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二轮提升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二轮提升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二轮提升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2.中山国是北方狄族建立的国家,据中山王方壶铭文记载,(公元前315年)相邦司马绸“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燕)”。这场打着为燕平乱旗号的战争,取胜后受到诸侯祝贺和周天子册赏。这说明(  )
A. 军功爵制适应形势需要 B. 诸侯争霸斗争逐渐加剧
C. 中原政治伦理得到传播 D. 宗法制度开始受到破坏
3.据文献记载,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著之于篇,朕亲览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武帝招贤良曰:“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这表明,西汉统治者(  )
A. 加强儒学独尊地位的政策未改变 B. 认识到人才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C. 重视发挥文学对社会教化的功用 D. 极力牵制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
4.《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 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C. 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D.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5.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图1所示为出土彩陶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新石器时代(  )
A. 彩陶成为重要的陪葬品 B. 先民的审美倾向一致
C.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D. 文化呈现跨区域发展
6.对中国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猪、狗和黄牛、水牛、山羊、绵羊、鸡等动物的驯化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基本完成。这表明当时社会(  )
A. 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B. 人类已经进入定居生活状态
C. 产品相对剩余并出现私有制 D. 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萌芽
7.西汉前期,酿酒业发展。“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此亦比千乘之家。”天汉三年,汉武帝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称作“榷酤”。(榷酤:汉朝以后,历代政府所实施的酒类专卖制度。)县官自酤榷卖酒,小民不复得酤也。结合所学判断,西汉的酒类专卖制度()①削弱了富商大贾经济实力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提高了国家的粮食产量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所著的《二程外书》中记载:“立宗必有夺宗(变非大宗为大宗)法。如卑幼为大臣,以今之法,自合立庙,不可使从宗子(族长)以祭。”这反映了(  )
A. 血缘宗法观念的强化 B. 地方治理脱节国家管理
C. 皇权向基层宗法渗透 D. 宗族内部权力分配调整
9.春秋时期孔子反对郑国浮华奢靡的通俗音乐,推崇庄重典雅、符合礼制的庙堂音乐。孔子曾说听到舜时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主张“乐与政通”,君子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以上关于音乐的主张()
①闪耀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光辉 ②强调发挥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
③体现中华文化和为贵的理念 ④提倡音乐表达应符合伦理规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0.公元前546年,宋国倡议“兵”,十四国会盟于宋都商丘,规定“晋、楚之从,交相见也”。晋、楚达成协议后,双方四十年没有发生冲突。弥兵会盟()
A. 有助于中原地区稳定 B. 确立了宋的霸主地位
C. 根植于宗法制的传统 D. 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
11.春秋时期向君主谏诤之人还大多限于百官:谏官、工匠、乐师、近臣、卿大夫等,见于史籍中的平民直接向君主进谏也只限于曹刿论战一例。到了战国时期,只要有才能之人,都可以直接对君主进谏,于是士层极为活跃。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 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 士社会地位的提高
C. 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 D. 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
12.《高丽史》载:显宗十年(1019年),“宋福州虞喧等百余人来献香药”。所谓“献”,实为将药物卖给官方。宋朝赵汝适《诸蕃志》载:占城(越南南部)“番商兴贩,用川芎、绿矾等交易”,而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因“胡椒萃聚,采椒人多患头痛,饵川芎可愈”。该材料反映了宋朝()
A. 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医药贸易的发展 B. 海外贸易的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C. 中外交流中朝贡贸易体系的最终确立 D. 中医药学理论深刻影响东南亚社会发展
13.《新唐书》记载:“唐都长安……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开元)二十一年……凡三岁,漕七百万石。”这反映了唐朝(  )
A. 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状况.
C. 秉持了“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 D. 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14.下表展示了中国从汉朝到清朝各朝代的郡(府)、州、县的数量统计。通过观察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
汉至清郡(府)、州、县数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郡(府) 103 190 30 33 140 309
州 360 254 359 193 205
县 1314 1255 1557 1234 1127 1138 1353
注:据《汉书》《旧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统计。
①自秦迄清,县是最具有稳定性的地方基层单位
②州作为行政区域的划分名称,在唐代首次出现
③最高层级的行政区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
④县级以上政区,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
A. ①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④
15.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的塘山长堤堤坝建筑材料主要取自附近山体的黄土和石块。在石料开采地发现了大量的开采痕迹和废弃石料,在物资管理上,古城内有一些大型的仓储遗迹,这些仓储可能用于储存建设水利工程所需的粮食和工具等物资。这体现良渚早期国家(  )
A. 具备了较高的资源调配与管理能力 B. 掌握了先进的工程规划与设计技术
C. 依赖于强制手段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D. 构建起完备工程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16.如图为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图。这些工程在当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 构建京畿区的军事防卫圈 B. 保障政治中心物资供应
C. 加强关中各地的经济交流 D. 利用黄河资源灌溉农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7.地理志与档案
材料一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地理著作。第一部分转录《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的全文,并简述了历代疆域沿革。第二部分以郡为纲,以县为目,记述了公元2年西汉版图内103个郡(国)的政区建置,并在郡(国)县(道、邑、侯国)条下记载了户口、山川水泽、水利设施、聚落、灾害、名胜、古迹、地方特产、石矿及其管理机构。第三部分分别论述全国12个区域的兴衰与经济地理,以及有关域外的记述。此体例为后世所沿用。
——摘自《对<汉书·地理志>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内阁大库档案指贮存在内阁大库中的档案文献,内容涉及“历朝政府所奉之硃谕,臣工缴进之敕谕、批折、黄本、题本、奏本,外藩属国之表章,历科殿试之大卷”。 如图所示,内阁大库由文渊阁和藏书楼改建而成,包括红本库和实录库等两座库房。红本为京内外官员汇报经办政务之题本,因经皇帝批阅或代皇帝以朱笔批示,故名为红本。其中的清代内阁秘本档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摘编自《中国典籍博物馆》 内阁大库位置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汉书·地理志》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此书的写作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为内阁大库档案撰写一份解说词。
18.三省制
材料一 尚书即掌管天子文书的官员。秦代就有尚书之职,但“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尚书“掌通章奏而已”。西汉晚期的尚书,由于权力向中朝的转移而事务日益繁多,但其主要职责依然是上转下达、传递文书,在政治决策中并不起决定作用,仅仅是对政治决策有所影响而已。
光武帝鉴于前朝教训,“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所谓“台阁”,即尚书台。“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尚书令为端揆之官。”从三国曹魏起,尚书台正式独立,改称尚书省,仍沿两汉之旧,掌管文书,同时成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
材料二 下图为《贞观十五年封临川郡公主诏书刻石》拓本内容节选(现收藏于昭陵博物馆)。
(注:主爵指主爵司,是吏部专掌封爵事务的机构。)
(1)根据材料一,对尚书省的形成进行简要说明。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唐朝中枢权力机构的运行进行分析。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古史相传,黄帝部落为了扩充军队,筛选有能力的人,黄帝就让他们争夺一个圆球,蹴鞠因此而诞生。
史料二: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大量磨制得非常光滑的石球。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石球。
材料二:一般认为,现代足球出现于英国。1863年伦敦多家俱乐部和学院代表们召开会议,统一了足球规则并创立了足球组织——英格兰足球协会。此后,越来越多的男性群体特别是工人阶层开始关注足球。同时,城市交通的改善也使得足球比赛可以在本地以外进行,尤其是随着蒸汽火车的出现,这项运动可以更为容易地推广和普及。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英国与拉美在经济上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拉丁美洲各国接触足球运动的机会很多,发展也很快。19世纪末的东亚、西亚、非洲都接触并发展了足球运动。在埃及,在英式学校接受教育的西化精英是足球运动的先行者。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足球的最初传播者除了英国、德国、美国的传教士和移民,还有归国的华侨。而足球能有初步发展,则离不开各新式学校的主动引进和倡导。
——摘编自马志刚《英国体育文化研究》等
(1) 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蹴鞠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足球的发展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C.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C项正确。
A.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项排除。
B.题干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B项排除。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D项排除。
2.【答案】C
【解析】分析题目:中山国作为北方狄族政权,以“征不义之邦”(燕)的名义作战,获胜后获诸侯祝贺与周天子册赏,这一行为体现了对中原政治伦理(“平乱”“征不义”)的运用与认同,C正确;
材料未提及按军功授爵的制度,排除A;
战争以“平乱”为旗号,且结果是受认可,而非突出争霸斗争的激烈,排除B;
材料未涉及宗法制度(如血缘继承等),排除D。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可知,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文帝还是武帝,他们都高度重视贤良人才,并亲自览阅他们的建议,说明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B项正确;文献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汉文帝时治国指导思想是黄老之学,汉武帝时儒学才确立独尊地位,排除A项;文献主要关注的是贤良之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而非文学本身的教化作用,排除C项;文献记载强调西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贤良的重要性,完全没有提及牵制丞相权力或加强皇权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B。
4.【答案】B
【解析】“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实际上反映的都是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故B项正确。题干中的现象并不能反映出东汉时期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从题干中看不出来,排除C项。题干看不出对皇权的制约,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彩陶分布在黄河流域(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马家窑文化等)和长江流域(如大溪文化等)等不同区域,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并未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而是在多个不同区域都有发展,体现了文化呈现跨区域发展的特点,D项正确;
材料中未提及彩陶作为重要陪葬品的信息,无法得出“彩陶成为重要的陪葬品”的结论,排除A项;
根据图示可知,不同文化遗址的彩陶样式存在差异,这说明不同地区的先民在审美方面存在差异,排除B项;
该图只是展示了不同地区出土彩陶的文化遗址分布,没有体现出各地文化因素向中原汇聚,排除C项。
故选:D。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陶器是应用与日常生活之中的器具,动物的驯养是指动物圈养的一种方式,这说明此时的人们已经稳定的生活在一定区域之内,人类已经进入定居生活状态,B正确;
材料未涉及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状态,不能得出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此时的产品的生产是否有剩余,不能得出产品相对剩余并出现私有制,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此时的农业生产模式,且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萌芽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
故选:B。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打击富商大贾,实行酒类专卖制度,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削弱了富商大贾经济实力,①正确;酒类专卖制度是政府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②正确;酒类专卖制度是指的实行酒的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与粮食产量的增加与否无关,③错误;酒类专卖制度是政府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宗法关系的改变,并非强化血缘宗法观念。传统宗法强调大宗小宗的固定关系,而这里说可以“夺宗”,打破了这种固定性,排除;
B.题干材料主要围绕宗族内部的宗法关系变化展开,未涉及地方治理与国家管理的关系,排除;
C.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皇权向基层宗法渗透,主要讨论的是宗族内部因成员地位变化(如卑幼成为大臣)而产生的宗法关系调整,排除;
D.材料提到“立宗必有夺宗(变非大宗为大宗)法”,意思是在确立宗族宗主的时候存在改变原本大宗小宗关系的法则。还说“如卑幼为大臣,以今之法,自合立庙,不可使从(从属于)宗子(族长)以祭”,即如果家族中地位低幼的人成为大臣,按照当时的规定,他自己就应该独立立庙祭祀,不能再从属于宗族的宗子(族长)进行祭祀。材料中“夺宗”以及卑幼为大臣可独立立庙祭祀等内容,反映了宗族内部原本基于血缘辈分确定的权力分配(大宗主导祭祀等权力)发生了调整,地位低幼但有较高政治地位(成为大臣)的人在宗族祭祀等权力方面有了新的变化,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孔子反对郑国浮华奢靡的通俗音乐,推崇庄重典雅、符合礼制的庙堂音乐。孔子曾说听到舜时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主张“乐与政通”,君子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以上关于音乐的主张强调发挥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提倡音乐表达应符合伦理规范。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4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本次会盟结束了晋楚间长期的战争,带来中原地区较长时间的和平,有助于中原地区稳定,A项正确;据材料,宋国只是倡议,促进晋国和楚国达成协议,并没有确立宋的霸主地位,排除B项;据材料“公元前546年”可知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在走向瓦解,而且宗法制主要内容是血缘和嫡长子继承制,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分封制规定,能会盟诸侯的只有周天子,而材料中没有看到周天子参加,而是由宋国主持召开,说明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膨胀,直到秦朝统一,中国长期处于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平民很少能进谏,到战国时,只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谏。说明了阶层流动加速,原有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A项正确;士社会地位的提高只是变化的表现,而非本质,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大权。材料描述了士人地位的变化,没有提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排除C项;先秦儒家思想主张仁政、礼治,材料没有提到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宋代的海外贸易中,关于中药买卖的记载较多,结合所学,宋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挠使路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下降,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上升,福州在宋代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印度尼西亚、越南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医药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结合所学,宋元时期,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但材料仅体现了海外贸易中有中药买卖,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繁荣、税收额高的信息,排除B项;朝贡贸易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式,始于汉朝,宋代时更趋发达,强调礼仪性质,以尊重天朝的主权和文明为主旨,材料体现的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常商业贸易,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购买海外国家的中药材,没有体现海外国家使用中医药学理论治病,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A.材料涉及漕运,不涉及海运,排除;
B.根据“唐都长安……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开元)二十一年……凡三岁,漕七百万石”等信息可知,材料漕运转运的是东南地区的粮食,北方都城依赖东南的粮食,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状况,正确;
C.西汉初期秉承“与民休息”的理念,排除;D.宋朝出现内重外轻的局面,排除。故选:B。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表格中“县”的数量从汉至清始终保持在1000余个,波动幅度极小,且县作为基层行政单位自秦朝郡县制确立后,名称与职能基本未变,①正确;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东汉,唐代仅延续而非首创,②错误;汉代的州初为监察区,唐代的道由军事区转为行政区,但并非所有朝代最高层级政区均源于此,③错误;郡(府)数量从汉103增至清309,但元朝府数仅30,且州的数量在唐后波动下降,整体趋势并非持续增加;此外,“县级以上政区”包含多层,表格数据无法全面反映,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良渚古城周边堤坝建筑材料取自附近山体,且在古城内有大型仓储遗迹用于储存建设水利工程所需物资,这表明当时在资源获取和调配以及物资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组织和规划能力,体现了较高的资源调配与管理能力,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建筑材料的来源和物资的储存,没有涉及工程规划与设计技术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强制手段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相关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故C项错误;
“完备”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仅表明有仓储用于储存物资,但不能就此说明构建起了完备的工程物资储备保障体系,故D项错误。故选:A。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以长安为中心沟通关中各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水利工程有利于将关中地区的粮食运往都城,进而保障政治中心的物资供应,B项正确;
材料中的水利工程主要涉及农业和漕运,与军事防卫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这些水利工程客观上加强了关中的经济交流,但这不是主要作用,排除C项;
据材料图片可知,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以泾水、杜水、丰水、洛水等为主,并没有充分利用黄河资源,排除D项。故选:B。
17.【答案】(1)时代特征: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社会治理能力加强。经济上,奖励农桑,发展手工业,兴建水利工程,形成一些区域经济特色。民族与外交上,开通丝绸之路,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增多。
意义:为国家治理提供参考,为后世地理志写作提供范本。
(2)示例:贮存在内阁大库中的档案文献被称为内阁大库档案。明朝时内阁是辅助皇帝政务的中枢机构,清朝时处理一般公文,各地的政令文书通过庞大的流转体系上传下达,成为皇帝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为了收藏这些涉及国家治理和对外关系等诸多内容的档案,政府改建了文渊阁和藏书楼。这些档案是明清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为政府施政发挥了参考作用,保留至今成为研究明清史的档案史料。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18.【答案】(1)秦代尚书掌管天子文书,职责是掌通章奏;西汉晚期尚书事务增多,但仍主要负责传递文书,影响决策;光武帝时,天下事皆上尚书,尚书参与决策;三国曹魏起,尚书台正式独立,改称尚书省,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2)唐朝实行三省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如材料中封临川郡公主诏书由中书省官员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书进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将诏书交付相关部门执行,如主爵司负责封爵事务。三省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了皇权。
19.【答案】【小题1】史料一是神话传说,属于二手文献史料,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蹴鞠起源的历史情况,但不能当作信史来对待,需仔细辨别。史料二是文物史料,属于一手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说明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为研究蹴鞠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帝部落活动的区域与考古发掘的黄河流域基本一致,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可以互相印证,可以推断蹴鞠起源于古代中国。
【小题2】评分参考: ①拟定论题,与足球的历史与传播相关。②紧扣材料,围绕拟定论题展开,表述清楚,逻辑严谨。③提供两个或以上与论题相关的史实,这些史实要与足球历史与传播相关,可结合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等重大历史事实展开合理的论述。此外,结合其他与足球的历史与传播的相关事实也可给分。
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了足球的传播。
阐述: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为足球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为了满足工人阶级、市民阶级的精神文化需求,足球得到进一步发展。蒸汽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了足球的外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世界各地的交通和通讯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西方的先进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英国殖民者和移民将足球传播到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在20世纪初都接受了足球运动,足球发展成全球性体育运动。
由此可见,足球运动全球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文化单向输出,其中也充满了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12页,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