手工业者,他们的人数在
清前期比元明时期急剧缩小,而事实上,官府还是需要这样多匠人的,由此可推知,当时官府需要的手工业
品大量向民间采购,体现出民营手工业生产的活力增强,故选D项。“工商食官”格局在春秋战国时期就
瓦解了,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
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即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手工业品商品化趋势,排除B项;工匠人
数的变化不能反映其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
7.A解析:19世纪60一90年代主要处于洋祥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为了“自强”和“求富”,洋务派创办
了大量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对外合作氛围浓厚,所以需要大量商洽性的照会文书、合作意味较浓的章程
文书,故选A项。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排除B项;国际法传人中国并非主要原
因,排除C项;救亡呼声的高涨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
8.C解析:1902年,正值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江西、浙江两省的乡试试题关注西方的知识和社会实际,表
明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变革,新政重视教育改革,故选C项。维新变法时期科举开始以时务策命题,
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步成为潮流,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清政府才改革选
官制,实行学堂选官制,到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排除D项。
9.B解析:根据材料“对束缚人性的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倡个性解放”“1919年以后,李大钊重点关注
社会问题,如劳工及妇女权益等。他还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可知,李大钊一直在探寻
社会改造的道路,故选B项。从材料无法判断李大钊努力转变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
李大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C项;D项只体现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
10.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发展,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教育和就业
机会,经济独立能力显著增强。女性不再依赖男性维持生计,婚姻中的经济依附关系被打破,妇女能自主
地决定自己的婚姻,故选D项。当时刚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尚未发生根本变革,排除A项;材料
所述不属于基层民主政治,排除B项;C项所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1.B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人发展,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
从事第二、三产业,导致承包的土地无人耕种,所以出现了农村土地流转,故选B项。改革开放后,农村
历史·预测卷Ⅱ答案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