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下学期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
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学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
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
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A.强化军事训练
B.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C.形成多神崇拜
D.强化公民集体认同
2.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埃及的尼罗河被视为取之不尽的水源,
并且形成了一个丰美的冲击地带…埃及文明的创造者们利用了这个条件,创造了一
种和它两侧的游牧社会形成强烈对比的社会。他意在强调()
A,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埃及文明
B.国家的政治文化源于自然环境
C.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的互动性
D.农耕文明相对游牧文明更稳定
3.如图(阴影部分)所示的历史事件(
路线
盔界
界
(加米扫
亚历山
巴比
度斯波利期
阿拉伯
阿拉伯海
A.传播了基督教思想
B.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C.推广了阿拉伯数字
D.扩大了波斯的统治
4.
考古学家在哈萨克斯坦巴泽雷克墓葬(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发现三类文物:
一是希腊神话主题鎏金银盘(材质含阿富汗青金石);二是中国汉代铜镜残片(纹饰与
草原动物风格混合);三是波斯连珠纹织锦(使用中国桑蚕丝)。这些材料可以得出的
最合理的结论是()
A.丝绸之路贸易在当时比较盛行
B.亚欧之间存在早期的文明互动
C.希腊文化在这一时期逐渐传播
D.波斯帝国奢侈品贸易比较盛行
5.
据统计,13世纪英格兰的劳役地租仅占地租总量的1/3,货币地租占到2/3;14世纪
末,货币地租已在英国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比如:1352年英国卡塞尔库姆庄园的农
奴劳役全部被废除,均折算成货币地租。这一变化()
A.有利于促进英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B.反映了英国农业结构的重大变革
C.改变了乡村经济的自给自足模式
D.促使农民彻底摆脱土地依附关系
第1页,共6页
6.《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开篇写道:“法律应尊重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以公平原则调和
不同族群的关系,尤其要在涉及异邦人贸易、遗产继承等事务时,用统一的尺度衡量
正义。”据此可知,罗马法(
A.有利于促进跨区域商贸
B.确立了私法的核心地位
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解决了族群的矛居冲突
7.9世纪巴格达智慧宫的一份手稿记载:“中国工匠传授的造纸术,使我们的抄写员工作
效率提升了十倍。如今在巴士拉的市场,一册《几何原本》的售价仅相当于过去羊皮
纸成本的五分之一。”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A.率先实现造纸术的革新突破
B.在欧亚贸易中处于支配地位
C.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西方文化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8.10世纪,日本庄园领主私自发行“私铸钱”,导致市场流通货币杂乱:新罗王朝虽设立
铸币机构发行“开国通宝”,但民间仍盛行以物易物:宋朝通过“钱引务”严格管控纸
币发行,形成“交子”“会子”体系。由此可知当时东亚各国(
A.商品经济处于衰退阶段
B.中央集权程度差异明显
C.货币体系模仿中国钱制
D.货币管理阻碍贸易发展
9.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记载:“(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
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
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这则材料可用于研究()
A.中世纪东非城邦的商业发展状况
B.阿拉伯帝国跨撒哈拉贸易的繁荣
C.奥斯曼帝国对印度洋贸易的控制
D.葡萄牙人在东非沿岸的殖民活动
10.中国社会科学院利科潘遗址考古发现,玛雅城邦科潘的8N-11贵族居址具有以下特征:
北侧中心建筑设有特殊通道,是进入王室核心区的礼仪场所,出土了黑曜石祭祀刀
具、神冠雕刻等物品,这一发现说明玛雅城邦()
A.官僚体系规范社会秩序
B.商贸网络维系城邦运转
C.神权统治渗透政治生活
D.原始聚落尚未形成国家
11.15世纪末,威尼斯商人经阿拉伯中间商购买的印度胡椒价格达原产地50倍,葡萄牙
国王若昂二世下令所有航海学校必须研究绕过非洲的航线,声称“不能让异教徒扼住
基督徒的咽喉”。这说明新航路开辟源于()
A.传播宗教与军事征服的双重需要
B.经济利益与技术准备的协同作用
C.
殖民扩张与人口迁徙的互动关系
D.王权强化与商业资本的利益冲突
1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船队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
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两次航行认识正确的是()
A.都得益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
B.都促使欧洲加快殖民扩张
C.都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D.都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13.甘蔗原产于亚洲,印度和中国是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15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将甘
蔗引入美洲,18世纪后,蔗糖产量激增,欧洲社会对糖的消费激增,果冻、布丁、乳
酪等甜食盛行,英国甚至出现“嗜糖成癖”的现象。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推动物种交换
B.欧洲商业革命改变消费习惯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
英国工业革命提升生产效率
14.17世纪初,荷兰与英国为争夺东印度群岛的香料贸易权爆发激烈冲突。1623年,两国
签订《安汶条约》,荷兰获得东印度群岛的控制权,英国则退出该区域并转向印度发展
贸易。这一条约的签订(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反映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15.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其加盟城市原与神圣罗马帝
国皇帝结盟,宗教改革后,这些城市改宗新教,与天主教皇室矛盾加刷,转而联合丹
麦、瑞典等新教势力。这一变化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阻断了德意志内部的商业联系
B.推动了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使帝国城市获得完全独立地位
D.加速了德意志统一市场形成
第2页,共6页2024一2025学年下学期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
高一年级期中联考参考答案
历史学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目
3
4
5
6
7
P
9
10
答案
A
B
B
A
A
D
B
A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Q
日
C
D
C
A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0
D
子
D
◇
A
O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姆诺帕里亚节是为纪念城邦英雄而设立,集体颂歌培养共同历史记忆;节日期间,人
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体育表演强化集体意识;举行这样的
公共节日,有助于塑造公民的共同经历和情感,有利于增强公民集体意识,维护城邦团结,凝聚城邦公民意
志,故选D项:这样的公共节假日,并不能直接强化军事训练,排除A项:斯巴达并没有建立民主政治,排
除B项:多神崇拜在斯巴达早已有之,并非通过节假日来形成多神崇拜,因果颠倒,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A,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埃及文明。汤因比明确指出,埃及的独特条件(尼罗河的水源和冲积地带)是
其文明形成的关键。埃及人利用这一地理条件,发展出与游牧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题干核心在于强调
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态的塑造作用,因此该选项准确契合题意。B.国家的政治文化缘于自然环境。虽然地理环
境可能间接影响政治文化,但题干仅提到埃及社会与游牧社会的对比,并未具体涉及政治制度或文化传统的
形成。此选项将范围扩大到“政治文化”,缺乏直接依据,属于过度延伸。C.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的互动
性。“互动性”通常指双向影响,但题干更强调尼罗河提供的自然条件对埃及文明发展的单向促进作用,而非
文明对尼罗河的改造或双向作用。因此,该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如A选项精准。D.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
更稳定。题干仅对比埃及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的差异,未提及两者稳定性的比较。此选项属于无依据的推
断,偏离了汤因比的论述重点。
3.【答案】:B
【解析】:根据“亚历山大”“马其顿”“波斯”等,可以判断该地图为亚历山大东征线路图,开始于公元前4世
纪。A.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时间不符合,排除。B.希腊化时代始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公元前4世
纪),其帝国版图横跨希腊、埃及、波斯及印度河流域,促进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的融合。图中阴影部分展
示的是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范围或文化交流路径,此选项正确,符合“开启希腊化时代”的典型历史定位。
C.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经阿拉伯学者改进后传入欧洲,时间与希腊化时代相差较远,排除。D.波斯帝
国的扩张早于亚历山大时期,后来被亚历山大帝国取代,故此选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A:材料中的文物确实涉及多个地区的物品,不仅仅涉及到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关系:其次,材料当
中无法提取出“盛行”的相关信息::空间在哈萨克斯坦,属于欧亚草原地带,游牧民族活跃的区域。文物
中的混合风格表明不同文明的元素结合,而青金石来自阿富汗,蚕丝来自中国,说明物品经过长途传递,可
能通过游牧民族的迁徙和贸易活动。因此B选项合理,符合材料信息。C:材料中的希腊风格银盘可能来自贸
易或文化交流,而非战争。没有提到战争相关的证据,如兵器或征服痕迹,因此C选项缺乏材料支持,属于
错误选项。D:波斯帝国在公元前330年已灭亡,而材料中的时间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此时波斯帝
国不存在,因此D选项时间不符,属于错误选项。
5.【答案】:A
【解析】:选项A:货币地租的普及迫使农民必须将部分农产品投入市场换取货币,以支付地租。这客观上推动了
农产品流通与市场交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庄园经济逐渐融入更广泛的商业网络。选项B:地租形式的
变化属于生产关系调整(分配方式),而非农业结构(如作物类型、生产技术、土地所有制等)的根本性变
革。因此货币地租并未改变土地所有权或耕作方式,农业结构未发生本质变化。选项C:货币地租虽推动商品
经济的发展,但材料并未体现这一时期农村日常生活用品的获得方式,因此不能充分说明“自给自足模式”
的改变。选项D:货币地租减轻了农民对领主的人身劳役依附,但未彻底解除土地依附关系。农民仍需租种土
地并缴纳地租,土地所有权仍归领主所有。
6.【答案】:A
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