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吕氏春秋》记载,晋国国君询问祁黄羊有关官员的接替人选,祁推举了自己的仇人和儿子。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A.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 提倡爱国,家国情怀C.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D.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2. 敦煌悬泉汉简记载:甘露二年七月,敦煌九个驿站的马匹累死368匹,超过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的定额8匹;汉元帝时将敦煌郡九个厩置马匹定额从360匹提高到480匹,还为驿站配置马医。这( )A. 促进了区域间商业贸易发展 B. 提高了边疆地区的农业技术C. 确保了军令和政令畅通无阻 D.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3. 南北朝时期,南方荆楚地区的腊、傩、寒食、端午、斋等岁时节庆,与庙堂礼典中的“五时读令”之礼遥相呼应。虽然岁时节庆存在南北差异,但无论南北,都继承了秦汉以来按时令运行节奏安排各种节日的传统。这反映出当时( )A. 大一统文化的发展 B. 基层教化的强化C. 社会风俗的地域性 D. 多元文化的发展4. 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 )图1 汉武帝时期农牧分界线 图2 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A 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 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C. 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 D. 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5. 如表所示为宋代朱熹与清代梁章钜的有关防疫的认识。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 朱熹虽然承认疫病有可能传染,但认为若因可能传染而躲避不照顾亲人,则“伤俗害理,莫此为甚”。故从恩义的角度讲,即便会感染也不当避,何况“染与不染,似亦系乎人心之邪正、气体之虚实,不可一概论也”2 清初的梁章钜在分析避疫习俗时说:“一为不慈,一为不孝,在僻陋乡愚无知妄作,其罪已不胜诛,乃竞有诗礼之家,亦复相率效尤,真不可解。”A. 主流伦理价值观念影响疫病治疗 B. 士人认瘟疫防治须阻断传染源C. 中医学为疫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D. 避疫习俗严重削弱国家治理能力6. 17世纪后期,广东人鄚玖率族人南迁至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并把此地经营为富庶的小邦(亦称“港口国”)。乾隆年间官方文献评价其“宫室与中国无异,服物制度仿佛前代(明朝)”“其风俗重文学,好诗书……子弟皆彬彬如也”。这体现了( )A. 清朝开明的民族文化政策 B. 双方对中华礼教的认同C. 宗藩朝贡体系的深入发展 D. 移民社会呈现多元色彩7. 明代何伦在《何氏家规》中提出."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商工贾之间务执一业,精其器具,薄其利心,为长久之计。清代安徽潜阳李氏族规告诫子弟,要"以诗书为上,次则农工商贾,医小技艺之属,皆可以治生,上述材料体现了( )A. 国家治理的渐趋完善 B. 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C. 重农抑商政策调整 D. 儒学世俗化趋势加强8. 1876年起,中国境内出现第一条铁路。至1949年,中国大陆仅留下22600公里铁路能通车,且这些铁路轨距(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有5种之多。同样经过73年的建设,至2023年底,中国大陆铁路营运里程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且路轨统一为1435mm。材料表明,导致旧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外国侵略和地方割据势力的阻碍B. 未能掌握世界铁路发展核心技术C. 受制于复杂多样的地质气候条件D. 自然经济阻碍和长期战乱的破坏9. 1955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下图所示的纪念邮票。邮票以现代化工厂为背景,男工背药箱,女工手持《群众卫生》常识读本。这枚邮票反映出( )A. 政府力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B. 医药业步入现代化阶段C. 国家注重提高大众卫生意识 D. 专业医疗服务深入基层10. 2021年,中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总额和执行金额分别是2261亿元和1616亿元,增速分别为25.7%和18.7%;2022年,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达到2.11万亿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上升至5%,其中,对沿线国家前三个月增幅为92.7%。这说明中国( )A. 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B. 促进了世界经济稳步增长C. 践行“真实亲诚”外交理念 D. 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11. 罗马法学家普遍认为,一切公民私有财产都应得到保护,国家绝不能以任何方式侵犯公民权利,一旦财产权被侵犯,正义原则也就从根本上受到破坏。由此可知,古罗马A. 个人权利不受限制 B. 公法发展比较薄弱C. 注重维护个人权利 D. 强调司法公平公正12. 墨西哥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斗牛。爱尔兰和英国的木鞋舞,传到美国衍化成踢踏舞。古巴黑人仍保留着非洲祖先的古老传说。巴西民间口头文学中经常可以寻觅到来自安哥拉、刚果和莫桑比克的黑人传统的遗痕。这些现象( )A. 消除了各洲之间的隔阂 B. 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迁移C. 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D. 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融13. 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而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基督教早期是穷人的宗教,其所谓的“博爱”观念在理论上突破了家庭、地域、身份、种族、国家的界限。据此可知,两者( )A. 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 B. 最终都成为当地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C. 一定程度起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 D. 都构筑起后世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14.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传统知识框架内构建了与“文明”对立的“邪恶野蛮”的美洲土著人形象,将他们“怪物化”“妖魔化”和“野兽化”。他们构建的印第安人“非人化”形象,在欧洲殖民者征服和殖民美洲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欧美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 B. 欧洲殖民者试图美化其扩张行径C. 殖民扩张给美洲带来了先进文化 D. 印第安人的落后造成挨打的局面15. 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者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在欧洲逐渐盛行,甚至很多欧洲下层民众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种变化( )A. 表明西方等级秩序不复存在 B. 使荷兰巩固了海上霸主地位C. 反映了东西贸易规模的扩大 D. 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16. 下表所示为新加坡法定节假日安排。据此可知,新加坡现代节日文化反映了其( )节日 备注元旦 世界通用的公历春节 新年中华民族传统历法的新年耶稣受难日 基督教节日A. 开放的经济体系 B. 儒家文化的传承 C. 移民社会的结构 D. 城市国家的规模二、非选择题(52分)17. 南粤古驿道(又称大庾岭道、粤赣古道)是指秦统一岭南至民国初广东省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交通道路体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南粤古道形成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获得发展。唐代开凿了广东与江西之间的大庾岭道,加深了广东与中原的交往;开通了“广州通海夷道”,为当时世界最长航线;在广州首设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事宜;在广州城设“番坊”,专供外商居住。宋代南粤驿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太祖在广州首设市舶司,作为掌管海外贸易的专职机构……南粤古道所蕴藏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广东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古道不仅是岭南地区的商贸物流通道,还是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是中外文明交往的重要见证。——摘编自王元林《中外交通史略》等材料二 广东南雄珠玑巷处在唐代开凿的大庾岭道上,是古代中原人翻越梅岭后到达岭南的第一个商业重镇……据统计,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广府人的211个氏族中有191个氏族是经南雄珠玑巷迁入的,而其中有187个氏族是宋代从南雄珠玑巷迁入珠江三角洲的,占了总数的98%。——摘编自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材料三 1930年5月,毛泽东对江西寻乌及周边梅县、五华、平远、兴宁、蕉岭等广东地区的陆路、水路、交通工具、贸易货物、邮政、电报电线等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赣粤区域之间的商贸往来作出细致分析,这有助于加深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而这些地区则主要分布在南粤古道粤赣古道段上,成为了现如今研究南粤古驿道的红色文化遗产。——摘编自毛泽东《寻乌调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南粤古道发展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粤古道所承载的历史价值。18. 医疗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军队的伤亡情况十分严重,根据地提出了“与两个敌人作战(民族敌人与健康敌人)”的工作口号。先后建立了八路军前方总卫生部卫生学校、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等卫生学校。通过学校教育和短期训练班,培养了3000多名医药卫生干部和近万名短期训练班的卫生人员。此外根据地还出版了大量的医学书刊。一批援华医学专家如白求恩等对根据地医学教育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卫生防疫站及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等卫生防疫专业机构。“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基本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和医疗上的劳动保护制度,绝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和工矿企业职工都能享受到有病就医的经济保证。而在农村,对那些严重危害健康的流行性疾病的治疗,则采取了减免费用的办法。通过全国上下的不懈努力,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新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57岁。——摘编自胡新民《新中国是怎样实施前四个五年计划的?》等(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时期根据地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2)根据材料二、简析“一五”计划期间的医疗举措的影响。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而以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从秦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和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围绕“亚洲之中国”这一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论据充分,逻辑清晰)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世纪初至18世纪70年代,西欧移民大批涌进13个英属殖民地。在整个17世纪,移民中半数是黑奴,他们从事烟叶、蓝靛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种植,对发展南方种植园经济起了巨大作用。进入19世纪,欧洲殖民国家相继宣布取消黑奴制度,随后大批劳工源源不断地来到北美大陆,他们主要在美国西部等地修筑铁路,开发金矿,垦殖荒地和建设工厂,美国迅速发展为居于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工业强国。20世纪30年代至大战期间,许多欧洲科学家为躲避纳粹迫害逃亡美国,其中很多人参与了美国原子武器的研制乃至阿波罗登月飞行计划。移民不仅推动了美国生产和技术的兴旺发达,而且使美国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但与此同时,有色人种还是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有增无减的凌辱、侵害、威胁和袭击。——摘编自黄安年《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材料二 欧洲人发现拉丁美洲之后,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金银等矿产资源。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拉丁美洲,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白人移民带来了欧洲文化、黑人移民带来了非洲文化,也有少量来自亚洲的移民,新移民与拉丁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广泛通婚,不仅实现了人种上的融合混血,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发展……现代拉丁美洲文化依旧在深度碰撞、融合中发展,它积极主动吸收来自全世界的文化,同时也将自身文化影响力扩散到全球。——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个时期移民赴美的时代背景。(2)结合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拉丁美洲文化的特点。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D【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52分)【17题答案】【答案】(1)原因:交通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对广东发展的重视;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2)价值:广东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古代中外文明的交往;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承载着北民南迁和民族交融的信息;蕴含了宗族文化的特征;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18题答案】【答案】(1)原因:抗日战争的推动;国际援助与示范作用;政府对医学教育的重视。(任答两点即可)主要模式:正规医学学校教育;短期训练班;国际专家现场教学示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答两点即可)(2)影响:保障了部分群体的疾病医治;有助于人均寿命的提高;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初步奠定新中国医疗制度的基础。(任答三点即可)【19题答案】【答案】观点:古代中华文化对亚洲产生深远影响。阐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断向亚洲国家辐射。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综上,中华文化的辐射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20题答案】【答案】(1)背景:17世纪初至18世纪70年代:欧洲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19世纪:欧洲废除黑奴制度,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西部开发。20世纪30年代至大战期间:欧洲科学家躲避纳粹迫害,美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2)特点:传统土著文化衰落;欧洲文化主导;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文化影响力扩散;族群混合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