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校联体第一次联考历 史(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两河流域考古出土的约公元前 1700年的泥板残片上记录了一个农民对其子全年的农业指导活动,告诫他:大麦灌浆时不要浇水,否则会生霉化病;不能等到大麦过分成熟再收获,要三人一组(割麦手、捆绑手、分捆手)做收获工作。该文物表明当时A.原始农业有所发展 B.大麦为主要粮食作物C.社会分工高度细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在古埃及赫利奥波里斯神学中,日神拉是一只鹰,而五千年前上埃及底比斯的日神拉是尼罗鹅或绵羊。据埃及《金字塔铭文》,日神拉为一只金牛犊,它为天母牛所生,而古埃及的农民确信真正存在的日神拉是一只雄鹰。据此可知,古埃及A.王权依附于神权 B.游牧经济发达C.宗教的人文色彩 D.对自然的崇拜3.大约公元前 1650—前 1200年,赫梯王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国家性节日中的各类庆祝仪式,在都城和其他城市、地区辗转举办。这些活动旨在A.丰富民间文化生活 B.宣扬君权神授思想C.扩大国家统治版图 D.加强内部的凝聚力4.在印度吠陀时代,赛马和战车竞技是备受推崇的体育活动,被视为神圣的宗教仪式。这些活动也是贵族社会的重要社交场合,是贵族之间展示力量和威望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些体育活动反映了当时A.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 B.社会的等级秩序C.娱乐生活的宗教色彩 D.贵族的战斗精神5.8世纪的西欧,马蹬的使用使骑兵取代步兵成为军队主导力量。由于职业骑兵需要大量装备和前期训练,而封建领主则可以为其提供这一支持,二者逐渐结成一种以土地为纽带的契约式关系。这一关系A.加剧了西欧政治上的分裂 B.促进了西欧封建专制王权的强化C.推动了西欧封建制的产生 D.减轻了骑士与领主间的依附关系6.据英格兰庄园账簿记载,14世纪时,赫特福德郡切森特的新庄园 45 块土地大都是买来的,然后以每年约 31 英镑的租金出租;诺丁汉郡的乡绅大规模开采煤矿,至 16 世纪初年产量达 500吨,年获利 200英镑。据此推知,当时庄园A.封建经济解体 B.蕴含着新的生产要素C.经济结构变动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7.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之后,实行“特辖领地制”,并取消了原先的政治管理机制,专门设立了特辖宫廷来执行自己的决策,还成立了“特辖军团”为其保驾护航。这些措施旨在A.对抗蒙古的西征 B.加强中央集权C.打击大贵族势力 D.积极对外扩张8.日本江户时期,德川幕府让全国的大名轮流去江户居住,大名们大体是一年住在自己的领地,一年住在江户,而其妻、子及大量仆人则长期住在江户。据此推知,这一做法A.削弱了天皇政治地位 B.打破了大名之间血缘关系C.确立了幕藩统治体制 D.促进了江户地区经济发展9.中世纪的非洲大津巴布韦古城附近发现了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水渠;在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还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 95%是牲畜骨头。据此可知,当时大津巴布韦A.畜牧业和农业分离 B.群居生活开始出现C.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D.原始农业有所发展10.有学者指出,1534年亨利八世通过改革,确立了国王的最高宗教地位,但这一决定是在议会的支持下通过的。该学者认为A.宗教改革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 B.专制王权推动近代民族国家出现C.代议制改革促进专制政体的发展 D.启蒙思想为国王的革命提供理论11.1584年出版的地图集《寰宇大观》中增添了一幅新地图,名为“Chinae”。与以往的地图中国最多只是在“亚洲地图”占据一隅不同,这是欧洲制图史上第一次把“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认知单元列入图册。这表明当时欧洲A.全球视野的拓展 B.人文主义的发展C.殖民扩张的需要 D.东学西传的深入12.1770年之前,欧洲商人已经通过完善的贸易网络从不同地区获取棉花这种珍贵的作物。下图所示是 1700—1780年英国从不同地区进口棉花的量。图中变化趋势主要基于A.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 B.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C 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D 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13.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领袖西耶斯认为:“分散的人民无法一起表达意愿,所以它不能制定任何的法律;代议机关并非由人民任命,而是由人民的各个部分产生。既然所有的结合者无法以其他的方式聚集,那么唯有代议机关方可称为统一的人民。”西耶斯意在强调A.代议机构建立的必要性 B.权利制衡原则C.法国大革命的不彻底性 D.人民当家作主14.1562年,英国颁布《工匠学徒法》对学徒制做出规定,“只有在保护人拥有财产的前提下才允许其孩子当学徒”。1814年,英国废除该法律,随后国内出现了补习性质的机械工人讲习所。1853年英国成立了科学工艺部。上述变化A.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B.促进了工人政治地位提高C.基本满足了社会的教育诉求 D.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转变15.巴黎公社通过法令规定,“要把大工业以至工场手工业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工作不但应该以每一工厂内工人的联合为基础,而且应该把所有这些合作社组成一个大的联社。”这些举措旨在A.获得工农广泛支持 B.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弊端C.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D.倡导无产阶级国际联合16.下表反映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德国向海外移民数量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源于时间 1881—1890年 1891—1900年 1901—1910年数量 134200人 52800人 22000人A.海外殖民地减少 B.英德矛盾逐渐加剧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国内缺乏统一市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公元前 4千纪末,两河流域迈进了文明的门槛,经济社会有所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凸显。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崇尚法治,并创制了较为完善的诉讼制度,但相较而言,与司法审判相关的文献并不十分丰富,因为大量争端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而是在庭审前达成了和解。调解仲裁成为两河流域居民化解纠纷的常用手段。古代两河流域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调处争端,多方人员和机构均可以充当争端调停人和仲裁者。调停人和仲裁者是发生纠纷的双方选定的个人,他们所做的裁决被双方认可,其效力犹如法庭做出的判决。两河流域的神明裁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神誓法,另一种是神判法。无论是神誓法还是神判法,都是把辨析案件的是非曲直诉诸于超自然的力量。——摘编自国洪更《古代两河流域的纠纷解决机制》材料二购买人的宣言【代理人谢勒夫卡】说道:我从文书简提中买来这所房屋。我为了它而给了他十个沙图;此项契约在胡夫—阿海特公墓的议会(贾贾特)的面前,当着简提的许多身为凯米普的祭司团成员的证人的面,由登记办公室盖章确认。(对价格的详细说明)一块四肘尺宽十肘尺长的布料:三沙图一张床:四沙图一块二肘尺宽十肘尺长的布料:三沙图(对房屋的描述)按墨线精确地建造,无花果木的屋顶尚未完成(卖者的宣言)他说:以国王的生命起誓!我将使法律手续完成,将使你对此事满意,并对属于这房屋的任何东西的情况满意,因为现在你已经实施了这种交换的付款。——摘编自梅努《凡尔库特混杂文件》(1)根据材料一,概述调解仲裁成为两河流域居民化解纠纷常用手段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代埃及商业贸易契约的价值。(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建筑布局以宗教与公共事务为核心考量。帕特农神庙矗立在卫城之上,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与精神象征。城中的阿哥拉是公民集会、交易与社交的重要场所,剧场则是公民观看戏剧、参与文化活动之处,这些公共空间分布广泛且规模可观,是公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依托自然地形、街道蜿蜒曲折,房屋错落有致,并未遵循严格的对称规则。——摘编自白继萍《古典时期雅典城的城市布局及规划思想研究》材料二卡佩王朝建立之前,巴黎城的范围只限于“首都的小岛”上。腓力二世在 1180年登基时,铺设了两条横穿巴黎城的街道。他还给巴黎建造了一条引水管和两处水池。1210年法王收复诺曼底后,王室所在地的巴黎成为塞纳河沿岸各城市的中心,沿岸的各商人联合会部参加了巴黎的“内河商人同盟”。对于腓力二世对巴黎城的改造,时人曾作出豪语说:“巴黎是王国的首都,也是王室的驻所。”——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城布局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2—13世纪巴黎城市繁荣的原因。(8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以下为武寅所著《简明世界历史读本》一书中的部分篇章目录和序言:目录近代部分第十七章 大航海时代第十八章 白银资本第十九章 近代思想变革第二十章 欧洲近代国家转型第二十一章 大西洋革命第二十二章 工业革命 序言在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进行之时,英国也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一场意义甚至更加重大的经济革命,即工业革命。现代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把以这二者为中心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称为“双元革命”。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这是在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第二次根本性变革。工业革命是在英国首先发生,然后逐渐扩展开来。历经双元革命的欧洲、北美确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成为世界上的先进地区,同时也获得了殖民扩张的更大动力。——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请选择目录中的某一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所选篇章的序言。(要求:明确写出所选部分,序言须与作者划定时段的时代主旨内涵一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 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他们论证了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唯物史观的前提,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深刻地揭示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们还考察了国家、法律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阶级属性,认为国家本质上只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摘编自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材料二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企业中,即在工厂中,我们始终可以见到一种简单协作,也就是说,好几台相同的工作机(暂且把工人撇开不谈),同时地和共同地在一个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在农业机器化的地方,农民面临与奄奄一息的家庭手工业同样的命运。旧社会最牢固的基础,与农民一起被消灭掉了。农村中“剩余”下来的农民和雇佣工人,纷纷流入城市。“机器使体力成为多余的了……这种代替劳动和劳动者的强有力的手段,立刻变成一种不分男女老幼,把工人家庭一切成员都归资本直接支配,从而增加雇佣工人人数的手段。”工厂里的强制劳动不仅侵犯了孩童爱好游戏的权利,而且还排挤了自由的家务劳动,这种家务劳动原来是工人家庭本身需要的。——摘编自【德】卡尔·考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88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近代工厂制度建立的意义。(6分)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校联体第一次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大麦灌浆时不要浇水,否则会生霉化病;不能等到大麦过分成熟再收获,要三人一组(割麦手、捆绑手、分捆手)做收获工作”可知,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对农业生产有了较为细致的指导,这表明原始农业有所发展,故 A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大麦的种植和收获,不能得出大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结论,故 B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了农业生产中的简单分工,不能说明社会分工高度细化,故 C项错误。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占主导地位,与两河流域约公元前 1700年的情况不符,故 D项错误。2.【答案】D【解析】材料中提到古埃及不同地区的日神拉形象不同,有鹰、尼罗鹅、绵羊、金牛犊等,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动物,说明古埃及人对自然存在崇拜,将自然元素赋予了神灵的形象,故 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故 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游牧经济发达,故 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古埃及宗教对自然的崇拜,而非人文色彩,故 C项错误。3.【答案】D【解析】赫梯王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且国家性节日中的各类庆祝仪式在都城和其他城市、地区辗转举办,这种方式可以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参与到国家的节日活动中,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加强内部的凝聚力,故 D项正确。丰富民间文化生活不是主要目的,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故 B项错误。举办节日庆典与扩大国家统治版图没有直接关系,故 C项错误。4.【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赛马和战车竞技是贵族社会的重要社交场合,是贵族之间展示力量和威望的重要方式,这说明这些体育活动是贵族阶层特有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等级差异,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故 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体育活动与贵族的关系,体现的是等级秩序,而非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故 A项错误。娱乐生活有宗教色彩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反映的等级秩序,故 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贵族的战斗精神,故 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于职业骑兵……契约式关系”可知,中古西欧封建领主为骑兵提供大量装备和前期训练等,这加强了封建领主与骑兵的契约式关系,增强了封建领主的军事实力,封建领主实力的增强威胁国王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西欧政治上的分裂,故选 A项;材料体现了职业骑兵增强了封建领主的实力,并非国王的实力,不体现专制王权的强化,故 B项错误;西欧封建制度是封君封臣制,8世纪前期其便已经确立,“产生”说法错误,故 C项错误;“二者逐渐结成一种以土地为纽带的契约式关系”体现了骑兵与领主间的关系加强,并非削弱,故 D项错误。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4世纪时,赫特福德郡切森特的新庄园 45块土地大都是买来的,然后以每年约 31英镑的租金出租;诺丁汉郡的乡绅大规模开采煤矿,至 16世纪初年产量达 500吨,年获利 200英镑”可知,当时庄园出现了土地买卖和出租,以及乡绅大规模开采煤矿获利等现象,这些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蕴含着新的生产要素,故 B项正确。14世纪时西欧封建经济并未解体,故 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庄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现象,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 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信息,故 D项错误。7.【答案】B【解析】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取消原先的政治管理机制,设立特辖宫廷和“特辖军团”,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沙皇的权力,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 B项正确。当时蒙古西征已经结束,故 A项错误。打击大贵族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故 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积极对外扩张的意图,故 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日本江户时期让大名们轮流去江户居住,其妻、子及大量仆人则长期住在江户,这使得江户地区人口增多,消费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江户地区的经济发展,故 D项正确。该制度与天皇地位无关,故 A项错误。“交替参觐”制度与血缘关系的亲疏无关,故 B项错误。幕藩体制在“交替参觐”制度之前就已经确立,故 C项错误。9.【答案】D【解析】在非洲大津巴布韦遗址发现了古代的梯田、灌溉设施以及大量牲畜骨头,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畜牧业养殖技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食物和生活资料,这反映了原始农业有所发展,故 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反映农业和畜牧业分离,故 A项错误。仅从这些遗址不能确定群居生活是此时才开始出现的,故 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故 C项错误。10.【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确立国王最高宗教地位也是在议会支持下通过的,这说明欧洲宗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代议机构的发展,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故 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宗教改革对民主制度形成的作用,而非民族国家,故 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宗教改革对民主制度的促进,而不是代议制改革和专制政体的发展,故 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故 D项错误。11.【答案】A【解析】以往中国只是在 “亚洲地图”占据一隅,而 1584年欧洲制图史上第一次把“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认知单元列入图册,这表明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更加细致和全面,不再仅仅局限于局部地区,其全球视野得到了拓展,故 A项正确。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材料中未体现人文主义的影响,故 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地图绘制的变化,尚未涉及早期殖民扩张,故 C项错误。东学西传与地图绘制将中国作为独立认知单元无关,故 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依据图中所示,1700—1780 年间英国棉花进口主要来源于西亚和西印度群岛,且西印度群岛的进口量高于西亚,这一时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加强了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的控制。同时,北美南部和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逐渐发展种植园经济,为英国提供了新的棉花来源。殖民扩张使英国能够直接掌控资源产地,从而调整进口结构,因此 1700—1780年间,英国棉花进口来源的变化趋势主要与其殖民扩张活动密切相关,故 C项正确;18世纪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的殖民扩张实际上强化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贸易体系,而非多中心格局,故 A 项错误;英国本土不适宜棉花种植,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与图示进口变化无关联,故 B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纺织业,但技术革新源于工匠经验积累,而非自然科学,故 D项错误。13.【答案】A【解析】西耶斯认为分散的人民无法一起表达意愿,需要代议机关来代表统一的人民,强调了代议机构建立的必要性,故 A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的是代议机构建立的原因,没有体现权利制衡,故 B项错误。法国大革命的不彻底性主要体现在革命成果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等方面,材料未涉及,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人民当家作主的相关内容,故 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英国从对学徒制做出规定到废除相关法律,再到成立科学工艺部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这些变化是随着英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大量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满足这一需求,故 A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工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无关,故 B项错误。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不能说基本满足了民众的教育诉求,故 C项错误。教育向世俗转变在文艺复兴等时期就已经开始,并非从这些举措开始,故 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巴黎公社的这些举措是想通过把工人组织起来,将合作社组成大联社的方式,来克服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的无政府状态等弊端,故 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是关于工业组织方面的举措,没有涉及工农联盟的问题,故 A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但材料中的举措主要是针对经济方面,目的并非直接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故 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公社在本地区内对工人组织的相关举措,没有倡导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内容,故 D项错误。16.【答案】C【解析】19世纪末 20世纪初,德国工业革命,国内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人们不再需要大量向海外移民来寻求生计,故 C项正确。这一时期德国海外殖民地是有所增加的,而不是大幅减少,故 A项错误。英德矛盾危机逐渐加剧是在 20世纪初,且这不是德国海外移民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 B项错误。19世纪 70年代德国国内市场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7.(1)利益主体多元致使矛盾凸显;司法程序不完善;调解仲裁方式具有灵活性;神明审判不具有现实的正义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2)规范了交易流程和双方权利义务,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契约是解决商业纠纷的重要依据,为后世相关法律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有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信用体系;反映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商业观念等,是研究古代商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每点2分,共 8分)18.(1)以宗教与公共事务为核心;公共空间分布广泛且规模可观;依托自然地形,布局灵活。(每点 2分,共 6分)(2)原因:法国王权的扩张;国王实施保护城市的政策,与城市结成利益同盟;驱逐了英国势力,统一逐步实现;交通运输便捷;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商人组织力量的增强。(每点 2分,任答四点即可,共 8分)19.示例一:第二十章 欧洲近代国家转型近代早期的欧洲,政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化。英国、法国、西班牙等西欧国家的君主在 15世纪末 16世纪初建立起了民族国家。在这些早期的民族国家中,民族相对单一化,君主享有最高统治权,并且实现了中央集权化。17、18世纪欧洲各国逐渐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政体:英国经过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了宪政国家;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和普鲁士致力于加强王权,建立了所谓的“绝对君主制”。示例二:第二十一章 大西洋革命18世纪,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首推大西洋两岸。大西洋贸易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欧洲的商人、船主、金融家、制造商、美洲的种植园主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社会结构的变动,酝酿了变革的危机。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并且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激起了殖民地居民的革命热情。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由此兴起。直到 19世纪前期,大西洋两岸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构成一个“大西洋革命”时代。评分细则: 1.明确所选篇章(1 分):清晰写出所选的具体篇章名称,未写出或写错不得分。2.涵盖时代核心要素,史实正确无误(每个 2分,共 6 分): 序言能够准确阐述所选篇章对应时段的核心历史事件、发展趋势、重要变革等时代主旨内涵,至少三个核心要素,对涉及的历史概念、专业术语等理解和运用正确,缺少关键要素酌情扣分。3.逻辑连贯(3分):论述过程逻辑严密,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因果关系、先后顺序等合理,酌情给分。4.结构合理(2分):开头能点明主题,中间论述有条理,结尾能适当总结升华,结构混乱酌情扣分。 20.(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每点 2分,任答三点,共 6分)(2)工厂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的体现;工厂制度的建立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一定程度上为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的进程,客观上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每点 2分,任答三点,共 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