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史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据此可知,秦朝( )A.交通体系已经非常完备 B.驰道是主要的交通方式C.政治影响远及海外地区 D.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20世纪20年代,“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说明当时( )A.城市化进程受制于交通运输 B.天津交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C.电车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 D.交通进步深刻改变城市发展3.唐朝各级政府将预防疫病的中草药处方张贴在城市坊里、乡间村坊路旁的木板、石碑上。同时政府鼓励民间设立疫病防控医疗机构,对患病百姓进行集中治疗与隔离。在大中城市,一些佛教寺院组建养病坊等机构,这些机构成为隔离病患的重要场所。据此可知,唐朝( )A.政府疫病防控力量欠缺 B.公共卫生体系发达成熟C.疫病防控呈现多元模式 D.民间组织主导疫病防控4.如图所示为1958年7月,毛泽东针对江西省余江县成功防治血吸虫病所作的一首诗。这有助于说明(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传统医学在防疫中的作用C.血吸虫病已经被彻底消灭 D.医疗卫生工作的深入发展5.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出台《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据此可知,我国( )A.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B.健康问题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心工作C.积极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事业发展 D.通过各种措施来减轻人民医疗费用负担6.周公认为天的意志是可以从民情中反映出来的,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做到敬天,“上天”仅将统治人间的“天命”赋予有“德”之人,统治者一旦“失德”,便会失去上天的庇佑,此时新的“有德”者就会顺势而起,取而代之。周公的这一思想( )A.旨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B.具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C.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D.强化了王权的宗教色彩7.西周的《伐崇令》禁止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秦汉时期的《秦律》制定了严厉的法律措施,以保障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这集中反映了( )A.当时统治者推崇以法治国理念 B.传统生态保护意识得到了传承C.古代已形成完备生态法律体系 D.西周至秦汉法律的一脉相承性8.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他们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中有关于神学的著作,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这些做法( )A.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B.直接引发了明清社会转型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9.伏尔泰以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蓝本,改编创作了《中国孤儿》,将原作以复仇为主题转化成以儒家文化与野蛮文化的冲突为主题。该剧在巴黎上演后轰动一时,很快被译成多种语言。这可用于说明( )A.伏尔泰推崇儒家伦理价值观 B.西方文化逐渐丧失自身特色C.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启蒙运动 D.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矛盾性10.下图所示为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建造的人首飞牛石雕,屹立在雄伟的王宫门口。这件石雕具有人的头像,其面部依据萨尔贡二世的形象塑造,刻有一对富有威慑力的大眼睛,身上还长着一对展开的翅膀,令人敬畏。该石雕( )A.成为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 B.凸显了专制王权的威严C.表达了人们虔敬自然之情 D.刻画了英雄主义的形象11.《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制度,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其中还规定债权人可拘禁无法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将其变卖为奴或处死。此外还赋予家长对家庭成员的绝对权力,允许家长把子女出卖为奴。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B.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C.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 D.保障了平民阶层利益12.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要求全国民众都要接受东正教神父的洗礼,并将东正教正式奉为国教。997年,基辅罗斯设立东正教大主教区,接受君士坦丁堡主教区的管辖,这一系列事件称为“罗斯受洗”。材料可用于印证( )A.东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源于政治改革B.基辅罗斯是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国家C.宗教对基辅罗斯具有重要的整合作用D.君士坦丁堡成为欧洲的宗教文化中心13.东南亚的许多古代寺庙借鉴了印度的建筑风格,如塔楼、柱廊和圣殿。在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寺庙中,可以看到大量印度教和佛教的雕塑,雕塑描绘了印度神话中的神祇和故事。这表明( )A.古代印度改变了东南亚的社会结构B.印度教和佛教成为东南亚主流宗教C.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D.印度文化主导东南亚地区文化发展14.从新王国时代开始,古埃及人通过贸易往来、军事征战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与西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的交往,古埃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得以丰富,而又对后来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可用于说明( )A.古代区域文明的互鉴 B.和平交往是古文明间交往的主流C.古埃及文明绵延持久 D.地中海区域诸文明起源的同步性15.有学者指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认为伊比利亚文化比原住民的文化更加优越,印第安社会得以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对该学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美洲( )A.基本保持了自身文化的独立性 B.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C.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 D.印第安文化阻滞西方殖民扩张16.1856—1857年(英属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立法会议所作的《关于华人移民的特别委员会的报告》调查显示:当时移居维多利亚的华工已超过40000人,大部分来自广东省,其中三分之一是工匠或小商人,三分之二是农民。这一时期华工移民国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蓬勃兴起 B.殖民者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C.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D.清政府放宽华工出国的限制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持续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在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以前的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共进行7次远航,从南京出发,远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访问了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以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与当地居民进行和平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同时,郑和下西洋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摘编自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材料二 15世纪末以来,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在历史上被称为“新航路的开辟”。迪亚士于1487年抵达非洲好望角;达·伽马于1497—1498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开始了欧洲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掠夺。——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倡“德治”,认为统治者应以道德教化百姓,通过仁政和礼制来维护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道德在治国中的核心作用。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以民为本,推行仁政。与儒家不同,法家主张“法治”,认为法律和制度是治国的基础。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严刑峻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强调“以刑去刑”,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奖惩制度来实现国家的强盛。法家的“法治”思想在秦国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因过于严苛而引发了社会矛盾。——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等(1)概括材料内容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思想互动的重要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原住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三、综合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希腊文化无论是在哲学、艺术还是科学领域,都展现出一种对完美与和谐的追求。希腊艺术是一种青春艺术,它以鲜明的人性特征和优美的形式,展现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追求。这种精神为后来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罗马艺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希腊艺术的传统,在其雕塑、建筑及绘画中,都能看到希腊艺术的影子。——摘编自[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材料二 罗马人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强大使其能够将希腊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同时,罗马人又融入了自身注重实用和秩序的特质。在建筑、法律等方面,罗马文化有着独特的贡献,而这些成就又对中古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材料三 中古欧洲文化深受基督教影响,在思想、艺术、教育等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同时,它也融合了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部分元素,日耳曼等文化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古欧洲文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联系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欧洲文化与古代罗马文化的区别。(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欧洲文化发展的认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C A C B B A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C A B C17.(1)历史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农业和手工业发达;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先进;对外交流历史悠久,航海经验丰富;郑和个人具备卓越领导才能。(2)相同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海上航行;都跨越了广阔的海洋区域;都到达了多个地区;都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流。不同点:方式上,郑和下西洋主要以和平交往为主,新航路开辟则伴随着殖民扩张与掠夺;航线上,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区域主要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郑和船队访问的是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横渡了大西洋到美洲、绕过非洲到印度甚至实现环球航行,连接欧美亚新航线;目的上,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宣扬国威、开展朝贡贸易,新航路开辟主要是为寻求财富、开拓市场,满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影响上,郑和下西洋对国内经济推动以及世界经济影响相对有限,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后续发展上,郑和下西洋在明中后期逐渐停止,中国航海事业走向衰落,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各国纷纷继续开展航海活动,不断扩大海外殖民地和贸易范围。18.(1)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围绕治国理念争鸣。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崛起并日益活跃;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2)意义:推动了治国理念的完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19.示例论题:近代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阐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开启殖民扩张步伐。在美洲,大量欧洲人移民至此,他们凭借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建立和发展起种植园经济和采矿业。大量金银从美洲流入欧洲,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推动欧洲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同时,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至美洲,黑奴成为种植园和矿山的主要劳动力,极大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改变了美洲经济结构。在亚洲,英国利用印度廉价劳动力,将印度变成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破坏了印度传统手工业。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欧洲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向殖民地输出工业制成品,殖民地为欧洲提供原料和市场,不同地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分工体系,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总之,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早期发展。其他论题示例: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格局。(“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20.(1)联系: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希腊文化。原因:希腊和罗马地理位置相近,便于文化的交流;希腊文化自身成就辉煌,对罗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罗马对希腊的征服,将其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罗马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庞大的帝国,需要先进的文化来支撑。(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区别:文化内核不同,中古欧洲文化宗教色彩浓厚,罗马文化以实用主义为重要特征;文化构成元素不同,中古欧洲文化融合了古典希腊、罗马文化、日耳曼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文化元素更加多元,罗马文化主要源于希腊文化和自身的发展;文化传播方式不同,中古欧洲文化主要通过教会传播,古代罗马文化主要依靠军事和政治手段进行传播。(3)认识: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和罗马在文化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是不同于古代亚非大河文明之外的另一种文明——海洋文明;古代欧洲文明在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