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4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4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学校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4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公元6世纪80年代,隋朝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中国历史再次走向大一统时代。这个时代的开创者是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隋朝大运河修通后,在大运河沿岸兴起了许多集市城镇,汴州、宋州、楚州、扬州、润州、常州、苏州、杭州等城市,因运河而声名鹊起。杭州在隋朝以前是个仅有1.5万户人口的小镇,大运河贯通后四方商贸云集,杭州城内各行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到唐朝中叶这里仅店铺就有3万余家,港中停泊的商船绵延20余里;已是相当繁华的东南名郡了。这表明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科举制的繁荣 B.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C.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D.带动了沿河城市的发展
3.如图反映了( )
A.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B.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
C.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 D.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
4.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手工业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互鉴 C.封闭与守旧 D.包容与开放
5.小李在研究唐朝历史时发现有座城市既是唐朝的政治中心,设有众多中央官署,又是经济枢纽,商业繁荣,还是文化中心,学府林立,同时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这里是( )
A.洛阳 B.益州 C.扬州 D.长安
6. “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导致( )
A.隋朝灭亡 B.唐朝由盛转衰 C.北宋建立 D.金与南宋对峙
7.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 “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中“b”处应填( )
A.武周建立 B.黄巢起义 C.王仙芝起义 D.周世宗改革
8.小史用DeepSeek输入“五代十国形势出现的实质”,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藩镇割据 B.重文轻武 C.黄巢起义 D.宦官专权
9.868年,王玠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刚经》。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又传入欧洲。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
A.使唐朝由盛转衰 B.体现了唐朝兼容并包的风气
C.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播 D.巩固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10.据《贞观政要》 (卷一)记载,唐太宗曾对大臣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喂)腹,腹饱而身毙。”下列最能反映唐太宗“先存百姓”治国理念的措施是 ( )
A.减轻劳役,减省刑罚 B.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11. “诗果互证”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诗句能够印证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
A.开辟莉楼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复台》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D.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
12.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以上史实表明唐朝(
A.重视民族交融 B.实行开放政策 C.意图控制新罗 D.交往国家单一
13. 《日本书纪》中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材料反映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来的目的是( )
A.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文化
C.促进中日友谊 D.宣扬佛教教义
14.在沉浸式历史课堂上,同学们表演情景剧:后周一位统帅带兵前往边境抵抗辽军,途中被手下将士黄袍加身当了皇帝。该情景剧中“统帅”是( )
A.朱温 B.杨坚 C.耶律阿保机 D.赵匡胤
15.下面是张相承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内容: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A.诸侯争霸 B.尊崇儒术 C.藩镇割据 D.崇文抑武
16.11 世纪,某一改革中有“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措施,这一改革被称为(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7.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
A.出土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B.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C. 《岳飞抗金》的历史剧本 D.阎立本的《步辇图》
18. 《宋史》记载: (秦)桧……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字金牌,飞愤惋泣下,东向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这里的“十年之功”是指( )
A.抗金事业 B.抗元事业 C.抗清事业 D.抗辽事业
19.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
20.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二、材料题(共2 小题,共计30分)
21.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共20分)
【制度创新】
材料一:公务员考试是中国国家行政机关选拔录用公务员的一种特定的人才甄别方式,我国自隋唐时期就有类似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隋唐时期)考试是选官的基本途径,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籍与诗赋文章,普通人士只有通过寒窗苦读,才能实现跻身于社会上层的愿望,因此与考试相衔接的学校教育,在古代被看作是选拔人才的预备场所。
(1)请根据提示完成隋唐“公务员考试”形成的过程,并说明隋唐“公务员考试”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5分)
人物 作为
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设置①_________,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武则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②___________制度
【治世出现】
材料二: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整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4分)
【科技创新】
材料三:
(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材料三的图A和图B,分别写出工具的名称和共同作用。 (3分)
【合同为一家】
材料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4)材料四唐太宗为做到“爱之如一”,实行什么民族政策 唐太宗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什么 (2分)
材料五:如图是某老师所绘制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5)材料五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 (3分)
【包容开放】
材料六:唐朝时期交通路线图
(6)材料六反映的是唐朝对外交往路线,指出为唐朝与A国、B国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人物史实。你从他们身上感悟到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10分)
材料一: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二: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变化如下。
注: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对峙政权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1)根据材料一所示三种模式的理论,指出南北朝的十六国、唐代、两宋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 (4分)
(2)从材料二不同区域中选出两至三个关联的历史事件并提取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A D B B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D D D A A D D
二、非选择题
21、
(1) ①进士科; ②殿试(或武举)。
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流动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官僚队伍文化素养。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原因:重用贤能、吏治清明、发展生产等。(言之有理即可)
(3) A曲辕犁 B筒车。
作用:提高粮食亩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
(4)①开明的;②天可汗
(5)方式:和亲、会盟。 举例: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加入吐蕃,密切了唐朝和吐蕃关系。
(6)人物: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坚韧不拔、坚持理想和信念的精神。即可)
22、(1)南北朝的十六国:属于第一种模式。 唐朝:属于第三种模式 两宋:属于第二种模式。
特点:①多民族政权并立(或“对峙” );②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替。
(2) [示例1]
观点:两宋时期各民族的交融得以加强。
论述:北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两者之间保持了长期和平,促进了汉族与契丹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北宋与西夏和议后,边界贸易兴起,互市不断,促进了汉族与党项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了民族交融。南宋与金南北议和,维持了长期的对峙局面,边界设立榷场进行贸易,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周边民族政权在长期的和平期间不断增强民族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示例2]
观点: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和平是主流。
论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利益交织,冲突不断。北宋与辽争夺燕云十六州,发生了澶州之战,战后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最初,北宋与西夏不断交战,北宋屡战屡败,但因西夏本身实力有限,双方力量均衡,故最终签订宋夏和议,促进了边贸的兴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不断抗金,保家卫国。郾城大捷后,岳飞被害,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维持对峙局面。
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交战不断,但因双方力量的均衡,最终选择和议,维持和平局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