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题 辛亥革命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教学内容分析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初中历史教材中对相关基本史实已有大致介绍,因此高中历史教材主要立足于对这些事件的分析与解读。学习者分析经过初中学习,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程度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以及历史思维方法的水平等方面有一定欠缺,或者说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因此高中的教学,一方面可简化一些学生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着重围绕对辛亥革命的全面解读和涵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素养上多多渗透。学习目标确定运用时空定位和史料分析,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引用,使学生能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研究历史的能力,并能够通过唯物史观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评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发展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重要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学习评价设计根据学习目标预习卡了解学习情况。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完成全部讨论任务展示时,声音洪亮, 能清楚地表达本组的观点。检测题全部完成,并全部都对。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 出示: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出示课标,解读课标 出示:辛亥革命概念 学生活动1 问题:辛亥革命对于中华民族有什么重大意义? 倾听、思考 问题:什么是辛亥革命? 狭义辛亥革命与广义辛亥革命 从现实导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明确授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界定概念环节二:新授教师活动2 情境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的开展 (阅读《纲要》上,第108页) 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以新政内容为例,梳理其与辛亥革命爆发的联系。 (2)辛亥革命的条件准备 (阅读《纲要》上,第108—109页)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情境设问: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辩证评价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理论。 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突出贡献。通过秋瑾从容就义、林觉民《与妻书》等事迹,感悟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学生活动2 思考点:费正清认为“清末新政中力量壮大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新军到最后都成了王朝的叛军,反而推动了革命的发展。结合材料二、三,查收相关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完成学案内容,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着重: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关系? 完成表格学案 三民主义十六字纲领内容地位范畴民族民权民生依据材料和学思之窗,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通过几则材料的设置,一方面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教师活动3 1、辛亥革命的过程 给出六张顺序错乱的图片和照片,请同学们排序 ①湖北军政府成立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③武昌首义④清帝退位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⑥临时约法颁布 再通过地图将历史事件的进行空间呈现学生活动3 了解武昌首义的概况:起义时间、成立政府、都督、意义。 学生活动3 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并通过地图再次强化武昌、南京、北京在这一阶段的坐标城市 2、史料研习:材料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原则?据此说明《临时约法》的性质?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问题: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其体现了哪些思想和原则?其性质如何?评价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通过出示相关历史图片,习得阅读历史图片的方法,从中提取历史图片所蕴含的信息和史料价值。教师活动4 出示探究活动 问题:阅读学案上所给材料,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角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学生活动4 展示小组成果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 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从上述材料可知,毛泽东同志认为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那么,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怎样的呢,结合所学以小组形式探究,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材料辅助教学,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也认识到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通过探究活动,深化理解辛亥革命,形成对其合理的历史解释。环节三:小结回扣课标,强化重难点知识。 结束语:辛亥革命成功的仓促,到手的乃是一场不彻底的胜利。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的道路依然漫长。后来无产阶级继续奋斗,发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本课充分利用学案,尤其强调课前预习。 借鉴了部级优秀教学设计和其他教学资源网站成果。课后说课反思本节课从设计上充分体现“时空概念”,渗透核心素养,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入历史史料,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引导方式还有待改进,学生参于的时间比较有限,教师说的有点多,比如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意义的处理上不充分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