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七)跨学科专题一、选择题1.跨语文古语鉴赏(新独家原创,★☆☆)《尚书》讲的“协和万邦”.《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讲的“天下为公”,一直到李大钊和毛泽东讲的“大同世界”、习近平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赓续不断。这些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的核心思想理念。 ( )A.讲仁爱 B.重民本 C.求大同 D.崇正义2.下列与“人生得意须尽欢”所表达的情绪不一致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D.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3.跨语文诗词鉴赏(★★☆)“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华坪女高的校训。张桂梅校长给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自信,让她们能勇敢走出去。以下与华坪女高校训内涵一致的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4.跨语文古语鉴赏(2023 重庆南开中学期末,3,★★☆)“你的导师呢 ”“上天了!”北航教授桂海潮作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升上太空的新闻刷屏全网。桂海潮出生于云南边陲的小山村,在物质与教育资源较为困乏的条件下,他用勤奋、严谨、好学越过层层山峦实现航天梦想,让我们明白人性的韧性与闪光。下列名言警句蕴含的道理与此一致的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5.跨语文诗词鉴赏(2023 湖北黄冈黄州区期末改编,7,★★☆)读诗时,可以和诗人同频共振,产生丰富的情感。你认为下列诗句与所表现的情感对应正确的是序号 诗句 表现的情感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思乡之情②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爱国之情③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爱的信任与坚守之情④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亲密的友情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私奉献之情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6.跨数学函数图像(2024四川南充中考,2,★★☆)研究认为,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如图)。这启示我们( )A.焦虑水平越高,学习的效率越高B.焦虑水平越低,学习的效率越高C.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有焦虑情绪D.要学会调节情绪,提高学习效率7.跨数学曲线图(★☆☆)观察下面的曲线图可知 ( )①情绪是不稳定的②情感具有较稳定的倾向③情绪可通过肆意发泄来化解④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跨数学饼状图(★☆☆)为化解下图中家长的担忧,下列观点可取的有 ( )①与异性相处,有助于青少年了解异性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②与异性交往,能让青少年学习到对方身上的一切优秀品质③异性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④学会欣赏异性同学的优势,有助于青少年不断完善自己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9.跨生物异性大脑发育差别(2023重庆南开中学期末,2,★★☆)在胎儿时期,男生女生大脑发育的差别已经开始显现,并伴随着成长而不断强化,普遍表现为:女生在语言加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较强,男生则在空间感知能力、运动能力等方面更胜一筹。这告诉我们男生女生应该 ( )①彼此相互学习,促进全面发展②欣赏异性优势,相互取长补短③打破刻板印象,消除性别差异④认识性别角色,挖掘自身潜能A. 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0.跨音乐音乐文化理解(★☆☆)某校同学学习《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时学唱了《江山》这首歌,以下是部分歌词。这部分的歌词体现了 ( )《江山》 打天下坐江山 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 谋幸福 送温暖 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 老百姓是地 老百姓是天 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B.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C.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D.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11.跨历史历史人物(★☆☆)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在于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也在于陶冶我们的情操,丰盈我们的内涵,涵养我们的道德品行,使我们做一个有正义感,有益于国家、民族、人民的人。下列历史人物及其评价能体现正义感的是 ( )①唐朝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②北宋包拯——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③南宋文天祥——赤胆忠诚,大义凛然,舍生取义④清朝林则徐——清廉自守,公正无私,勤于职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跨生物第二性征(★★☆)性别,在人类生活中指男女两性的区别。男女性别特征既表现在生理上,也表现在心理和社会行为上。生理性别特征主要表现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最显著的生理性别差异来自青春期男女第二性征(男性和女性除了性器官方面的差异外,还有一些各自特有的征象)的相继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胡须、腋毛等的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等②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骨盆宽大,乳房增大,声调较高,等③男生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是与生俱来的④我们既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焦虑或自卑,也不嘲弄他人的生理变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3.跨数学等式(★★☆)数学常常能折射出人生智慧。下列选项中与等式的寓意相一致的是 ( )这组等式告诉我们,积跬步以至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这组等式告诉我们,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很远了。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二、非选择题14.跨数学数据分析(★★☆)【增强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以下关于“中学生法治意识”调查的数据资料:(1)上述数据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请简要总结。(2)为解决上述问题,请你向学校推荐几个“小妙招”。(不少于三种做法)15. 跨数学数据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24年3月10日,三名未满14周岁的初中生张某某、李某、马某某将初中生王某某残忍杀害,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3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材料二 某市对当地近三年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情况进行调查,其中两项基本情况如下。(1)小明认为,材料一说明未成年人实施违法行为,必须受到刑罚处罚。请你评析这一观点。材料二对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有何警示 答案 速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C D D D D D A C B B D B C1. C 题干中的“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公”等古语都体现了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体现了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故选 C。2. D 题干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体现了喜的情绪,A、B、C都体现了喜的情绪。D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体现了哀的情绪,与题干诗句所表达的情绪不一致。故选D。3. D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体现了自信。A体现了要多角度看问题,B体现了读书的重要性,C体现了爱国情怀,D体现了自信。D与华坪女高校训的内涵一致。4. D 北航教授桂海潮用勤奋、严谨、好学越过层层山峦实现航天梦想,这体现了他自强的品质。A的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无法培养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内心安宁平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B的意思是自身端正,不用下达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下达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C启示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D启示我们要培养坚强意志和自强品质。可见,D符合题意。5. D ①体现了思乡之情,②体现了爱国之情,③体现了友情,④体现了爱情,⑤体现了奉献之情。可见,①②⑤正确。6. D 图中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 型关系,这说明焦虑水平过低和过高时学习效率都不高,A、B错误。适度的学习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C错误。D是该图给我们的启示。7. A 情绪曲线波动幅度很大体现了①观点,情感曲线波动幅度较小体现了②观点。化解负面情绪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不能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原则,③中“肆意发泄”说法错误。④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8. C化解家长对孩子与异性交往的担忧就是要阐述与异性交往的积极作用,①③④符合题意。②观点绝对,排除。9. B 男生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是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不能消除,③错误。①②④正确。10. B 歌词中“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都体现了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11. 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②③④中的历史人物及其评价能体现正义感。①不符合题意。故选 D。12. B 男性和女性除了性器官方面的差异外,还有一些各自特有的征象,即第二性征。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胡须、腋毛等的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等,①说法错误。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骨盆宽大,乳房增大,声调较高等,②说法错误。男生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是与生俱来的,③说法正确。我们既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焦虑或自卑,也不嘲弄他人的生理变化,④说法正确。13. C 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A、B、D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14.答案:(1)①大多数中学生对与自己相关的法律知识缺乏了解;②大多数中学生面对不法侵害时,不能作出正确选择,自我保护能力较弱。(2)①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法治教育活动形式;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化解学生间的矛盾和冲突;③加强法治校园建设、学校治安环境治理,减少学生受到来自校园内外的侵害;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探究等能力。学生可以按照“调查的数据→由数据得到的结论(反映的问题)→解决方法”这一思维过程组织第(1)问和第(2)问的答案。15.答案:(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①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未成年人只有实施了严重违法行为,触犯刑法,才会受到刑罚处罚。②材料中的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3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实施了严重违法行为。情节恶劣,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①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②提高媒介素养,正确使用网络;③提高道德修养,杜绝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④增强法治观念,树立底线思维.遵纪守法。解析:第(1)问属于评析类试题。学生应先评后析。分析可知,该观点是错误的。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从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的特征等角度分析说明理由即可。第(2)问,①受教育程度中,小学占21.1%、初中占72.2%→珍惜受教育权利,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②打架斗殴占28%、吸烟酗酒占21%、逃学旷课占19%→提高道德修养,杜绝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③沉迷网络占20%→提高媒介素养,正确使用网络;④敲诈勒索占12%→增强法治观念,树立底线思维,遵纪守法。学生据此作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