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 方 茅 屋 · 忧 国 忧 民 · 民 族 脊 梁杜甫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在成都这座繁华的都市中,有一处苔痕斑驳而充满诗意的角落——杜甫草堂。他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承载着岁月沧桑和无尽诗意。激趣导入杜甫草堂学习目标1. 诵读,释“破”,窥见诗人饱览疾苦的 人生。2. 品读,入“见”,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 形象。3. 升华,立“心”,传承诗人悲天悯人的 情怀。杜 甫(712-770)知人论世字 自称诗风 所处年代代表作品评价子美沉郁顿挫少陵野老唐朝。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安 史 之 乱755年,安禄山发动各族骑兵、步兵共15万人,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谋取政权。此次战役以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为主,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就像一阵来自北方的飓风,席卷大半个中国,一时之间,大唐王朝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知人论世公元760年,杜甫时年49岁,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成都。杜甫一生经过很多城市,但唯有在成都,他的生命与这座城市紧紧相连,这从他的某些名号中可窥一斑: 西川杜工部、草堂先生、浣花老翁等。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靠亲戚朋友的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他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间茅屋,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背景补充他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写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律诗和绝句有什么不同?·“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 称为“歌行体”。· 篇幅可短可长,错落搭配,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 格律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代表作: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曹操《短歌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题:茅屋被秋风吹破为所歌诗歌体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朗读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飘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飘飞得低的转着沉到池塘水中。多层茅草。挂着,挂住。高。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译文古诗译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狠心。如此、这样。喝止不住。译文为:如此、这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阴沉迷蒙的样子。渐渐黑下来。向,接近。被子。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战乱,指安史之乱。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自从经历背井离乡、到处流亡的战乱,一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处浸得湿淋淋的屋中,如何挨到天亮呢!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大大地庇佑天下间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贫寒的士人。高耸的样子。译文群童 抱茅雨夜 难眠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畅想 广厦秋风 破屋走近茅屋,释“破”2.仿照示例,用四字词组概括全诗中,诗人直接或者隐含提到的破的事物。(秋 风) “破”( 屋 )娇儿“破”被丧乱“破”家理想“破”灭面对这样的“破之境”,诗人有何反应?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走近茅屋,释“破”请大家看到“ ”,我们认为诗人在叹息 ,从叹息声中,我们读出了一个 的杜甫,因为 (具体分析) 。(读法指导:重点关注关键词、修辞、表现手法等)精读 1 至 3 小节,小组合作探究:1.他在叹息什么?2.从这一声声叹息声中,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杜甫?3.组内成员有感情朗读诗句。亲近茅屋,入“见”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叹秋风卷茅(秋风破屋)无可奈何家境贫困潦倒凄凉叹秋风卷茅句句押韵,给人以一种急促压迫感。“怒号”“卷”“飞”“渡”“挂罥”“飘转”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群童抱茅苍老无力可怜无依年老体衰叹群童抱茅(叹自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是一群为了生计的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叹破屋漏雨(娇儿破被)凄苦可怜穷困潦倒愧疚急切叹破屋漏雨环境描写:“云墨色”“昏黑”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渲染出了当时阴暗、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比喻:“冷似铁、踏里裂、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尽了诗人一家贫困窘迫的生活状态。再思考:诗人还可能在叹息什么?【材料一】755年--安禄山叛乱,杜甫先后到长白山、白水县、奉先避难,衣食不饱,幼子被饿死。756年--由白水到州(今陕西富县)逃难,途中被叛军速捕,押至长安757年--艰难逃离长安,期望投奔唐肃宗,为官时,刚正耿,屡遭陷害。758年--因直速唐肃宗,触怒圣颜,一再贬官,被迫辞官。759年--生活困顿,卧病在家,又从东都漂泊到华州,秦州地。10月遇自然灾害,到同谷逃荒,住山谷,挖野莱充饥。12月转到成都。叹自身命运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叹自身命运命运多舛叹家国百姓【材料二】1.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约有3000万的士兵和平民,死于这场持续了7年2个月的战争。2.据《通典卷第七—历代盛衰户口》统计:安史之乱前,唐朝全国人口约5200万,安史之乱后人口约1600万。全国人口直接锐减了三分之二左右。叹家国百姓国势衰微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破败之境的诗人,除了叹息,还有什么反应吗?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 何由彻?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唉……唉……唉……唉……唉……一见 广厦二见 寒士三见 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叹天下苍生诗人由自己饱受风雨侵扰,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并且悲壮坚定地实现理想,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忧国忧民的圣人之心。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不再是苦难,身处苦难中的杜甫,他的眼前看见了什么?1.杜甫,何以称“诗圣”?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易(多)失于不思,乐天疑(宜)优。或人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唱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心盖(差)贤矣。 ——黄彻 《杜甫之仁心》《说文解字》:“聖从耳者,谓其耳顺。”【材料三】【材料四】走出茅屋,立“心”黄彻说“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说到了关键处,老杜处境那么艰辛想的还是天下人,所以更难;他说“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唱导,后者和之”,老杜自然更加贤能。假如没有老杜,我们会觉得白居易的仁爱思想很优秀。有了老杜,我们会觉得杜甫的仁爱思想更高尚。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还是苦其身以利天下;是倡导,还是应和,这就是境界的分野。原来指聪明的人,后来指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世间对他极为残酷,但他的诗歌中始终跳动着一颗赤诚的仁者之心。兼济天下是他毕生追求,不管是他的留世诗作,还是他的家国情怀,这就是杜甫被称之“诗圣”的原因。鲁迅: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辜鸿铭: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走出茅屋,立“心”2.杜甫心生生不息而杜甫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吗?他到底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所以,杜甫一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只要我们还在读杜甫的诗,那“杜甫心”一直生生不息,一起撑起了千年以来中国滚滚向前的“脊梁”。杜老:我们现在 ,不会再 ,我们会记得您那 ,您放心吧!如今,杜甫的广厦梦想实现了吗?你想对杜甫说些什么?走出茅屋,立“心”3.相隔千年的对望:一个风中摇摆的瘦削身影,一个倚杖叹息的无奈老人,一个满怀憧憬的敦厚儒者,一个发出誓愿的高尚仁人,如在我们面前。这间茅屋,不仅是杜甫为天下寒士祈求的庇护所,更是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杜甫之心。愿我们都能够以仁爱之心看天下!尽好自己的绵薄之力,便是大写的人。走出茅屋,立“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