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学业水平质量检测
A领导末农民起义
B清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
七年级历史试题
C杀死隋物帝定天下
D.建立了唐朝并定都长安
5.唐太宗以为“人智有长短,能有巨细”“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这一认识使他在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80分)
治团理政上能够
说明:
A.知人善任
B.勤于政事
C.戒奢从简
D,最心纳谏
1.本试题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4。第I卷为选举题,央40小题,40分:
6.下列示意图体现了唐朝制定律法时的考量,由此可见唐朝
第Ⅱ卷为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40分。
2.所有超目均在答避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尽削前制“烦峻
第I卷(共40分)
(紫琐而严厉)之法”

一、单项选释题(本大理共40小超,每小避1分,共40分)
用法务在宽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沿用隋朝律法
B,吸取障亡教训
1.下图是校园文化周“作品展”中某一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该人物是
C.加强整顿吏治
D.重桃发展生产
7.贞观年间,唐太宗提高谏官的品级,将其移归门下省。这整司职谏议的官员若发现“举
塞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这一措施有利于
第四章政变建隋…76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升行政效率
第五草除]旧布…11了
C,促进经济发展
D.国家政治清明
第六章衔侮安郸*…162
8.(唐)太宗谓侍臣曰:“关以铜为航,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整:以人为镜,
第七章开皇之治…204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唐太宗消情失去一面知得失的“镜子”指
的是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A.房玄龄
B.社如晦
C魏征
D.姚崇
2.隋唐时期,洛阳成为当时商贸云缤、物资集散的大都市。据下图可知,洛阳经济地位的
9.下面是某农具各部分构造及功能示意图。由此推断,这一农具在当时的使用
上升得益于

阳节型
装冬
一(转动方向
裂悔《chi,
土】
【保护壁
A,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B.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量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C.推动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D.标志若铁率牛耕的出现
A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B.“天下之中”的位置
10,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反映出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C.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D,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
A春风得意马肺疾,一日看尽长安花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3.隋杨帝统治末期“百姓困瞥,财力俱媧”,当顺民就会遭受冻馁(挨饿受冻),很快就
C.冲关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攒黄金甲
D.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会冻死、横死,劫掠反而活得久一点。这一状况最终导致
11.某同学在学习“唐朝经济”后,以下知识结构图是唐朝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据此判断,
A.财政危机加剧
B.权臣结党营私
“上”处应该蝶写的是
C.朝政日益腐败
D.农民起义不断
丝织品种类紧多
蜀锦色彩艳丽、纹饰艳丽
4.庙号一般按照“祖有功而宗有蕴”的标准,给予已去世的皇帝“祖”或“宗”的称
号。李渊被后世尊庙号为“高祖”,主要是因为他
丝织生产追布全国,产量高
丝到满足国内需求并出口国外
第1页共9贺
第2页共9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答案
  第 I 卷(选择题,共 40 分)
  1.A
  2.C
  3.D
  4.D
  5.A
  6.B
  7.D
  8.C
  9.A
  10.B
  11.B
  12.A
  13.C
  14.A
  15.D
  16.A
  17.A
  18.C
  19.B
  20.B
  21.D
  22.B
  23.B
  24.C
  25.A
  26.D
  27.A
  28.B
  29.B
  30.B
  31.D
  32.C
  33.C
  34.D
  35.C
  36.A
  37.B
  38.D
  39.A
  40.C
  第 II 卷(材料解析题,共 40 分)
  41 题(10 分)
  (1)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史实: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波斯、大食商人往来长安经商等(任答两例即可)。
  (2)特点: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周边国家积极学习吸收中华文明成果。
  (3)支持吴杰的观点。理由:日本虽借鉴唐朝政治制度(如二官八省制模仿三省六部制),但并非 “完全仿照”,而是结合本国实际进行调整;唐朝的先进制度、文化艺术等对日本社会发展(如大化改新)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4)社会特征:开放包容(或中外交往频繁)。
  决定因素:唐朝国力强盛(或经济文化繁荣)。
  42 题(10 分)
  (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茶叶经济价值高,农户积极栽培。
  (2)历史信息:辽代契丹人已有饮茶习俗;备茶流程细致,体现对茶文化的接受;反映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3)原因:与宋朝直接接触增多,茶叶获取便利;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饮茶逐渐成为社会习俗。
  (4)举例: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开放边境贸易(或宋夏和议后设立榷场)。
  意义:维护边境和平;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和情感交融;推动民族交融。
  (5)认识:饮茶习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文化交流促进习俗传播;习俗演变反映民族交融趋势。
  43 题(10 分)
  (1)特点:自由报考;以考试优劣为主要依据;标准规范化、公开透明;择优录用。
  (2)措施:增加考试科目(如秀才、进士、明经等科);吸纳多领域人才(如医、卜、琴、棋等);打破门阀垄断,扩大选官范围。
  (3)表现:科举制度严密;取士不重门第;登第者多出身平民(乡户、工、商子弟)。
  治国方针:重文轻武。
  (4)积极影响:带动学校教育发展;扩大政权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伍人文素质。
  (5)认识:人才选拔需注重公平性与开放性;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选拔标准应适应时代需求。
  44 题(10 分)
  (1)统治思想:以民为本(或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的民本思想)。
  (2)统治政策:抑制贵族势力(如统一征收租调);整顿吏治(如复试县令);增加财政收入(如检括逃户和土地);发展教育(如乡里设学)。
  影响:巩固统治,推动 “开元盛世” 局面的形成。
  (3)示例:
  观点:杰出帝王的治国智慧是盛世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阐述:唐太宗以民为本,重视纳谏与选贤任能,推行均田制和轻徭薄赋,开创 “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发展经济、重视教育,促成 “开元盛世”。两者均通过改革政策、关注民生、抑制特权等举措,实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可见,帝王的治国理念与举措直接影响国家兴衰,其智慧是盛世形成的关键推动力。(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