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届高三联考调研试卷历史试题2025.0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 7000 年的新乐遗址是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代表之一。在新乐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石斧(右图)和农作物加工工具磨盘等,还有堆积较厚的炭化谷物。据此可知,当时的新乐人A.生活方式向定居过渡B.发展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C.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D.出现了手工业的专业化分工2.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 39 年)秋,刘秀采取“度田”的措施,“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刘秀“度田”的做法A.确保了东汉政权长期稳定 B.遏制了豪强大族势力发展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了基层政府行政效率3.魏晋时期的宗庙祭祀主要承续两汉礼制,在围绕“孝”和“礼”、“私”和“公”问题上,曹操和晋元帝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前者从“公”的角度主张遵从“礼”,后者从“私”的视角寻求“孝”。二者的主张体现出A.宗庙祭祀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B.统治者重视伦理教化功能C.佛道思想影响宗庙祭祀活动 D.皇帝决策推动礼制的发展4.明太祖洪武年间,选进士于翰林院之下观政,称庶吉士。下表是明朝庶吉士人数按籍贯分南北统计的简表。据此可知明代洪武 永乐 宣德 嘉靖 万历 崇祯南卷合计 7 231 25 104 150 63全国总数 8 284 33 190 265 116A.朝廷力图平衡南北士子利益 B.科举制度继续发展C.南方学子入仕意愿明显减弱 D.北方士人思想僵化5.雍正二年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记述:社旗县山陕会馆的卖货行户由原来的数家增至二十余家,各家戥秤大小不一。于是合行商贾会同集头等齐集关帝庙公议,规定 “秤足十六两,戥依天平为则”,并约定公议之后,不得私自改换戥秤,如不遵者,举秤禀官究治。这说明会馆A.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的机构 B.主要功能是调解商业纠纷C.具备规范商业秩序的重要作用 D.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6.面对外商的竞争,洋务派认为“以本国人揽本国货,取信利,利便实甚”,轮船招商局规定“招租时,不准夹杂洋商”,而后达成“各省商民无不欢附中国轮运”的效果。1877年,轮船招商局实现对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并购,竞争力提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A.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管理机制的弊端已被革除C.运营资本依赖清政府投资 D.具有一定的民族责任意识7.下表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大事记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1868 年,黄遵宪在《杂感·大块凿混沌》中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主张“言文合一”。●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2 卷 5 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使用白话文写作。●1920 年,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教学。A.改良派是白话文运动的主力 B.时代发展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社会革命应从改革教育入手 D.新文化运动有深刻历史渊源8.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军服务团主动与活跃在香港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开展情报合作。1943 年,在国民党破坏下,“英团”突然单方面宣布与游击队停止联络,但游击队依旧给予其工作上诸多便利。这一举措表明中国共产党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打退了国民党反共高潮C.开始主动争取国际援助 D.积极捍卫反法西斯同盟9.下图是 1953 年上海国棉一厂发出的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的宣传报,该宣传报A.体现了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作用B.反映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C.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大改善D.激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热情10.下图所示为 1978~2008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情况。图中变化反映出该时期中国A.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增强企业活力的目标实现C.开放型的经济模式正逐渐形成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优越性11.公元 743 年,日本天皇颁布《垦田永年私财法》,规定民间自己开垦的土地所有权归开垦者所有。豪族、官僚、寺院凭借权势,役使奴婢和失地公民,大肆开荒垦地;同时霸占农民的垦田,进而兼并公民的口分田,不断扩大封建地产,甚至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该法律的深远影响是A.促进日本商品经济发展 B.造成日本封建社会日趋衰落C.加速了大化改新的进程 D.推动庄园和武士集团的形成12.1790 年代,法国科学院主张“向地球本身寻找长度基准”,以通过巴黎天文台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为基准长度单位“米”,逐渐改变了此前盛行的以国王等人的肢体长度作为长度单位的做法。这表明A.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冲击 B.法国最终确立共和制度C.科学进步引发了大革命 D.理性精神渗透社会生活13.西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共计产生了 18 个共和国。在此后的 150 年中,这些国家共草拟了约 190 部宪法,其中大部分是 1850 年之前颁布并生效的。由此可知,这些国家A.重新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B.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C.不同阶级轮流掌控政权 D.法制现代化建设步入快车道14.右图为 1931 年 7 月 22 日英国人创作的漫画《泄露真相的口袋》。该漫画意在揭示A.法国对德国经济困境的漠视B.凡尔赛体系面临着严重危机C.当时各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D.经济危机下德国经济的衰败15.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下面是 1960~1990 年苏联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这可用来研究,该时期苏联A.经济改革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B.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C.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的程度 D.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构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模式。《唐律疏议》规定:皇帝临时颁布的敕令,若没有经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条文,司法官员不得在审判中援引。司法行政官员必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才能履职。唐代对刑事案件的受理,必须经过三次审问,在投诉人诉辞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正式进行审理。在民事审判活动中,出现了司法人员根据善良风俗原则作出判决的案例。在地方审判衙门中,设立了录事参军、主簿等官职,负责对各类司法文书的内容进行审查。《唐律疏议》还单独设立了司法官员因错判所承担罪责的计算方法,即“官司出入人罪”条。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材料二 12 世纪早期,英国的巡回审判制度正式形成。亨利一世任命了多位“全英格兰的法官”。这些法官不局限于某一两个郡,而是面向整个王国审理案件。他明确表示:如果纠纷发生在我的贵族的附庸之间,则应由他们共同的领主的法庭审理。12 世纪后期,巡回审判次数明显增多……每次巡回审判时,郡内其他法庭要暂停,所有的郡内显要都要参加巡回审判,并接受巡回法官的监督。亨利二世列出了详细的权利清单,规定了哪些诉讼归国王法庭审理,哪些诉讼归郡法庭或领主法庭审理。他力图限制教会法庭的司法权,导致了与大主教贝克特长期的斗争。——摘编自陈太宝《中世纪英国巡回审判制度对国王司法权威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完善审判制度的措施。(5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巡回审判制度的特点。(5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唐代与英国中世纪审判制度影响的异同。(6分)17.(13 分)近代中国,人们对国民身体素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洋务运动时期,士大夫将西洋兵式体操引入新式军队和各种洋务学堂。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后,清政府在军队和军事学堂大力推广西式兵操,但是最终只停留在“队列、队形变换”等形式上。1895 年,严复发表《原强》,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把“力”放在首位,向世人揭示增强国民体质是“保种”的关键。新文化运动后,知识分子转向以近代医学、生理学、解剖学为基础的体育,研究其对人体机能的作用,并希望用体育培养人们独立的判断力和思想。1917 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为此他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摘编自吴文峰《中国体育文化近代变迁的重新审视》等结合材料,以“体育文化与近代中国”为题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8.(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一整套要求,内容包括各国放弃在华势力范围,撤销驻华军队巡警,取消领事裁判权,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归还租借地和租界,中国拥有关税自主权等。除此之外,中国还在此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废除 1915 年中日协定条约,并说明该约完全是日本以恐吓与威逼方式所签订,“论其性质,应视为一种单方面之条约”,亦即无效条约。——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二 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进入各大城市后,各地军管会按照中央方针,不承认原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求一切在华外国人必须遵守解放区人民政府颁布的各项法令。新中国成立后,不允许外国人继续在中国兴办报纸和杂志,停止了与中国无外交关系的外国通讯社和外国记者的活动。对于外国人经办的或接受外国津贴的文化、教育、卫生、救济等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允许它们在遵守中国政府法令的条件下继续存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得不加快对外国在华企事业的处理,并采取断然措施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要求的原因。(5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解放战争后期到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外交完成的重要任务及其历史意义。(8 分)19.(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认为,“价格革命”无疑与美洲金银输入欧洲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而只是加剧了欧洲通货膨胀的严重性。有必要将西欧“价格革命”的原因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考察。15、16 世纪,西欧庄园制和农奴制逐渐瓦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当时的圈地运动盛行,养羊业侵占大量农田,粮食种植规模缩减,导致粮价上涨。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还促进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商业不再被认为是贱业。16 世纪西欧各国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人为扩大国内货币储备,推动了物价上涨。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1450 到 1750 年,英格兰总价格指数从 100 上涨到 600,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气候不佳导致的粮食歉收有关。另外,欧洲各国 14、15 世纪都经历瘟疫与战争劫难,人口增长停滞或下降。从 15 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各国人口呈现不断增长趋势,食品短缺现象也随之愈发严重。毋庸置疑,“价格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摘编自郭进萍《16 世纪西欧“价格革命”的动因析解》(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价格革命”的表现及原因。(7 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价格革命”对西欧的影响。(6 分)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01-05 ACBAC 06-10 DBDAC 11-15 DDBBA二、非选择题:16.(16 分)(1)措施:依法审判;司法官员需通过法律考试;规范刑事案件受理程序;结合社会风俗进民事审判;设立审查司法文书的官职;对司法官员进行责任追究。(任答 5 点,5 分)(2)特点:审判范围广(面向全国);受制于封君封臣制;地位逐步提升;分工明确;与教会法庭存在突。(5 分)(3)异:前者利于司法公平公正;对皇权有所制约;彰显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特点。(2分)后者突出法官地位;削弱教会和地方权力,加强王权;助推英美法系形成。(2 分)同: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巩固统治;对后世司法制度产生深远影响。(2 分)17.(13 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不断传入,人们对国民身体素质的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体育形式的引入和推广上,更深刻地反映了民族自强意识的觉醒。(3 分)洋务运动时期,士大夫阶层开始引入西洋兵式体操,试图通过军事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然而,这一时期的体育实践主要停留在形式层面,未能深入触及国民体质的根本改善。尽管如此,这一尝试标志着中国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的体育文化,为后续的体育改革奠定了基础。1895 年,严复在《原强》中明确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将“力”置于首位,强调增强国民体质是“保种”的关键。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体育与民族存亡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了社会对体育价值的重新认识。严复的思想为后来的体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促使更多人关注国民体质的提升。新文化运动后,知识分子开始以近代医学、生理学、解剖学为基础研究体育,探索其对人体机能的作用。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体育的科学性,还赋予了体育培养独立判断力和思想的功能。体育不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成为塑造现代公民的重要途径。1917 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明确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是值得忧虑的现象。他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观点,强调体育在提升民族精神和体质方面的双重作用。毛泽东的论述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文化的普及和深化,使其成为民族自强的重要工具。(材料信息 1 分,评价 2 分,任写三个方面,9 分)综上所述,体育文化逐渐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体育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1 分)18.(13 分)(1)原因:西方列强通过侵略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分);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一战提升中国国际地位(1 分);政府对国际法的认识与理解的加深(1 分);受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1 分);民族意识的觉醒,民众要求废约的呼声高涨(1 分)。(2)任务: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否认并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3 分)意义:使中国逐步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为新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开辟了道路。(5 分)19.(13 分)(1)表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2 分)(写通货膨胀 1 分)原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美洲金银大量涌入;商品经济发展;圈地运动盛行,粮食种植规模缩减;重商主义政策实行;气候不佳导致粮食歉收;人口增长造成食品短缺。(任答 5 点,5 分)(2)影响:加速西欧社会分化;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加速封建制度解体;推动欧洲社会转型。(6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