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世纪中期以来,伦敦市内各主要街道居住人口急剧减少。1851年伦敦市内的居住人口约130000人,到1861年减少到约112000人,到1871年则减少到约75000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顺应工业化需求调控人口布局 B.疫病流行让伦敦城区失去了吸引力C.工业革命的发展影响伦敦人口分布 ID.圈地运动加速进行使民众丧失土地2.如图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其中②(正方形)代表的是()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注:由上至下为①②③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3.近代早期,外资企业雇用大量的中国工人,不仅使中国产生了第一代产业工人,而且为后来华资企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部分技术工人来源。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曾指出中国工匠“多习洋艺,习见机器,于造枪、造弹、造药、造雷,皆知门径;香港素多铁工,尤易招致”。上述现象在客观上有助于()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C.中国工匠技术超过洋匠D.中体西用思想的革新4.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极为繁荣,众多家庭参与其中,形成了“织机十室必有”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棉花种植的不断推广 B.纺织技术的显著进步C.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 ID.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5.古埃及加德纳石片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名叫佩内的男子借给一个女歌手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口棺材及芝麻油,共价值76德本铜。石片下方记录了女子用来抵债的物品有小麦、大麦、蔬菜及围巾,这些物品价值达54德本铜,还有22德本铜的物品未还清。这表明古埃及()A.出现不平等借贷的行为 IB.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有限C.社会成员经济地位平等 ID.市场管理注重物权保护6.下表为有关借贷关系 史料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时期()记载 出处偿曶(人名)禾十秭(“秭”是古代谷物数量单位),遗十秭,为廿秭。来岁弗偿,则倍秭 西周《曶鼎》 铭文(战国时期)鲁人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贯贷行贾遍郡国” 司马迁《史记》A.法律保护民间借贷关系 B.借贷关系出现并且发展C.民间借贷加剧社会矛盾 ID.市场交易程序较 规范7.下图为敦煌研究院藏《唐代奴婢买卖市券副本》,该文书属于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市券,是买卖成交以后投验官府,官府给的印凭,是买卖的最后一道法定手续。该市券的出现()A.有利于消除商业纠纷 B.完善了民间商业契约体系C.保障了政府的税收税源 ID.有利于规范贸易行为8.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不用带“翻译”;秦始皇“书同文”能够顺利推行。对上述现象出现 原因用下图所示信息进行解释,正确的是()A.文化的交融与认同 B.个人的威望与号召C.“学在民间” 出现 D.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9.宋代官学之外的书院教育十分盛行。书院具有民间教育和学术研究属性,各大书院常延请名儒讲学,鼓励思辨,学术氛围浓厚,学习形式以个人钻研为主。由此推知,宋代的书院()A.推动了理学的形成发展 B.创造了士绅进阶的机会C.普及了民众的文化知识。 ID.动摇了官学的固有地位10.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成为波斯的一个行省;希腊化时代,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大规模融合;后来阿拉伯帝国又在这里推行伊斯兰教。这()A.说明古埃及的神学色彩日趋增强 B.不利于古代埃及文明的独立发展C.体现出埃及文明较为包容的特性 ID.奠定了近代埃及的语言文化格局11.有学者认为:东晋时期,南迁或流寓江南的中原士族,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有很好的家学渊源,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享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他们在中原文化的哺育浸淫下成长,在中原父辈的教导下成人,言谈话语之际,举手投足之间,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中原文化深刻而复杂的影响。这一现象()A.体现出士族对文化的垄断 B.说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C.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 ID.反映出宗法关系的传承12.9世纪初,日本斋部广成《古语拾遗》之序云:“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9世纪末,日本人创造了取楷书汉字偏旁的“片假名”及汉字偏旁草体化的“平假名”。不久后“汉字和汉文在日本只是作为一种表记工具而已,日本的汉文不再是中国的汉文了”。据此可知,日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和使用()A.有利于中国书法在日本传播 B.改变了日本民众的文化习惯C.加快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ID.反映出中华文明影响力下降13.4世纪,拜占庭学者瓦西里早年接受了系统的世俗教育,精通古典文学,后来致力于用古典希腊哲学概念来思考和解释基督教教义。神学家格列高利早年对古希腊戏剧和诗歌颇有研究,后来留下大量模仿古典叙事诗的宗教散文和神学教义论文。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拜占庭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B.希腊与拜占庭文化的互鉴C.文化交融促进拜占庭文化发展 ID.天主教会的势力日益加强14.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士人经历了西汉时由游士到儒士,东汉时由儒士向士大夫的转变,从体制外走入体制内。吕思勉对此评价说“自西汉以前,言治者对社会政治竭力攻击,东汉以后,此等议论渐不复闻。”这反映了()A.以文教治天下成为共识 B.儒家政治伦理趋向强化C.士人参政意识持续提升 ID.儒学社会地位不断提高15.位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尊、罍等酒器是典型的商文明器物,但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面具等文物,在其他商代遗址中并未出现过。这反映了()A.早期国家认同已初步形成 B.商文明开始影响长江流域C.各地区文明相互交流碰撞 ID.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特征16.尽管非洲大陆各国规模大小各异、成型时间先后不同,但非洲很早便步入国家形成阶段。透过津巴布韦、刚果、阿克苏姆、加纳等非洲文明古国的古老文化、艺术、政治、经济与社会风俗,可以了解古代非洲的文化内涵。这段描述体现出()A.非洲文明具有丰富多样的特质 B.国家的规模影响了非洲文明的发展C.成型时间主导非洲文明的特色 ID.文化交流是非洲文明发展主要动力二、材料阅读(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代所建的直道及连接各地的驰道,已将全国联系在一起,两汉时又进一步扩展。其中重要的有:飞狐道,建于东汉初,自今山西大同市附近,经河北蔚县一线伸延,当时主要是为防御匈奴、乌桓连年掳扰而建;褒斜道为沿褒水、斜水而建,成为陆路入蜀的主要通道;西南的五尺道,在汉武帝时不断地拓修。陆路交通网中最为著名的,当是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二隋朝时,关陇地区的农业生产衰退,而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多年间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却成为富饶之区。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必须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沟通南北的运河大工程,就是在这种新的客观形势下进行的。-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材料三元廷出于政治与军事上的考虑,在全国,东及于黑龙江乃至混同江口的奴儿干,西北及于谦州与乞儿吉思,西南遍及金齿、大理、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诸处,设立驿站。陆有马站,水有水站。上宣朝廷之敕命,下速边徼之警报,俾天下流通而无滞。使节万里往来,可计日而至。梯航必达,海宇会同。-摘编自《元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交通建设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 贡献。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人才为其服务;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阿拉伯帝国建立后,阿拉伯商人足迹踏遍亚欧非三大洲。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充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文化不是对单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又继承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文化,它是许多民族文化在伊斯兰教社会中融合而成的。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学》,很多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材料二古代美洲的玛雅人很早就创造了象形文字。玛雅人的历法和天文学知识可能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玛雅人在建筑、木雕、壁画、陶器和纺织等方面的出色成就,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迫于外族的入侵,玛雅人于公元5世纪初开始向尤卡坦半岛北部迁徙,并于5、6世纪之交建立起奇琴伊察城邦。10世纪,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征服了这一地区,玛雅文明与托尔特克文明产生了融合。但由于玛雅人垦殖过度,破坏了生存环境,同时也陷入了内部的激烈争斗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玛雅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处于隔绝状态,缺乏文明进步的必要互动。因而逐渐失去动力并最终导致衰亡。-摘编自刘建良《论文明的互进与共荣-兼评“文明冲突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欧洲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明“衰亡”的原因。19.新趋势史学研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1877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材料二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个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6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史体例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等,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研究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路径发生转变,从“中华文明西源说”逐渐变为把中国视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来研究。-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人书写“世界史”的背景和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西历史书写的不同之处,并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中国历届春节晚会(部分)1983年(第1届) 这一届春晚第一次直播,采用的是观众电话点播节目的形式,李谷一人撑起了歌唱类节目的半壁江山。1984年(第2届) 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被唱响,而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从这届起成为每年春晚的固定结束曲。1992年(第10届) 内地歌手毛阿敏、香港歌手刘德华、台湾歌手张雨生,隔空合作了一首《心中常驻芳华》:开创了两岸三地歌手同唱一首歌的先例。1993年(第11届) 晚会开始在爱奇艺,腾讯视频播放,开创了网络春晚的先河,春晚开始互联网化。2002年(第20届) 晚会采取“五地联播”的形式,除了北京主会场大舞台体现出马年之外,深圳、沈阳、上海、西安四地也以“马”作为呼应,开创了晚会新模式。2016年(第34届) 以“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为主题,设立泉州、西安、广州、呼伦贝尔4个分会场,以实现“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的创作基调。2025年(第43届) 创意融合舞蹈节目《秧BOT》由16台身着传统秧歌服饰的人形机器人,与舞蹈演员们默契配合,展示了科技赋能生活的巨大潜力,也预示着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据史小利《春晚的经济学分析》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A二、材料阅读(52分)【17题答案】【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拓展;用途多样;区域联通;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形成网络;地位重要。(2)贡献:构筑全国交通网络,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不同地区经济往来,推动南北物资交流;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联系,促进民族交融,增进民族认同;提升了国家军事防御能力。【18题答案】【答案】(1)特点:统治者重视;文化来源多元,融合东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成就突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文化基础,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2)原因:外部入侵;环境破坏;文明自身发展存在缺陷;地理位置导致与外界缺乏交流互动。【19题答案】【答案】(1)背景: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西学进一步传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解放思想:近代报刊的创办。意义:提升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等,助推晚清的近代化进程: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西学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今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2)不同之处目的不同:中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西方以侵略为目的。主体不同:中国文人士大夫是历史书写的主体:西方传教士是历史书写的主体。侧重点不同:中国侧重于记载政治、经济等:西方侧重于记载边疆和通商口岸的史地资料。视角不同:中国从“夷夏之辨”转变为将中国纳入世界历史体系:西方从“中华文明西源说”转变为视中国为独立的文明单位。主要因素:国家意志、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主观因素、文化传统。【20题答案】【答案】示例:论题:中国社会变迁影响春节晚会的形式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思想得到解放,生活水平提高,第一届春节晚会采用电话点播的形式调动了民众参与的热情,第二届春晚的《难忘今宵》成为每年春晚的固定结束曲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1992年,两岸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国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关系日趋紧密,当年春晚开创了两岸三地歌手同唱一首歌的先例。十八大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6年春晚以“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为主题,实现“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影响了春节晚会的举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