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京八下期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八年级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特定词语反映一定历史事件,“独立自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飘扬起来”“中国梦基础牢靠起来”等词语反映的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大事件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2.某校师生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其中一组同学准备在西宁市人民公园向市民讲述志愿军故事。以下最适合在此宣讲的是()A,飞夺泸定桥B,血战台儿庄C.跃进大别山D.坚守上甘岭3.小李去长春烈士陵园祭扫时看到以下烈士的信息。他们都牺牲于()葛学才(1922一1951年);孙山(1923一1952年);姜文义(1932一1953年)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抗美援朝4.“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救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材料中的“它”是()A,《中国土地法大纲》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5.下图是1956年我国公私经济成分比重统计图。该图表明我国(口公有经济口私有经济92.9%95.8%100%国民收入商品零售额工业总产值A.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D.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水平上升,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B,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C.工业布局的明显改善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7.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己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中国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始于()A·中共八大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九大8.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B.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建成C,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D,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9.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时间又开始了”指的是()A.市场经济的建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的开始D,经济特区的设立10.这场思想大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莫定了思想基础。这场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A,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发展才是硬道理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坚持科学发展观11.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时间段1949一1956年1957一1965年1977一1992年1993一2012年高频词人民工作和平人民生产社会主义人民发展改革人民市场经济A.遵循规律B,以民为本C,改革开放D.思想解放12.“从打开‘一扇窗’,到打开面向全世界的‘大门’。一座座城市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材料中的“一扇窗”指(A.深圳B.大连C.浦东D.昆明八下期中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 江苏省南京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 1.B 2.D 3.D 4.B 5.B 6.B 7.A 8.D 9.C 10.A 11.B 12.A 13.C 14.C 15.A 16.B 17.C 18.B 19.B 20.B 21.A 22.B 23.C 24.A 25.B 26.A 27.A 28.B 29.D 30.C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 31 题(10 分) (1)标志性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中心:经济建设。 (3)主要方式:召开重要会议(如中共十二大、十四大等)制定战略;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推进对外开放;颁布法律法规(如《外资企业法》)保障经济发展;提出理论指导(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4)贡献: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2 题(10 分) (1)文献史料:图 2;图像史料:图 1、图 3。 (2)作用:加强地区间联系(如武汉长江大桥连接南北);促进经济发展(如青藏铁路带动西藏经济);便利民众出行(如北京地铁);巩固国防和民族团结。 (3)意义:缓解南北运输压力;推动沿线革命老区脱贫;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香港回归营造良好氛围。 (4)变化:公路、铁路、航空等里程大幅增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 (5)认识:交通运输业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政府重视是关键(如国家战略推动);交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33 题(10 分) (1)图 1 历史信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凤阳农民丰收喜悦,反映农村改革成效。 图 2 历史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反映经济快速发展。 图 3 历史信息:2016 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体现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目标。 (2)内在联系: 图 1(农村改革)是基础:1978 年安徽凤阳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为图 2(经济增长)提供农村经济支撑。 图 2(经济增长)是动力: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增长(如 1990 年后市场经济发展),为图 3(美丽乡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国家有能力投入资源改善农村环境。 图 3(乡村振兴)是深化:在经济发展基础上,2016 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对农村改革成果的巩固和提升,体现从 “脱贫” 到 “振兴” 的递进。 (3)历史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需从实际出发(如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需协调推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民生、推动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苏省南京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pdf 江苏省南京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