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肇庆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肇庆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期中检测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年”是作为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量单位。在古代中国不同民族间,“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征(见下表),这说明( )
北方部分游牧民族 不记年历,唯以青草为纪;见鸟兽孕乳以为四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刺桐花开为一度(年)。
汉族 有稔(谷物成熟)、载(草木生长)、岁(收割谷物的工具)、祀(祭祀太阳)等表达。
A. 生产生活差异影响文化的呈现 B.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不同
C. 文化传承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 文化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 两汉时期,人事政令致疫之说盛行。它将人的行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把君王施政有失、执政不当、不施德政作为天象异常、疫病爆发的原因,疫病等灾异是天降下的警示。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传统医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 儒家思想影响疫病认识
C. 政府在防疫中起到主导作用 D. 疫病灾害发生较为频繁
3. 隋唐时期,朝鲜圆光和尚在长安居住四十年。他回国后主张“五戒”:事君以忠、奉亲以孝、交友以信、临阵勿退、慎于杀生,后被尊为圣人。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三教合一的趋势 B.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C. 文化传播的互动 D. 儒家文化的传承转型
4. 宋朝政府以律令规范书籍印刷出版,不按律令出版的书籍视为假货和盗版。南宋罗樾刊刻其师段昌武《从桂毛诗集解》一书,段昌武的侄儿提出诉讼要求严惩。朝廷即发出公文要求当地官府“治罪罗樾”,并声言再有不守规约者,“追版劈毁,断罪施行。”南宋政府的这种做法( )
A. 蕴含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B. 制约了雕版印刷业
C. 是政府思想专制的体现 D. 促进了儒学的传播
5. 据元代《饮膳正要》记载,至大初年(1308—1311年)元武宗幸柳林飞放,路经邹店,因渴思茶,“遂命普兰奚国公金界奴朵儿只煎造”;元顺帝身边常置侍女专司茗饮,皇后高丽奇氏则以司茗而受宠。这反映了( )
A. 丝绸之路的贸易兴盛 B. 当时中国与东亚各国交往密切
C. 南北方经济交流加强 D. 元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认同
6. 如图反映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造成丝绸之路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航海技术的进步 B. 政治局势的演变 C. 朝贡贸易的兴衰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7. 19世纪60年代,先后有约1.2万名中国劳工参加美国横贯大陆铁路(俗称“太平洋铁路”)建设,并在旧金山建起了西半球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其中70%以上来自广东江门,因此唐人街的居民大多讲粤语,美食也以粤菜最为出名。这反映出近代华工出国( )
A. 为中美两国之间交流搭建了桥梁 B. 成为西方殖民国家主要劳力
C. 解决了广东沿海人地矛盾的问题 D. 是清政府主动融入世界的表现
8. 20世纪20年代,汉口公共汽车开通后一名乘客在报纸上撰文,“清早出车或夜晚收车时,乘客们才可舒舒服服得到一席座位……可是下车以后,试一观足下鞋袜,及前后衣裳已污秽不堪了。这是谁赐给的,是座位爱翘腿的先生们赐给的。”由此可知,新式公共交通( )
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加快了近代城市的生活节奏
C. 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 D. 凸显提升民众素质的必要性
9. 截至1954年底,全国已有联合医院99所,联合诊所27000多所,联合妇幼保健站700多所;有些大中城市联合起来的医务人员达原有个体开业医务人员总数的80%。这( )
A. 实现了医疗公有化的改革 B. 顺应了社会主义改造潮流
C. 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 促进了新中国城市化进程
10. 近年来,辽宁省绥中县几段长城遭砂浆抹平,原本野性十足的长城变成了被硬化的路面,如下图所示。其违反的文物保护原则是( )
A. 合理性 B. 完整性 C. 真实性 D. 严谨性
11. 如图展示的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代表着当地最强大物种的集合。从中可见该石雕( )
A. 是国王权力的象征 B. 表明了人民尚武的传统
C. 受公牛崇拜的影响 D. 汇聚了多元文化的要素
12. 长期以来欧洲人热衷于来自中国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工艺,印有中国特有图案的“华托裙”成为很多欧洲贵妇喜爱的服饰。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装舞会一度成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这种现象( )
A. 源自生产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B. 折射出欧洲对于工艺技术的渴望
C. 是启蒙思想得到普及的结果 D. 反映出商品流动伴随着文化传播
13. 1791-1794年,英国出现了“运河热”现象,议会批准了81项修筑运河的法案;之后的三十多年间,议会又颁布了三百多条准许修筑新运河的法令。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民主制度的完善 C. 政府投资的提高 D. 交流需求的增加
14. 英国小说《号手长》展示了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国民大动员的氛围。无论是骑兵还是海军,民兵还是志愿兵,上至将军下至普通村民,在对法军事准备和战争中几乎每个人都恪尽职守,逐步走出自我、认同国家命运。这从侧面体现出拿破仑战争( )
A. 迫使殖民地呈现出多元文化 B. 推动欧洲政治文化重构
C. 激发被征服地区的反抗斗争 D. 利于实现欧洲市场统一
15. 1807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贩卖法案,将在大英帝国境内贩卖奴隶定为非法,并向英国奴隶船征收每一个奴隶100英镑的罚金。这( )
A. 加快了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B. 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体现了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 D. 保障了非洲奴隶的政治权益
16.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  )
A. 抵制外来文化侵装 B. 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C. 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 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一般以整块的花岗岩雕成,重达几百吨,底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向上逐渐变细,碑身雕刻象形文字,顶部呈金字塔状,通常成对出现在神庙、墓室或圣地入口的两侧。碑身上的象形文字记述了法老的历史,历史学家商博良通过解读碑上文字打开了研究埃及文明的大门。
埃及卢克索神庙前的拉美西斯方尖碑
——摘编自孟南《方尖碑——城市、景观、建筑中传承人类文明的火炬》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法国驻埃领事劝说埃及总督阿里送一座方尖碑给法国,以讨好路易十八,1833年,原本矗立于卢克索神庙前的两座拉美西斯方尖碑中的一座被运抵巴黎,竖立在协和广场。英国殖民者闻讯后大为不满,为了平衡,阿里只能许诺向英国也赠送一座方尖碑,1878年9月,由总督伊斯梅尔赠送的方尖碑抵达英国,并被立在泰晤士河边。方尖碑抵达英法后,在美国引起了舆论热议,《纽约时报》提出:一个没有埃及方尖碑的城市想让其居民感到自豪和快乐简直是笑话。美国舆论界认为:能够像法国和英国一样拥有一块方尖碑,意味着美国可以与它们平起平坐。最终,总督伊斯梅尔同意赠送一座方尖碑,1881年,这座方尖碑被竖立在纽约中央公园。如今埃及国内只剩下5块方尖碑,方尖碑的故乡似乎没有方尖碑了,20座数百吨的庞然大物万里漂泊,诉说着文明衰落的苦难与忧伤。
——整理自金寿福《法老的文化使者?——古埃及方尖碑漂洋过海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埃及方尖碑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今方尖碑故乡似乎没有方尖碑”的原因并谈谈其给你的启示。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胭脂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红色颜料,绘画、化妆品等方面都需要胭脂。红花可直接于纤维上染色而无需媒染剂,是制取胭脂的主要植物。红花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北魏的《齐民要术》有专章记载红花的种植方法。此外,贾思勰还提到在当时种植红花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到了唐代,红花种植已经遍及全国各个地区。红花的栽培、制作工艺,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元代甚至设置了“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摘编自王冬松《“红花”“胭脂”考》等
材料二 1519年,西班牙发现了原产于墨西哥的胭脂虫,用它制作的红色染料是欧洲人见过的最鲜艳、最浓的红色。于是,胭脂虫红成为欧洲主要的红色染料,广泛用于纺织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西班牙人从垄断胭脂虫红贸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16世纪,欧洲画家的调色板上也盛行胭脂虫红。1796—1820年,在墨西哥的年出口总量中,白银占75%,胭脂虫红占12%,蔗糖占3%。在当地的热带低地种植园里,西班牙人强迫非洲奴隶利用仙人掌养殖胭脂虫以提取色素。
——摘编自余玉霞《西方服装文化解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红花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胭脂虫红的生产销售带来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期,美国人麦克莱恩敏锐地意识到用集装箱装货上船取代货物散装上船将成为航运运输的主要方式。1956年麦克莱恩的第一艘集装箱船正式启航,但之后十年内他几乎赚不到钱。1966年以后,随着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发展,随着码头设备、装卸设备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码头装卸过程中的应用,美国大兵找到了运用集装箱运输的最高效的办法,即一个箱子、一种货物、一个目的地,麦克莱恩才开始赚得盆满钵满。
集装箱诞生之后,此起彼伏的码头工人罢工促成了像美国西雅图、荷兰鹿特丹这样的新兴集装箱港口的诞生。旧的港口也逐渐换了一副新天地,很多新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除了码头工人,不喜欢集装箱的人还有水手,集装箱的使用大大缩短了货轮在码头停留的时间,水手们几乎无法用装卸货物的时间在岸上潇洒走一回,漫长且连续的海上航行给水手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20世纪80年代,由于集装箱运输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减少原料的库存,进而通过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Just InTime(即时生产)的概念被日本丰田公司所发明,所有原材料在进入生产线以前,在丰田公司的仓库里停留时间不超过1小时,这是丰田车在当时风行欧美,击败几乎所有竞争对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美】马克·莱文森《集装箱改变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集装箱航运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集装箱运输的推广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中华文明的民俗载体,中国传统节日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连续、稳定且不断发展的体系。
先秦时期 初步形成了原始节庆体系,包括官方节庆与民间节庆。官方节庆以季节性祭礼为主,节期相对固定,如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八蜡之祭(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民间节庆大都在春秋两季,节期并不固定。节俗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神灵信仰、巫术宗教、祭祀文化等。
两汉时期 节日出现了体系化、伦理化趋向。汉代《太初历》采取阴阳合历,改正月为岁首,为传统节日奠定了影响深远的时间体系。节日在传递孝道观念、强化家族认同、加强乡邻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正式形成传统节日体系。据南朝《荆楚岁时记》,元旦爆竹、寒食禁火、端午竞渡、七夕乞巧、重阳登高……除了清明节与中秋节尚未提及,传统重要节日的基本习俗皆有记载。
唐宋时期 传统节日体系渐趋稳定成熟,全国性传统大节成型。唐宋在继承汉魏节日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丰富扩容,且形成了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传统大节。如清明节、中秋节、七夕乞巧、冬至、元宵“灯节”等,传统节日发展趋向娱乐化、平民化、假日化。
明清时期 传统节日体系完善定型,伦理交往、世俗娱乐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例如,明清祭祖文化盛行,《清嘉录》称“人无贫富,皆祭其先,俗呼‘过节’”。人们注重加强亲族联系,拓展社会网络。节日的集市功能突出,每逢佳节大型集市、商业庙会兴盛,节日消费较为繁荣。
——整理自张娜《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之管见》
根据材料,就整体或选取其中一个历史阶段,围绕“中国传统节日”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肇庆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期中检测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史料价值:方尖碑是研究古埃及文明的一手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古代埃及的建筑雕刻、宗教信仰、象形文字以及政治制度等;其雕刻工艺和建筑技术,展现了古埃及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与艺术成就;方尖碑作为太阳崇拜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宗教信仰体系;方尖碑上的象形文字记录了法老的功绩和历史事件,为研究古埃及政治、社会及法老统治提供了直接文字史料。作为法老纪念碑,内容侧重歌功颂德,可能存在主观美化问题,需结合其他史料互证。(任答三点)
(2)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以来,埃及逐步殖民地化;西方列强及其学者大肆掠夺他国文化遗产;本国政府对文物保护不重视,以赠送珍贵文物来达成政治诉求。(任答两点)
启示:国家主权独立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建立起国家文物保护体系;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国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文物立法工作等。(任答两点)
【18题答案】
【答案】(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物种交流;红花是一种优良的染料和经济作物;红花种植技术的推广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重视,设立了专门机构。
(2)影响: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发展;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绘画艺术发展;给当地种植园的非洲奴隶带来灾难。
【19题答案】
【答案】(1)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与集装箱运输业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完善;越南战争的影响。(任答四点即可)
(2)影响:码头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新的工作机会产生(新的就业);新型集装箱港口城市兴起、发展,促进经济中心的转移;水手心理压力的增加;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巨变;经济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任答四点即可)
【20题答案】
【答案】论题:唐宋时期中国传统节日的娱乐化与平民化发展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传统节日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唐代继承了汉魏时期的节日框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扩展。宋代则进一步推动了节日的平民化和娱乐化,使得节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唐宋时期的节日活动逐渐从宗教祭祀转向娱乐活动。例如,元宵节的“灯节”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人们赏灯、猜灯谜,节日气氛热烈。此外,端午节赛龙舟、七夕节乞巧等习俗也逐渐演变为娱乐活动,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节日活动不再局限于贵族和官方,而是逐渐普及到平民阶层。宋代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民阶层崛起,节日活动更加注重平民的参与。例如,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在宋代广泛流行,成为全民共享的节日。由此可知:唐宋时期,中国传统节日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稳定成熟的体系,并呈现出娱乐化、平民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节日发展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的繁荣。通过对唐宋时期传统节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原卷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形成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阐释: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是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生成的,其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渐进的历史过程,呈现传承与创新的特点。 先秦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应用,农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初步形成了原始节庆体系,官方节庆的“八蜡之祭”和民间节俗“祈雨”均反映农耕文明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 两汉时期,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服务于农业的《太初历》为传统节日奠定了影响深远的时间体系。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纲常伦理规范观念,反映在节日中,出现了体系化、伦理化趋向。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政局走向稳定,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壮大,文化繁荣。唐宋传统节日体系在继承汉魏节日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清明节、中秋节、七夕乞巧、冬至、元宵“灯节”等反映节日趋向娱乐化、平民化、假日化。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加巩固,经济文化等都有了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进一步松弛。这一阶段传统节日体系完善定型,伦理交往、世俗娱乐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节日成为大众经济文化盛会。
综上,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需求的过程中发展演变,一方面坚守传统,延续固有的节日精神;另一方面推陈出新,吸收多元文化丰富自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