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生物学试题1.(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引起水华的蓝细菌等生物飘逸到空气中以液体颗粒形式传播,研究人员将此现象定义为“空气富营养化”。下列叙述中,不会加剧“空气富营养化”的是( )A.含氮的气体污染物增加 B.发生水华的水体面积增加C.区域性夜间灯光面积增加 D.区域性绿化面积增加2.(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研究发现原核生物中存在对抗噬菌体的防御蛋白——Avs蛋白家族。Avs蛋白识别噬菌体的标志性病毒蛋白,进而组装成Avs蛋白四聚体。四聚体被激活后可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从而诱导细菌死亡,阻止噬菌体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vs蛋白识别噬菌体的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被激活后的Avs蛋白四聚体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断裂C.Avs蛋白四聚体通过切割噬菌体的DNA导致细菌死亡D.推测活化的Avs蛋白四聚体可有效阻止流感病毒传播3.(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跳跃基因是基因组中可在同一染色体的不同位点或不同染色体之间转移的DNA片段。人类基因组中的跳跃基因的转移及相关表达产物可能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跳跃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B.跳跃基因的转移过程引发的基因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C.跳跃基因可能造成基因组不稳定,降低遗传多样性,不利于生物的进化D.通过DNA甲基化等方式抑制跳跃基因过度表达,可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4.(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主要以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为食。研究人员通过探究不同季节的环境因素变化对红腹角雉在不同区域的占域率(目标物种占据或利用的调查区域的比例)的影响,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红腹角雉在某区域的占域率增高有利于其种群繁衍B.调查红腹角雉的种群密度及占域率的最适方法是标记重捕法C.环境因素使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组成发生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D.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的数量属于红腹角雉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5.(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某冰川上,多种苔藓包裹着小石头形成苔藓球,其内部平均温度略高于周边大气,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球体内的苔藓残骸中生活着一些小动物,苔藓球在冰面上缓慢滚动,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推测苔藓球内部的动物与苔藓之间主要存在着寄生关系B.生物的细胞呼吸对苔藓球体内部温度的维持起重要作用C.苔藓球的滚动有利于表面不同位置的苔藓进行光合作用D.此冰川上每个苔藓球均可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6.(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卡那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与细菌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由于缺乏有效管控,土壤中卡那霉素残留量逐步增大,造成环境污染。科研工作者尝试筛选卡那霉素降解菌,以期解决此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富含卡那霉素的土壤中相对容易分离出目标菌种B.以卡那霉素作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仍需要灭菌C.筛选目的菌种的过程会诱导相关细菌产生抗性变异D.实际应用前需对筛选出的目标菌种进行安全性评估7.(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当活鱼宰杀后,鱼肉中的ATP会逐步降解并转化为肌苷酸(IMP),IMP在酸性磷酸酶(ACP)等酶作用下降解为次黄嘌呤和核糖。IMP具有鲜味特性而次黄嘌呤和核糖无鲜味。图为探究鱼肉鲜味下降原因的部分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CP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IMP的生成量表示B.不同鱼ACP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鱼体内pH不同C.60℃下有利于草鱼保持鲜味的原因是IMP易被分解D.对宰杀后保持鲜味的温度条件要求最低的是鳝鱼8.(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表型可塑性是指生物为响应不同的环境变化而产生不同表型,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常见的适应现象。下面不属于表型可塑性的是( )A.生长在低海拔的泡沙参叶片气孔较大,生长在高海拔的气孔较小B.某地既生活有黑白相间的猪,但也生活有纯白色和纯黑色的猪C.春天出生的尺蠖形状像花序,而夏天出生的尺蠖形状像树枝D.美丽鹿角珊瑚长在深水区会高而细长,而长在浅水区则矮而粗壮9.(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研究表明,ASD儿童体内多巴胺受体的抗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儿童,且脑部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增高,推测ASD的发病可能是由于抗体攻击受体蛋白造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SD属于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免疫缺陷病B.相较于正常儿童,ASD患者体内多巴胺含量较少C.神经胶质细胞是一种数量比神经元多的起辅助作用的细胞D.多巴胺受体的抗体可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10.(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比利时蓝白花牛有出色的肉用性能,但繁育较为困难。某育种团队提出简要繁育思路(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需要给供体母牛注射促性腺激素B.②过程所用的精液必须进行体外获能处理C.③过程前需对安格斯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D.胚胎移入安格斯牛体内一般不会发生排异11.(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某地区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此“绿色荒漠”却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热带雨林的更高B.生物碳库的功能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低温和干燥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碳储量的维持D.禁止开发该针叶林带,避免资源消耗,可增大当地的生态足迹12.(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某地老陈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该地酿制老陈醋的简要步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原料通过蒸煮处理,可以杀死原料中大部分微生物B.原料和“曲”混合进行酒精发酵前期需要适当通气C.转为醋酸发酵时需适当降低温度,提高转化效率D.熏醅、淋醋、陈酸等过程可使醋的风味更加独特13.(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溶酶体内特殊的酸性环境(pH≈5.0)是多种水解酶正常发挥功能的基础,溶酶体膜上的V-ATPase蛋白和TMEM175通道蛋白对酸性环境的维持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不能自由通过溶酶体膜体现了磷脂双分子层的屏障作用B.溶酶体内的H+浓度高于膜外时,TMEM175通道蛋白开始工作C.V-ATPase 蛋白和 TMEM175 通道蛋白在运输H+时的方式不同D.敲除TMEM175通道蛋白基因,可能降低溶酶体的“消化”功能14.(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GPC3是肝癌细胞等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一类硫酸类肝素糖蛋白,参与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研究人员利用表面携带抗GPC3抗体的CAR-T(经改造的T细胞)进行小鼠的抗肝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AR-T可由T细胞经基因工程改造和细胞工程培养后获得B.由于CAR-T膜表面携带GPC3蛋白,可以特异性识别肝癌细胞C.与大体积肿瘤小鼠相比,CAR-T疗法对小体积肿瘤小鼠疗效更显著D.用于人类肝癌治疗时,为避免免疫排斥,应从病人体内获取T细胞进行改造15.(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减数分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染色体端粒(富含碱基G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在核膜上的准确锚定,并沿着内核膜进行移动是减数分裂能正确进行的前提。在此过程中,DNA会被多种酶剪切为局部单链,并完成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联会和同源重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各表示一个DNA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b两个DNA分子上的基因相同或互为等位基因B.端粒DNA序列富含碱基G的特点,有利于维持端粒结构的稳定C.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片段互换需要DNA连接酶的参与D.端粒准确锚定在内核膜上发挥作用,发生于减数分裂Ⅱ的前期16.(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茄子是人们喜欢的蔬菜,不同颜色的茄子营养成分和口感有所不同,如紫色茄子富含花青素,青色茄子水分含量更高。茄子果皮的颜色有紫色、白色和青色,控制紫色和青色的基因分别是E和G。研究人员在育种过程中获得了如下两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实验组合 亲本 F1 F2/株紫色 青色 白色一 紫色×青色 紫色 173 58 二 白色×紫色 紫色 157 38 13A.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基因E对基因G的效应起到抑制作用C.实验中杂合紫色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D.实验二的F1与F2中G的基因频率相等17.(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稻田在全生产周期多次排出以氮、磷等有机污染为主的污水,污水经生态渠塘处理达标后再排到河道(图a)。研究人员为探究适用于某地生态渠塘的挺水植物,模拟稻田灌区污水条件开展研究,单一种植等量的水葱、美人蕉和鸢尾植株,每隔6天测量污水中的总磷和氨氮(指NH3和NH的氮)的去除率(以初始含量为标准),结果如图b、c所示。(1)利用生态渠塘净化污水主要依赖于该系统的 能力。种植挺水植物能抑制藻类等过度生长,使水体透明度大幅提高,原因是种植的挺水植物可以 。(2)生态渠塘中装设太阳能曝气机,通过叶轮旋转将表层水输送到底层,更有利于治污的原因是 。(3)研究人员优选水葱作为单一种植条件下的净水植物,理由是 。(4)从提高生态渠塘的稳定性角度考虑,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18.(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Otoferlin 是由OTOF基因编码的一种跨膜囊泡蛋白,主要在耳蜗内毛细胞中表达,在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OTOF基因发生突变,会使人类思上遗传性耳聋DFNB9.图a为某个DFNB9的患者家系图,研究人员对患者家系部分个体的OTOF基因进行了测序,特定位置的测定结果如图b所示。不考虑新的突变,回答下列问题:图b个体 测序结果Ⅱ-4 TCG、TCAⅢ-1 TCAⅢ-2 TCG、TCAⅢ-4 TCGⅢ-5 TCG(1)DFNB9的遗传方式为 ,Ⅲ-2的基因型为 (基因用A/a表示),(2)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患DFNB9的概率为 。(3)耳蜗内毛细胞含有突触小泡,在受到声音刺激时,可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实现听觉信号的传递,过程如图c所示,根据上述信息,OTOF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耳聋的原因是 。(4)请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一种治疗DFNB9的思路 。19.(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频现,作物灌浆期遭受高温胁迫风险加大。为探究外源海藻糖(TRE)是否可以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某研究小组以泛麦5号小麦为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测定了小麦旗叶(位于植株最顶端)光合特性等数据,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实验处理A 喷施适量清水B _____C 喷施等量10mmol·L-1 TRE+灌浆期高温胁迫D 喷施等量15mmol·L-1 TRE+灌浆期高温胁迫E 喷施等量20mmol·L-1 TRE+灌浆期高温胁迫(1)实验中,B组的处理是 ,设置该组的目的是 。(2)研究表明,喷施浓度为 的TRE更有利于缓解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下降的趋势,其原因为 。(3)丙二醛是植物细胞中自由基与膜脂发生过氧化反应的产物之一、结合图c分析,高温胁迫有可能加速了小麦细胞的衰老,其判断依据是 。(4)比较喷施TRE组与A组、B组的产量,若出现 ,则证明喷施TRE有利于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20.(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干旱胁迫限制植物生长发育,严重影响作物产量。脱落酸(ABA)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研究人员使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植物叶片表面温度的微小差异,成功筛选出拟南芥突变体doil,并在干旱条件下利用野生型(WT)和doil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a、图b所示。NCED3基因是AB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ACTTN基因是拟南芥的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表达量在不同组织和生长阶段中保持稳定。回答下列问题:(1)ABA会引起植物 ,减少水分散失,进而抵抗干旱胁迫:与此同时,叶片表面蒸发散热减弱,叶片表面温度会 。(2)图b中ACTIN基因表达量作为对照的意义是 (答一点)。(3)综合上述信息分析,突变体doi能否适应干旱的环境? (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4)若要从大量材料中快速初筛得到抗干旱的植株,你的思路是 。21.(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变目的基因序列。使用该技术,需要向细胞加入两种组分:向导RNA(用于和目的基因中待编辑的序列相结合)、核酸酶Cas9(用于识别并切割待编辑的序列,造成DNA双链断裂)。断裂后的DNA在细胞中发生修复,这就很容易造成目的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实现基因编辑。大薯D蛋白是大薯体内重要的贮藏蛋白,在人体内表现出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我国科研工作者设计并构建了基因编辑载体(载体关键组分如下图所示),并利用此载体编辑大薯D蛋白基因以开展后续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构建基因编辑载体,需要将U启动子、向导RNA序列、T启动子、Cas9基因分别连接入农杆菌的 ,形成重组DNA分子。上述载体的设计,一定需要利用D蛋白基因序列信息的是 。(2)T启动子选用限制酶BclI切割、载体选用限制酶BglⅡ切割以后,两者能顺利连接,原因最可能是 。(3)采用单酶切后进行连接反应,T启动子容易出现正向连接(图中箭头向右,目的基因正常转录)和反向连接(图中箭头向左,目的基因无法转录)两种情况。选用引物 (填序号)进行扩增可以鉴定出正向连接的情况,原因是 。(4)基因编辑载体成功构建并导入大薯细胞后,在分子水平如何检测D蛋白基因的编辑是否发生?试简要说出检测思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解析】【解答】ABC、“空气富营养化”是指引起水华的蓝细菌等生物飘逸到空气中以液体颗粒形式传播, 含氮的气体污染物增加、 发生水华的水体面积增加、 区域性夜间灯光面积增加,都有利于与蓝细菌等的生长繁殖,会加剧空气富营养化,ABC不符合题意;D、区域性绿化面积增加,与藻类竞争,则不会加剧“空气富营养化”,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积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贫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生物量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2.【答案】B【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DNA分子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解析】【解答】A、噬菌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Avs蛋白识别噬菌体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错误;B、 Avs蛋白四聚体被激活后可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据此推测,被激活后的Avs蛋白四聚体具有催化作用,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断裂,B正确;C、被激活后的Avs蛋白四聚体可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从而诱导细菌死亡,C错误;D、噬菌体是专门寄生细菌的病毒,活化的Avs蛋白四聚体能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 从而阻止噬菌体的传播,但不一定能阻止流感病毒传播,D错误。故选B。【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是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完成的,营寄生生活。在生物学分类上独立成界,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其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2、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3.【答案】C【知识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表观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4.【答案】A【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解析】【解答】A、目标物种占据或利用的调查区域的比例称为占域率,红腹角雉在某区域的占域率增高可增大其对环境的利用,有利于其种群繁衍,A正确;B、红腹角雉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可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进行调查,而标记重捕法可能对其造成伤害,B错误;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而环境因素使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组成发生的变化不是演替,而是属于季节性变化,C错误;D、密度制约因素是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的数量属于红腹角雉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A。【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这两种演替类型是根据起始条件划分的。(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士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5)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天敌、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5.【答案】A【知识点】细胞呼吸的概念、方式与意义;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自然选择与适应【解析】【解答】A、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的两种生物为寄生关系,而腐生是指生物以分解动植物尸体、尸体分解产物或生物的排泄物等为营养来源的生活方式,这些生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许多细菌和真菌。 球体内的苔藓残骸中生活着一些小动物,说明小动物是以苔藓的残骸为食的,属于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二者不是寄生关系,A错误;B、生物的细胞呼吸对苔藓球体内部温度的维持起重要作用的原因是细胞呼吸中将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C、 冰川上多种苔藓包裹着小石头形成苔藓球,苔藓球在冰面上缓慢滚动,有利于表面不同位置的苔藓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D、由题意冰川上,多种苔藓包裹着小石头形成苔藓球,其内部平均温度略高于周边大气,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而且球体内的苔藓残骸中生活着一些小动物,每个苔藓球中含有生产者与分解者等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并形成的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因此,此冰川上每个苔藓球均可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A。【分析】1、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6.【答案】C【知识点】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自然选择与适应7.【答案】D【知识点】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解析】【解答】A、 由题意“ IMP在酸性磷酸酶(ACP)等酶作用下降解为次黄嘌呤和核糖 ”可知,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可以用单位时间内 IMP的消耗量或次黄嘌呤的生成量表示,A错误;B、不同鱼的基因不同是不同鱼ACP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B错误;C、由题意“ IMP具有鲜味特性而次黄嘌呤和核糖无鲜味 ”可知,60℃时ACP的相对活性较高时不利于保持鲜味,而 IMP在酸性磷酸酶(ACP)等酶作用下降解为次黄嘌呤和核糖,因此,60℃下不利于草鱼保持鲜味的原因是IMP不容易被分解,C错误;D、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不同温度鳝鱼的ACP相对活性均比较低,因此宰杀后保持鲜味的温度条件要求最低的是鳝鱼,D正确。故选D。【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酶活性的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生成物的生成量。8.【答案】B【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解析】【解答】A、生物为响应不同的环境变化而产生不同表型是表型可塑性,生长在低海拔的泡沙参叶片气孔较大,生长在高海拔的气孔较小,是泡沙参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型,属于表型可塑性,A不符合题意;B、在相同的环境中既生活有黑白相间的猪,也生活有纯白色和纯黑色的猪,不属于表型可塑性,B符合题意;C、尺蠖在不同季节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春天出生的尺蠖形状像花序,而夏天出生的尺蠖形状像树枝,属于表型可塑性,C不符合题意;D、美丽鹿角珊瑚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长在深水区会高而细长,而长在浅水区则矮而粗壮,属于表型可塑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析题意,表型可塑性简单来说可以定义为同一基因型受环境的不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型,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表型的改变包括行为上的、生理上的、形态上的、生长上的、生活史上的等等方面。9.【答案】C【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体液免疫10.【答案】B【知识点】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解析】【解答】A、①过程需要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A正确;B、人工授精包括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体外受精过程中,精子要经过获能处理,卵细胞要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而体内受精不需要对精液进行体外获能处理,B错误;C、③为胚胎移植过程,胚胎移植前需对受体安格斯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其与供体处于相同的生理状态,C正确;D、受体安格斯牛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几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D正确。故选B。【分析】1、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经过处理后获得的胚胎,还需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产生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3、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11.【答案】C【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解析】【解答】A、一般情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由于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其抵抗力稳定性较热带雨林的低,A错误;B、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碳库的功能是生态方面的价值,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B错误;C、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越弱、分解的有机物越少,越有利于土壤储碳,因此, 低温和干燥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碳储量的维持,C正确;D、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禁止开发该针叶林带,避免资源消耗,可减少当地的生态足迹,D错误。故选C。【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12.【答案】C【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解析】【解答】A、微生物的蛋白质在高温下会变性失活,因此,原料通过蒸煮处理,可以杀死原料中大部分微生物,A正确;B、制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原料和“曲”混合进行酒精发酵前期需要适当通气,保证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期密封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正确;C、果酒发酵的适宜温度低于果醋发酵所需的温度,故转为醋酸发酵时需适当升高温度,提高转化效率,C错误;D、某地老陈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熏醅、淋醋、陈酸等过程可使醋的风味更加独特,D正确。故选C。【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30℃、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13.【答案】B【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解析】【解答】A、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和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因此,H+不能自由通过溶酶体膜体现了磷脂双分子层的屏障作用,A正确;B、TMEM175必须维持膜内pH≈5.0这个条件下工作,但是当溶酶体膜内的氢离子浓度过高的时候,其内的酸性环境会改变,可能会影响其正常发挥功能,B错误;C、据图可知,H+通过TMEM175通道蛋白的运输是协助扩散,通过V-ATPase蛋白的运输是消耗ATP的主动运输,二者运输H+的方式不同,C正确;D、敲除TMEM175通道蛋白基因,溶酶体内的H+浓度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多种水解酶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可能降低溶酶体的“消化”功能,D正确。故选B。【分析】1、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主要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和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2、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器,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14.【答案】B【知识点】细胞癌变的原因;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的应用【解析】【解答】A、基因工程可按照人们的意愿对基因进行定向编辑,CAR-T是经改造的T细胞,CAR-T可由T细胞经基因工程改造和细胞工程培养后获得,A正确;B、 肝癌细胞等肿瘤细胞表面有GPC3,经改造后的T细胞(CAR-T)表面携带含有抗GPC3抗体,可以识别肝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GPC3蛋白,B错误;C、体积肿瘤+CAR-T组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大体积肿瘤+CAR-T组的小鼠,因此,与大体积肿瘤小鼠相比,CAR-T疗法对小体积肿瘤小鼠疗效更显著,C正确;D、 用于人类肝癌治疗时,应从病人体内获取T细胞进行改造制得CAR-T,再回输病人体内不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故选B。【分析】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3、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15.【答案】D【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DNA分子的结构【解析】【解答】A、a、bDNA分子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为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或控制相同性状的相同基因,因此,位于a、b两个DNA分子上的基因相同或互为等位基因,A正确;B、DNA分子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DNA序列中G与C含量越高稳定性越高,因此,端粒DNA序列富含碱基G的特点,稳定性高,有利于维持端粒结构的稳定,B正确;C、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片段互换需要DNA连接酶的参与,该酶作用的位点是磷酸二酯键,C正确;D、减数分裂Ⅱ的前期核膜已经消失,因此,染色体端粒(富含碱基G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在核膜上的准确锚定不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Ⅱ的前期,而D错误。故选D。【分析】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别。3、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过程: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16.【答案】C【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9:3:3:1和1:1:1:1的变式分析【解析】【解答】AB、由实验二中F2代紫色∶青色∶白色=157∶38∶13≈12∶3∶1,是9∶3∶3∶1的变式,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代基因型为EeGg,F2代青色植株占3/16,基因型为eeG-,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G-、E-gg,即基因E对基因G的效应起到抑制作用,AB正确;C、实验二中杂合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Gg、EeGG、EEGg、Eegg,实验一中F2代紫色∶青色=3∶1,说明F1代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GG,亲本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GG,因此实验中杂合紫色植株共有4种基因型,C错误;D、实验二的F1基因型为EeGg,G的基因频率为1/2,单独分析Gg自交后代GG∶Gg∶gg=1∶2∶1,G基因频率=(2+2)÷(4×2)=1/2,即实验二的F1与F2中G的基因频率相等,D正确。故选C。【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对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1)通过基因型个数计算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此种基因的个数/(此种基因的个数+其等位基因的个数)(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p+q)2=1,p2+2pq+q2=1,p+q=l。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如A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如a的频率,AA的频率为p2,aa的频率为q2,Aa的频率为2pq。17.【答案】(1)自我调节;与藻类竞争吸收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与藻类竞争阳光,抑制其光合作用(2)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从而促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或促进植物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促进无机盐的吸收(3)三种植物中的水葱对总磷去除效果较高且稳定,三种植物中的水葱对氨氮具有相对较 高的去除率,且去除效果较稳定(4)探究不同植物复合种植对稻田灌区污水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的影响【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治污生态工程18.【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2)0(3)基因突变后翻译出的肽链变短,无法被细胞膜上Snares蛋白识别结合,无法促进两膜融合,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无法实现听觉信号的传递(4)基因治疗:将正常的OTOF基因导入患者的耳蜗内毛细胞中,使其能够正常表达Otoferlia蛋白,从而恢复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正常融合以及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进而恢复听觉信号的传递【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遗传系谱图【解析】【解答】(1)从图a DFNB9的患者家系图中可以看到,Ⅰ代表型正常的父母生出患病的儿子Ⅱ-2,表型正常的Ⅱ-3和Ⅱ-4生出患病的Ⅲ-3 ,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b可知,Ⅲ-2表现正常且为杂合子,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的基因型为Aa。(2) 由于Ⅲ-3患病,基因型为aa,其亲本Ⅱ-3和Ⅱ-4都正常,基因型为Aa, Ⅲ-4和Ⅱ-4表现都正常,但图b中二者的测序结果不同,所以Ⅲ-4的基因型为AA,Ⅲ-3的基因型为aa,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为Aa,患DFNB9的概率为0。(3)由于OTOF基因编码的Otoferlia蛋白在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OTOF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耳聋的原因是:当OTOF基因发生突变后翻译出的肽链变短,无法被细胞膜上Snares蛋白识别结合,无法促进两膜融合,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无法实现听觉信号的传递,最终导致先天性耳聋。(4)由于该病是基因突变造成的遗传病,故对此病的治疗可通过基因编辑(或基因治疗)来实现。基因治疗: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突变的OTOF基因修复为正常基因, 将正常的OTOF基因导入患者的耳蜗内毛细胞中,使其能够正常表达Otoferlia蛋白,从而恢复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正常融合以及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进而恢复听觉信号的传递 。信号传递。【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遗传病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患病为伴性。(1)从家系图中可以看到,患者Ⅲ-3的父母Ⅱ-3和Ⅱ-4都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患者Ⅲ-3为男性,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患病,基因型为aa,其亲本Ⅱ-3和Ⅱ-4都正常,基因型为Aa,Ⅲ-2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A或Aa,结合图b可知Ⅱ-4和Ⅲ-2的测序结果,而Ⅱ-4的基因型为Aa,所以Ⅲ-2的基因型也为Aa。(2)Ⅲ-5表现正常,其父母也表现正常,再结合测序结果可知,Ⅲ-4和Ⅱ-4表现都正常,但二者的测序结果不同,而已知Ⅱ-4的基因型为Aa,所以Ⅲ-4的基因型为AA,Ⅲ-3的基因型为aa,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为Aa,患DFNB9的概率为0。(3)根据题意,OTOF基因编码的Otoferlia蛋白在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OTOF基因发生突变后翻译出的肽链变短,无法被细胞膜上Snares蛋白识别结合,无法促进两膜融合,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无法实现听觉信号的传递,最终导致先天性耳聋。(4)一种可能的治疗思路是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将正常的OTOF基因导入患者的耳蜗内毛细胞中,使其能够正常表达Otoferlia蛋白,从而恢复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正常融合以及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进而恢复听觉信号的传递。19.【答案】(1)喷施等量清水+灌浆期高温胁迫;与A对照,确定高温胁迫的损伤,与C、D、E组形成对照,证明不同浓度海藻糖的作用效果(2)15mmol·L-1;叶绿素相对值下降最少,光反应速率相对较高,气孔导度下降最少,CO2吸收量相对较高,暗反应速率较高;丙二醛含量增加最少,膜损伤最小(3)B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A组(4)喷施TRE组的产量低于A组,高于B组【知识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细胞衰老的原因探究【解析】【解答】(1)探究外源海藻糖(TRE)是否可以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是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因此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海藻糖,A组为喷施适量清水,为实验的空白对照组,B、C、D、E组为实验组,依据单一变量原则,结合C、D、E组的处理可知,B组处理方式应为喷施等量清水+灌浆期高温胁迫,设置该组的目的是与A对照,确定高温胁迫的损伤,与C、D、E组形成对照,证明不同浓度海藻糖的作用效果。(2)据图可知,与A组相比,D组的叶绿素相对值下降最少,与B组比较,D组的光反应速率相对较高,气孔导度下降最少,CO2吸收量相对较高,暗反应速率较高;丙二醛含量增加最少,膜损伤最小, D组TRE的浓度为15mmol·L-1 ,因此浓度为15mmol·L-1的TRE更有利于缓解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下降的趋势。(3)已知丙二醛是植物细胞中自由基与膜脂发生过氧化反应的产物之一,据图c可知,B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A组,因此可推测高温胁迫有可能加速了小麦细胞的衰老。(4)如喷施TRE有利于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则B组产量应低于A组,但喷施TRE组(C、D、E组)的产量会低于A组,高于B组,因此若出现喷施TRE组的产量低于A组,高于B组,可证明喷施TRE有利于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分析】实验设计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1)单一变量原则: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2)对照原则:应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余因素都相同),以便减小实验误差。(3)平行重复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科学性原则: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研究的材料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实验原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外源海藻糖(TRE)是否可以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海藻糖,A组为喷施适量清水,为实验的空白对照组,表格中C、D、E组添加了不同浓度的海藻糖,为实验组,还缺少灌浆期高温胁迫但不添加海藻糖的对照组,因此B组处理方式应为喷施等量清水+灌浆期高温胁迫,设置该组的目的是与A对照,确定高温胁迫的损伤,与C、D、E组形成对照,证明不同浓度海藻糖的作用效果。(2)与B组相比,D组叶绿素相对值下降最少,光反应速率相对较高,气孔导度下降最少,CO2吸收量相对较高,暗反应速率较高;丙二醛含量增加最少,膜损伤最小,因此D组浓度为15mmol·L-1的TRE更有利于缓解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下降的趋势。(3)已知丙二醛是植物细胞中自由基与膜脂发生过氧化反应的产物之一,据图c可知,B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A组,因此可推测高温胁迫有可能加速了小麦细胞的衰老。(4)如喷施TRE有利于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则B组产量应低于A组,但喷施TRE组(C、D、E组)的产量会低于A组,高于B组,因此若出现喷施TRE组的产量低于A组,高于B组,可证明喷施TRE有利于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20.【答案】(1)气孔关闭;升高(2)排除实验操作等无关变量对NCED3基因表达量测定的影响(3)不能;突变体中NCED3基因无法正常表达,ABA合成受阻。突变体气孔无法正常关闭,水分散失过多不利于抗干旱(4)干旱环境下,使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并选择植株叶片表面温度较高的【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21.【答案】(1)T-DNA;向导RNA(2)两种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相同(3)引物①和引物③(或引物②和引物④);正向连接时使用引物①和引物③进行PCR可获得预期产物,反向连接无法获得扩增产物(或正向连接时使用引物②和引物④进行PCR可获得预期产物,反向连接无法获得扩增产物)(4)首先提取大薯细胞的基因组DNA,然后利用D蛋白基因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D蛋白基因片段,对扩增得到的片段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未编辑的D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如果序列发生了改变,则说明D蛋白基因的编辑已经发生;或者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用标记的D蛋白基因正常序列作为探针,与从大薯细胞中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杂交,如果出现杂交信号减弱或消失等情况,也可以说明D蛋白基因的编辑可能已经发生【知识点】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基因工程综合1 / 12025届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生物学试题1.(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引起水华的蓝细菌等生物飘逸到空气中以液体颗粒形式传播,研究人员将此现象定义为“空气富营养化”。下列叙述中,不会加剧“空气富营养化”的是( )A.含氮的气体污染物增加 B.发生水华的水体面积增加C.区域性夜间灯光面积增加 D.区域性绿化面积增加【答案】D【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解析】【解答】ABC、“空气富营养化”是指引起水华的蓝细菌等生物飘逸到空气中以液体颗粒形式传播, 含氮的气体污染物增加、 发生水华的水体面积增加、 区域性夜间灯光面积增加,都有利于与蓝细菌等的生长繁殖,会加剧空气富营养化,ABC不符合题意;D、区域性绿化面积增加,与藻类竞争,则不会加剧“空气富营养化”,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积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贫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生物量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2.(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研究发现原核生物中存在对抗噬菌体的防御蛋白——Avs蛋白家族。Avs蛋白识别噬菌体的标志性病毒蛋白,进而组装成Avs蛋白四聚体。四聚体被激活后可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从而诱导细菌死亡,阻止噬菌体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vs蛋白识别噬菌体的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被激活后的Avs蛋白四聚体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断裂C.Avs蛋白四聚体通过切割噬菌体的DNA导致细菌死亡D.推测活化的Avs蛋白四聚体可有效阻止流感病毒传播【答案】B【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DNA分子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解析】【解答】A、噬菌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Avs蛋白识别噬菌体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错误;B、 Avs蛋白四聚体被激活后可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据此推测,被激活后的Avs蛋白四聚体具有催化作用,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断裂,B正确;C、被激活后的Avs蛋白四聚体可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从而诱导细菌死亡,C错误;D、噬菌体是专门寄生细菌的病毒,活化的Avs蛋白四聚体能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 从而阻止噬菌体的传播,但不一定能阻止流感病毒传播,D错误。故选B。【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是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完成的,营寄生生活。在生物学分类上独立成界,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其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2、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3.(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跳跃基因是基因组中可在同一染色体的不同位点或不同染色体之间转移的DNA片段。人类基因组中的跳跃基因的转移及相关表达产物可能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跳跃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B.跳跃基因的转移过程引发的基因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C.跳跃基因可能造成基因组不稳定,降低遗传多样性,不利于生物的进化D.通过DNA甲基化等方式抑制跳跃基因过度表达,可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答案】C【知识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表观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4.(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主要以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为食。研究人员通过探究不同季节的环境因素变化对红腹角雉在不同区域的占域率(目标物种占据或利用的调查区域的比例)的影响,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红腹角雉在某区域的占域率增高有利于其种群繁衍B.调查红腹角雉的种群密度及占域率的最适方法是标记重捕法C.环境因素使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组成发生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D.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的数量属于红腹角雉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A【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解析】【解答】A、目标物种占据或利用的调查区域的比例称为占域率,红腹角雉在某区域的占域率增高可增大其对环境的利用,有利于其种群繁衍,A正确;B、红腹角雉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可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进行调查,而标记重捕法可能对其造成伤害,B错误;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而环境因素使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组成发生的变化不是演替,而是属于季节性变化,C错误;D、密度制约因素是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的数量属于红腹角雉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A。【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这两种演替类型是根据起始条件划分的。(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士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5)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天敌、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5.(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某冰川上,多种苔藓包裹着小石头形成苔藓球,其内部平均温度略高于周边大气,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球体内的苔藓残骸中生活着一些小动物,苔藓球在冰面上缓慢滚动,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推测苔藓球内部的动物与苔藓之间主要存在着寄生关系B.生物的细胞呼吸对苔藓球体内部温度的维持起重要作用C.苔藓球的滚动有利于表面不同位置的苔藓进行光合作用D.此冰川上每个苔藓球均可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答案】A【知识点】细胞呼吸的概念、方式与意义;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自然选择与适应【解析】【解答】A、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的两种生物为寄生关系,而腐生是指生物以分解动植物尸体、尸体分解产物或生物的排泄物等为营养来源的生活方式,这些生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许多细菌和真菌。 球体内的苔藓残骸中生活着一些小动物,说明小动物是以苔藓的残骸为食的,属于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二者不是寄生关系,A错误;B、生物的细胞呼吸对苔藓球体内部温度的维持起重要作用的原因是细胞呼吸中将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C、 冰川上多种苔藓包裹着小石头形成苔藓球,苔藓球在冰面上缓慢滚动,有利于表面不同位置的苔藓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D、由题意冰川上,多种苔藓包裹着小石头形成苔藓球,其内部平均温度略高于周边大气,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而且球体内的苔藓残骸中生活着一些小动物,每个苔藓球中含有生产者与分解者等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并形成的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因此,此冰川上每个苔藓球均可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A。【分析】1、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6.(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卡那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与细菌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由于缺乏有效管控,土壤中卡那霉素残留量逐步增大,造成环境污染。科研工作者尝试筛选卡那霉素降解菌,以期解决此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富含卡那霉素的土壤中相对容易分离出目标菌种B.以卡那霉素作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仍需要灭菌C.筛选目的菌种的过程会诱导相关细菌产生抗性变异D.实际应用前需对筛选出的目标菌种进行安全性评估【答案】C【知识点】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自然选择与适应7.(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当活鱼宰杀后,鱼肉中的ATP会逐步降解并转化为肌苷酸(IMP),IMP在酸性磷酸酶(ACP)等酶作用下降解为次黄嘌呤和核糖。IMP具有鲜味特性而次黄嘌呤和核糖无鲜味。图为探究鱼肉鲜味下降原因的部分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CP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IMP的生成量表示B.不同鱼ACP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鱼体内pH不同C.60℃下有利于草鱼保持鲜味的原因是IMP易被分解D.对宰杀后保持鲜味的温度条件要求最低的是鳝鱼【答案】D【知识点】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解析】【解答】A、 由题意“ IMP在酸性磷酸酶(ACP)等酶作用下降解为次黄嘌呤和核糖 ”可知,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可以用单位时间内 IMP的消耗量或次黄嘌呤的生成量表示,A错误;B、不同鱼的基因不同是不同鱼ACP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B错误;C、由题意“ IMP具有鲜味特性而次黄嘌呤和核糖无鲜味 ”可知,60℃时ACP的相对活性较高时不利于保持鲜味,而 IMP在酸性磷酸酶(ACP)等酶作用下降解为次黄嘌呤和核糖,因此,60℃下不利于草鱼保持鲜味的原因是IMP不容易被分解,C错误;D、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不同温度鳝鱼的ACP相对活性均比较低,因此宰杀后保持鲜味的温度条件要求最低的是鳝鱼,D正确。故选D。【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酶活性的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生成物的生成量。8.(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表型可塑性是指生物为响应不同的环境变化而产生不同表型,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常见的适应现象。下面不属于表型可塑性的是( )A.生长在低海拔的泡沙参叶片气孔较大,生长在高海拔的气孔较小B.某地既生活有黑白相间的猪,但也生活有纯白色和纯黑色的猪C.春天出生的尺蠖形状像花序,而夏天出生的尺蠖形状像树枝D.美丽鹿角珊瑚长在深水区会高而细长,而长在浅水区则矮而粗壮【答案】B【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解析】【解答】A、生物为响应不同的环境变化而产生不同表型是表型可塑性,生长在低海拔的泡沙参叶片气孔较大,生长在高海拔的气孔较小,是泡沙参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型,属于表型可塑性,A不符合题意;B、在相同的环境中既生活有黑白相间的猪,也生活有纯白色和纯黑色的猪,不属于表型可塑性,B符合题意;C、尺蠖在不同季节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春天出生的尺蠖形状像花序,而夏天出生的尺蠖形状像树枝,属于表型可塑性,C不符合题意;D、美丽鹿角珊瑚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长在深水区会高而细长,而长在浅水区则矮而粗壮,属于表型可塑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析题意,表型可塑性简单来说可以定义为同一基因型受环境的不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型,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表型的改变包括行为上的、生理上的、形态上的、生长上的、生活史上的等等方面。9.(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研究表明,ASD儿童体内多巴胺受体的抗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儿童,且脑部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增高,推测ASD的发病可能是由于抗体攻击受体蛋白造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SD属于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免疫缺陷病B.相较于正常儿童,ASD患者体内多巴胺含量较少C.神经胶质细胞是一种数量比神经元多的起辅助作用的细胞D.多巴胺受体的抗体可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答案】C【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体液免疫10.(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比利时蓝白花牛有出色的肉用性能,但繁育较为困难。某育种团队提出简要繁育思路(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需要给供体母牛注射促性腺激素B.②过程所用的精液必须进行体外获能处理C.③过程前需对安格斯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D.胚胎移入安格斯牛体内一般不会发生排异【答案】B【知识点】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解析】【解答】A、①过程需要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A正确;B、人工授精包括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体外受精过程中,精子要经过获能处理,卵细胞要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而体内受精不需要对精液进行体外获能处理,B错误;C、③为胚胎移植过程,胚胎移植前需对受体安格斯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其与供体处于相同的生理状态,C正确;D、受体安格斯牛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几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D正确。故选B。【分析】1、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经过处理后获得的胚胎,还需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产生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3、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11.(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某地区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此“绿色荒漠”却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热带雨林的更高B.生物碳库的功能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低温和干燥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碳储量的维持D.禁止开发该针叶林带,避免资源消耗,可增大当地的生态足迹【答案】C【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解析】【解答】A、一般情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由于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其抵抗力稳定性较热带雨林的低,A错误;B、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碳库的功能是生态方面的价值,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B错误;C、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越弱、分解的有机物越少,越有利于土壤储碳,因此, 低温和干燥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碳储量的维持,C正确;D、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禁止开发该针叶林带,避免资源消耗,可减少当地的生态足迹,D错误。故选C。【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12.(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某地老陈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该地酿制老陈醋的简要步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原料通过蒸煮处理,可以杀死原料中大部分微生物B.原料和“曲”混合进行酒精发酵前期需要适当通气C.转为醋酸发酵时需适当降低温度,提高转化效率D.熏醅、淋醋、陈酸等过程可使醋的风味更加独特【答案】C【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解析】【解答】A、微生物的蛋白质在高温下会变性失活,因此,原料通过蒸煮处理,可以杀死原料中大部分微生物,A正确;B、制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原料和“曲”混合进行酒精发酵前期需要适当通气,保证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期密封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正确;C、果酒发酵的适宜温度低于果醋发酵所需的温度,故转为醋酸发酵时需适当升高温度,提高转化效率,C错误;D、某地老陈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熏醅、淋醋、陈酸等过程可使醋的风味更加独特,D正确。故选C。【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30℃、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13.(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溶酶体内特殊的酸性环境(pH≈5.0)是多种水解酶正常发挥功能的基础,溶酶体膜上的V-ATPase蛋白和TMEM175通道蛋白对酸性环境的维持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不能自由通过溶酶体膜体现了磷脂双分子层的屏障作用B.溶酶体内的H+浓度高于膜外时,TMEM175通道蛋白开始工作C.V-ATPase 蛋白和 TMEM175 通道蛋白在运输H+时的方式不同D.敲除TMEM175通道蛋白基因,可能降低溶酶体的“消化”功能【答案】B【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解析】【解答】A、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和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因此,H+不能自由通过溶酶体膜体现了磷脂双分子层的屏障作用,A正确;B、TMEM175必须维持膜内pH≈5.0这个条件下工作,但是当溶酶体膜内的氢离子浓度过高的时候,其内的酸性环境会改变,可能会影响其正常发挥功能,B错误;C、据图可知,H+通过TMEM175通道蛋白的运输是协助扩散,通过V-ATPase蛋白的运输是消耗ATP的主动运输,二者运输H+的方式不同,C正确;D、敲除TMEM175通道蛋白基因,溶酶体内的H+浓度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多种水解酶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可能降低溶酶体的“消化”功能,D正确。故选B。【分析】1、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主要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和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2、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器,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14.(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GPC3是肝癌细胞等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一类硫酸类肝素糖蛋白,参与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研究人员利用表面携带抗GPC3抗体的CAR-T(经改造的T细胞)进行小鼠的抗肝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AR-T可由T细胞经基因工程改造和细胞工程培养后获得B.由于CAR-T膜表面携带GPC3蛋白,可以特异性识别肝癌细胞C.与大体积肿瘤小鼠相比,CAR-T疗法对小体积肿瘤小鼠疗效更显著D.用于人类肝癌治疗时,为避免免疫排斥,应从病人体内获取T细胞进行改造【答案】B【知识点】细胞癌变的原因;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的应用【解析】【解答】A、基因工程可按照人们的意愿对基因进行定向编辑,CAR-T是经改造的T细胞,CAR-T可由T细胞经基因工程改造和细胞工程培养后获得,A正确;B、 肝癌细胞等肿瘤细胞表面有GPC3,经改造后的T细胞(CAR-T)表面携带含有抗GPC3抗体,可以识别肝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GPC3蛋白,B错误;C、体积肿瘤+CAR-T组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大体积肿瘤+CAR-T组的小鼠,因此,与大体积肿瘤小鼠相比,CAR-T疗法对小体积肿瘤小鼠疗效更显著,C正确;D、 用于人类肝癌治疗时,应从病人体内获取T细胞进行改造制得CAR-T,再回输病人体内不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故选B。【分析】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3、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15.(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减数分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染色体端粒(富含碱基G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在核膜上的准确锚定,并沿着内核膜进行移动是减数分裂能正确进行的前提。在此过程中,DNA会被多种酶剪切为局部单链,并完成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联会和同源重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各表示一个DNA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b两个DNA分子上的基因相同或互为等位基因B.端粒DNA序列富含碱基G的特点,有利于维持端粒结构的稳定C.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片段互换需要DNA连接酶的参与D.端粒准确锚定在内核膜上发挥作用,发生于减数分裂Ⅱ的前期【答案】D【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DNA分子的结构【解析】【解答】A、a、bDNA分子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为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或控制相同性状的相同基因,因此,位于a、b两个DNA分子上的基因相同或互为等位基因,A正确;B、DNA分子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DNA序列中G与C含量越高稳定性越高,因此,端粒DNA序列富含碱基G的特点,稳定性高,有利于维持端粒结构的稳定,B正确;C、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片段互换需要DNA连接酶的参与,该酶作用的位点是磷酸二酯键,C正确;D、减数分裂Ⅱ的前期核膜已经消失,因此,染色体端粒(富含碱基G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在核膜上的准确锚定不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Ⅱ的前期,而D错误。故选D。【分析】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别。3、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过程: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16.(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茄子是人们喜欢的蔬菜,不同颜色的茄子营养成分和口感有所不同,如紫色茄子富含花青素,青色茄子水分含量更高。茄子果皮的颜色有紫色、白色和青色,控制紫色和青色的基因分别是E和G。研究人员在育种过程中获得了如下两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实验组合 亲本 F1 F2/株紫色 青色 白色一 紫色×青色 紫色 173 58 二 白色×紫色 紫色 157 38 13A.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基因E对基因G的效应起到抑制作用C.实验中杂合紫色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D.实验二的F1与F2中G的基因频率相等【答案】C【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9:3:3:1和1:1:1:1的变式分析【解析】【解答】AB、由实验二中F2代紫色∶青色∶白色=157∶38∶13≈12∶3∶1,是9∶3∶3∶1的变式,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代基因型为EeGg,F2代青色植株占3/16,基因型为eeG-,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G-、E-gg,即基因E对基因G的效应起到抑制作用,AB正确;C、实验二中杂合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Gg、EeGG、EEGg、Eegg,实验一中F2代紫色∶青色=3∶1,说明F1代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GG,亲本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GG,因此实验中杂合紫色植株共有4种基因型,C错误;D、实验二的F1基因型为EeGg,G的基因频率为1/2,单独分析Gg自交后代GG∶Gg∶gg=1∶2∶1,G基因频率=(2+2)÷(4×2)=1/2,即实验二的F1与F2中G的基因频率相等,D正确。故选C。【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对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1)通过基因型个数计算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此种基因的个数/(此种基因的个数+其等位基因的个数)(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p+q)2=1,p2+2pq+q2=1,p+q=l。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如A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如a的频率,AA的频率为p2,aa的频率为q2,Aa的频率为2pq。17.(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稻田在全生产周期多次排出以氮、磷等有机污染为主的污水,污水经生态渠塘处理达标后再排到河道(图a)。研究人员为探究适用于某地生态渠塘的挺水植物,模拟稻田灌区污水条件开展研究,单一种植等量的水葱、美人蕉和鸢尾植株,每隔6天测量污水中的总磷和氨氮(指NH3和NH的氮)的去除率(以初始含量为标准),结果如图b、c所示。(1)利用生态渠塘净化污水主要依赖于该系统的 能力。种植挺水植物能抑制藻类等过度生长,使水体透明度大幅提高,原因是种植的挺水植物可以 。(2)生态渠塘中装设太阳能曝气机,通过叶轮旋转将表层水输送到底层,更有利于治污的原因是 。(3)研究人员优选水葱作为单一种植条件下的净水植物,理由是 。(4)从提高生态渠塘的稳定性角度考虑,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答案】(1)自我调节;与藻类竞争吸收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与藻类竞争阳光,抑制其光合作用(2)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从而促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或促进植物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促进无机盐的吸收(3)三种植物中的水葱对总磷去除效果较高且稳定,三种植物中的水葱对氨氮具有相对较 高的去除率,且去除效果较稳定(4)探究不同植物复合种植对稻田灌区污水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的影响【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治污生态工程18.(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Otoferlin 是由OTOF基因编码的一种跨膜囊泡蛋白,主要在耳蜗内毛细胞中表达,在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OTOF基因发生突变,会使人类思上遗传性耳聋DFNB9.图a为某个DFNB9的患者家系图,研究人员对患者家系部分个体的OTOF基因进行了测序,特定位置的测定结果如图b所示。不考虑新的突变,回答下列问题:图b个体 测序结果Ⅱ-4 TCG、TCAⅢ-1 TCAⅢ-2 TCG、TCAⅢ-4 TCGⅢ-5 TCG(1)DFNB9的遗传方式为 ,Ⅲ-2的基因型为 (基因用A/a表示),(2)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患DFNB9的概率为 。(3)耳蜗内毛细胞含有突触小泡,在受到声音刺激时,可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实现听觉信号的传递,过程如图c所示,根据上述信息,OTOF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耳聋的原因是 。(4)请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一种治疗DFNB9的思路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2)0(3)基因突变后翻译出的肽链变短,无法被细胞膜上Snares蛋白识别结合,无法促进两膜融合,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无法实现听觉信号的传递(4)基因治疗:将正常的OTOF基因导入患者的耳蜗内毛细胞中,使其能够正常表达Otoferlia蛋白,从而恢复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正常融合以及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进而恢复听觉信号的传递【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遗传系谱图【解析】【解答】(1)从图a DFNB9的患者家系图中可以看到,Ⅰ代表型正常的父母生出患病的儿子Ⅱ-2,表型正常的Ⅱ-3和Ⅱ-4生出患病的Ⅲ-3 ,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b可知,Ⅲ-2表现正常且为杂合子,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的基因型为Aa。(2) 由于Ⅲ-3患病,基因型为aa,其亲本Ⅱ-3和Ⅱ-4都正常,基因型为Aa, Ⅲ-4和Ⅱ-4表现都正常,但图b中二者的测序结果不同,所以Ⅲ-4的基因型为AA,Ⅲ-3的基因型为aa,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为Aa,患DFNB9的概率为0。(3)由于OTOF基因编码的Otoferlia蛋白在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OTOF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耳聋的原因是:当OTOF基因发生突变后翻译出的肽链变短,无法被细胞膜上Snares蛋白识别结合,无法促进两膜融合,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无法实现听觉信号的传递,最终导致先天性耳聋。(4)由于该病是基因突变造成的遗传病,故对此病的治疗可通过基因编辑(或基因治疗)来实现。基因治疗: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突变的OTOF基因修复为正常基因, 将正常的OTOF基因导入患者的耳蜗内毛细胞中,使其能够正常表达Otoferlia蛋白,从而恢复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正常融合以及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进而恢复听觉信号的传递 。信号传递。【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遗传病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患病为伴性。(1)从家系图中可以看到,患者Ⅲ-3的父母Ⅱ-3和Ⅱ-4都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患者Ⅲ-3为男性,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患病,基因型为aa,其亲本Ⅱ-3和Ⅱ-4都正常,基因型为Aa,Ⅲ-2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A或Aa,结合图b可知Ⅱ-4和Ⅲ-2的测序结果,而Ⅱ-4的基因型为Aa,所以Ⅲ-2的基因型也为Aa。(2)Ⅲ-5表现正常,其父母也表现正常,再结合测序结果可知,Ⅲ-4和Ⅱ-4表现都正常,但二者的测序结果不同,而已知Ⅱ-4的基因型为Aa,所以Ⅲ-4的基因型为AA,Ⅲ-3的基因型为aa,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为Aa,患DFNB9的概率为0。(3)根据题意,OTOF基因编码的Otoferlia蛋白在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OTOF基因发生突变后翻译出的肽链变短,无法被细胞膜上Snares蛋白识别结合,无法促进两膜融合,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无法实现听觉信号的传递,最终导致先天性耳聋。(4)一种可能的治疗思路是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将正常的OTOF基因导入患者的耳蜗内毛细胞中,使其能够正常表达Otoferlia蛋白,从而恢复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正常融合以及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进而恢复听觉信号的传递。19.(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频现,作物灌浆期遭受高温胁迫风险加大。为探究外源海藻糖(TRE)是否可以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某研究小组以泛麦5号小麦为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测定了小麦旗叶(位于植株最顶端)光合特性等数据,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实验处理A 喷施适量清水B _____C 喷施等量10mmol·L-1 TRE+灌浆期高温胁迫D 喷施等量15mmol·L-1 TRE+灌浆期高温胁迫E 喷施等量20mmol·L-1 TRE+灌浆期高温胁迫(1)实验中,B组的处理是 ,设置该组的目的是 。(2)研究表明,喷施浓度为 的TRE更有利于缓解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下降的趋势,其原因为 。(3)丙二醛是植物细胞中自由基与膜脂发生过氧化反应的产物之一、结合图c分析,高温胁迫有可能加速了小麦细胞的衰老,其判断依据是 。(4)比较喷施TRE组与A组、B组的产量,若出现 ,则证明喷施TRE有利于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答案】(1)喷施等量清水+灌浆期高温胁迫;与A对照,确定高温胁迫的损伤,与C、D、E组形成对照,证明不同浓度海藻糖的作用效果(2)15mmol·L-1;叶绿素相对值下降最少,光反应速率相对较高,气孔导度下降最少,CO2吸收量相对较高,暗反应速率较高;丙二醛含量增加最少,膜损伤最小(3)B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A组(4)喷施TRE组的产量低于A组,高于B组【知识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细胞衰老的原因探究【解析】【解答】(1)探究外源海藻糖(TRE)是否可以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是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因此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海藻糖,A组为喷施适量清水,为实验的空白对照组,B、C、D、E组为实验组,依据单一变量原则,结合C、D、E组的处理可知,B组处理方式应为喷施等量清水+灌浆期高温胁迫,设置该组的目的是与A对照,确定高温胁迫的损伤,与C、D、E组形成对照,证明不同浓度海藻糖的作用效果。(2)据图可知,与A组相比,D组的叶绿素相对值下降最少,与B组比较,D组的光反应速率相对较高,气孔导度下降最少,CO2吸收量相对较高,暗反应速率较高;丙二醛含量增加最少,膜损伤最小, D组TRE的浓度为15mmol·L-1 ,因此浓度为15mmol·L-1的TRE更有利于缓解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下降的趋势。(3)已知丙二醛是植物细胞中自由基与膜脂发生过氧化反应的产物之一,据图c可知,B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A组,因此可推测高温胁迫有可能加速了小麦细胞的衰老。(4)如喷施TRE有利于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则B组产量应低于A组,但喷施TRE组(C、D、E组)的产量会低于A组,高于B组,因此若出现喷施TRE组的产量低于A组,高于B组,可证明喷施TRE有利于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分析】实验设计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1)单一变量原则: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2)对照原则:应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余因素都相同),以便减小实验误差。(3)平行重复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科学性原则: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研究的材料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实验原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外源海藻糖(TRE)是否可以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海藻糖,A组为喷施适量清水,为实验的空白对照组,表格中C、D、E组添加了不同浓度的海藻糖,为实验组,还缺少灌浆期高温胁迫但不添加海藻糖的对照组,因此B组处理方式应为喷施等量清水+灌浆期高温胁迫,设置该组的目的是与A对照,确定高温胁迫的损伤,与C、D、E组形成对照,证明不同浓度海藻糖的作用效果。(2)与B组相比,D组叶绿素相对值下降最少,光反应速率相对较高,气孔导度下降最少,CO2吸收量相对较高,暗反应速率较高;丙二醛含量增加最少,膜损伤最小,因此D组浓度为15mmol·L-1的TRE更有利于缓解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下降的趋势。(3)已知丙二醛是植物细胞中自由基与膜脂发生过氧化反应的产物之一,据图c可知,B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A组,因此可推测高温胁迫有可能加速了小麦细胞的衰老。(4)如喷施TRE有利于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则B组产量应低于A组,但喷施TRE组(C、D、E组)的产量会低于A组,高于B组,因此若出现喷施TRE组的产量低于A组,高于B组,可证明喷施TRE有利于缓解小麦的高温损伤。20.(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干旱胁迫限制植物生长发育,严重影响作物产量。脱落酸(ABA)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研究人员使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植物叶片表面温度的微小差异,成功筛选出拟南芥突变体doil,并在干旱条件下利用野生型(WT)和doil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a、图b所示。NCED3基因是AB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ACTTN基因是拟南芥的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表达量在不同组织和生长阶段中保持稳定。回答下列问题:(1)ABA会引起植物 ,减少水分散失,进而抵抗干旱胁迫:与此同时,叶片表面蒸发散热减弱,叶片表面温度会 。(2)图b中ACTIN基因表达量作为对照的意义是 (答一点)。(3)综合上述信息分析,突变体doi能否适应干旱的环境? (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4)若要从大量材料中快速初筛得到抗干旱的植株,你的思路是 。【答案】(1)气孔关闭;升高(2)排除实验操作等无关变量对NCED3基因表达量测定的影响(3)不能;突变体中NCED3基因无法正常表达,ABA合成受阻。突变体气孔无法正常关闭,水分散失过多不利于抗干旱(4)干旱环境下,使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并选择植株叶片表面温度较高的【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21.(2024高三上·广州模拟)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变目的基因序列。使用该技术,需要向细胞加入两种组分:向导RNA(用于和目的基因中待编辑的序列相结合)、核酸酶Cas9(用于识别并切割待编辑的序列,造成DNA双链断裂)。断裂后的DNA在细胞中发生修复,这就很容易造成目的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实现基因编辑。大薯D蛋白是大薯体内重要的贮藏蛋白,在人体内表现出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我国科研工作者设计并构建了基因编辑载体(载体关键组分如下图所示),并利用此载体编辑大薯D蛋白基因以开展后续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构建基因编辑载体,需要将U启动子、向导RNA序列、T启动子、Cas9基因分别连接入农杆菌的 ,形成重组DNA分子。上述载体的设计,一定需要利用D蛋白基因序列信息的是 。(2)T启动子选用限制酶BclI切割、载体选用限制酶BglⅡ切割以后,两者能顺利连接,原因最可能是 。(3)采用单酶切后进行连接反应,T启动子容易出现正向连接(图中箭头向右,目的基因正常转录)和反向连接(图中箭头向左,目的基因无法转录)两种情况。选用引物 (填序号)进行扩增可以鉴定出正向连接的情况,原因是 。(4)基因编辑载体成功构建并导入大薯细胞后,在分子水平如何检测D蛋白基因的编辑是否发生?试简要说出检测思路 。【答案】(1)T-DNA;向导RNA(2)两种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相同(3)引物①和引物③(或引物②和引物④);正向连接时使用引物①和引物③进行PCR可获得预期产物,反向连接无法获得扩增产物(或正向连接时使用引物②和引物④进行PCR可获得预期产物,反向连接无法获得扩增产物)(4)首先提取大薯细胞的基因组DNA,然后利用D蛋白基因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D蛋白基因片段,对扩增得到的片段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未编辑的D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如果序列发生了改变,则说明D蛋白基因的编辑已经发生;或者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用标记的D蛋白基因正常序列作为探针,与从大薯细胞中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杂交,如果出现杂交信号减弱或消失等情况,也可以说明D蛋白基因的编辑可能已经发生【知识点】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基因工程综合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生物学试题(学生版).docx 2025届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生物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