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测试历史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他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又一次统一、励精图治,获得了“开皇之治”的赞誉。统一全国后他采取的措施有( )A.灭掉陈朝 B.创办科举制C.加强中央集权 D.修筑长城和驰道2.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乘坐大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材料表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A.滥用民力 B.农民起义 C.官吏贪污 D.刑罚严苛3.含嘉仓经考古发掘发现,160号粮窖保留大半窖的谷子,约50万斤。与《通典 食货》卷七记载的“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相吻合。考古发现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了隋朝( )A.社会矛盾激化 B.徭役兵役繁重C.建筑技术高超 D.王朝国力强盛4.虽然隋文帝用军事力量把北周、北齐和陈朝三部分捆绑成一个统一体,但是这个统一体内部的裂痕还相当明显。隋炀帝通过开凿大运河让这三部分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材料认为大运河的开通(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巩固了国家统一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推动了文化融合5.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据此治国理念,他采取的举措是(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扩大统治基础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C.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D.创立科举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6.《贞观政要》书影中展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几个字,点明了李世民治国思想的基本主题。直接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A.善于用人 B.增加考试科目C.轻徭薄赋 D.完善政治制度7.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唐太宗为实现这一治国理念,采取的措施是( )A.轻徭薄赋 B.力倡节俭 C.精简机构 D.重视科举8.某皇帝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继续推行前朝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该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9.它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其建筑布局被诗人描述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座城市是( )A.隋东都洛阳 B.唐长安城C.北宋开封 D.元大都10.《全球通史》中指出:“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B.社会的动荡与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1.《旧唐书 李密传》记载:“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千里则烟火断灭。”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发生于( )A.隋朝初年 B.隋朝末年 C.唐朝初年 D.唐朝末年1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杜甫《春望》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请问这场动乱是(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13.如表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简表。据此可以推断出( )五代 历时 开国君主 即位前身份后梁 907﹣923 朱温 宣武节度使后唐 923﹣936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后晋 936﹣947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后汉 947﹣951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后周 951﹣960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A.农民大起义此起彼伏B.南方的经济水平超过北方C.朝政腐败,宦官专权D.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14.“大宋皇帝谨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澶渊之盟 B.岳飞抗金C.杯酒释兵权 D.清军入关15.据史书记载,契丹的几童在刚开始读书时,会先用俗语翻译文句后再诵读。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诵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契丹( )A.与北宋政权并立 B.政权更迭特频繁C.积极学习汉文化 D.教育理念很落后16.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交融,那么北宋时期,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西夏②辽③金④蒙古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7.如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A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我国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B 唐蕃和亲 促进了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 澶渊之盟 促进了辽与北宋之间的和平发展D 南宋灭亡 1276年成吉思汗率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A.A B.B C.C D.D18.《金史 韩企先传》记载,斜也、宗躲当国,劝太宗改女直(真)旧制,用汉官制度。……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金朝( )A.政治制度汉化 B.政治制度倒退C.维护女真传统 D.军事力量衰弱19.西夏由于国小人少,虽然接连取得大胜,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加上资源匮乏,所以也无力再向宋朝发起进攻,在此情况下,宋夏双方最终达成和约。由此可知,宋夏和议是由于( )A.宋朝主动求和 B.双方经济交流的需求C.外部势力调停 D.西夏国力无法支撑20.苏轼在杭州知府任上准备要修理一座寺庙时,却发现按照制度,超过一万钱的公费,竟然需要中央批准。就此类问题,苏辙曾形象地总结道:“举四海之大,而一毫之用必会于三司(三司即宋代中央财政的最高管理机构)。”这体现了北宋(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地方官员权力过大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寺庙经济独立21.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是在官方设立的榷场进行,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这说明“榷场”的设立( )A.扩大了宋的统治区域 B.强化了宋的中央权力C.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 D.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22.王安石为改变北宋“冗兵”“弱兵”的局面,对原来规定61岁退役的旧制加以改变,规定凡50岁以上的士兵一律裁减为民,45岁至50岁之间体弱者也令其离开军队。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军队士兵数量,扩大兵源B.延长士兵服役时间,巩固边防C.扩大军事投入,增强国家实力D.优化军队结构,提高战斗力23.这一宋代的杰出发明,犹如一位得力助手,推动了航海事业的飞速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助力人类探索未知,开辟新天地。“杰出发明”是( )A.司南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24.有同学将《北宋时期形势图》《金、南宋、西夏形势图》两幅地图组合在一起,并拟定一个主题,下列主题名称最为合理的是( )A.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 B.政权分裂与地方割据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边疆治理机构的完善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材料三 (唐玄宗)思欲弃末敦本,阜俗安人……急于农务,不夺人时……宽赋敛,节征徭,使天下为无为、事无事也?——《全唐文》(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盛世局面的名称以及在位皇帝。(2分)(3)综上所述,请你谈一谈“盛世大唐”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2分)26.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具有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盛唐气象。(8分)政治之盛材料一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资治通鉴 唐纪》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唐 杜甫《忆昔》(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绘了唐朝不同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它们分别被称之为什么?(2分)经济之盛材料三(2)唐朝时期,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作用?(3分)文化之盛材料四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让异域文化与唐朝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人墨客们或歌颂壮丽山河,或描绘边疆风光,或抒发报国之志,或倾诉人生感慨。(3)“唐诗宋词元曲”,唐朝时期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有“诗仙”“诗圣”美誉的诗人分别是谁?(3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二 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邓(邓县)两州及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两州之半予金;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匹。——《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中国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辽”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的?结合所学,该盟约签订后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分)(2)结合所学,举出一位反对宋金议和的抗金将领。据材料二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此次议和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2分)(3)材料三中被蒙古国陆续攻灭的“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些?元“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2分)(4)综上所述,归纳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1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5分)材料一: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这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摘编自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材料三: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掌管军政的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都指挥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宋代科举制彻底消灭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弟子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录取名额也大量增加,且增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摘编自李道涛《试论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分别是如何在“整合中创新”政治制度的?(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隋朝时选官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政策产生的积极影响。(1分)(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古代中国治国理政中值得吸收借鉴的经验。(1分)参考答案1-10 CADBC CDDBD11-20 BCDAC ACADA21-24 DDBA25.(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局面:贞观之治。(2)名称:开元盛世;皇帝:唐玄宗。(3)启示:重视民生,关注人民的利益;统治者要励精图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实行宽松的治理策略等。26.(1)材料一:贞观之治;材料二:开元盛世。(2)农具:曲辕犁;筒车。共同作用: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推动了农业发展。(3)“诗仙”:李白。“诗圣”:杜甫。27.(1)民族:契丹族;盟约:澶渊之盟;积极影响: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2)抗金将领:岳飞;分界线: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或淮水至大散关一线);政治局面:宋金对峙。(3)政权:西夏、金;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趋势: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28.(1)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宋朝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改革科举制度等。(任答两点即可)(2)从看重门第到注重考查学识,由皇帝任免到通过考试选拔人才。(3)措施:任用文人担任要职;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改革科举;区别对待文武官员的选拔。影响: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杜绝武将跋扈、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完善科举制度,拓宽了社会下层上升流动的渠道;造就了宋代科技发展。(任答两点即可)(4)进行制度创新和调整;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推动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