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下)中期学习能力摸底高二历史试题(命题人: 审题人:)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 2.试题总分100分 3.试卷页数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韩非认为孔子、墨子都传承尧舜之道,但各有取舍。而《淮南子》则指出:“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据此可知A.墨家思想完全继承了儒家思想 B.墨家学说冲击了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完全背离了儒家思想 D.墨家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2.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放灯、观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民众都积极参与。隋炀帝在描述长安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诗中说:“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由此可见A.商业发展突破坊市制度 B.外来文化融入社会生活C.政府不再管控商业活动 D.长安享乐之风日益盛行3.图1是唐代墓葬中出土的波斯、阿拉伯、东罗马金银币图,它反映唐代图1A.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朝贡贸易非常发达 D.中外经济贸易繁荣4.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草市大量涌现。这反映出当时A.集市专业化色彩较浓厚 B.工商市镇经济日益繁荣C.江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5.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A.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 B.结合了政府和社会力量C.缘于自然灾害频发的推动 D.受到儒家礼乐思想影响6.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给西方人介绍中国时说:“中国人中也有德高望重之士著书立说,但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而是根据《四书》中的名言发挥申述。此书尤受儒者重视,日夜手不释卷。该书体积并不很大,较西塞罗的《书信集》还小,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利玛窦意在A.感叹中国饱学之士众多 B.阐述中国古代学术的特点C.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 D.倡导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7.图2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来佐证图2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8.“丝绸之路”因丝绸贸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A.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 B.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迁C.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 D.可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9.轨距指铁路两股钢轨顶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是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之一。表1呈现的是晚清时期部分重要铁路的相关信息。轨距不一是因为修筑年份 线路 铁路轨距(米)1898~1903 东清铁路(满洲里一绥芬河) 1.5241898~1903 南满枝路(哈尔滨一大连) 1.5241899~1904 胶济铁路(青岛-济南) 1.4351904~1910 滇越铁路(昆明一河口) 1.000表1A.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B.铁矿石的南北分布不同C.南北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D.铁路建设资金丰歉不等10.20世纪20年代人们概括天津交通变迁的影响时说:“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说明A.交通网络使城乡联系日益密切 B.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布局变化C.交通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D.工业化进程影响交通现代化11.表2是以近代华工为题材的部分文学作品表。该表说明国别 作家 作品 出版时间 特点英国 康拉德 《台风》 1903年 都选取近代华工在 拉丁美洲的活动作 为写作主题美国 克里斯蒂娜·加西亚 《猎猴》 2003年古巴 玛尔塔·罗哈斯 《黄色行李》 2009年表2A.欧美文学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B.近代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C.近现代中外文学交流日益增多 D.拉丁美洲是华工主要流散方向12.图3是1882年美国刊印的题为《唯一被隔绝的》漫画。画中一名华人被阻挡在美国城门之外,门上写着“通往自由的金色之门”。该华人的行李上贴着“勤劳”“秩序”“和平”“节制”等标签。该漫画图3A.意在称颂中国人的优良品质 B.否定了华工为美国作出的贡献C.嘲讽了美国价值观的虚伪性 D.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盛行13.图4、图5分别为埃及最高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由打磨整齐的巨石堆砌而成,高度近140米,建于公元前26世纪)和美洲最高的金字塔(提卡尔神庙金字塔,由石灰岩堆砌而成,高度约70米,建于公元8世纪)。这充分说明图4 图5A.区域文明发展兼具共性和个性 B.世界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金字塔建筑都承担祭祀的功能 D.古埃及科技水平高于古代美洲14.从公元前两千纪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在整个欧亚大陆出现了一种以南俄草原为中心,向海岸线辐射的民族大迁徙运动,正是这种民族大迁徙,使得各区域文明之间的关系趋于空前的活跃和密切。这表明印欧人的迁徙A.解决了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C.改变了亚欧大陆的人口布局 D.传播了印欧民族先进的文化15.希罗多德虽然在《历史》中还有不少神定论和宿命论的思想,但他已经认识到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神,是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修昔底德也认为历史上的成败兴衰是由人事决定的。这体现出古希腊A.理性著史的精神 B.个人主义的泛滥C.民主政治的进步 D.希腊史学的发展16.表3为古代越南部分王朝的一些做法。这反映出当时越南(1) 在李朝(1009~1225年),李圣宗和李仁宗相继创建文庙和国子监,用以祭祀孔子并作为皇太子和文职官员学习儒学的场所(2) 在陈朝(1225~1400年),陈顺宗建立路、府、州、县地方官学制度,还出现了一些退隐儒士为传播儒学而创办的私学机构表3A.儒学是社会教化的主要途径 B.文化教育成就的创新发展C.官方教育得到社会广泛重视 D.文化教育资源的下移趋势17.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创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图6为贸易路线示意图。该图说明图6A.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太平洋 B.帆船贸易使美洲大为受益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西班牙主导亚洲对外贸易18.1650-1750年,在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中,欧洲由18.3%上升到19.2%,非洲则由18.3%降到13.1%,美洲也由2.4%降为1.6%。这些变化体现了A.高产作物的交流加强 B.黑奴贸易的不断泛滥C.欧美国家的移民进程 D.西方殖民活动的结果19.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主要体现了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20.18世纪,公共卫生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医学界也有一些学者从理论上阐述公民健康与国家富强的关系。德国著名卫生学家弗兰克(1745-1821)就提出政府在保护和增进公民健康的问题上负有道德责任。该现象的出现缘于A.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D.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21.图7为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世界图7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③各国城市化均衡发展 ④贫困问题得到解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2.进入20世纪以后,拉美国家出口型经济特征仍然非常明显。表4是1913年前后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的出口商品集中率一览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国家 第一产品 百分比 第二产品 百分比 总计(%)玻利维亚 锡 72.3 银 4.3 76.6巴西 咖啡 62.3 橡胶 15.9 78.2智利 硝酸盐 71.3 铜 7.0 78.3古巴 蔗糖 72.0 烟草 19.5 91.5海地 咖啡 64.0 可可 6.8 70.8巴拿马 香蕉 65.0 椰子 7.0 72.0表4A.各国经济发展多样性 B.摆脱了欧美国家的控制C.各国经济极具脆弱性 D.工农业发展的进程加快23.图8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这表明二战后图8A.国际贸易不平衡格局发生逆转 B.世界各国贸易的壁垒已经消除C.关贸总协定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D.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贸易发展24.有学者指出,近几年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该现象表明欧洲A.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凸显 B.地区冲突影响和平与发展C.难民问题威胁世界和平 D.传统治理模式遭受新挑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隋唐时期,中国的医药学获得长足发展,唐初,政府下令天下郡县将各地所产药材按实物绘描成图,并制定统一的收录删节标准,举全国之力历时两年完成药典《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此书完成后颁行全国,作为医学用药通用标准,并被列为唐中央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太医署的教科书。日本、朝鲜也以此书为医药学教育教材。唐太医署除设太医令等行政、教学管理人员外,下设医科、针科、按摩科等科,医科之下又分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理疗科等临床治疗学科,教师根据不同水平分为博士、助教、医师、医工等。太医署在学制和晋升考核方面有严格规定,课程设置和分科教学制度也比较严谨。地方也多办有医学校,“掌州境巡疗”,”医药博士以百药救民疾病”。另外,唐朝医者敢于当皇帝面揭穿长生不老的骗局,对因服食丹药中毒引发病症甚至死亡的现象予以批判。-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西医之间不断发生论争。1929年,有人向政府提出废止中医的提案、引起中医从业者和部分民众的反对,国民政府相关部门虽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意图,但仍坚持歧视中医的作法,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以改变民国以来中西医对立和歧视中医的局面。1954年,党中央“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纠正对待中医的武断态度和宗派主义情绪,巩固地建立中西医之间相互尊重和团结的关系,使我国固有的医药知识得到发展,并提高到现代科学的水平。”-摘编自郑谦、庞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医药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团结中西医”方针实施的意义。(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7世纪80年代,路易十四下令在全国遴选“饱学之士”,由法国科学院精心挑选出来的6位耶稣会士被授予“国王的数学家”的头衔,派往中国。这些兼有学者和传教士双重身份的法国人来到中国的时候,正值因东西方文化隔阂和宗教上的歧义而产生的“礼仪之争”愈演愈烈之时。在法国,耶稣会士铺天盖地关于中国的报道和研究,使得与中国有关的图书如雨后春笋。不仅中国的《诗经》《易经》《礼记》《书经》和《赵氏孤儿》等经典被翻译成法文,还有《中国通史》《大唐史纲》《中国兵法考》《中国音乐古今记》《乾隆帝御制盛京赋之法释》和《孔子传》等著述出版。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风土人情文化、瓷器建筑丝绸等都在他们的研究出版之列。······而在中国,西方文化“仅吹皱了一池死水”,其影响始终没有越出宫廷、高级官僚、上层知识阶层以及少数天主教徒的范畴。虽然康熙和乾隆两皇帝对西方科学持欢迎态度,身体力行积极学习,但他们仅接触了器物层面上的西方近代科学。-许平《盛世之间的对视-两个世界的遭遇》材料二总结既往历史,人类文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文明传播,分别是文字的传播、宗教的传播、科学的传播。······科学在向东方传播中,就中国人近代而言,在接受西方科技文明的过程中伴随着屈辱和痛苦。······先前的自傲已经转化为自卑,对西方科学文明从蔑视转化为崇拜,这两种心理并行就产生了民族虚无主义。我们虽然也能看到一些五四时期的人士对东西方文明之区分的理性分析,其中不乏深刻精辟者,但五四时期引导社会风气的往往是偏激情绪,如谩骂中国文字,侮辱中国玄学,诋毁中医,成为舆论主流。-蔡禹僧《从文明交流史看天人合一论与逻辑主义的关系》(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至18世纪中法两国对待对方文化的不同之处,简析其不同影响。(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明在近代中国境遇的变化及其作用。(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阿拉伯数字源于印度,起源时间相当于中国汉代,之后流传于印度周边国家,唐时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部分地区。阿拉伯数字包括东、西两种形式,亚洲用东式,非洲、欧洲用西式。“至北宋则西式字渐传于欧罗巴洲诸国,于是名阿拉伯数目字也。历世微加变体,于今犹未废坠,故市井及数学中咸重之,其法与中华算术字码同类。”-据《中西闻见录》-1957年陕西西安出土的元代安西王府铁板幻方及上面的阿拉伯东式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阿拉伯数字的流传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下)中期学习能力摸底高二历史答案一、选择题(48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D B D A A B B D A B B C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A B A D C D C B A C C D二、非选择题(52分)25(20分)(1)特点:政府主导;机构完善;制度严谨;行政管理与医学教育并重;影响广泛;不畏权贵,坚持科学精神。(8分)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繁荣;社会思想开放;中外交流频繁。(4分)(2)意义:改变了中西医对立和歧视中医的局面;纠正了对中医的不合理的态度,巩固了中西医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显著提升了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弘扬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分)26.(20分)(1)不同:法国统治者对了解中国文化比较重视,积极主动,领域比较广,对各阶层均有影响。中国比较被动,局限于器物方面,仅对上层社会有一定影响。(6分)不同影响:促进了法国启蒙思想发展,有利于向资本主义过渡;在中国没有重大影响,中国社会各方面均无明显改变。(6分)(2)变化:态度上崇拜西方;了解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了解学习西方的阶层更广。(4分)作用: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解放了思想;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27.(12分)示例:(1)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传入阿拉伯后被不断改造,东式字经阿拉伯传到亚洲各地,西式字则传入非洲和欧洲。一方面是阿拉伯人在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科学文化;另一方面则是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促进了亚洲各文明之间、乃至亚非欧文明之间的交流。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2)东式字在古代中国没有广泛流传,西式字在近代由欧洲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利于阿拉伯数字广泛流传;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工商业逐渐发展,西学东渐的推动。阿拉伯西式字在中国的流传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3)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文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