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必备满分技巧十讲第01讲:主题剖析——审题(课件)(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必备满分技巧十讲第01讲:主题剖析——审题(课件)(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主题剖析——审题
【中考作文满分技巧】
审题就是在动笔作文之前,先认真阅读、思考、分析、推敲题目的含义及其重点、范围、体裁等要求,或者说要审清命题者的出题意图,以便有的放矢进行写作,而不至于偏题导致扣分。
1、文题的形式: 2、立意的要求:
①全命题作文 ①立意要鲜明
②半命题作文 ②立意要深刻
③话题作文 ③立意要新颖
④材料作文 ④立意要积极

考点说明
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  
基本符合
符合题意
有新意,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所以,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

循序渐进
目录
历年考题
02
01
技巧点拨
01
历年真题

真题回放
年份 地区 能力要求 题目
2022年 江苏·南通 表达应用 能力 请以“激起心中的那股劲”为题,写一篇文章。
2022年 辽宁·辽阳 表达应用 能力 请以“爱的收藏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022年 湖北·黄冈 表达应用 能力 请以“因为 ,我的青春拥抱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真题回放
年份 地区 能力要求 题目
2022年 内蒙古·通辽 表达应用 能力 请你以“ 让我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022年 江苏·宿迁 表达应用 能力 毕业之际,文雅、文博、文栋策划“青春要有一颗滚烫的心”主题征文活动。请你积极投稿,可叙写经历,可抒发感想,也可阐述观点。
2020年 四川·广安 表达应用 能力 (1)请以“生命中盛着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请以“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02
技巧点拨

审题方法
例文鉴赏1:(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
请以“激起心中的那股劲”为题,写一篇文章。
一、命题作文:抓题眼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 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抓题眼”就是审题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写作方向和要求,写作时以它为重点、为灵魂。
关键词通常为:抽象性词语(责任,梦想)、具有比喻义(礼物、路、山)

解题思路
题目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激起心中的那股劲 激起
那股劲
“激起”本义指水因受阻遏、震荡而涌或飞溅起来,引申为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意思。在这里这种变化不是微动涟漪,而是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由内向外,与“心中”照应。
“那股劲”是突出中心的关键,是“我”从那件很受触动、备受鼓舞、引起共鸣的事情中汲取到的正能量。

解题思路
方向
从句式上来看,此题是一个省略句,缺少主语和宾语定语,即“(谁)激起(谁)心中的那股劲”。
首先看后一个“谁”,“心中的那股劲”决定了这个“谁”是人,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人,选“我”更容易写,可以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体现自己的成长;再看前面一个“谁”,可以是自己,可以是他人他物,如:父母、老师、同学、家人、快递原、航天英雄、一株草、一棵树、一部电影……
那股劲令“我”内心很受触动的、备受鼓舞的、引发“我”共鸣共情的,可以是担当家国情怀的劲儿,努力学习报效家国的劲儿,直面困难顽强不屈的劲儿,拼搏冲刺的劲儿等。

解题思路
方向
无论是什么, “激起”这个动作已经对“我”产生力的作用,给“我”带来影响,让自己记忆深刻,让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和感悟,着重写出自己心灵的感受。
角度:
①亲情、友情、师生情中典型美好的故事(如困境中老师一句温柔的鼓励让我信心倍增,关键在于心灵触动的过程)
② 学习过程、成长过程有意义的、令人兴奋的事(如北京冬奥会上奥运健儿为国争光令“我”热血澎湃,某部名著点亮我的人生之火,暴雨下顽强生长的柔嫩小草给“我“震撼)

强化训练1
(2022·辽宁·中考真题)
青春路上,风景无限。总有一人、一物、一事、一情牵动你心,经意或不经意间收纳于怀,这是爱的记忆、爱的萃取、爱的珍藏。
请以“爱的收藏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引用、套用、抄袭本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解题思路
题目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激起心中的那股劲 收藏夹
本意是可包藏物品的扁平文具或皮包,根据材料“总有一人、一物、一事、一情牵动你心,经意或不经意间收纳于怀”的提示,本题是指收纳或聚集在一起的某些方面的记忆。

解题思路
方向
“爱”是指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可理解为有很深感情的一些记忆。根据材料“青春路上,风景无限”可知,应选自己青春成长过程中的有很深感情的一些事情,这样的事情可能很多,如妈妈的慈爱、爸爸的严厉、老师的循序善诱、同学的友好善良、考试失误父母的安慰、比赛失败老师的鼓励、受点小伤同学的相伴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好蕴含感恩之情。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
无论是什么,“收藏”这个动作意味着“这件事”对“我”产生力的影响和作用,使自己记忆深刻,着重写出自己心灵的感受。

解题思路
方向
角度:
①亲情、友情、师生情中典型美好的故事(如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等)
②他人、写社会的爱或人间大爱(如医护人员、志愿者、外卖小哥等无私奉献的爱,共同筑起一道防疫墙;再如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收留孤寡来人和流浪儿童等)

审题方法
例文鉴赏2:(2022·湖北黄冈·中考真题)
在青春的世界里,是什么驱走了你的迷茫,打开你的心扉,让你荡起奋进的双桨?是什么使你相信:枯枝会绽出绿意,沙粒会变成珍珠?
请以“因为 ,我的青春拥抱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半命题作文:自由、积极
半命题作文的考题方式,是将一个全命题作文,省去其中的某一局部,由作者去增补。这半命题作文只是规定了一个写作框架范围,但是把与立意选材、主题的自由,统统留给了作者,在三个方面给作者“自由”选择的权利。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

解题思路
题目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因为 ,我的青春拥抱温暖 拥抱
那股劲
意思是搂抱,多表示亲密。深层核心是拥抱背后的延伸义——接纳、感激、敬佩、爱。
意思是气候温暖;使感到温暖,结合材料“是什么驱走了你的迷茫,打开你的心扉”,这种温暖应是偏向于心理情感方面的,温暖更多是的是心灵及思想品质的启迪。

解题思路
注意 五大角度:自己、家庭、学校、社会、自然
原则要求:熟悉、新颖、积极、真实可靠
方向
“青春”限定了一个特殊的时期。空白处填写的应是给自己内心带来温暖感觉的人或物或品质。综上可知,题目的意思就是在自己的青春时期某人某物给自己带来了温暖。给自己带来温暖感觉的过程为写作内容的重点,表现的主旨应是自己从某某中获得了怎样的温暖。

解题思路
方向
参考:因为爱,我的青春拥抱温暖,因为父爱,我的青春拥抱温暖,因为你,我的青春拥抱温暖,因为那抹微笑,我的青春拥抱温暖。
角度:
①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等(比较稳妥,但多人选择,难突出)
②自然、社会、人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写作时,要扣住题目中的词语——“温暖”)

强化训练2
(2022·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
在生命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在经历和转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彰显生命。有的人选择积极进取,不断进步。他们从弱小走向强大,从浅显走向深刻,从平凡走向伟大;有的人选择徘徊犹豫,消极堕落,他们从卓越走向平庸,从积极走向颓废,从辉煌走向黯淡。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向上,积极成长。
请你以“ 让我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解题思路
题目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让我成长 成长
表面指身体上的成长,实际强调的是精神、思想、心灵上的成长,而且值得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

解题思路
注意 五大角度:自己、家庭、学校、社会、自然
原则要求:熟悉、新颖、积极、真实可靠
方向
“让”字体现了被动状态,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给自己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助力的某种品质或是感情。品质助力成长的,通过接触这些东西,对“我”的成长有或则帮助意义或启示价值。
关键语句是“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向上,积极成长”。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待人生,对待成长的正确态度,我们应努力向上,积极成长。而不能虚度光阴,混沌度日。

解题思路
方向
参考:自信让我成长、乐观让我成长、坚强让我成长等。感情助力成长的,亲情让我成长、友情让我成长、师情让我成长等、挫折让我成长、苦难让我成长、贫穷让我成长等。
角度:
①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等(如妈妈的照顾,可写父亲的教育,可写哥哥姐姐对自己的正面引导等)
②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品质(勇气、挫折、读书、尝试、疫情、坚持等)

审题方法
三、话题作文:拟题含话题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选材、立意范围非常宽泛,但不是毫无限制,一定要与话题相关。
话题作文中的话题大都是一个词或短语,从语法知识的角度看,词一般是由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组成。自然,在理解话题基本义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深入挖倔话题的比喻义和引申义,这样不仅能正确理解话题,而且大大地丰富了话题的内涵。

审题方法
例文鉴赏3:(2022·辽宁丹东·中考真题)
责任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责任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因为责任,白衣天使逆行武汉,救死扶伤;因为责任,戍边战士不畏艰险,守卫边疆;因为责任,环卫工人坚守岗位,风雨无阻……担起责任,我们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担起责任,我们才能肩负国家的希望;担起责任,我们才能扛起民族的未来!责任有大有小,人生处处皆责任。同学们,责任让你懂得了什么呢?
请以“责任,我懂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一篇文章。

解题思路
话题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责任,我懂了 “责任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责任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感受出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感受到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

解题思路
注意 ① 不拿话题当题目
② 题目含有话题中的关键词
③ 有新意、不呆板
方向
责任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相关,责任是个体分内,社会道德上应该做的事。突出“责任”这一主题的内容,要重点去写。根据关键词“我懂了”,可采取的手法是心理描写,将“如何懂得责任”表现出来。
拟题:责任,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责任,使我成长等

解题思路
方向
角度:
我们都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坚守岗位的人就是在肩负责任。
如疫情突如其来,身为医生的母亲,剪掉了心爱的长发只为能够节省出洗头的时间,赶赴一线,舍小家为大家,让我懂得了,我们应该主动为国效力,承担相应的责任。

强化训练3
(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
仰望星空,总有英雄,以脊梁撑起民族的振兴,邓稼先、袁隆平、吴孟超……他们像星辰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上,熠熠生辉,光芒永存。
李兰娟院士在一次讲话中说:“这次疫情结束之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们真正明白偶像的含义!……少年强则国强,要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
有网友说: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请永远记得灯塔!
在两个百年交汇之际,校团委组织以“仰望星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解题思路
话题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总有英雄,以脊梁撑起民族的振兴”“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请永远记得灯塔!”
提示青年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寻心中的偶像,拼搏奋斗,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解题思路
注意 ① 不拿话题当题目
② 题目含有话题中的关键词
③ 有新意、不呆板
方向
这个“英雄”“偶像”具有怎样的品质,,对社会,对个人有着怎样的影响和感染力,通过描述自己偶像的典型事例,表现出偶像对你生活或学习方面的启迪或帮助,突出偶像的感召和影响作用,表现出对这个偶像的感激和赞美之情。但是必须是“以脊梁撑起民族的振兴的英雄”能激励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拟题:我心中的偶像,仰望等

解题思路
方向
角度:
如邓稼先鞠躬尽瘁的一生,为科学献身,杨利伟坚持不懈训练,只为成功登上外太空,借事例抒发自己对偶像的喜爱和崇拜之情,并因此受到影响,呼吁大家学习这种品质特点。

审题方法
四、材料作文:多角度思考
材料作文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再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方法
例文鉴赏4:
青春需要历练,人生态度决定成长方向。孟子“舍生取义”引领我们直面选择,勇于担当;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启示我们从小事做起,不断超越;遇到挫折,沮丧落寞时,宗璞激励我们“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喜获成功,志得意满时,诸葛亮告诫我们“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请你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解题思路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角度
孟子“舍生取义” 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同时得到,就要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迈出一小步,再迈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在不断超越中达到自己的目标。
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写作时可从“责任”“担当”等角度立意。
确立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逐渐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应该好高骛远”等角度立意

解题思路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角度
遇到挫折,沮丧落寞时,宗璞的激励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诸葛亮“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不能陶冶性情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当不幸来临的时候,要勇于面对,而不要因为生活的打击而一蹶不振,可从“坚强”“乐观”“直面挫折”等角度立意。
可以从“胜不骄败不馁”“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境遇”等角度立意。

解题思路
注意 ① 多读材料,全面理解材料
② 分析材料深层含义,多角度思考
③ 结合素材选一角度,切勿包含多个角度
方向
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写记叙文,比如回忆往事,写自己成长历程中如何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一个个生活小片段的展示,表现青春不服输,乐观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不如意的主题。

强化训练4
(2022·上海·中考真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解题思路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角度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 反映的是童真时期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是激发自我不断探索与挑战的潜在动力
世界无限精彩,积极的生命总是带着好奇心、探索心去发现世界中的每一种美,感受世界的每一次脉搏。不断发问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使人生变得丰富。保有一份好奇之心,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据此,可选取“努力探索”为主题的事例与名言

解题思路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角度
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 是成熟的标志,是在经历了探索之后懂得如何利用规律、创造成果。
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都会通过事情的结果来体现。因此,应当在好奇探索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务实求证,获得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思想境界,表现出成熟的魅力。据此,可选取“尊重规律”的事例与名言;看重起点的好奇,可以享受探索的过程;看重终点的结论,能够体会发展的规律
关键内容 深层含义 角度
有的人“感到担忧”有的人则“觉得正常” “担忧”什么呢?担忧的是“爱提问”或“重结论”,如果只侧重一点,就会影响了另一方面。一味注重提问,便会偏废对结论的关注,削减了“提问”发起的意义;一味注重结论,则会被固封于既有经验之中,丢失了探求更广阔可能的机会。“觉得正常”则是出于对成长过程的思考,从变化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突出“发问”与“重结论”都很重要,二者应当并举,不可偏废。
可以将立意中心放在“成长过程中,是爱提问好,还是重结论好”的比较上,表达具有辩证色彩的认识。在写作的文体上,本题更适于写成议论文。
“探索过程”的思考与认识:结论既是发问的终点,又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人们应立足于已有的结论,继续不断地向纵深处发问,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超越和突破,做出更大成绩,对群体、社会和人类而言,也才能破解一个个难题,取得更好的发展,开创更好的未来。

解题思路
注意 ① 多读材料,全面理解材料
② 分析材料深层含义,多角度思考
③ 结合素材选一角度,切勿包含多个角度
方向
发问与结论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将两者融合,而不只拘泥于其中一点,才能充分释放自我成长发展的空间。据此,可围绕“过程与结果”进行选材。
T H A N K S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