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舞蹈《多愉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多愉快》是一首四川彝族儿歌,具有浓郁的彝族音乐风格,节奏明快活泼(稍快、欢快地),旋律以三度音程为主,简洁易记,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与表演。歌词 “唱起来,跳起来,大家多愉快”“手拉手儿转起来,好像花儿朵朵开” 充满童趣,描绘了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歌曲为一段曲式结构,由两个派生对比关系的乐句构成,采用 d 羽五声调式,节奏以均等型为主,具有强烈的舞蹈性,适合融入律动、打击乐伴奏等音乐活动。教材中搭配的 “围成圆圈边唱边跳”“加入拍手、转圈动作” 等提示,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表现路径,同时结合 “认识乐器:碰铃、沙锤” 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乐器演奏丰富音乐体验,感受彝族音乐的热烈奔放。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突出,对节奏明快、富有动作性的音乐兴趣浓厚,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游戏化、情境化的活动维持学习热情。在前期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简单的歌表演、打击乐演奏(如大鼓、小鼓),具备初步的音乐感知和肢体协调能力,但对彝族文化的认知较浅,需借助直观的视频、道具和互动体验,帮助其理解彝族舞蹈的动律特点(如 “大字步”“前摆手”)和乐器音色差异(如碰铃的清脆、沙锤的细碎)。此外,学生在合作表演时可能存在节奏配合不默契的问题,需通过分层练习和小组协作逐步提升。三、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审美感知 聆听《多愉快》,感受彝族音乐欢快、简洁、富有感染力的风格,能辨别歌曲中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差异,体会 “手拉手转圈”“拍手” 等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对应关系。 通过观察彝族舞蹈视频和服饰图片,感知彝族音乐与舞蹈的紧密联系,初步了解彝族 “火把节” 等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现形式。艺术表现 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多愉快》,做到节奏准确、音高稳定,能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传达歌曲的欢乐情绪。 模仿彝族舞蹈基本动作(如 “大字步”“前摆手”“高摆手”),并与歌曲旋律配合进行集体舞表演,动作整齐、有韵律感。 能正确演奏碰铃、沙锤,根据音乐节奏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伴奏,声音协调统一。创意实践 小组合作创编 1-2 个符合歌曲节奏的新动作(如 “跺脚”“甩头”),并融入集体舞表演中,体现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 探索碰铃、沙锤与已有乐器(如大鼓、铃鼓)的合奏方式,尝试为歌曲设计不同的伴奏节奏型,增强音乐表现的多样性。文化理解 知道《多愉快》是彝族儿歌,了解彝族 “火把节” 的文化意义,以及彝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 通过参与彝族舞蹈和乐器演奏,感受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萌发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用轻快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掌握 “553 553”“3551 3” 等典型节奏型。2.学会彝族舞蹈基本动作(大字步、前摆手),并能与歌曲节奏配合进行集体舞表演。教学难点:1.小组合作时动作与节奏的协调统一,尤其是 “手拉手转圈” 时的队形变化和速度把控。2.碰铃、沙锤与歌声、舞蹈的合奏配合,避免节奏混乱。五、教学资源1.音频视频资源:《多愉快》歌曲音频、彝族火把节舞蹈视频、《快乐的诺苏》弹拨乐合奏曲(旋律与《多愉快》一致,辅助感受彝族音乐风格)。2.道具乐器:碰铃、沙锤(每人 1-2 件)、彝族头饰(可自制)、彩色手环(用于分组标识)。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用于播放音视频和展示彝族文化图片。4.板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节奏型卡片(“X X X”“X -”)、乐器分类表(金属类、散响类)。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会” 情境,通过视频、服饰、道具营造彝族火把节的热闹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舞蹈动作和乐器演奏,引导学生模仿,规范动作和节奏。3.游戏互动法:设计 “节奏接龙”“乐器寻宝”“分组表演赛” 等游戏,帮助学生在玩中学,巩固节奏和合作能力。4.任务驱动法:提出 “为火把节设计表演节目” 的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创编动作、探索乐器伴奏,提升创意实践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5 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参加‘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会’,一起看看有哪些民族来展示吧!首先出场的是傣族朋友,我们和他们一起跳了《金孔雀轻轻跳》。现在,博览会的小导游要带我们去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 —— 彝族的展区,听说他们正在举办火把节,让我们听听他们的音乐有多热闹!”(播放《快乐的诺苏》片段,师生随节奏拍手)“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觉?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对啦,这就是彝族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彝族儿歌《多愉快》,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快乐吧!” 学生回忆傣族歌曲,聆听彝族音乐片段,用 “欢快”“热闹” 等词描述感受,猜测民族名称,对彝族文化产生期待。 通过情境回顾和新音乐体验,激活学生已有认知,自然引出课题,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歌曲学习 15 分钟 1. 节奏朗读“先和老师一起有节奏地读歌词,注意拍手打节拍哦!”(教师边拍手边读:“唱起来,跳起来,大家多愉快。手拉手儿转起来,好像花儿朵朵开。”)“我们来玩‘节奏接龙’游戏,老师读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看谁的节奏最准确!”(分组接龙朗读,及时纠正 “多愉快”“朵朵开” 的节奏重音)2. 聆听学唱“闭上眼睛听老师唱一遍,想象一下火把节上大家跳舞的场景。”(教师范唱,学生闭眼感受)“跟着老师的琴声一句一句唱,注意‘553 553’要唱得轻快,像小脚踏步的声音;‘3551 3’要稍微强一点,像拍手的动作。”(逐句教唱,用手势提示音高变化,如 “5” 音抬手,“3” 音落手)“我们来玩‘歌词填空’游戏,老师唱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的关键词,比如‘唱起来,跳起来,大家______’。”(通过游戏巩固歌词记忆)3. 完整演唱“戴上彝族小头饰,我们都是火把节的小演员,跟着音乐完整演唱,脸上要露出开心的笑容哦!”(播放伴奏,学生佩戴头饰演唱,教师引导用眼神和表情传递快乐) 学生跟随教师拍手读歌词,参与接龙游戏,感受节奏韵律;闭眼聆听范唱,想象画面;逐句跟唱,用手势辅助音高记忆;玩 “歌词填空” 游戏,巩固歌词;佩戴头饰完整演唱,调整表情和声音状态。 通过多形式朗读、趣味学唱和情境化演唱,解决节奏和歌词难点,激发演唱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歌曲。舞蹈体验 10 分钟 1. 动作示范“彝族人民跳舞时喜欢用‘大字步’和‘前摆手’,看老师怎么做 —— 双脚分开像大树扎根,双手在胸前一上一下摆动,像和朋友打招呼。”(教师示范 “大字步”“前摆手”“高摆手” 动作,强调 “重拍踩脚,轻拍摆臂”)2. 分组练习“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学‘前摆手’走圈,一组学‘高摆手’拍手,跟着音乐试试吧!”(播放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分组练习,巡回指导动作细节,如 “手拉手转圈时要看着小伙伴,保持速度一致”)3. 集体舞创编“现在我们把动作连起来:第一句‘唱起来,跳起来’做‘前摆手’,第二句‘大家多愉快’围成圆圈走‘大字步’;第三句‘手拉手儿转起来’拉手转圈,第四句‘好像花儿朵朵开’高举双手做‘开花’动作。”(教师边唱边带动作,学生跟随练习,逐步熟悉队形变化)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模仿 “大字步”“前摆手” 等动作;分组练习不同动作,感受节奏与动作的配合;跟随教师组合动作,练习围成圆圈、拉手转圈等集体舞队形,注意与同伴的协作。 通过分层教学和集体舞创编,让学生逐步掌握彝族舞蹈基本动作,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增强肢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创意表现 5 分钟 1. 乐器探索“猜猜这些是什么乐器?碰铃像小铃铛,敲起来‘叮叮’响;沙锤像小沙球,摇起来‘沙沙’响。请你们轻轻敲一敲、摇一摇,说说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分发碰铃、沙锤,学生自由探索音色和演奏方式)2. 合奏设计“我们用碰铃在‘多愉快’处敲一下,沙锤在‘朵朵开’处摇一下,试试能不能让音乐更热闹!”(教师引导学生为歌曲关键句设计固定节奏型伴奏,如碰铃 “X -”、沙锤 “XX”)3. 分组表演“现在我们分成演唱组、舞蹈组、乐器组,每组推选一名‘小导演’,商量怎么合作表演火把节节目,5 分钟后我们来个‘最佳表演组’评选!”(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创编新动作或伴奏方式) 学生观察、触摸乐器,描述音色特点(碰铃清脆、沙锤细碎);尝试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感受不同乐器与音乐的适配度;分组合作,设计演唱、舞蹈、乐器合奏的表演形式,推选代表展示。 通过乐器探索和分组创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表现的多样性,提升创意实践素养。课堂总结 5 分钟 “今天我们走进了彝族火把节,学会了唱《多愉快》,跳彝族舞,还和碰铃、沙锤成了好朋友。谁来说说你最喜欢的环节?”(学生自由发言)“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快乐,我们也可以把这份快乐带给身边的人。课后请大家把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玩‘家庭火把节’游戏吧!”(播放彝族火把节全景视频,师生在歌声中挥手告别) 学生分享课堂感受,如 “喜欢敲碰铃”“拉手转圈很有趣”;观看视频,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带着愉快的心情结束课堂。 通过总结回顾重点内容,鼓励学生课后延伸体验,强化对彝族文化的积极情感,保持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多愉快 (彝族火把节图片) 彝族儿歌 稍快 欢快地 节奏:553 553 3551 3 (拍手图标) 舞蹈:大字步 前摆手 高摆手 (动作简笔画) 乐器:碰铃(金属类:叮叮) 沙锤(散响类:沙沙)九、教学评价1. 审美感知评价能否准确描述歌曲的情绪(欢快、热闹)和节奏特点(轻快、有弹性)。通过课堂观察和提问,判断学生是否能区分碰铃与沙锤的音色差异,感知彝族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对应关系。2. 艺术表现评价演唱评价:声音是否自然轻快,节奏和音准是否准确,能否通过表情和动作增强歌曲情感表达。舞蹈评价:动作是否协调、有韵律感,与同伴合作时队形变化是否整齐,能否积极参与集体舞表演。乐器评价:能否正确演奏碰铃、沙锤,与小组合奏时节奏是否统一,是否愿意尝试不同的伴奏方式。3. 创意实践评价能否积极参与动作创编和乐器合奏设计,是否有新颖的想法(如自编 “火把” 手势、设计独特节奏型)。小组合作中是否主动交流、分工协作,能否尊重他人意见,共同完成表演任务。4. 文化理解评价是否知道《多愉快》是彝族儿歌,能说出彝族的一个文化特点(如火把节、热情奔放的舞蹈)。通过课堂参与度和课后反馈,观察学生是否对彝族文化产生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其他少数民族音乐。十、教学反思1. 成功预设情境化教学贯穿始终,从 “文化博览会” 导入到 “火把节表演”,学生始终沉浸在彝族音乐文化的氛围中,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分层教学有效突破难点,节奏朗读→分句教唱→集体舞创编→乐器合奏,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演唱、舞蹈和合作能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2. 问题反思个别学生在 “拉手转圈” 时容易出现速度加快或队形混乱,需在后续练习中增加固定节奏拍手引导,或用地标线辅助队形保持。创意表现环节中,部分小组的乐器合奏设计较为简单,可提前提供更多节奏型范例(如 “XX X”“X X X”),拓宽学生的创编思路。3. 改进方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对音准薄弱的学生增加模唱练习,对肢体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拓展复杂舞蹈组合(如加入跺脚、转身动作)。加强课堂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采用 “小星星贴纸”“最佳合作小组” 等可视化评价方式,实时反馈学生表现,增强学习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多愉快(伴奏).mp3 2.多愉快(范唱).mp3 【教案】小学音乐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七课 舞蹈 2多愉快 教学设计.docx 快乐的诺苏(听赏).mp3 火把节.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