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姓名____座位号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25年滁州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5年2月,我国首口超万米深地塔科1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成功完成钻地勘探,位于10851~10910米井段寒武纪地层发现了含油气的优质古老烃源岩,为探索深地油气战略提供了依据,标志着我国继深空“嫦娥奔月”、深海“蛟龙入海”之后,在“深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如图为深地塔科1井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寒武纪地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 地壳 B. 软流层 C. 地幔 D. 地核
2. 据此次发现的古老烃源岩推测该地当时的地理环境是( )
A. 气候温和少雨,鱼类大量繁衍 B. 气候寒冷干燥,爬行动物出现
C. 气候高温多雨,蕨类植物繁盛 D. 气候温暖湿润,无脊椎动物多
3. “三深”领域中能综合提升对陆海环境、资源、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的是( )
A 深空 B. 深海 C. 深地 D. 三者皆可
为研究滴灌条件下盐碱地碱蓬种植年限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新疆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未开垦盐碱荒地进行相关试验。如图为碱蓬种植不同年限土壤剖面含盐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土壤表层和深层含盐量差异最大的是( )
A. 未种植 B. 种植1年 C. 种植2年 D. 种植3年
5. 表层土壤随种植年限增加,含盐量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盐碱地碱蓬对盐分大量吸收 B. 植被覆盖增加导致蒸发减弱
C. 长期滴灌导致盐分淋溶下移 D. 灌溉增加土壤水分稀释盐分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即满足一定人口生产生活需求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如人均生态足迹为1.6公顷,指平均每人需要1.6公顷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求。人均生物承载力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人均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图1和图2分别为美国和某国的相关数据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推测图2对应的国家为( )
A. 加拿大 B. 日本 C. 印度 D. 澳大利亚
7. 相对于美国,图2国家人均生物承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具有生物生产力土地和水域面积小 B. 经济技术落后,土地和水域生产力差
C 社会发展水平低,生活消费水平不高 D. 地广人稀,土地和水域开发程度较低
8. 针对生态足迹所反映的问题,目前美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B. 整治环境,提高土地和水域生产力
C. 开拓资源来源渠道,加大资源进口 D. 加大资源的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
随着网络消费规模逐年上升,传统零售业面临巨大冲击。以小时达、分钟达为特征的“即时零售”(平台下单+就近配送,门店下单+即时配送),已经成为消费者购物和实体店增收的主流渠道之一,预计到2026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完成下面小题。
9. 与传统零售业相比,“即时零售”在布局上更注重( )
A 靠近交通枢纽 B. 靠近生产区域 C. 接近消费市场 D. 接近城市中心
10. “即时零售”模式的兴起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 )
A. 商业区范围向郊区扩展 B. 仓储区分布趋于集中
C. 社区服务点数量减少 D. 居住区服务功能多样化
西坑古村位于浙南山区台地,坐西朝东。村落选址大多顺应地形呈阶梯式分布,设置窄巷空间,几乎每家都有二层阁楼。村落布局遵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图左为村落选址示意图,图右为阁楼空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村落布局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建筑美观 B. 减少水土流失 C. 适应当地气候 D. 降低建设成本
12. 该村落窄巷空间的主要功能为( )
A. 适应地形 B. 遮阳降温 C. 阻挡台风 D. 内部联系
13. 村落中每户阁楼的主要作用有( )
①隔热防潮②降低风速③观赏风景④贮存货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巴黎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与旅游中心,塞纳河是其活力与美丽的源泉,1997年巴黎确立历史古迹与城市生活相融合的理念,依据《巴黎市区塞纳河美化计划》开始整治塞纳河,使其成为城市河流环境整治和开发的典范。如图为巴黎市区塞纳河近水空间和法兰西大道-T街区建筑物横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计划实施的主要目标有( )
①保护城市历史景观②保障河流供水功能③加强河道运输功能④拓展休闲亲水活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 关于T街区建筑物布局说法正确的是( )
A. 建筑物高度不一,景观布局错乱 B. 充分利用光照,建筑物采光条件好
C. 河道和街道高差大,观光视野差 D. 地铁和法兰西大道重叠,交通拥堵
16. 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该计划可改进的是( )
A. 沿河兴建高档住宅,改善休闲和居住条件 B. 加强河流货物运输功能,提高其交通地位
C. 消除沿岸经济不均衡现状,实现同步发展 D. 上下游城市联动,进行一体化规划和整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虚(数字空间)实(物质空间)融合、价值多元和空间流动实现人地关系优化,重塑城乡价值分配,增强乡村要素流动,为乡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如图为数字乡村空间治理示意图。
(1)推测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简述数字乡村空间治理对我国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3)列举数字乡村空间治理可采取的措施。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巴山区地处地形、气候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分界线。归一化植被指数可以用来量化植被覆盖度,指数≤0表示几乎无植被;指数>0表示有植被且指数大小与覆盖度呈正相关。图左为秦巴山区概图,图右为秦巴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曲线图。
(1)指出秦巴山区自然环境过渡性的表现。
(2)据图右概括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
(3)推测秦巴山区不同海拔归一化植被指数曲线呈现“中间高、上下低”的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南部在古地质时代冰川广布,自然环境较单一。随着安第斯山脉的隆起和全球气候变化,山脉东西两侧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差异。如西侧地形起伏大,地表破碎;东部以高原为主,平坦开阔,地表覆盖着大量沉积物。如图为现代南美洲南部地形和海陆位置示意图。
(1)分析该区域安第斯山脉西侧地表破碎的原因。
(2)推测东部高原地表大量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3)说明安第斯山脉隆起对巴塔哥尼亚高原河流的影响。
姓名____座位号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25年滁州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题答案】
【答案】1. A 2. D 3. A
【4~5题答案】
【答案】4. A 5. C
【6~8题答案】
【答案】6. B 7. A 8. C
【9~10题答案】
【答案】9. C 10. D
【11~13题答案】
【答案】11. C 12. B 13. B
【14~16题答案】
【答案】14. D 15. B 16.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融合度不足;数字乡村空间治理模式推行困难,应用广度低;空间虚实融合不足,数字经济渗透率低;存在数字鸿沟与技术门槛,人口老弱化、部分农民信息化素养低,限制数字技术应用。
(2)提升乡村空间功能多样性,空间聚合和功能复合,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增强资金和技术等发展要素向乡村流动,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乡村土地利用和产业多元化发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3)建设数字平台,打破地理限制,吸引远程游客与消费;传统建筑数字化,发展在线旅游,通过虚拟体验提升文化价值;电商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增值;村民通过数字技能培训参与文旅服务,强化乡村内生动力;搭建农民创业和就业平台,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人口回流。
【18题答案】
【答案】(1)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由盆地高原向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丘陵平原向盆地高原的过渡地带);由温带季风气候向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暖温带半湿润区向亚热带湿润区过渡(亚热带季风向温带季风过渡区,亚热带湿润区向暖温带区半湿润过渡);从落叶阔叶林向常绿阔叶林过渡(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由黄河水系向长江水系过渡(长江水系向黄河水系过渡);北侧河流有结冰期,含沙量高、径流季节变化大,南侧河流无结冰期,含沙量小、径流季节变化较小。
(2)时间变化特征:整体上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2010年之前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2010年之后呈下降趋势。
空间变化特征:海拔500以内随着海拔的升高,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度逐渐升高;海拔500~3600m左右植被覆盖度相对稳定且覆盖度较高;海拔3600m以上植被覆盖度急剧下降。
(3)海拔500m以下为山麓地带,地形平坦,水热条件好,人类活动频繁,植被覆盖度低,指数低;海拔500~3600m自然环境优良,人类活动较少,植被覆盖度高,指数高;海拔3600m以上,水热条件差,土壤发育程度低,植被覆盖度低,指数低。
【19题答案】
【答案】(1)西侧古地质时代为冰川密集区,由于强烈的冰川侵蚀使得大陆西侧沿海轮廓破碎;西侧为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短促,流水侵蚀作用强,加剧地表的破碎。
(2)地质时代安第斯山脉的隆起过程中,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在西风作用下搬运至此沉积;安第斯山脉隆起后,地球冷暖转变期冰川侵蚀搬运,携带的冰碛物至此堆积;现代气候变干,岩石风化形成的碎屑物质在风力作用下搬运至此沉积;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河流上游侵蚀下来的泥沙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
(3)安第斯山脉隆起,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盛行西风,降水少,河流流量小;隆起形成的高山有一定的冰川积雪,成为该地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也使河流流量夏季多冬季少,季节变化大;随着山地的隆起抬高,使得发源于此地的河流,落差加大,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丰水期河流含沙量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