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曲阜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等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2.下图是“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此图反映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是
A.多元一体
B.分布于沿河或者沿海地区
C.兼收并蓄
D.集中于交通条件便利地区
3.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4.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5.据统计,中世纪欧洲城市有一半以上为领主建立,即使那些非领主建立的城市,也都建立在领主土地上,同样属于领主。一些大城市往往不止一个领主,规模较小的市镇,教俗领主也占据三分之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城市发展偏离正轨
B.领主阻碍城市自治
C.城市领主地位平等
D.领主影响城市发展
6.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7.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中古时期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并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的桥梁
B.阿拉伯文化推动文艺复兴运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与东方国家
8.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至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反映了
A.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
D.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9.在整理教材时,某学生做了如下笔记(下表),由此得出的主旨是
单元标题 单元概要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发展与联系
三、走向整体的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人类文明联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战争是人类文明联系的必要手段
C.地理环境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经济因素决定了整体世界的发展
10.对下面地图信息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确立
B.新航路开辟后相互交融的全球贸易
C.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主要流入地
D.海上丝绸之路是最主要的贸易线路
11.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12.该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13.1493年,西、葡两国因在殖民争夺中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线”随之产生,并于1506和1529年两度微有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
A.罗马教廷的权威削弱
B.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C.西葡的殖民霸权衰落
D.英荷对商品市场需求迫切
14.14-17世纪,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写成了《神曲》,路德用德文翻译了《圣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格兰最后一部用拉丁语出版的主要著作……拉丁语在欧洲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上述现象
A.完善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B.瓦解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D.英荷对商品市场需求迫切
15.加尔文在宣扬世俗成功的同时,坚持基督徒的禁欲主义生活。他要求信徒在取得财富时,不要用于挥霍和无度享乐,而是要用财富去实现财富的增殖。据此可知,加尔文教
A.适应了资本扩张需要
B.彰显了人文精神本质
C.增强了教会经济实力
D.颠覆了天主教价值观
16.伏尔泰说:“像牛顿先生这样十个世纪里只涌现一个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伟大的……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字宙的人。”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倡导平等反对君主立宪
B.反对专制提倡理性
C.推翻生物起源的神创论
D.开创近代实验科学
17.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04年的《论印度》一书中批评了任何不公正的、侵犯人身和财产的行为,并且指明了每个人都拥有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自卫和惩罚违反自然法行为的自然权利。这一思想
A.发展了近代民族国家的理念
B.标志近代外交制度确立
C.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求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18.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
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
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
19.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20.下面的示意图从总体上看,主要揭示了
A.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升植园君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1.19世纪50年代末,美国每年出口到欧洲的棉花为 380万包左右,来自于美国的棉花占英国棉花消费量的 77%,占法国棉花消费量的 90%,德意志关税同盟棉花消费量的60%,以及俄国棉花消费量的92%。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欧美贸易中美国占据主导
B.美国急需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欧洲各国已完成工业革命
D.棉花产销占美国经济主导地位
22.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23.下图所示为美国在某一历史时期对不同地区的外交政策。据此分析这一时期可能是
A.1850-1870年 B.1890-1910年 C.1930-1950年 D.1960-1980年
24.综合如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时间: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国家:英法西葡荷俄日美 地点:圣多明各 巴西利亚 马尼拉 孟加拉 巴达维亚 开罗 开普敦 佛得角 索马里
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
25.1871年4月15日,公社颁布法令,把“凡尔赛议会议员”和反动政府的“一切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都由国家管制”,以备国家“非常的支出”,并成立一个委员会“以监督由国家管制的财务的接收工作”;4月16日,公社通过法令,工人工厂协作社接管上百家逃亡企业主的企业。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
A.获得各阶层广泛支持
B.得到科学理论指导
C.探索国家治理新途径
D.进行分配方式改革
26.19世纪晚期,印度国大党领袖班纳吉要求“在印度实行代议制责任制政府”;中国维新派开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埃及祖国党也提出了实行宪政的主张。这反映出该时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A.救亡图存与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
B.以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
C.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形成了联合斗争的新局面
27.某课题组对近代世界历史进程进行研究,下如图主要用于说明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必然性
B.工业革命首起英国的原因
C.英国如何成为日不落帝国
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由来
28.图片背后蕴含其所处时代的特征。下列图片能反映的时代共性是
A.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B.资本主义的建立与对外扩张
C.资本主义的血腥与残酷掠夺
D.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急剧衰落
29.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 1700 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资本主义的建立与对外扩张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30.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4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论证。(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9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的骨干亨利·科尔向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材料亲王提议在伦敦举行一次使“每一个国家的贡献都能最大可能地呈现”的展览,并很快获得国内许多企业家的支持。随后,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向世界各国发出世博会参展邀请,获得欧美国家的积极回应,各大国踊跃送来展品。议会经过讨论后,通过了将博览会设在伦敦海德公园的议案,并希望通过展品来展现“文明、正直、努力、负责任和受人尊敬”的英国人形象。1851年5月,伦敦世博会正式开幕,近14000家国内外参展商提供了超过10万件的展品。展厅中,蒸汽驱动着造币机、纺纱机等各种机器,让参观者惊诧于机械化的神奇魔力。缝纫机、洗衣机和熨烫机,则集中体现了中产阶级关注家庭舒适的物质需求。在此次博览会之后,有商人称,“这是工业真正的、活生生的大百科全书”。而贸易保护主义者不得不承认,贸易限制已经行不通。社会学者则认为,“体力苏动者如今在社会上获得了认可和尊重”。
——摘编自傅新球《伦敦世博会:缘起、组织及影响》等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博览会的历史背景。(6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举办博览会的积极作用。(6分)
33.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 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或者材料二的观点。(12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D C B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D A B D A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C C A B A A B
二、非选择题
31.(1)特征: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6分)
(2)观点: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2分)
论证:中世纪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城市大量出现;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大学产生,教育和文化发展;庄园经济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崩溃,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任意三点6分)总之,中世纪后期,欧洲开始产生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的因素,所以它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2分)
32.(1)历史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实力雄厚;英国君主立宪制完善,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国际关系相对缓和。(任意三点6分)
(2)积极作用:展示了工业发展的成就;扩大了产品影响力,开拓了商品市场;进一步密切了各地交流与联系;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形象;加速了自由贸易的进程;使工人阶级的劳动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任意三点6分)
33.示例一
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2分)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8分)因此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2分)
示例二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2分)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8分)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