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一、选择题1.发现于湖南的“里耶秦简”中有这样的文字:“南阳户人、荆不更、郑不宝,妻曰有,子小上造(sī)。”(解读:这户人家住在南阳里,家庭成员①郑不宝:户主,享有爵位不更;②有:户主妻子;③虒(sī):户主儿子,未成年。)这些文字最能反映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确立县制C.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D.统一度量衡2.战国初年,三家分晋,为战国七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家指的是( )A.齐楚秦 B.赵魏韩 C.赵魏秦 D.楚齐韩3.下列诸侯国中,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楚国 B.晋国 C.吴国 D.宋国4.据出土简牍记载,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按功授爵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①处应该是( )A.战国七雄 B.三国时期 C.光武中兴 D.八王之乱6.下侧图片的工程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为( )A.飞沙堰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7.“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哪一项著名工程(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8.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它是(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永济渠9.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以下两句唐代的咏史诗有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A.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B.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兼并C.铁制农具以及牛耕的出现 D.商业活跃和金属货币使用10.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具革新促进农业发展 B.诸侯争霸趋于全国统一C.百家争鸣实现思想解放 D.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11.《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由此可知,“天府”之名得益于( )A.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B.商鞅变法奖励耕织C.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 D.大禹率领民众治水1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成效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最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A.确立县制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禁止私斗二、材料题13.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人们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材料二 战国七雄实力比较材料三 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商鞅变法中两个富国强兵的措施。(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的原因。旧贵族尤其对哪一项改革措施更恨之入骨?(3)材料三中提到“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大变”?(4)历史上商鞅为变法而死,但变法为何还会成功,原因是什么?三、综合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真实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远古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小明同学在今年年暑假期间进行了一次长途旅游,下面是小明在旅游景点拍摄的两张模拟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照片。 照片一 照片二(1)小明所拍摄的照片中远古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名称分别是什么?这些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李冰设计的都江堰工程不仅能自动调节水量,还可以自动分沙排沙。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都江堰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水利工程的功能和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3)通过材料和问题的探究性学习,你有何感悟?15.春秋时期,随着战乱纷争局面的出现,社会的经济、政治等领域都发生了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使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战国时期,强大的地方诸侯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第一册(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君”变法的措施。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根据二、三材料,概括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A B A C B B B D题号 11 12答案 A B13.(1)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任选2点】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鼓励耕织;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任选2点】(2)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因为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14.(1)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自然环境不同(2)功能:能自动调节水量,可以自动分沙排沙;影响: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农业的灌溉(3)例如,要注意保护环境,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言之有理即可)15.(1)主要表现:铁农具和牛耕用于农业生产。(2)措施: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影响: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阶段特征:兼并战争连绵,改革变法兴起。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