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第一章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第三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一)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情境导入新课探究课堂小结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等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产生氧气。2.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关键术语1.光合作用 2.叶绿体 3.淀粉情 境 导 入图片欣赏、问题导入1.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 2.光合作用产生了哪些物质?第三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一)车前及其叶的排列方式示意图车前是常见的草本植物,它的叶呈螺旋状排列,相邻叶间的夹角都接近137.5°。这种“黄金角”在植物界是普遍存在的,这种角度排列的叶片互不重叠,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获取光照。“黄金角”体现了植物界所蕴含的数学之美。新 课 探 究第三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一)任务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活动1:阅读教材16-17页,思考以下问题: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步骤是什么?2.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3.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暗处理;遮光对照;脱色;滴加碘液;观察现象淀粉光新课探究1.暗处理2.遮光对照3.脱色4.滴加碘液5.观察现象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新课探究1.暗处理:为什么实验前要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2.遮光:为什要用不透光的纸将叶片遮住?形成对照实验。新课探究(1)为什么要将叶绿素脱去?酒精溶解叶内的叶绿素,排除绿色对实验干扰,容易观察淀粉变蓝现象。(2)酒精为什么要隔水加热?酒精燃点低,隔水加热预防酒精燃烧,避免出现火灾。3.脱色(用酒精脱色,脱去的是叶绿素;要隔水加热)新课探究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以此来验证是否形成淀粉。4.加碘液5.冲洗、观察实验现象:滴加碘液后,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结论:1.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2.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新课探究如何选材来验证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银边天竺葵的绿色部分变蓝,银边部分不变蓝。叶片边缘细胞中无叶绿体【提高与拓展】新课探究任务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提示:氧气难溶于水,能助燃,因而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再根据木条的燃烧情况判断氧气是否存在。新课探究1.把金鱼藻放在盛满清水的杯子里,用短颈漏斗扣住金鱼藻,漏斗颈上再套一个充满清水的试管,把上述装置移到光下。不久,试管内可见_____________,这是金鱼藻进行_____________放出的。一串串气泡光合作用2.金鱼藻在光下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将要熄灭的 。3.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 。细木条复燃氧气新课探究【典例1】下列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 )点拨:叶绿素易溶于酒精;如果直接给酒精加热,酒精易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将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放在清水中,隔水加热。B新课探究【典例2】将一棵银边天竺葵(边缘呈白色)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选一片健壮的叶片,用不透光的黑纸片将①处正、反两面遮住(如图),然后将植株移到阳光下。数小时后,将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加数滴碘液。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①处颜色不变蓝,原因是不见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B.③处颜色不变蓝,说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C.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①处从正、反两面遮住,是为了与②处作对照D.将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氧气点拨:将天竺葵放在黑暗中24小时,是为了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D新课探究【典例3】如图是探究植物有关生理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 )A.蒸腾作用产生氧气B.光合作用产生氧气C.蒸腾作用产生水分D.光合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点拨:氧气能助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B课 堂 小 结第三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条件:场所:淀粉和氧气光叶绿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