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测试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浙江余杭良渚的古城遗址进行考古挖掘,通过考古发现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这些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 )
A.建筑技术的领先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审美观念的发展 D.生产工具的改进
2.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源自“雨生百谷”之意,表示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主要着眼于( )
A.预测天气变化 B.区别季节更替
C.指导农业生产 D.记录植物生长
3.《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4.三国鼎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下列历史事实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②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③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④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马嵬之变”的历史叙述。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陈玄礼惧其(军士)乱……谋于皇太子,请诛(杨)国忠……玄礼等禁军围行宫,尽诛杨氏。 《旧唐书 韦见素传》
陈玄礼杀杨国忠……(上)赐贵妃杨氏死。 《新唐书 玄宗纪》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军士追杀之。 《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四》
A.杨国忠与吐蕃使者谋反
B.贵妃及杨氏族人均为禁军所杀
C.陈玄礼是事件关键人物
D.皇太子对陈玄礼谋议表示支持
6.“大宋皇帝谨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澶渊之盟 B.岳飞抗金
C.杯酒释兵权 D.清军入关
7.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我国一直与世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以下关于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
A.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B.鉴真东渡传播了唐朝先进的文化
C.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D.闭关锁国政策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8.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说:“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材料中的两个“强盗”是( )
A.美、俄 B.德、法 C.英、法 D.英、日
9.“废除了世袭制度、太监制度、包衣制度等。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0.近代报刊杂志的创办和发展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近代时期,我国的知识分子受外国先进思想的影响,开始萌发新思潮。下列报刊杂志中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是( )
A.《时务报》 B.《青年杂志》
C.《解放日报》 D.《骆驼祥子》
11.1926﹣1927年之间,中国革命形势发生极大变化,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进入历史上空前的高潮时期,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与这一革命局面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北洋军阀的覆灭
C.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D.国共合作的建立
12.1932年“一 二八”事变后,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率先拍摄《共赴国难》,讲述普通市民投身抗日的故事。此后,广东大观影片公司等纷纷推出《抵抗》《肉搏》等影片,取代了此前盛行的武侠爱情题材。这一电影题材转向主要反映了( )
A.市民娱乐需求趋向现实主义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华南电影资本追求市场热点
D.民族危机激化推动救亡宣传
13.Deepseek成为2025年的年度热点软件,某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用Deepseek即时创作了一首诗歌:“刘邓雄师胆气豪,决然跃进战旗飘。千山难阻驱倭志,万水岂拦逐蒋潮。”这首诗描述的是( )
A.重庆谈判 B.孟良崮战役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4.歌声是时代的记忆。下面这首歌曲唱响的时代主旋律是( )
A.一五计划,工业腾飞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土地改革,翻身做主 D.三大改造,社会变革
15.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邓小平南方谈话
16.藏蒙史诗《格萨(斯)尔》是世界上存世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整理出版不同民族文字版本的《格萨(斯)尔》及相关研究文集。2006年,国务院将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体现出我国政府( )
A.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保护
B.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C.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
D.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17.观察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意大利自治城市的毛纺织业生产流程(部分)
A.租地农场的兴起 B.手工业行会的发展
C.工厂制度的形成 D.生产的资本主义化
18.马铃薯(土豆)原产于美洲。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煮食,亦可蒸食。”我国出现这一记载的历史背景是( )
A.遣唐使来华 B.封建庄园的没落
C.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D.新航路的开辟
19.“(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保障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还根据法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确定了一切法国公民所享有的法律权利。”材料所述法典( )
A.最先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成为其他国家民法蓝本
D.是第一个人权宣言
20.1919年1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所谓“和平会议”上,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列强,对中国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这充分表明巴黎和会( )
A.维稳的宗旨 B.深远的影响
C.分赃的性质 D.制衡的原则
2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在某次会议中谈道:“虹有很多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混合成一条灿烂夺目的彩练……我们各国的不同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采取行动的。”下列行动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德国突袭波兰 B.《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C.珍珠港事件爆发 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22.1944年6月,斯大林在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发去的贺电中说:“这次行动计划之周密、规模之宏大和行动之巧妙,在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类似的先例。”该军事行动( )
A.打破了日本灭亡中国的迷梦
B.标志着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C.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使德国陷入两个战场夹击中
23.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主导的部分禁止核实验条约,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并于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由此可知,当时( )
A.戴高乐反对欧洲一体化
B.法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欧洲联合进程受到阻碍
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24.英语每年都会增加一些新词汇,如近些年增加了“The Belt and Road”(一带一路)、“Multilateral Free Trade System”(多边自由贸易体制)、“Global Supply Chain”(全球供应链)等一些词汇。材料中这些新词汇反映出( )
A.英国的世界地位不断提高
B.世界文化观念渐趋统一
C.英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1)材料一图A中路线的开通得益于 出使西域,该路线开通后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图B中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 ,加强了同各地的联系; 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加强了洲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分)
材料二:明朝在永乐年间,正处于“倍于往时”的盛世局面。据《明史 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的兴盛……在东南亚等地曾经设立了商馆。郑和不仅在航海方面显示出过人的才华,而且还在外交、军事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郑和船队不仅是传递和平信息的使者,还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播的任务。郑和所率领的船队,通过商贸交流、无偿赠予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和艺术,促进了马六甲地区科学文化技术的兴盛。
——摘编自金开诚主编《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2)依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积极影响。(2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1分)
26.中国近现代史不仅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前赴后继的探索史。我们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失败后,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各种政治力量轮番尝试,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无不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材料二:井冈山斗争始于革命低潮时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摘编自韩延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
材料三: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们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的相关史实事件。分析它们“以失败告终”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的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探索这一革命道路的过程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2分)
(3)材料三中“走自己的道路”指的是党最终找到了一条什么道路?在探索这一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什么理论?(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1分)
27.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英国革命(1640﹣1688年)这场反抗王权的战斗更具有典型性,事实上也更加成功一些了,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首先是《A》(1689年),规定非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今后不允许任何天主教徒成为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得和罗马天主教徒结婚。
——摘编自马克症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
材料三: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人权宣言》
(1)写出材料一中A所指代的文献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英国革命”后逐渐确立起哪一政治制度实现“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独立宣言》体现了北美民众的哪些诉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独立宣言》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权宣言》的历史进步性。(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1分)
28.改革与一个国家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编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如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项目 具体措施
金融业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
农业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以工代赈 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亚历山大二世“给农民自由”的相关历史事件,并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这样做的主观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年至1925年苏俄(苏联)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1分)
参考答案
1-10 BCABC ADCCB
11-20 BDCBD ADDCC
21-24 BDDD
25.(1)张骞;市舶司;驿站;拜占庭。
(2)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郑和胆识、才能过人。积极影响: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认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领域广泛;交通建设是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基础;我国始终坚持和平交往,注重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
26.(1)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原因:洋务运动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是改变封建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终失败。
(2)具体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3)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邓小平理论。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等。
27.(1)《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2)诉求:平等、自由、民主。历史地位: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局限性:没有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3)历史进步性: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具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的意义;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4)共同点: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8.(1)事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目的:巩固政权(或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2)变化:迅速增长。
原因: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3)特点:使用法律手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的危害。
(4)原因:关注民生;符合国情,实事求是。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