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打制石器的出现 B.骨耜的出现
C.青铜工具的出现 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2.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第一位霸主是( )
A.管仲 B.齐桓公 C.楚庄王 D.勾践
3.春秋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工具 D.铁制农具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青铜农具的使用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事不断。当时称霸的霸主有(  )
①齐桓公 ②晋文公 ③楚庄王 ④秦穆公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据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城市的发展 B.生产力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兼并战争不断
7.楚王问鼎、卧薪尝胆、退避三舍等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时期( )
A.和平稳定 B.诸侯争霸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8.齐桓公和晋文公能够称霸有诸多相同之处,不正确的是( )
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B.改革内政 C.发展生产 D.训练军队
9.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C.周王室地位衰微 D.分封制得到了加强
10.春秋时期,周桓王率部与郑国刀兵相见,桓王肩头中了一箭,狼狈撤兵。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A.君臣和睦 B.国家一统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
1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齐、楚、秦、晋始大”。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背景是( )
A.原始农业出现 B.世袭制的出现 C.夷、狄、蛮的入侵 D.周王室的衰微
12.阅读历史短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县郡
C.战国七雄 D.秦末农民大起义
二、材料题
13.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初分封略表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晋 姬娃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卫 姬娃贵族
鲁 姬娃贵族
燕 姬娃贵族
齐 功臣
宋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材料三: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桓公五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并分析周天子分封这些人为诸侯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指出变化导致的后果。
三、综合题
14.材料辨析题
材料:春秋期间,一些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小历同学认为这些战争毫无意义。
(1)根据材料请指出诸侯是以什么名义进行征战的?
(2)你是否同意小历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D D B B A C C
题号 11 12
答案 D B
13.(1)周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
(2)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诸侯不在朝觐周天子,周天子权威下降。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14.(1)尊王攘夷
(2)不同意。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