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2占40%;选择性必修3第1课至第12课
占60%。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史记》《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记截,“伯益贤”,“禹属伯益为嗣”,“然禹子启弗服,
帅师败益而自立为夏后”。这一事件反映出
A.禅让制的延续
B.世袭制的确立
C.分封制的推广
D.宗法制的形成
2.东汉时期,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取代粟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南方的水稻产量也有
较大提升。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重农抑商的推行
C.人口增长的需求
D.地理环境的变化
3.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长期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南方地区与北方沿海地区开展海外贸易。
南方以广州、交州为中心,出口丝织物、漆器,进口貂皮、象牙、香料等。南北对立时,官方于
边界互市,民间走私也较为常见。这些现象表明
A.区域经济互补推动贸易多元发展
B.政权对峙致使对外贸易重心南移
C.民间贸易在经济交流中占据主导
D.经济格局变动影响海外贸易范围
4.古代印度与唐朝长期保持着紧密的友好关系,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
佛教领域,印度僧侣曾赴唐朝传教,而唐的僧侣也前往印度深造。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成为两国主流意识形态
B.僧侣交往促进两国文化交融
C.技术传播推动两国宗教发展
D.两国文化交流具有互动特征
广东·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5.图1所示为北宋中期人口分布的概况。
(单位:万人)
●●●●···
16010080503010<5
260
图1
出现图中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仍
B.南方经济发展
C.海外贸易兴盛
D.政府政策推动
6.据史料记载:“明季…海贸多出粤闽濒海诸商,而陆贸…则操于徽、豫、晋内陆之贾也。”
这一记载表明
A.市镇繁荣得益于海外贸易
B.明代区域性商帮的活跃与发展
C.明朝贸易区域特色较鲜明
D.古代贸易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小
7.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外国商品与外国文化逐渐涌入,这种变化,既在悄然改变国
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在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些现象表明
A.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B.文化冲突加深
C.近代社会转型加速
D.传统观念瓦解
8.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创办了大量白话、俗话报刊。这些报刊使白话文逐渐成为知识界主流
的书面表达形式。这体现了
A.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B.传统文化的彻底性革新
C.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9.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中的文艺团队(如鲁西北抗战移动剧团、聊城孩子剧团等)通过演
出活动的形式宣传抗日思想,动员群众。这些活动
A.以文艺演出方式重塑民众精神信仰
B.借文艺形式构建区域抗战动员体系
C.凭独特艺术风格引领全国抗战思潮
D.靠组织儿童演出增强民众抗战决心
广东·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广东省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禹原定把王位禅让给伯益,但禹之子启以武力改变结果,这一行为打破“选贤举能”的
禅让传统,标志着“家天下”的世袭制的确立,B项正确;禅让制至此已终结,A项与史实矛盾,排除;分封制推广
于西周,排除C项: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材料未能体现,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铁犁牛耕的推广和普及、代田法与区种法的推广,使小麦在北方旱地的种植效率得到提升:南方则通过改
进育秧移栽技术和水利工程,推动水稻产量增长,A项正确:B项并非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人口增长是结
果而非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东汉地理环境未发生显著改变,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北方有貂皮等特产,南方有丝织物等,说明区域经济存在差异与互补,推动贸易形式多样,从海外贸易到
边界互市,反映区域经济间的贸易互动,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对外贸易重心南移的因果关系,不能因南方开拓
海外贸易就认定是政权对峙导致重心南移,B项证据不足,排除:虽有民间走私,但就此不能判定民间贸易在经
济交流中占主导,排除C项:材料主要呈现贸易形式与区域贸易内容,未体现经济格局变动对海外贸易范围的影
响,D项无中生有,排除
4.【答案】D
【解析】材料明确指出印度与唐朝在佛教领域存在“东来传教”与“西行求法”的双向流动,如玄奘西行取经与善
无畏东来译经,体现了文化传播的双向性,D项正确:佛教并未成为唐朝主流意识形态,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仍
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僧侣交往只是两国往来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反映材料整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技术传
播,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北宋中期,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农业技术进步(如占城稻推广)、手工业繁荣(如丝织业、制瓷业兴盛)
和商业发展(如市镇兴起)共同推动经济重心南移。长江中下游的“苏湖熟,天下足”、四川的“蜀锦”贸易以及东
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崛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南迁,B项正确;北方战乱促使人口南迁,但人口主要迁往江南一带,无
法解释四川的人口集中,排除A项;海外贸易仅涉及沿海城市,无法解释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的人口集中,排除C
项;政府政策(如鼓励垦荒)虽有影响,但在图片中未直接体现,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粤闽地区主要从事海贸,徽、豫、晋主要进行陆贸,体现出海贸陆贸区域特色鲜明,C项正确;材料
未提及市镇繁荣与海贸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提及不同地区商人主导不同贸易类型,强调区域贸易特色,
并非针对商帮群体本身,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贸易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大,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不仅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经济层面),还催生了买办阶层、近代
工业和新式学堂(社会结构层面),同时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产生碰撞(文化层面)。这种全方位
的变动标志着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加速,C项正确;“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仅涵盖经济领
域,无法解释文化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文化冲突加深”仅是现象而非本质,且未体现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
排除B项;“传统观念瓦解”表述绝对化,传统观念在近代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排除D项。
广东·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