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距今约8000—6000年,在亚欧大陆的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及中亚部分地区,都出现了陶器制作工艺,这些地区普遍具备土地资源丰富、水源充沛且地形相对平缓的特征。这反映出(  )
A. 陶器工艺是早期文明兴起的决定性因素
B. 陶器制作文化与当地农业发展紧密相关
C. 不同区域陶器文化存在广泛的交流互鉴
D. 早期文明在发展中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2.据记载,公元166年,罗马安东尼王朝皇帝马可·奥勒留(公元161—180年在位)派遣使者自埃及出发经印度洋,到达汉朝统治范围内的日南郡(今越南境内)并登陆,然后北赴洛阳,开启了中国与罗马两大国直接通使的历史。这一记载(  )
A. 反映汉朝外交盛况 B. 体现罗马航海成就
C. 表明欧亚往来频繁 D. 首次见证中欧交往
3.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历史分成六个时段,下表是其中“第二时代”的目录。由此可见其内容侧重( )
A. 世界政治格局变迁 B. 文明的缘起与演进
C. 地区与跨区域贸易 D. 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4.16世纪初,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之后不断向周围扩张,逐渐成为疆域辽阔的国家。下列关于俄罗斯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俄罗斯发端于基辅罗斯 B. 深受奥斯曼帝国文化的影响
C. 第一任沙皇是伊凡四世 D. 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5.下列关于中古时期朝鲜的发展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②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
③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④邓子龙、李舜臣战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6.阿兹特克人尊崇太阳神,太阳神信仰部分起源于周边部落,更与阿兹特克人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阿兹特克人以种植豆类、南瓜等作物为主,这些作物生长需要充足光照。这体现了(  )
A. 太阳神崇拜主导阿兹特克宗教体系 B. 地理环境决定宗教信仰形成
C. 阿兹特克文明深受外来文化的熏陶 D. 生产方式影响文明信仰形态
7.中古时期,在欧洲,西欧出现了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佬败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入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世界各区域文明( )
A. 具有多元面貌 B. 完全没有联系 C. 前后相继发展 D. 宗教信仰相同
8.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热衷于极地探索。1594年巴伦支率船队抵达北纬72°附近,1596年再次深入,发现斯瓦尔巴群岛。1609年,荷兰委托哈得逊探索北冰洋通往亚洲之路。这些探险活动(  )
A. 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B. 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C. 导致了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 推动了各种疾病在美洲流行
9.荷兰画家维米尔的《窗前读信的少女》(约1657—1659)中,少女身后的土耳其地毯、桌上的中国青花瓷盘和墙上的日本漆盒形成鲜明对照。这些物品均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从亚洲运回欧洲。这一艺术场景反映了(  )
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荷兰垄断全球贸易网络
C. 亚洲手工业领先于欧洲
D. 殖民扩张加剧文化冲突
10.早在14世纪后期,英格兰的约翰·威克里夫就在抨击教皇实质上是反基督的,提出《圣经》才是最终的宗教权威,试图废除售卖赎罪券。其追随者被称为罗拉德派,即使受到严厉的打击报复,他们仍坚持自己的信念。据此可知,宗教改革运动(  )
A. 使英格兰思想解放加速 B. 在思想斗争中孕育而生
C. 与民族国家的同步发展 D. 源于思想家的不懈努力
11.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从形式上看,这好像是一次家族变动,完全不是什么“革命”,但其实质却是在“光荣革命”中,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没有议会,这个国王登不上王位。这说明“光荣革命”(  )
A. 深受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B. 导致国王丧失行政大权
C. 摧毁了封建君主的统治 D. 实现国家权力中心转移
12.如表为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研究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研究目录如下。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发展与扩展(四)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
A. 欧洲转型的时代 B.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C. 资本的原始积累 D.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3.英格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小村落发展成为人口稠密的城镇;烟囱让古老的塔尖相形见绌;北部铺上了第一条铁轨,迎接新火车头的到来;蒸汽货轮开始在入海口和海峡上定期往来。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圈地运动的完成 B. 议会制度的确立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垄断组织的出现
14.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该同盟的纲领被称为(  )
A. 《独立宣言》 B. 《人权宣言》 C. 《共产党宣言》 D. 《联合国宪章》
15. 1902年康有为从印度游学归国,著有《印度游记》,该著作描绘了印度被英国殖民的社会状况,提到“印度亡于守旧不变,不修其政”“各省自立,形成割据”。1924年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旅》,描写了由于英国殖民入侵造成印度社会的撕裂和沉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后者史料价值更高 B. 相互矛盾的史料不可采用
C. 两者均为一手史料 D. 立场和态度影响历史解释
16. 19世纪末,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导人提拉克多次用印度传统文学理论阐发其政治纲领,通过重新解释印度教经典教义来构建其学说理论。由此可见提拉克(  )
A. 完善了符合国情的理论体系 B. 主张联合宗教势力进行改革
C. 重视维护底层民众的利益 D. 利用本土文化服务民族解放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所以,农业是一种扩张的力量,它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农耕社会的理想是自给自足,但正如古人早已意识到的,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总会缺乏这样或那样的资源,尤其是土地和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如金属、马匹、某些特定的物品等。为了获得新的土地,控制战略资源,侵略拥有这些资源但实力又不足以自卫的地区,是最为直接和经济的手段。
——摘编自《西方那块土》等
材料三 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达的边远地区。航海探险唤醒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求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8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并分析古代农耕文明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玛雅文明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独特风格。他们的城市布局经过精心设计,结构严谨,功能分区清晰明确,功能分区中有庄严神圣的宗教区,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活区以及热闹繁荣的商业区等不同区域,各区域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玛雅人的建筑风格独具魅力,其中金字塔和宫殿建筑最引人注目,金字塔不仅是宗教祭祀的神圣场所,更是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彰显着玛雅文明的辉煌。在农业方面,玛雅人面对复杂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发展出梯田农业和高效的灌溉系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此外,玛雅文明的贸易活动也颇为活跃,他们与周边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交换着各类丰富的商品,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同时,玛雅人还拥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这套体系涵盖了各个方面,有效地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使玛雅社会能够有序运转。
——摘编自许海山主编《古玛雅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玛雅文明在城市规划、农业、贸易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玛雅文明上述方面的发展对其文明延续的影响。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了圣多明各,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从而主宰世界蔗糖生产长达一个世纪;当时有句俗话是“糖是讲葡萄牙语的”
材料二 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甘蒸种植和糖的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地,甘蔗就这样成为“国际性作物”。作为欧非美“三角贸易”的组成部分,蔗糖贸易见证了全球化平期的苦难历程。
材料三 从历史角度来说,甘蔗园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它结合了原始的劳动力和现代资本,并采用近代工厂生产线的管理模式,不同分工的奴隶必须严守纪律,依靠先进的提炼技术和机械设备;特别是生产蔗糖需要使用滚轴式碾轧机来压榨甘蔗,可以更有效率地榨出汁液。此外,为了制造蔗糖而研发的机械由风力、水力或牲口驱动,这是当时最复杂也最昂贵的工业科技,它预示了后来用于纺织,钢铁、机械加工和造纸工业的机器发展趋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杜君立《新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糖是讲葡萄牙语”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甘蔗成为国际性作物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简释大西洋“三角贸易”。
(3)阅读材料三、请作答:指出甘蔗园与近代工厂在管理模式上的相近之处。
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轫于地理大发现时代,影响了整个世界。
——《地理大发现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机。请说明与新航路开辟相关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殖民主义的罪恶;谈谈你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到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及中亚部分地区水土资源充足,适合发展农业生产,陶器的制作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可以看出陶器制作文化与当地农业发展紧密相关,B项正确;“陶器工艺是早期文明兴起的决定性因素”说法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区域陶器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各地的陶器文化进行比较,未体现早期文明在发展中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使者能够从埃及出发,经印度洋到达汉朝统治范围内的日南郡,这需要具备一定的航海技术和能力,体现了罗马在航海方面的成就,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罗马帝国主动派遣使者来与汉朝通使,不能全面反映汉朝整个外交的盛况,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仅一次罗马与汉朝的直接通使,不能表明当时欧亚往来就非常频繁,孤证不立,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就已经开通,中国与欧洲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有了间接的交往,所以公元166年的罗马使节来华,不是中欧交往的首次见证,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在人类社会组织中涉及到主要内容是早期国家和帝国的形成,说明文明从起源和发展,文化传统的形成和法典及交流网络的形成都是文明的发展演进,B项正确;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涉及政治中心的转移,材料内容不能推出此内容,排除A项;地区与跨地区域贸易只能反映部分材料内容,以偏概全,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演进,未涉及文明的多样性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初,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之后不断向周围扩张,逐渐成为疆域辽阔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奥斯曼帝国于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16世纪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帝国,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俄罗斯发端于基辅罗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6世纪初,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其第一任沙皇是伊凡四世,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是918 年,②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的时间大约在 676 年,③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的时间是1393 年,④邓子龙、李舜臣战死的时间是1598 年。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阿兹特克人的农业生产需要阳光,影响了对太阳神的崇拜,反映农业生产方式影响文明信仰,D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阿兹特克人尊崇太阳神,不能断定太阳神崇拜是“主导”,排除A项;地理环境影响而非“决定”宗教信仰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太阳神崇拜与阿兹特克人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而非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材料提及“部分起源于周边部落”,周边部落文化也属于美洲文化范畴,而非外来文化,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不同国家的国家形态和文明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说明世界各区域文明具有多元面貌,A项正确;“完全没有联系”和“宗教信仰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世界各区域文明可能是同时存在的,并不全是前后相继发展,排除C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的极地探索抵达了很多此前人类不够了解的地区,增加了地理知识,开阔了人类视野,A项正确;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导致了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材料所述探险活动主要是前往极地,而非前往美洲,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将土耳其地毯、中国青花瓷盘和日本漆盒等商品从亚洲将运回欧洲,反映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海上贸易促进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形成,A项正确;17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其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但没有达到垄断全球的程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只能反映某些亚洲手工业产品在欧洲受到欢迎,当时一些西欧国家工场手工业发展水平高于亚洲国家,排除C项;材料体现欧洲人乐于接受某些亚洲产品和文化,而非文化冲突,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约翰 威克里夫及其追随者罗拉德派早在14世纪后期就抨击教皇并提出新的宗教观点,虽遭受打击但仍坚持信念,这为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思想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说明宗教改革运动是在长期的思想斗争中逐渐孕育的,B项正确;仅提到约翰 威克里夫及其追随者的活动,不能直接得出使英格兰思想解放加速的结论,排除A项;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原因,排除C项;选项夸大了思想家的作用,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没有议会,这个国王登不上王位”可知,光荣革命体现了议会权威高于王权,王权受到议会制定的法律的制约,实现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D项正确;英国的工业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A项;导致国王丧失行政大权的主要是18世纪初期责任内阁制形成,排除B项;光荣革命摧毁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历史研究小组研究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征中涉及思想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工业革命、海外殖民,这都是欧洲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转型的显著特征与历史史实,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欧洲转型,而非亚非拉国家,排除B项;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对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促进世界市场得到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改良和大规模应用(如瓦特的联动式蒸汽机)为工厂提供了稳定动力,推动了棉纺织业、冶金业等领域的机械化,促使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推动了人口密集的工业城镇的兴起。蒸汽动力的应用催生了铁路和蒸汽货轮,这正是工业革命期间交通技术革新的结果。C项正确;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但题干变化更直接源于技术革新和生产方式变革,排除A项;议会制度属于政治领域的变化,与题干中经济、技术层面的变化关联不大,排除B项;垄断组织出现于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结合所学可知,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时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等内容,C项正确;《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文件,排除A项;《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资产阶级纲领,强调私有财产权,与“财产公有”矛盾,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1945年二战后成立国际组织的章程,时间与内容均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都反映了对印度国家发展的看法,康有为认为印度的社会发展受制于因循守旧不懂变通和国家分裂,其看法主要是想以此展示中国问题,从而促进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英国作家则认为印度的问题是由于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导致看法有所不同的原因是立场和态度影响历史解释,D项正确;两者都属于二手史料,不能得出后者史料价值更高,排除A项;二则史料并不矛盾,都是印度落后的原因,排除B项;两者均为二手史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提拉克多次用印度传统文学理论阐发其政治纲领,通过重新解释印度教经典教义来构建其学说理论的目的是利用印度传统文化对民众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化,通过积极推动民族主义本土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从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D项正确;“完善符合国情的理论体系”片面强调理论建设,忽视其文化策略的政治目的,排除A项;提拉克以印度教传统为载体传播民族主义思想,并未主张联合宗教势力进行社会改革,排除B项;提拉克主要是用印度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主义本土化,其中没有涉及维护底层民众的利益,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特点:独立发展;各具特色;具有多元性;相互渗透。
原因:人类定居后,人口增长的需要;为了获得新的土地和战略资源;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2)内涵变化:地域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全球认知从分散到整体;思想上神学观念笼罩到人文理念觉醒。
影响:促使新航路开辟进一步发展,加强世界联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推动人突破封建思想,获得主体意识的觉醒;刺激人口迁移以及物种交流和世界贸易的持续发展。
18.【答案】(1)表现:城市规划:布局严谨,功能分区明确(宗教区、生活区、商业区),金字塔与宫殿为核心建筑,兼具功能性与神圣性。农业:发展梯田农业和高效灌溉系统,适应复杂地形与气候,保障粮食生产。贸易:建立广泛贸易网络,与周边地区交换商品,促进经济交流。社会管理:构建完备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涵盖社会各领域,维护社会稳定。
(2)影响:城市规划通过功能分区提升社会协作效率,宗教建筑强化文化认同,为文明延续提供空间载体; 农业技术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支撑人口增长与社会分工; 贸易网络扩大资源获取与文化交流,增强文明活力; 法律体系有效调节社会矛盾,维持长期秩序稳定。
19.【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葡萄牙在巴西(美洲)殖民扩张;葡萄牙主宰世界蔗糖生产;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任意三点)
(2)影响: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饮食习惯。
三角贸易:欧洲手工业品运到非洲,非洲黑人贩到美洲为奴,最后把蔗糖、贵金属、烟草从美洲运到欧洲。
(3)相近之处:分工明确,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规章制度严格(或:强化纪律意识)。
20.【答案】(1)主要动机:寻找黄金。
社会背景: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2)罪恶:殖民掠夺、种族灭绝。
理解:西欧殖民者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取了巨额利润,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3)影响: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种和人文交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给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带来灾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