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大象的耳朵》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大象的耳朵》教案

资源简介

大象的耳朵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语言运用:能根据文中的语句,说说大象的耳朵是怎样的,并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思维能力: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审美创造:品味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表演含有自己见解的故事情节。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文中的语句,说说大象的耳朵是怎样的,并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阅读
以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导入本课的阅读。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它们是谁呢?分别出示《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小红帽》三个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师生交流,导入本课阅读——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新的童话故事。
(二)分享阅读方法
在开始阅读之前,唤起学生的阅读经验,交流分享读童话故事的方法。要读好童话,你有哪些好的方法?在学生交流后,老师指出,在今天的阅读中我们还会学习到新的阅读方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出要读好童话故事,先要读好题目。
(三)自主阅读课文
自读课文。这篇童话围绕“大象的耳朵”,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打开书去读读吧,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时,老师注意评价学生的读书习惯。
(四)指导读好长句子,读中识字
(1)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读好这一句,认识“扇”“似”“耷”。请学生读:你来试试,其他的孩子仔细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指导认识“扇”字。先引出“扇”字,说字源。(课件出示:“扇”字的字源及演变。)看看这把扇子和这个字像吗?哪里像呢?我猜你们一定记住这个字了。读一读:一把扇子。(课件出示:一扇大门。)这个词语会读吗?这真是一个好有文化的字呀,它不仅表示扇子,还表示“门”,古人用美丽的羽毛或者花草来装饰自己家的门。门有左右两片,当人们开门或关门的时候呀,这门就一开一合,就想小鸟的翅膀一样。汉字有趣吗?再认识多音,解字义。“扇”有两个读音,是一个多音字。在“一把扇子”和“一扇大门”里读什么?在“扇风”“扇动”里读什么呢?
指导认识多音字“似”。这个字咱们在之前学过的古诗《咏柳》中是不是见过啊,一起读一读吧。(课件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这句古诗中,应该读平舌音,其实啊,这个字他在很多地方都读平舌音,只有和“的”在一起时,才读翘舌,读好这个词。(师范读。)我们常说“像什么什么……似的”,多音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也就有了不同的读音,那在故事里,大象的耳朵像什么似的?
指导认识“耷”。在这个句子里啊,还有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出示字卡:耷。)好好观察这个字,看着它的字形,你能猜出他的意思吗?猜一猜。哎呀,你看着这个字的字形,两个部件加在一起,就能猜到这个字的意思,没错,耷本来就有大耳朵的意思,看看这幅图,大象的耳朵是怎么样的呢?(垂下来的)。哦,是向下垂的,所以这个“耷”,除了大耳朵的意思,还有向下垂的意思,知道了“耷”的意思,那“耷拉”这个词语的意思肯定难不倒你了吧?
(2)你看我的耳朵是竖着的,你的耳朵一定是出毛病了。
先请学生朗读。注意指导读正确。
指导认识“竖”。(出示字卡:竖。)先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竖起来”是什么意思?再分析字理,记住这个字:这个字中“又”字表示“手”,“手”把两个“丨”“立”起来了。
(3)每天,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指导认识“竿”。(课件出示“干”字与竹子图。)联系竹子画面,分析字理,认识“竿”。
(4)课时大象的耳朵眼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里面跳舞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
先指导读好长句子。这个句子可有点长了,谁想来试试?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指出读好长句子的要点:长句子要注意停顿,读得连贯,换气的时间也刚刚好。
再指导读好词语。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中的三个词语:跳舞、头痛、心烦。
(五)指导读好问句,读懂内容
1.弄清人物。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说了写什么呢?
——小兔子,小羊,小老鼠……
2.引入朗读。看着大象的耳朵,小羊,小兔都问了一些什么?该怎么读好问句呢?(课件出示:读好问句。)组织学生交流:读问句的时候咱们当然要读出来问的语气呀,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问句,读一读,品一品,相信问句除了问的语气之外,你一定还能读出点其他的味道呢!能把问句读的更好。
3.明确要求。(课件出示读好问句的要求)默读2——9自然段,用“ ”线画出文中出现的问句,自己练习读一读,再小组内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自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读,发现。老师相机进行检查、辅导。
5.组织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先认识“咦”,读好语气词“咦”。(课件出示句子:“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小兔子的问句中有一个字,(出示字卡:咦。)这个字认识吗?一起读“咦”。
接着联系生活情境说话,理解语气词“咦”。这个字啊,其实咱们在生活中经常用过,谁想说一说,你在平时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上这个词呢?谁想来说一说?
然后联系故事内容,理解小兔心里的想法。小兔子问的时候也用上了这个词呢?那我们就能知道他现在心里也一定特别的……为什么呢 联系下边小兔子说的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小兔子的疑问是:我的耳朵是长长的,竖着的,而你的耳朵怎么是大大的,耷拉着的呢。板书“竖着”和“耷拉”。)
最后指导朗读,读好“咦”的语气,读出“奇怪”的语气来。
6.情境表演。创设情境,师生分别扮演大象和小鹿、小马、小老鼠的角色,在问话中体会问句的读法。同时理解“生来就是这样的”。(板书“生来这样”。)
7.体会大象的想法。面对小动物的质疑,大象怎么想的呢?
(课件出示: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怎么才能让耳朵竖起来呢?)
自己读一读这个问句,你想到了什么?在交流中指导学生读出怀疑的语气和大象不安的心情。在体会大象不安的心情时,运用字理认识“安”字。
8.比较不同问句的读法。
(课件出示:
“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
怎么才能让耳朵竖起来呢?)
这四个问句的读法一样吗?比较交流后小结:同样是问句,但问的人不同、内容不同,读的语气就不一样。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四个问句,再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六)指导写字
先指导学生发现“痛”“扇”“遇”三个字的共同的特点,载逐个指导学生书写。
(七)激趣存疑
那后来大象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他的想法还会有改变吗?故事咱们留个小问号,下堂课接着读。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