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昆明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高二年级历史备课组 审题人:高二年级历史备课组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及姓名,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考生必须把所有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选项框,不要填涂和勾划无关选项。其他试题用黑色碳素笔作答,答案不要超出给定的答题框。4.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答题,不按要求答题所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自负。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宗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A.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 B.祭祀制度日趋完备C.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 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2.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学术从“学在官府”的制度体系里脱离出来,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能够体现这一重大变化的是()A.旧贵族体系的瓦解 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C.诸子百家学说出现 D.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3.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4.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年)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印证()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 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 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5.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C.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6.王阳明说:“新民”之所以弃其宗族,叛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固然是由于官府“治之无道,教之无方”,也因为“尔父老”对子弟未能早加训诲戒饬,诱掖奖劝,故“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为此,王阳明()A.制定乡约加强基层的治理与教化 B.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C.指责官府与宗族负乡里暴乱之责 D.主张放松对“新民”的人身控制7.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8.民国时期,滇盐贸易活跃,使得部分位于交通要冲的市镇不仅成为盐的集散地,还吸引了来自周边地区的各类手工业者汇聚。这些市镇中,除盐栈外,诸如制陶、纺织等手工作坊数量显著增加,产品种类日益丰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滇盐贸易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B.手工业发展是市镇兴起的根本原因C.交通条件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D.民国时期区域间经济联系趋于松散9.五四运动前后,大量进步知识分子走进厂矿、码头开展劳工调查。1920年《劳动界》刊发《劳动调查表》,建议从工人“每天做工几时?养活几人?”“知道劳动运动的意思?有无组织?”等方面开展调查。此后,大量关于劳工现状调查的文章陆续刊载。这说明()A.民族企业劳资关系紧张 B.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初步实践C.劳工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D.调查解决问题己成为社会共识10.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其目的在于()A.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C.贯彻“三三制”原则 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11.1946年8月至10月,各解放区就有30万翻身农民为保卫土改果实、保卫家乡而参军,许多地方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先、村干带头踊跃参军的感人景象。同时,民兵也有很大发展,各解放区有300万至400万农民参加了民兵。这()A.得益于《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 B.体现了解放区建设效果显著C.说明国共两党军事实力趋于平衡 D.反映了国民党重点进攻失败12.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出来的塞琉古王国设有25个行省,由国王任命的总督治理,直接听命于国王。此外,还设立了一定数量的希腊人自治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但在政治上需服从中央,向中央纳税。这反映塞琉古王国()A.中央与地方关系松弛 B.地方经济发展相对平衡C.政治制度的融合发展 D.区城治理方式高度一致13.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并对未来意大利的政体提出了设想。这种观念()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B.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C.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D.促进了浪漫主义的形成14.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糜费巨资,让两百多个参会代表终日沉溺于舞会、观剧、狩猎和游览中。时人讽刺“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A.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 B.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建立C.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 D.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15.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据此可知,当今()A.全球要素资源流动性加大 B.全球数字经济竞争格局已经形成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 D.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化的关键要素第11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罗马城市一般都是从城墙开始建设的,采取的是矩形形式。城墙内外两边要留出狭长的圣地,不准修筑任何建筑物,这样既可以方便城市的守卫者防守,又可以增强城市的宗教约束力和制裁力。罗马城市还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一致,罗马城市主干道采取交叉布局方式,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向,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成为轴式城镇。按照规划,这种交汇点一般为城市中心,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或将它作为广场。罗马人对于城市规模不一味地求大。在人口数量上,5万人被认为最为合适。因为小城市可以从周围的地区获得自己所需的大部分用粮。公共建筑是罗马各个城市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奥古斯都为了充分展示其在位时的强盛国力,大兴土木,从而使罗马的公共建筑呈现出豪华、辉煌的时代气息。-摘编自杨俊明等《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材料二晚清时期,随着中国被迫对外开放,长江水系的部分沿江城市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开埠通商不仅改变了长江流域大中城市的分布格局,而且也改变了中国大城市分布的格局。上海、武汉、重庆等长江沿岸城市的崛起,促进了贯穿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长江城市带、经济带的初步形成。这不仅对长江流域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甚至世界城市发展格局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摘编自何一民、胡中华《清代长江水系沿江城市的数量、规模及空间分布》(1)根据材料一,概括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城市规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特点的成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格局的演变趋势。(6分)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材料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一直重视小学教育。边区刚建立时,由于遭到日伪严重破坏,大部分小学处于瘫痪状态,为安定社会秩序,提高群众认识,发扬民族精神,加强抗战力量。1938年,边区通过《文化教育决议案》,确定边区文化教育计划。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强调,国民教育是培养革命干部、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重要环节,要求各地将小学教育作为中心任务来抓。1941年,边区颁布《小学校暂行办法》,对小学教育的任务、学校设置、经费、教材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边区领导人民群众想方设法开展小学教育。除了教室,树荫下、田野间都是教学场地,开设课程主要有:国语、算术、常识、历史、歌咏、工艺、军事体育等,教材内容以抗日为主线,如国语教材多涉及抗日英雄故事,常识教材中绘有学生拿着水果、毛巾等物品慰问伤兵的场景。教育教学结合实际,如开展大生产运动时,讲解防旱备荒植树法等内容。边区依靠广大群众,通过开荒、运输、打柴等方式缓解办学经费困难问题。1940年,边区文教会议指出:“文具中的纸张、笔、墨水等,我们今天都可以制造。”同时边区教育期刊《教育阵地》开辟专栏,刊载“怎样教自然课”“小学教学法常识”等教学研讨文章。经过持续努力,边区教育稳步发展。1940年,边区小学增至7697所,小学生46.9万人。到1944年,基本达到五六十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的水平。-摘编自申国昌《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察冀边区发展小学教育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察冀边区发展小学教育的历史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18世纪英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众文化得以重塑,发生了两种转型:第一,人们从世俗的观念出发而非从原先的宗教观念出发,对人生目标和意义进行重新界定,并形成了相信科学、不信巫术的新风气;第二,社会公众对国家政治越发感兴趣。-摘编自【英】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材料二19世纪英国科普读物的阅读者中,工厂主、律师、医生、教师等中产阶级占据绝大多数,推出家庭文库、博物学家文库的出版商也是这样定位其读者群的。《一便士百科》等售价1便士的实用知识文库的主要读者群也是中产阶级,而当时只有一半多的工人会签名写字。在19世纪英国的科普作品中,牛顿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仍占据着很大的篇幅。一些新知识如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说、焦耳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等丰富了大众阅读的题材。1826年由辉格党资深政治家和改革家创立的实用知识传播协会,吸纳了政治活动家、科学家、出版家等成为其会员,并与当时伦敦大学学院、各郡的技工学院保有密切联系。随着政治改革的广泛展开,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真理在反对宗教和世俗权威方面的巨大力量。-摘编自宫艳丽《英国大众科学阅读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19世纪英国大众文化得以重塑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英国大众科学阅读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8-19世纪英国的大众文化转型。(8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巨大贡献。无论是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根据材料,围绕“人民群众与中国革命”这一主题,任选角度自拟一个论题,运用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且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昆明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D C B A C A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B D A D17.(14分)(1)特点:城市布局规整:注重城市防御与宗教功能;适度控制城市规模;重视公共建筑营建。(任意两点4分)成因:罗马帝国时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适应军事防御与巩固统治的需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罗马工商业发展;罗马人宗教信仰浓厚。(任意两点4分)(2)演变趋势:大中城市分布从相对分散向沿江集中转变;口岸城市逐渐参与到世界经济交流和贸易中,地位有所上升;城市的对外贸易、工业发展等多种近代化职能凸显;城市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任意三点6分)18.(12分)(1)边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边区小学正常教学无法开展,基础教育质量受影响;动员群众参战,增加抗战力量;培养革命干部。(任意3点6分)(2)为党培养了干部;有利于推行、落实党的政策;促进边区教育的发展;提高边区群众认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建国后党办教育提供了一定经验。(任意3点6分)19.(14分)(1)历史背景: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巩固,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近代科学体系的逐渐形成;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产阶级的崛起;出版业的发展,教育普及度的提高。(任意三点6分)(2)表现:读者群体以中产阶级为主,相对固定;读物种类较多,内容丰富;选材经典并关注学术前沿;政治、科研、教育和出版行业紧密互动。(任意两点4分)简评:(一分为二,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必答)积极: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宗教和世俗权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准备了条件;提高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任意一点2分)消极:大众文化转型主要集中在中产阶级等群体,广大工人阶级参与度较低,存在一定的阶级局限性。(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主要读者群也是中产阶级,而当时只有一半多的工人会签名写字”,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消极方面2分)20.(12分,此题刘晓老师在命制时,模仿2024年全国新高考“区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材料无出处,这是成立的!)论题: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实根基。(论题明确且正确,简洁明了。2分)阐释:(所举革命史实2-3例,围绕“什么时期”“做了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展开探讨,8分。材料关键信息是“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巨大贡献”,还有“无论是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实则是围绕中共党史在探讨!阅卷时不一定拘泥于答案示例!)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为了保卫革命果实,积极参军参战,为红军提供粮食、物资等支持,为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广大农民组成游击队、民兵,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工人阶级积极生产军需物资,支援前线;各界爱国人士通过捐款捐物、宣传抗日等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踊跃参与手工业合作社,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论: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简单地复述论题不给分,要有变式且有所升华。2分)建议四档:因为高考阅卷是偶数分,建议不要打奇数分,一般为4分、6分、8分、10分,两分一档。但答得全面的可评满分,并请截屏作为优秀案例发给备课组长刘晓,以便各校区孩子作榜样学习,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