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高考二轮提升练:生物的进化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1.达尔文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生物进化理论。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许多支持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新证据。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赫氏近鸟龙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 比较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可为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提供证据C. 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都彼此相似,支持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D. 人和其他动物DNA的碱基序列或某种蛋白质的比较,属于细胞水平上的证据2.许多动物在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大量繁殖,形成一个如下图所示的瓶颈模式,图中●为抗药性个体,瓶颈部分表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进化的方向B. 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C. 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时,害虫抗药性基因频率下降,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D. 使用杀虫剂后,害虫抗药性基因频率反而增加,是因为抗药的害虫个体繁殖能力增强了3.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了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用进废退B. 黑色基因频率增加的原因是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基因发生了突变C. 黑色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长期进化形成的新物种D. 桦尺蛾体色变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结果4.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 表彰他对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方面的贡献。帕博从一块四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头中测序了一段线粒体DNA, 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的DNA比较表明,尼安德特人是遗传上与众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而非分子生物学证据B. 帕博运用了比较解剖学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得出的结论C. 尼安德特人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 地球上现存的丰富多样的物种是由共同祖先经长期进化形成的5.苇草主要生长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高山盛夏牧场,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不同种群的苇草对铜的耐受性不同,有耐受性基因的个体在无铜污染地区生长很缓慢。调查废弃铜矿区及附近苇草种群对铜的耐受性,结果如图所示(其中箭头指示的是盛行风的风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距离矿区160 m的苇草种群对铜的耐受性基因主要来自基因突变B. 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100 m的苇草之间存在地理隔离C. 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苇草耐受性基因频率高于非矿区D. 非矿区苇草耐受性的基因频率与风力和风向无关6.协同进化可能会促使物种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可能会引发歧化选择,进而推动物种内和物种间的进化。歧化选择是指物种在同一环境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利表型,而中间型为不利选择类型,过程如图。下列实例中属于歧化选择的是( )注:横坐标是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A. 20世纪中叶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黑色个体多,浅色个体少B. 某海岛上残翅和极长翅果蝇数量少,正常翅果蝇数量多C. 某海岛上长喙雀和短喙雀数量多,正常喙雀数量少D. 越冬时常态型的马铃薯叶甲虫容易存活,较大和较小的个体容易死亡7.下列关于进化理论叙述正确的是()①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③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④“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较多的物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⑤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⑥有性生殖的出现加速了生物进化的进程A. ①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⑤⑥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⑥8.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A. 瓢虫种群的黑色(B)、红色(b)两种体色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如果该种群中BB个体占16%,Bb个体占20%,则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74%B. 只有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但隔离一定能形成新物种,因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9.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上,生物学家发现两种地雀种群(A和B)因历史上火山活动被分隔在东西两侧。A种群以硬壳果实为主食,B种群以昆虫为食。随环境湿度下降,硬壳果实比例增加,A种群喙厚度逐渐增厚;B种群中喙较薄的个体更易捕捉昆虫,但喙过薄会降低幼鸟破壳成功率。近年一次台风摧毁了隔离屏障,两种群重新接触并发生杂交。研究者发现:杂交后代喙厚度呈连续分布,但生存率显著低于纯种后代。以下推论最合理的是( )A. 喙厚度的进化是由环境直接诱导形成的B. 自然选择对A、B种群喙厚度的作用方向始终一致C. 杂交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导致适应性衰退D. 喙厚度受多基因调控,并在不同环境中面临权衡选择10.桦尺蛾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环境对桦尺蛾体色的影响,在大量消耗燃煤的工业污染区和非工业污染区,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进行两次捕获统计,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桦尺蛾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 位于两个不同区域的桦尺蛾的浅体色基因频率相近C. 结果支持桦尺蛾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逃避天敌D. 结果说明地理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重要原因11.科研人员提取到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施用LjrsocinE也不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B.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C. 生物的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 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12.雄性长颈鹿之间经常甩动脖子和头部击打对手的薄弱部位进行打斗,下图为动物行为学家对不同年龄的雌雄长颈鹿头颈部重量比较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上述结果支持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B. 雄性长颈鹿间的斗争导致长颈形成说明长颈鹿内部存在协同进化C. 强壮的头颈在雄性中占有的优势可能使其更容易在争夺配偶时获胜D. 由此得出的“求偶竞争是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之一”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13.在某动物种群中,V基因在甲种群和乙种群中的基因型个体数如下表。通过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是( )基因型 甲种群(个) 乙种群(个)VaVb 200 0VaVa 50 120VbVc 100 200VcVc 150 50VaVc 100 80A. 甲种群的基因库小于乙种群B. 基因Va在甲种群中的频率约为33%C. 若甲、乙两种群经长期地理隔离,表中基因型数量不会发生变化D. 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小14.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 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基因库相同C. 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 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15.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万特·佩博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如图为现代人类演化的部分路线,研究发现欧洲血统的现代人类中大约有1%至4%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非洲人不具有上述1%至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说明他们没有共同的祖先B. 4万年前迁入欧洲的晚期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可能经历了激烈的生存斗争C. 基因测序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 线粒体基因能发生重组的特点有利于确定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6.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一个大熊猫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等.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说明,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2)突变、______和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环节.3)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______.A.0≤N≤100% B.0<N≤50% C.0≤N<50% D..N>50%4)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 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由a变为b、c、d体现了______.5)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_____.17.(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科学家推测动物可能会根据不同条件,对食物和生存风险二者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栖息地,为此科研人员对黄石公园北部加拿大马鹿的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1)在黄石公园北部生活的所有加拿大马鹿称为_____,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加拿大马鹿属于_____。(2)在黄石公园内,加拿大马鹿的天敌主要有两种——狼和美洲狮。狼主要栖息于树木很少或没有树木覆盖的地方,通常在白天捕食;美洲狮栖息在森林地带,通常在夜间进行捕食,如图1。①加拿大马鹿在一昼夜内对栖息地的选择策略为_____,体现其对生存环境的_____。②据图2可知,加拿大马鹿最倾向于选择在_____(填“低等开阔地”、“中等开阔地”、“开阔地”)环境中生存。(3)为明确加拿大马鹿种群密度和栖息地选择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为期40年的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据图3可知,随种群密度的增大,加拿大马鹿对栖息地选择策略的变化为_____。(4)解释低种群密度或高种群密度时加拿大马鹿生存选择策略有利于种群繁衍的原因。_____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18.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一所示,请回答:(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增加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杀虫剂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______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突变。请阐述你从图二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______。(答出两点即可)(3)用电离辐射促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原因是______,所以需要右边处理较长时间后才能达到目的。(4)在对螺旋蛆蝇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都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理由是______。1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南京段正加快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长江最美岸线,“一江清水、两岸葱绿”的美丽生态画卷正渐次展开。请回答下列问题:(1)长江风光带中的某湿地公园,是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在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描述未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白鹭等候鸟来此越冬,影响白鹭种群密度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填种群数量特征)。研究发现该湿地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古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___________。(2)若该湿地公园存在如图1所示的部分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2:1调整为1:1,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_倍(保留小数点后两位)。(3)图2是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⑥表示的是_________。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在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中进行传递。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C表示的是___________,控制C的使用,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4)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生态足迹值越___________,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__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答案和解析1.【答案】D 【解析】A、赫氏近鸟龙化石的身体骨架与恐龙非常接近,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有力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B、比较解剖学上对比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可为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提供证据,这是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B正确;C、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属于胚胎学证据,能够说明人与其他脊椎动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这是胚胎学上的证据,C正确;D、人和其他动物DNA的碱基序列或某种蛋白质的比较,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证据,D错误。 故选D。2.【答案】C 【解析】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在如图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说明该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形成新物种,B错误;C.变异的有利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在冬天敏感性个体适应力强于抗药性个体。因此越冬后存活下来的个体中敏感性个体增多,导致下一代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升高,C正确;D.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由于农药的选择作用,增加了抗药性基因的频率,而不是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D错误。故选C。3.【答案】D 【解析】A、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A错误;B、黑色基因频率增加的原因是长时间的环境污染,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改变,B错误;C、黑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是同一物种,C错误;D、桦尺蛾体色变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结果,D正确。4.【答案】B 【解析】A.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而非分子生物学证据,A正确;B.帕博运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得出的结论,B错误;C.尼安德特人是遗传上与众不同的物种,则尼安德特人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D.地球上现存的丰富多样的物种是由共同祖先经长期进化形成的,D正确。5.【答案】C 【解析】A.苇草依赖风力传粉,距离矿区160m的苇草种群对铜耐受性基因主要来自随盛行风而来的花粉,A错误;B.由于苇草依赖风力传粉,所以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100m的苇草不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有耐受性基因的个体在无铜污染地区生长很缓慢,说明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苇草耐受基因频率高于非矿区,C正确;D.苇草依赖风力传粉,所以非矿区苇草耐受性基因频率与风力和风向有关,D错误。6.【答案】C 【解析】解:A、歧化选择过程中,环境压力使处于中间常态的个体不容易存活,而处于两端表型的个体容易存活。曼彻斯特地区工业污染使树干变黑,桦尺蛾浅色个体少,黑色个体多,属于处于一端的个体容易存活,另一端的个体不容易存活,不属于歧化选择,A错误;B、某海岛上残翅和极长翅果蝇数量多,正常翅果蝇数量少,但果蝇的残翅和极长翅并非在同一环境中同时具有明显优势的两种有利表型,不属于歧化选择,B错误;C、某海岛上长喙雀和短喙雀数量多,正常喙雀数量少,为两端的个体易存活,中间个体不容易存活,属于歧化选择,C正确;D、越冬时常态型的马铃薯叶甲虫容易存活,较大和较小的个体容易死亡,说明常态型是有利表型,只有一种有利表型,不属于歧化选择,D错误。故选:C。7.【答案】A 【解析】①拉马克的进化理论强调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①正确;②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只有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②错误;③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③正确;④“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较多的物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④正确;⑤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⑤正确;⑥有性生殖变异性更大,为生物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加速了生物进化的进程,⑥正确。综上,A正确,BCD错误。8.【答案】A 【解析】A.瓢虫种群的黑色(B)、红色(b)两种体色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如果该种群中BB个体占16%,Bb个体占20%,则bb占64%,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bb的频率+Bb的频率=,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不是达尔文在自然选择说中提出的,C错误;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隔离,但隔离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D错误。故选A。9.【答案】D 【解析】A、生物的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而不是直接诱导形成喙厚度的进化。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选择了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A错误;B、A种群以硬壳果实为主食,随环境湿度下降,硬壳果实比例增加,A种群喙厚度逐渐增厚;B种群以昆虫为食,喙较薄的个体更易捕捉昆虫,但喙过薄会降低幼鸟破壳成功率。可见自然选择对 A种群是使喙厚度增厚更有利,对B种群是使喙厚度维持在一定范围(不过薄)才有利,作用方向不一致,B错误;C、杂交可能增加遗传多样性,但杂交后代生存率低是因基因组合不适应环境(如喙厚度中间型在两种环境中均不占优),而非多样性减少,C错误;D、杂交后代喙厚度呈连续分布,连续分布的性状通常受多基因调控。并且A、B种群在不同环境下,喙厚度有不同的适应情况,说明喙厚度在不同环境中面临权衡选择,D正确。故选:D。10.【答案】C 【解析】A、桦尺蛾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依题表数据可知,非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蛾的浅体色基因频率大于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蛾的浅体色基因频率,B错误;C、实验结果支持“桦尺蛾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逃避”,C正确;D、依题文分析,实验结果不能说明“地理隔离是产生生殖隔离的重要原因”,D错误。故选C。11.【答案】B 【解析】A.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不一定灭绝,A正确;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不进行有性生殖,所以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没有基因重组与染色体畸变,B错误;C.生物的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正确。 故选B。12.【答案】C 【解析】A、从图示信息可知,对不同年龄的雌雄长颈鹿头颈部重量进行比较,雌鹿达到一定年龄后,头颈部的重量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与雌性不同,雄性头颈部的重量随着年龄始终在增长,这可能是雄性长颈鹿之间经常用头颈进行打斗的缘故。因此这也仅支持用进废退的理论,由于没有对亲子代的头颈部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故不能得出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结论。A错误。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长颈鹿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C、雄性头颈部的重量随着年龄始终在增长,说明强壮的头颈在雄性中肯定具有某种优势,头颈强壮的雄性可能更容易在争夺配偶时获胜,C正确。D、头颈强壮的雄性在争夺配偶时容易获胜,这说明长颈鹿的长颈性状在种内斗争中被选择,长颈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更多,长颈作为有利变异被逐代积累,具有长颈的个体也就越来越多,这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吻合的,D错误。故选C。13.【答案】B 【解析】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种群,A项错误;B、基因Va在甲种群中的频率为(200+50×2+100)/(200×2+50×2+100×2+150×2+100×2)×100%≈33%,B项正确;C、若甲、乙两种群经长期地理隔离,两种群进化的方向不同,表中基因型数量会发生变化,C项错误;D、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D项错误。故选B。14.【答案】C 【解析】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频率将发生改变,但基因突变频率不一定因此增加,A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导致其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进而引起基因库出现差异,B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C正确;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15.【答案】B 【解析】A、欧洲血统的现代人类和非洲人都是由直立人演化而来的,说明他们有共同的祖先,A错误;B、4万年前迁入欧洲的晚期智人与生活于40~3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时间上存在交集,由于生存空间的限制,可能经历了激烈的生存斗争,B正确;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C错误;D、通过对线粒体DNA测序,可以为研究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一定证据,线粒体基因能发生重组不利于确定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D错误。故选B。16.【答案】(1)生物进化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基因频率(2)选择 隔离(3)B(4)变异是不定向的(5)d17.【答案】22.【答案】(1) 种群 消费者(2) 白天主要选择在森林地带栖息,夜间主要选择在树木较少或没有树木覆盖的地方 适应 中等开阔地(3)低密度时倾向于选择安全,高密度时转为更倾向于选择食物(4)低密度时,加拿大马鹿种内斗争程度低,生存斗争主要是减少被捕食的概率,所以倾向于安全,有利于保存个体,繁衍更多后代;(高密度时,加拿大马鹿中内斗争加剧,生存斗争主要是选择获取更多食物,利于更多个体生存,更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18.【答案】(1)抗药性基因突变;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基因突变可产生复等位基因(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4)没有;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19.【答案】(1) 潜在 迁入率、迁出率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2)0.78(3) 分解作用 ②⑤ A 化石燃料(4) 大 多 第7页,共1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