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校际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雕龙碑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及玉器在图案和装饰技法等方面具有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的特征。下图是该遗址(圆圈所在位置)与同时期其他主要文化的空间关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华夏民族共同体基本形成 B.文明之间存在跨区域交流
C.雕龙碑遗址处于文化中心 D.已初步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2.有宋一代,以往“投笔从戎”的现象基本消失。名将狄青虽功勋卓著,但因文官集团弹劾其“武臣掌国机密,非国之福”,最终被贬黜至地方。南宋张俊、韩世忠虽战功显赫,仍需向秦桧等文臣妥协以保权位。这反映出宋代
A.祟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B.士人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
C.强干弱枝的执政思路 D.理学深刻地影响为官之道
3.明清时期,“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岭南产香,号称“香国”,当地“人多以种香为业”。福建泉州的气候适宜甘蔗的生长,“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说明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C.商品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D.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市场
4.《大清报律》颁行于1906年,其核心内容包含严格限制“诋毁宫廷”“妄议朝政”的言论等。1912年,临时政府废止了《大清报律》,并在之后进一步巩固了新闻自由原则。此后,民间报刊大多敢于批评时政,如《天铎报》多次公开质疑袁世凯政策。这反映出当时
A.报刊开始成为新的大众媒介 B.制度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C.民众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5.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特别强调了开展全国性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全局性意义。同年5月,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将“组织群众劳动,深入开展劳动竞赛”视为“工会组织搞好生产的基本方法”。此时“全国性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开展意在
A.改变工农大众的政治地位 B.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发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
6.下图是1978~2012年中国进出口货物总额增长示意图。这反映了中国
A.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B.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
C.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D.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7.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携手打造安全共同体。2024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联合国安理会辩论中提出六项主张,包括维护主权平等、促进共同安全、提升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等。这些外交举动
A.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化发展 B.反映中国主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为开创新型外交指明前进方向 D.表明中国注重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
8.11-13世纪,在阿拉伯占领的西班牙和西西里等地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二次翻译”运动,许多从公元8世纪开始由阿拉伯人翻译过的古希腊、印度、波斯等地的科学文化著作,在这一时期重新被翻译为拉丁语和欧洲各国语言,“反哺了西方文明”。材料说明阿拉伯
A.促进了民众的文化认同 B.缺乏对自身文化的创新
C.是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 D.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9.下表是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几位国王在位期间采取的措施(部分)。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国王 措施
亨利七世 设立“星室法庭”,审判反叛贵族,解散贵族私兵并摧毁其城堡
亨利八世 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领袖,切断与罗马教廷联系;没收教会财产并解散修道院
伊丽莎白一世 镇压天主教徒与清教徒极端势力;颁布《庄园法令》等法令规范土地管理,限制贵族权利
A.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建立
C.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D.教会统治的根基彻底瓦解
10.16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市场上蔗糖零售价整体呈下降趋势,从药品、香料转变为甜味剂,进入人们的日常饮食;17世纪以后,欧洲市场上香料价格下降至16世纪的1/5,从贵族专属变为中产阶级消费品。这主要得益于
A.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 B.世界市场的拓展
C.欧洲农业技术的进步 D.健康观念的更新
11.牛顿力学体系通过数学公式将自然现象统一为可量化的规律,证明宇宙运行无需神学干预。伏尔泰将牛顿方法推广至社会领域,主张“用实验取代教条”。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霍尔巴赫,机械唯物主义的拉美特利等也都深受牛顿的影响。材料表明
A.科学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B.牛顿力学体系得到了普遍认同
C.理性化思维方式开始形成 D.牛顿力学开启了对神学的冲击
12.1806年,拿破仑击败奥地利后强制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建立莱茵联邦。莱茵联邦的16个邦国在法国主导下,彻底废除贵族免税权、长子继承制和农奴制,并允许农民通过赎买获得土地所有权。拿破仑的这些举措
A.稳定了欧洲的社会秩序 B.旨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C.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D.受到欧洲民众广泛支持
13.1898年,德国已有9所工科大学,占全德大学生总数的15%。这些学校注重应用研究,与工业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到1900年,仅普鲁士就有1070所工业补习学校,覆盖冶金、纺织、机械等行业。这体现了当时
A.德国工业化水平增长速度最快 B.全球工业生产中心实现转移
C.生产经验与技术革新紧密结合 D.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14.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第二天,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发布了选举公告,规定公社委员代表名额对外公开,由选民分区直接投票选出。公社委员需向市民汇报工作,解答各种质询,听取市民意见。这些举措说明巴黎公社
A.探索了无产阶级民主政权的形式 B.成功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目标
C.充分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推动全世界无产阶级开始走向联合
15.《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了领土肢解与军事阉割,但英国担忧法国独大而暗中扶植德国;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虽限制日本海军规模,但英美却在太平洋基地建设上对日妥协。材料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复兴 B.瓦解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C.有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D.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16.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情局秘密支持波洛克等抽象派画家在全球巡展,将抽象艺术塑造为“自由创造”的象征。1959年莫斯科美国国家展览会上,波洛克作品与苏联写实主义绘画形成鲜明对比。中情局的这一举动意在
A.正面宣传中情局的成果 B.通过文化进行冷战意识的渗透
C.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发展 D.改善美国实施霸权政策的形象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2世纪初开始,这些意大利城市国家就精心设计出一种特殊的政府模式-城市公社,其意识形态与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人一脉相承-“自由与公正”。掌握城市公社领导权的贵族既是战士、商人,也是学者。他们精通法律,同时还主宰着欧洲和地中海的经济。意大利人确实曾执欧洲经济之牛耳:他们生产和出口布料以及精美的金属制品,从事东西方中介贸易。同时,从12世纪开始,初等教育在意大利迅速普及。大学教育也逐渐发展,如博洛尼亚大学就是当时研习罗马法的中心,也是公证人的培养中心。出于对文学的爱好,许多公证人利用拉丁语进行翻译、文学创作、哲学思辨和阐发政治观念,成为意大利前人文主义文化的重要代表。此外,意大利商人和传教士从13世纪起就开始游历亚洲,这在酝酿文艺复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弗朗索瓦·梅南作,傅亮译《文艺复兴的序幕:12-14世纪意大利城市的教育与文化》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两位思想家著作目录的摘录
著作1目录 著作2目录
第一章 第一卷
第一节 法治概论 第二章论原始社会
第二章 第六章论社会公约
第九节 法与防御 第二卷
第十一节 确立政治自由之法与政体 第一章论主权是不可转让的
第十二节 确立政治自由之法与公民 第二章 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章 第三章 论公共意志会否犯错
第十九节 法与培育民族普遍精神、道 第四章论主权权力的界限
德习俗之原则 第八章 论人民
第五章 第三卷
第二十六节 法与调整对象 第十八章 防止政府篡权的方法
第二十九章 第四卷
第一节 立法精神 第一章 论公共意志是不可摧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表格中的政治主张,并举例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对上述政治主张的实践情况。(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选择的基本上是一种遥控的治理方法”,从而使得英属北美殖民地在政治上的自治性较强,对英国的政治依附性甚是微弱。这在北美自主性成长和自由民主观念的深入及强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在此过程中,“美利坚人积累了相当充足的“自治'经验”。此外,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和市场,英国对北美的经济政策不全是限制性措施,也有鼓励的方面。如1660年的“航海法”就为北美造船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到18世纪,以造船业、冶金业和纺织业为代表的北美经济势头勇猛,自足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寻求更大发展空间以适应其经济的“扩张性”,铲除阻挡其发展的一切束缚成为了必须。加之七年战争后,英国财政压力加大,试图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如限制西进、增加驻军、征税等,这就进一步刺激了反英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杨平平《试论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 15至18世纪末,亚非拉的反殖斗争是自发地以惩治、驱逐殖民者为目的,大多在部落酋长、封建王公的领导或支持下进行的,其规模都较小,缺乏严密的组织,斗争方式和手段也较为原始。这些斗争彼此间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持,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高潮。除了极少数取得胜利外,一般都失败了。到19世纪20年代末,西属拉美殖民地绝大多数地区获得独立。19世纪中期以后,以亚洲为中心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兴起,不论规模、组织,还是斗争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19世纪末,在空前深重的危机面前,东方国家兴起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标志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跨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新时期。改良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使部分资产阶级人士走上革命的道路。20世纪初,在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东方各国人民觉醒起来,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摘编自薛源官《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分期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20世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诸帝国间的平衡被德意志帝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及其地缘政治的不安全性所打破。欧洲诸帝国间关系的变化将德国置于俄国与其新的法国盟友之间。德国人意识到其他帝国拥有他们只能忌妒的优势:譬如不列颠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军。刺耳的“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在某些地区大肆宣扬,其坚决主张奥匈帝国中的操德语的人口以及德意志帝国中的同种人群的联合,1914年夏,德意志与奥匈两国约定在战时彼此支援。因为无法获得大量的储备,策划者们认识到,新的战争务必是短暂而惨烈的,要在短期内歼灭敌人。
-摘编自(美)简·伯班克等《世界帝国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军事需要增多,帝国主义对非洲不得不放松某些限制。1944年,非洲地区煤的总开采量约比1938年增加50%,1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发电量同时期增加37%。为了适应北非、西欧及亚洲某些地区作战的需要,非洲各地进行了港口修建和扩建,开辟了新的航空干线,物资运输网络强化。这期间,谷物减产300万吨,畜牧业倒退,直到1950年以后才逐步达到战前水平。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同时,非洲社会阶级结构和力量配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大战末期和大战结束之初,非洲工人数量比战前增加50%左右。同时,帝国主义为了培养与自己“合作”的非洲人,大战期间,扩充了原有的高等院校,新建十几所大学,成立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院,增添了一些职工培训中心。还有些非洲人到欧美各国去受教育。
-摘编自刘晓燕《浅论二战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从德国的角度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非洲社会的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史在1500年以后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世界变得更大、更具全球性,交流和互动在全球得到加强。与此同时,特别是在1800年以后,地区之间在经济增长和繁荣方面的差异不断增加。一个更为一体化的世界并非一个更为平等的世界。新的增长点-欧洲和西方-居于领先地位,出现“西方崛起”。世界的其他部分似乎落后于其后,出现“大分流”。为什么大分流发生于19世纪?世界的部分地方是如何得以逃出农业社会的内在经济增长极限的?为什么如此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没能采纳这种增长模式?
-摘编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校际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B 2.A 3.C 4.B 5.D 6.B 7.A 8.D 9.C 10.B
11.A12.C 13.D 14.A 15.D 16.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14分)(1)条件:城市公社的政治制度,继承了古罗马“自由与公正”的理念;商品经济繁荣,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初等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公证人群体的贡献;意大利商人和传教士推动了跨文化交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2)主张:法治;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实践:英国: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后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美国: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美国:1787年,颁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制原则、共和制原则等;法国: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提出了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法国: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撰民法典的蓝本。(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18.(14分)(1)背景:北美殖民地的自治传统(或积累了丰富的自治经验);自由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英国早期经济政策促进了北美经济的繁荣;北美经济扩张的需求;英国的控制政策进一步刺激了北美殖民地的反英运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2)趋势:从下层自发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从孤立的斗争到国际化、相互影响;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再到无产阶级革命;从单一(旧式的)方式到多样(现代化)方式;从拉美为中心到以亚洲为中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原因:西方侵略加剧亚非拉民族危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地4分)
19.(12分)(1)原因:德国的强大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平衡;德国寻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或重新瓜分世界);德国与俄国、法国之间的矛盾;“泛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非洲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导致非洲农业的衰落;促进了非洲无产阶级的壮大与觉醒,为战后独立运动积蓄力量;推动非洲知识分子群体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20.(12分)论题:两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大分流”的根本动力。(2分)
论述:19世纪的“大分流”本质上是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分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通过贸易及殖民扩张积累资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重构社会运行规则,并最终在工业革命中突破农业经济极限,重塑世界格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用煤炭取代水力与人力,推动工厂集中生产,用铁路网与汽船打破地理阻隔,以机械化生产突破农业社会限制,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推动了欧洲国家实力的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代-20世纪初)呈现多中心爆发态势,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德国与美国主导电力、内燃机、石化与化学工业等产业,流水线生产的发明和应用实现了规模化制造,进一步增强了欧美国家的经济实力。为了获取更多的工业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欧美国家积极构建全球贸易网络,并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殖民扩张与领土瓜分,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受制于内部结构缺陷与外部殖民压迫,被迫陷入依附性经济。(8分)
综上所述,两次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全球权力重构的过程。西方通过技术垄断、制度创新与殖民扩张,将非西方地区纳入依附性经济链条,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