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试卷类型:A2025 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联考卷(一)历 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4 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请回答1-2题。1.每年清明节在陕西省延安市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的公祭活动。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A.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教民播种五谷和蔬菜C.治水有功深受民众爱戴 D.最早创立了禅让制度2.右图是陕西西安大慈恩寺中的大雁塔,为唐朝时期所建,“雁塔题名”是当时进士及第的代称。与其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3.明代粮食总量1392亿斤,人均占有量1 192.94斤;清朝前期粮食总量2088亿斤,但人均占有量仅为780斤。这说明A.明代的经济发展水平高 B.清代海外贸易发达C.人口增长阻碍经济发展 D.清代人地矛盾突出4.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可以构建的学习主题是A.中国边疆危机严重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中国民主革命发展5.下图所示的数据信息反映了A.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B.敌后抗战力量发展壮大C.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消灭 D.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6.民国政府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体现了当时A.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B.崇洋媚外的新趋向C.多元发展的新特征 D 休闲娱乐的新方式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并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探索建设,曲折发展C.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D.拨乱反正,成就显著8.2024年年底,中国第六代战斗机成功试飞,引发全球关注。六代机配备了最先进的隐形技术、超音速巡航能力以及强大的信息化作战系统,大大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战略威慑力。这说明我国A.坚持科技强军道路 B.军事人才储备充足C 军事科技领先世界 D 国防装备完全自主9.下列史料可以用来研究“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与发展”的是A.帕特农神庙遗址 B.庄园法庭的记录C.法兰西琅城特许状 D.哥伦布航海日记10.下图展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拓展的时间脉络,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拓展”的有①日本明治维新 ②美国内战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红军秉持着“要么守住城市,要么战死在那里”的精神,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这次保卫战被称为“红色凡尔登”。该保卫战A.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 B.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C.使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2.当今时代,数字技术蓬勃发展,DeepSeek、智慧城市、物联网等技术日益融入人类生活,信息互联互通成为常态,预示着未来生活将更加智能、便捷、高效。这反映出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是A.经济全球化 B.社会信息化 C.世界多极化 D.文化多样化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36分)二、非选择题(共3 道试题,计36分)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图A人物是东汉末年名医,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 》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1分)图B人物是 ,他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1分)材料二宋元科技繁荣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北宋建立后,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宋代理学兴起,其世界观与以理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观点一致。宋朝统治者还常对科技工作者降诏奖谕、授官赐爵。元朝时,元世祖统治期间推行汉法,重用通晓天文、数学、水利等技术的紫金山集团。此外,宋元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对科技的发展既有直接的技术输入,也产生了间接的启发与融合。——摘编自陆敏珍《古代科技巅峰为何出现在宋代》等(2)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繁荣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图C科技巨著的价值。(2分)(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论科技,从汉代到明初,中国科技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众多发明创造。以四大发明中的任意一项发明为例,说明该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认识。(2分)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图A 人物的代表作是什么 (1分)根据材料一,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2分)材料二大事年表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775—1783 年 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920—1922年 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1 年 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33 年 罗斯福实行“新政”1934 年 卡德纳斯改革开始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1960年 “非洲年”——据《义务教育教科书 世界历史 九年级全册》整理(2)“发展中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与材料二大事年表中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这一历史事件中中国发挥的作用。(1分)(3)请从下列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用序号表示),并从材料二大事年表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史事对所选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6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观点:①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②社会危机既是挑战,也是国家发展的潜在契机我选择的观点:选择史事(2分):阐述或说明(4分):15.(15分)习近平主席在二○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农民盼地梦难成】材料一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 月12 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1919 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摘编自《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1)材料一图中文件是哪一革命运动期间颁布的 (1分)根据材料一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在民生方面的思想主张。(2分)【革命为民谋利益】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枪杆子里出政权”,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到经过万里长征后于抗日烽火中再起,从走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解放战争,再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摘编自新华社《伟大成就恢弘史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综述》(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人民利益所做的努力。(2分)【制度健全民安康】材料三 从1949年至1956年,我国颁布和实施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框架。 在社会救助方面,1949年12月,政务院发布《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由中央组织全国性的救灾工作。 1950年6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在社会保险方面,1951 年2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到包括城镇机关、事业单位之外的所有企业和职工。在医疗保障方面,确立了公费医疗制度。——摘编自文姚丽、刘振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历史演进综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2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1分)材料四(4)根据材料四图B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背景。(1分)图C中18位农民的创举让党中央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中国农村改革”实行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该措施的意义。(1分)【幸福生活有方向】材料五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加强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摘编自魏后凯等《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2分)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1分,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凝练)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1. A 2. C 3. D 4. A 5. B 6. A 7. B 8. A 9. C 10. B 11. D 12. B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13.(10分)(1)伤寒杂病论;(1分)亚里士多德。(1分)评分标准:答案出现错别字不给分。(2)原因: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理学兴起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统治者奖励重用科技工作人员;中外科技交流与融合。(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价值:《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广泛传播,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3)说明:示例一:造纸术。贡献: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在世界传播后,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示例二:印刷术。贡献: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示例三:火药。贡献:火药用于军事,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示例四:指南针。贡献: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任选一个,史论结合即可得2分)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环境与统治者政策是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中国古代科技在众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并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科技创新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14.(11分)(1)代表作:《神曲》。(符合题意即可得1分)影响:冲击了天主教会的封建神学统治;肯定人的价值,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2)历史事件:万隆会议召开。(1分)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分)(3)示例一:我选择的观点:①选择史事: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爆发。(选择符合观点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史事,均得2分)阐述或说明:英国的殖民压迫使北美人民奋起反抗,米克星顿的枪声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抵抗英军的热情,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各地人民纷纷组织起来,各地民兵整编为大陆军,成为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民众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了。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法国各地人民拿起武器,组织义勇军奋勇杀敌救援巴黎,保卫革命成果。综上所述,人民群众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4分)示例二:我选择的观点:②选择史事: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实行“新政”。(选择符合观点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史事,均得2分)阐述或说明:苏俄在内战结束后,经济濒临崩溃,农民抵触情绪强烈。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还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些举措激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经济迅速复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大量企业破产,失业人数飙升。1933年,罗斯福推行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业,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新政不仅缓解了经济危机,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综上所述,在危机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可以“转危为机”。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国情以及国际形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4分)阐述或说明观点的赋分标准:水平等级 材料运用与论述 得分4 紧扣观点,结合选择的史事加以论述,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3-4分3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选择的史事,条理基本清楚 2-3分2 有论述和说明,但史论结合不充分 1-2分1 观点、论述与史事无关,或仅仅重复所选择的史事 0-1分15.(15分)(1)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1分)思想主张:号召植树造林,重视经济效益,造福人民;提出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改造长江水系的设想;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2)“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分)努力:土地改革方面:土地革命时期,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政治权利方面: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反抗侵略方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争取和平建国,领导解放区军民,展开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等。(符合题意,任举两例即可得2分)(3)特点:立法规范,涉及领域广泛;由国家主导;保障覆盖面和受益人群范围逐步扩大。(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目的:缓和社会(阶级)矛盾。(1分)(4)背景: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答对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答对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5)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与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基础设施的完善;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等。(每点1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得2分)主题名称: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重视人民利益践行初心使命等。(围绕主题探究,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非选择题评分总体标准:1.要求用概括、简述、指出等方法回答的问题(特点、措施、意义、影响),符合历史学科思维方法,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得分。2.要求用说明回答的问题,史论结合,观点正确,符合题意方可得分。3.要求用归纳、认识、感悟等方法回答的问题(因素和措施),能够用唯物史观认识问题,结合当前国际或国内形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得分。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