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阅读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池水的表面。池水表面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_______的水波冲刷下_______。在躲避风雨之时,(  )。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_______ 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汹涌不息
漂浮不定
因为
困惑不解
B.川流不息
摇摆不定
所以
手足无措
C.汹涌不息
摇摆不定
因为
困惑不解
D.川流不息
漂浮不定
所以
手足无措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我想弄清楚在周围鲤鱼们的眼中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发生的一切
B.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
C.我想弄清楚在周围鲤鱼们的眼中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D.我想弄清楚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在鲤鱼们的眼中呈现周围发生的一切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曹禺,原名万家宝,生于天津。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B.元杂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文学发展的高峰,其中《窦娥冤》和《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左传》和《公羊传》《穀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D.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
【答案】1.C
2.B
3.C
【知识点】文学常识;近义词辨析;文化常识;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
(2)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街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学常识积累掌握能力。考查内容一般包括官职、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科举、姓名、宗法等,常考官职以及科举。要多注意平时的积累,另外联系上下文。
1.第一空,“汹涌不息”,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的水波长久不止。“川1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很多,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此处形容的对象是〞水波”,应该用成语“汹涌不息”。
第二空,“漂浮不定”,指人飘泊不定。“摇摆不定”,来回摇荡、摆动不停。心意犹豫不决,来回变化。此处形容“水中的睡莲”来回摇荡、摆动不停,所以应该用成语“摇摆不定”。
第三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表原因,所以应该用词语“因为”。
第四空,“困惑不解”,表示不懂不明白,很迷惑的意思。“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好。喻慌乱问没有主意,不知该怎样应付。此处语境是指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很迷惑,所以应该用成语“困惑不解”。
故答案为:C。
2.结合下文“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国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
解"可知,下文讲的是“周国发生的一切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的”。再根据后文的“它们”,应该对应前文的“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所以“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应该在最后,与下文相照应。
故答案为:B。
3.C“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错,《左传》是我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阅读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
周萍由饭厅上,见有人,即想退回。
周朴园(看周萍)不要走,萍儿!(视侍萍,侍萍知周萍为其子,眼泪汪汪地望着他)
周萍是,爸爸。
周朴园(指身侧)萍儿,你站在这儿。(向大海)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
周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立刻要还手,但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
周萍打他。
鲁大海(向周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侍萍哭喊着护大海)
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把他拉下去!
鲁大海(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一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4.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的相片,又望侍萍)”:括号内句意是:你是照片上的侍萍吗?你不是死了吗?充分表现周朴园与萍相认时的惊讶与恐惧,虚伪与自私、狡诈的心情。
B.“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意思是:你没有死,还找到我家;这将对我的名誉、地位构成严重的威胁。充分表现了周朴园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
C.“我是你的一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语意转折。
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句中语言的转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侍萍内心痛苦与克制复杂情感。
5.鲁侍萍不止一次说到命运,“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以下对侍萍的“命运”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侍萍不能解释自己三十年来为什么受那么多苦,不得不自认是“不公平的命”所使然,所以她才大声疾呼,奋力反击。
B.鲁侍萍在苦难中挣扎,悲叹自己的“命苦”,她相信命运,但也表现出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与不平。
C.鲁侍萍相信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只能用哀叹来表达对凄苦不幸命运的无可奈何。
D.三十年的苦和恨,使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侍萍觉醒了,她所说的“命”,从根本上看,是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与抗争。
6.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段戏使周鲁两家三十年前旧恨的冲突实质明朗化了。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丑恶灵魂。
B.侍萍的突然出现,使周朴园马上意识到,这将危及到他的名誉地位,因而他一下子得冷酷无情起来。
C.周朴园思念的是年轻貌美的侍萍,眼前的侍萍使他很失望。这段戏表现了他复杂的心情和性格。
D.文中侍萍母子相见场面,生动地表现鲁侍萍眼看思念、想见一面的儿子周萍与兄弟相争,却无法说出真相,痛苦失望,悲愤无助复杂心情。
【答案】4.A
5.B
6.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戏剧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在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仔细阅读和选项相关的语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正确答案。
4.A. “虛伪与自私、狡诈的心情” 错,塑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主要是局朴园无法把眼前的鲁妈和当年的侍萍联系起米,他心中有惊讶、不敢相信,同时待萍的到来又会威胁到他的名誉和地位,他心中有恐惧,但是这句话体现不出虛伪与自私、狡诈。
故答案为:A。
5.A.“所以她才大声疾呼,奋力反击”错,这只是侍萍对命运不公的悲叹,她认识不到造成她悲剧的根源,自然也谈到不奋力反击;
C.“只能用哀叹来表达对凄苦不幸命运的无可奈何” 错,侍萍来弱中有刚强,并不是只知道逆来顺受,她对命运的不满中也表現出对黑暗社会和不公半命运的抗争。
D.“侍萍觉配了〞 错,“不公平〞体现了鲁侍萍对黑略现实的愤怒痛斥,但说她 “觉醒了〞 则属于过度解读。
故答案为:B。
6.C.“眼前的待萍使他很失望〞错。眼前的侍萍什么样周朴园并不关心,周朴园对鲁侍萍忽然变得粗暴的态度,并非由于 “眼前的鲁侍萍使他很失望〞,而是鲁待萍的出现使他感觉到自己的名誉和社会地位受到了威胁。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阅读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
樊哙曰:“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
(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7.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情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平
当:对等,比得上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奸细
8.下列字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良曰:“长于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不如因善遇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9.下面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是 ______
A.左尹:官名,多以亲贵任之,掌管军事。
B.山东:地名,今山东省,古泛指六国之地。
C.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10.以下各组句之中,全都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组是 ______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选文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12.下面语段中划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项王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B.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C.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D.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7.D
8.C
9.B
10.D
11.B
12.B
13.①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②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③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啊。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言句式;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虛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虛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3)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手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人物形象,再判断选择。
(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判断选择。(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佳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7)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参考译文】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该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能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
樊哙说:“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羽没有话回答。
7. D.句意:没有封侯的赏赐,却听信小人的谗言。细:小人。细说:小人谗言。
故答案为:D。
8.A.前句,副词,于是,就。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后句,副词,竟然。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B.前句,介词,比。句意:张良说,比我年纪大。后句,介词,在。句意: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C.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前句句意: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背叛恩德。后句句意:臣年轻强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D.前句,介词,趁机。句意: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对待他。后句,介词,依靠、借助、凭借。句意: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故答案为:C.
9. B"古泛指六国之地“说法错误,应该是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故答案为:B。
10. ②表现的是张良的谋略,排除AC。
③是张良与项伯交往的缘由,排除B。
④是刘邦的话。
故答案为:D。
11. B."表现了他处变不惊”说法不当,文章中有〞沛公大惊”一语,“随机应变”才是。
故答案为:B。
12. 句意: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而据有天下。“至令八岁矣”是“吾起兵”的时间,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C。“七十余”是“战”的定语,定中时间不能断开,排除D.〝霸州有”是动词,共同作“天 下"的谓语,动作发生联系紧密,不能断开。
故答案为:B。
13.①为”,替;“兄”,名词作状语,用侍奉兄长的礼节;“事”,对待。译文: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②“厌”,通“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呢(也可以译为"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译文: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③”,同"斑”,头发花白;“负”,背着;“戴”,顶着;“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道路负戴’,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啊。
14.(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问“志”,从“①    ”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率直;从冉有的回答“②    ,以俟君子”可以看出其谦虚的特点;而曾皙则以“③    ,风乎舞雩,④    ”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故孔子“为国以礼,⑤    ”的理由来“哂”子路。
【答案】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浴乎沂;咏而归;其言不让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注意对句子的理解和易错字: 率尔礼沂咏
【点评】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宇,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宇的出现。
(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阅读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踞、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连涟。
15.【滚绣球】是    名,选文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16.选文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明显,请作简析。
【答案】15.曲牌;对偶;对比(借代)
16.希望——困惑——控诉——怨叹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戏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本题同时考查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了9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所以首先必须弄清这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用法、表达效果作用,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2)本题考查作品人物内心情感变化过程的分析梳理能力。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三入手”:一是从情节入手,二是从细节入手,三是从环境描写入手。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①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③充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
15.本题作答首先注意【滚绣球】是曲牌名。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
“盗跖”代指坏人;“颜渊”代指好人。是借代修辞。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既是对偶又是对比。“伪善的”对“造恶的”,“受贫穷更命短”对“享富贵又寿延”;坏人得志,好人受欺,两句话形成鲜明对比。
故答案为:曲牌 对偶 对比(借代)
16.本题考查鉴赏人物情感变化过程的能力。首先注意“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是说现实有其固有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秩序之中,按理说应该有天理可讲,此句表达了窦娥心中原来存有的希望;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是对天地的质问,也表达了内心的困惑: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何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是对现实不公的强烈控诉: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与应有的公理形成鲜明对比。“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句指责,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接下来,悲愤之极的窦娥,便直接指责和痛斥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权的“天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末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致极后的转折,是悲愤到底的怨叹。
故答案为: 希望——困惑——控诉——怨叹
(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是文化的沉淀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 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五年,这一“千年道场”未曾开放,故此一直无缘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氲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候朝宗那类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百年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历代乡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等先贤的画像前,我遥想他们当年在时务斋里孜孜讲求时政时的耀人风采,默念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湘人诗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儿女。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我的同乡蔡锷将军,在上一世纪初年的军阀豪强中显然属儒雅文弱一类,但在护国讨袁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与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铸就。漫步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奁深韬付,留寄松阴(指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吉田松阴)后辈看”。民间曾用一句俗语概括自晚清以来的中国各地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那些地方的人其实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说明大家认同一点: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
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尽管多年来我未踏足家乡,尽管我们这几代湘人可能愧对先贤。
17.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道场(chǎng)
氤氲(yùn)
骨髓(suǐ)
B.哺(fǔ)
育颈(jǐng)
血模(mó)糊
C.腐(fǔ)
儒琅(láng)
函锦奁(lián)
D.雨露(lù)
滋润( rèn)
了(liǎo)断
18.从文中看,江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19.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
20.第⑤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1.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7.C
18.①江南文化:清雅脱俗,富于闲情逸致;②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于担当天下事(或以天下为己任)
19.作者个人与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所代表的江南文化很隔膜,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反衬(或对比)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点,它让作者找到了文化归属。
20.排比,引用。突出湖湘文化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的特色,增强气势,增加可信度,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
21.①人总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②作为湘人,尽管多年来作者未踏足家乡,但湖湘文化始终影响着、规范着作者的立身行事。如: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成了知书达礼、重义轻利等文化品格。又如:游牧文化塑造了剽悍的草原民族性格,清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刚的诗人。 ③独特的地域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生长于斯的人的性格和精神。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是对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考查。 这类题没有捷径,学生需要平时多加积累,对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释义多加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明确题干信息,其次回归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概括,最后充分理解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内容作用的能力。学生先在文中找到对应的相关内容,结合前后文从内容和手法上展开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的能力。学生先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各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对文本内容展开分析。
(5)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17.A.“氤氲”的“氲”应读yun(一声);B.“哺育”的“哺”应读bu(三声);D“滋润“的“润”应读run(四声)。
故答案为:C。
18. ①结合“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可知,江南文化:清雅脱俗,富于闲情逸致;②结合"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可知,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于担当天下事(或以天下为己任)。
19.结合"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可知,作者个人与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所代表的江南文化很隔膜,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结合“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可知,反村(或对比) 湖湘文化
经世致用的特点,它让作者找到了文化归属。
20.结合“漫步 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是谭嗣同那句……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可知,排比,结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州我自横刀向
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奁深韬付,留寄松阴(指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吉田松阴)后辈看”可知,引用;突出湖湘文化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的特色,增强气势,增加可信度,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
21. ①结合“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可知,人总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②结合“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氲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可知,作为湘人,尽管多年来作者未踏足家乡,但湖湘文化始终影响着、规范着作者的立身行事。如: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成了知书达礼、重义轻利等文化品格。叉如:游牧文化塑造了剽悍的草原民族性格,清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刚的诗人。
③结合"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
点兩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可知,独特的地域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生长于斯的人的性格和精神。
22.(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 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谢绝邀请的一段话,请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从委婉、得体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
【答案】林黛玉简短的回话中包含了三层意思: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黛玉的回话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了主人(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黛玉这段话中的“原不应辞”只是”恐领了赐去不恭”等句可见黛玉在拒绝邢夫人的邀请时十分委婉一-不是外甥女不在此处用饭,实是还要去拜见二舅舅,唯恐失了礼仪,这是很委婉的拒绝;而“爱惜赐饭州望舅母容谅”等句则是通过种种敬语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异日再领°等句表达了请求对方原谅的歉意,一言一语均是十分得体大方。
故答案为:林黛玉简短的回话中包含了三层意思: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黛玉的回话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了主人(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明确文段内容,将其划分层次。然后将每个层次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关键词。
23.(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阅读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好像和世上最美的善谈者接触,他会引领你走进另一个国度,或另外一个时代;你可向他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还可和他讨论你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道你所欲道,想你所欲想,你也许会觉得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字迹工整,标点规范,卷面整洁。③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 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读书可明理,可怡情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明理,让浮躁的心胸得到荡涤。
读书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五光十色的新天地,开启我们蒙昧的心智,开阔我们狭隘的视野,增长我们浅薄的见识。
读史蒂芬 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更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我们可否想到读书可以让我们透射出一股睿智通透的理性之光,引导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读罗曼 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
读海伦 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秀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同学们,“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读书可明理,可怡情,让我们与书交朋友吧!让读书之花,盛开于四季校园。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一句话构成,这句话运用比喻,表达了阅读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的感受:像是与善谈者接触,被引领到另一个国度或时代,你可以与他畅所欲言,感受到阅读对成长的助益。可见,材料的主题是对阅读的看法和感受,换而言之,就是阅读的作用。好的书籍,如同一位睿智的老者,可以用内蕴丰富的知识,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长我们的见识,消除我们的疑惑;可以用通透深刻的哲理,减少我们浮躁,陶冶我们的情操,锤炼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修养;可以用岁月静好的美丽,放松我们的心情,缓解我们的压力,激发我们的斗志,提升我们的希望;可以用积极向上的能量,塑造我们的三观,驱除心灵的阴霾,改变我们的格局,开阔我们的心胸.….总之,浩如烟海的好书籍,几乎包罗万象,可以任由我们遨游和驰骋,而每一次与之交流和碰撞,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长。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一次阅读经历和体验,可以运用心理描写、细节刻画、欲扬先抑等多种手法,来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突出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我们应该读书,读书给人带来的感受,如何读书。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单纯地谈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或者读书的好处。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
1.书中自有知己者,灵魂末期已邂逅。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读他人故事,鉴自我人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阅读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池水的表面。池水表面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_______的水波冲刷下_______。在躲避风雨之时,(  )。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_______ 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汹涌不息
漂浮不定
因为
困惑不解
B.川流不息
摇摆不定
所以
手足无措
C.汹涌不息
摇摆不定
因为
困惑不解
D.川流不息
漂浮不定
所以
手足无措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我想弄清楚在周围鲤鱼们的眼中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发生的一切
B.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
C.我想弄清楚在周围鲤鱼们的眼中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D.我想弄清楚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在鲤鱼们的眼中呈现周围发生的一切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曹禺,原名万家宝,生于天津。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B.元杂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文学发展的高峰,其中《窦娥冤》和《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左传》和《公羊传》《穀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D.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
(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阅读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
周萍由饭厅上,见有人,即想退回。
周朴园(看周萍)不要走,萍儿!(视侍萍,侍萍知周萍为其子,眼泪汪汪地望着他)
周萍是,爸爸。
周朴园(指身侧)萍儿,你站在这儿。(向大海)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
周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立刻要还手,但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
周萍打他。
鲁大海(向周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侍萍哭喊着护大海)
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把他拉下去!
鲁大海(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一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4.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的相片,又望侍萍)”:括号内句意是:你是照片上的侍萍吗?你不是死了吗?充分表现周朴园与萍相认时的惊讶与恐惧,虚伪与自私、狡诈的心情。
B.“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意思是:你没有死,还找到我家;这将对我的名誉、地位构成严重的威胁。充分表现了周朴园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
C.“我是你的一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语意转折。
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句中语言的转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侍萍内心痛苦与克制复杂情感。
5.鲁侍萍不止一次说到命运,“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以下对侍萍的“命运”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侍萍不能解释自己三十年来为什么受那么多苦,不得不自认是“不公平的命”所使然,所以她才大声疾呼,奋力反击。
B.鲁侍萍在苦难中挣扎,悲叹自己的“命苦”,她相信命运,但也表现出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与不平。
C.鲁侍萍相信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只能用哀叹来表达对凄苦不幸命运的无可奈何。
D.三十年的苦和恨,使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侍萍觉醒了,她所说的“命”,从根本上看,是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与抗争。
6.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段戏使周鲁两家三十年前旧恨的冲突实质明朗化了。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丑恶灵魂。
B.侍萍的突然出现,使周朴园马上意识到,这将危及到他的名誉地位,因而他一下子得冷酷无情起来。
C.周朴园思念的是年轻貌美的侍萍,眼前的侍萍使他很失望。这段戏表现了他复杂的心情和性格。
D.文中侍萍母子相见场面,生动地表现鲁侍萍眼看思念、想见一面的儿子周萍与兄弟相争,却无法说出真相,痛苦失望,悲愤无助复杂心情。
(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阅读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
樊哙曰:“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
(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7.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情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平
当:对等,比得上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奸细
8.下列字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良曰:“长于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不如因善遇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9.下面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是 ______
A.左尹:官名,多以亲贵任之,掌管军事。
B.山东:地名,今山东省,古泛指六国之地。
C.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10.以下各组句之中,全都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组是 ______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选文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12.下面语段中划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项王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B.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C.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D.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问“志”,从“①    ”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率直;从冉有的回答“②    ,以俟君子”可以看出其谦虚的特点;而曾皙则以“③    ,风乎舞雩,④    ”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故孔子“为国以礼,⑤    ”的理由来“哂”子路。
(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阅读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踞、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连涟。
15.【滚绣球】是    名,选文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16.选文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明显,请作简析。
(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是文化的沉淀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 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五年,这一“千年道场”未曾开放,故此一直无缘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氲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候朝宗那类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百年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历代乡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等先贤的画像前,我遥想他们当年在时务斋里孜孜讲求时政时的耀人风采,默念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湘人诗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儿女。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我的同乡蔡锷将军,在上一世纪初年的军阀豪强中显然属儒雅文弱一类,但在护国讨袁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与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铸就。漫步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奁深韬付,留寄松阴(指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吉田松阴)后辈看”。民间曾用一句俗语概括自晚清以来的中国各地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那些地方的人其实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说明大家认同一点: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
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尽管多年来我未踏足家乡,尽管我们这几代湘人可能愧对先贤。
17.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道场(chǎng)
氤氲(yùn)
骨髓(suǐ)
B.哺(fǔ)
育颈(jǐng)
血模(mó)糊
C.腐(fǔ)
儒琅(láng)
函锦奁(lián)
D.雨露(lù)
滋润( rèn)
了(liǎo)断
18.从文中看,江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19.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
20.第⑤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1.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的理解。
22.(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 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谢绝邀请的一段话,请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从委婉、得体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
23.(2023高一下·天津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阅读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好像和世上最美的善谈者接触,他会引领你走进另一个国度,或另外一个时代;你可向他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还可和他讨论你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道你所欲道,想你所欲想,你也许会觉得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字迹工整,标点规范,卷面整洁。③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 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C
【知识点】文学常识;近义词辨析;文化常识;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
(2)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街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学常识积累掌握能力。考查内容一般包括官职、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科举、姓名、宗法等,常考官职以及科举。要多注意平时的积累,另外联系上下文。
1.第一空,“汹涌不息”,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的水波长久不止。“川1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很多,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此处形容的对象是〞水波”,应该用成语“汹涌不息”。
第二空,“漂浮不定”,指人飘泊不定。“摇摆不定”,来回摇荡、摆动不停。心意犹豫不决,来回变化。此处形容“水中的睡莲”来回摇荡、摆动不停,所以应该用成语“摇摆不定”。
第三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表原因,所以应该用词语“因为”。
第四空,“困惑不解”,表示不懂不明白,很迷惑的意思。“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好。喻慌乱问没有主意,不知该怎样应付。此处语境是指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很迷惑,所以应该用成语“困惑不解”。
故答案为:C。
2.结合下文“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国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
解"可知,下文讲的是“周国发生的一切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的”。再根据后文的“它们”,应该对应前文的“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所以“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应该在最后,与下文相照应。
故答案为:B。
3.C“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错,《左传》是我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故答案为:C
【答案】4.A
5.B
6.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戏剧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在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仔细阅读和选项相关的语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正确答案。
4.A. “虛伪与自私、狡诈的心情” 错,塑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主要是局朴园无法把眼前的鲁妈和当年的侍萍联系起米,他心中有惊讶、不敢相信,同时待萍的到来又会威胁到他的名誉和地位,他心中有恐惧,但是这句话体现不出虛伪与自私、狡诈。
故答案为:A。
5.A.“所以她才大声疾呼,奋力反击”错,这只是侍萍对命运不公的悲叹,她认识不到造成她悲剧的根源,自然也谈到不奋力反击;
C.“只能用哀叹来表达对凄苦不幸命运的无可奈何” 错,侍萍来弱中有刚强,并不是只知道逆来顺受,她对命运的不满中也表現出对黑暗社会和不公半命运的抗争。
D.“侍萍觉配了〞 错,“不公平〞体现了鲁侍萍对黑略现实的愤怒痛斥,但说她 “觉醒了〞 则属于过度解读。
故答案为:B。
6.C.“眼前的待萍使他很失望〞错。眼前的侍萍什么样周朴园并不关心,周朴园对鲁侍萍忽然变得粗暴的态度,并非由于 “眼前的鲁侍萍使他很失望〞,而是鲁待萍的出现使他感觉到自己的名誉和社会地位受到了威胁。
故答案为:C。
【答案】7.D
8.C
9.B
10.D
11.B
12.B
13.①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②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③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啊。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言句式;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虛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虛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3)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手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人物形象,再判断选择。
(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判断选择。(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佳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7)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参考译文】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该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能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
樊哙说:“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羽没有话回答。
7. D.句意:没有封侯的赏赐,却听信小人的谗言。细:小人。细说:小人谗言。
故答案为:D。
8.A.前句,副词,于是,就。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后句,副词,竟然。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B.前句,介词,比。句意:张良说,比我年纪大。后句,介词,在。句意: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C.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前句句意: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背叛恩德。后句句意:臣年轻强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D.前句,介词,趁机。句意: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对待他。后句,介词,依靠、借助、凭借。句意: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故答案为:C.
9. B"古泛指六国之地“说法错误,应该是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故答案为:B。
10. ②表现的是张良的谋略,排除AC。
③是张良与项伯交往的缘由,排除B。
④是刘邦的话。
故答案为:D。
11. B."表现了他处变不惊”说法不当,文章中有〞沛公大惊”一语,“随机应变”才是。
故答案为:B。
12. 句意: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而据有天下。“至令八岁矣”是“吾起兵”的时间,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C。“七十余”是“战”的定语,定中时间不能断开,排除D.〝霸州有”是动词,共同作“天 下"的谓语,动作发生联系紧密,不能断开。
故答案为:B。
13.①为”,替;“兄”,名词作状语,用侍奉兄长的礼节;“事”,对待。译文: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②“厌”,通“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呢(也可以译为"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译文: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③”,同"斑”,头发花白;“负”,背着;“戴”,顶着;“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道路负戴’,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啊。
14.【答案】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浴乎沂;咏而归;其言不让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注意对句子的理解和易错字: 率尔礼沂咏
【点评】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宇,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宇的出现。
【答案】15.曲牌;对偶;对比(借代)
16.希望——困惑——控诉——怨叹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戏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本题同时考查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了9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所以首先必须弄清这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用法、表达效果作用,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2)本题考查作品人物内心情感变化过程的分析梳理能力。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三入手”:一是从情节入手,二是从细节入手,三是从环境描写入手。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①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③充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
15.本题作答首先注意【滚绣球】是曲牌名。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
“盗跖”代指坏人;“颜渊”代指好人。是借代修辞。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既是对偶又是对比。“伪善的”对“造恶的”,“受贫穷更命短”对“享富贵又寿延”;坏人得志,好人受欺,两句话形成鲜明对比。
故答案为:曲牌 对偶 对比(借代)
16.本题考查鉴赏人物情感变化过程的能力。首先注意“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是说现实有其固有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秩序之中,按理说应该有天理可讲,此句表达了窦娥心中原来存有的希望;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是对天地的质问,也表达了内心的困惑: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何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是对现实不公的强烈控诉: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与应有的公理形成鲜明对比。“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句指责,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接下来,悲愤之极的窦娥,便直接指责和痛斥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权的“天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末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致极后的转折,是悲愤到底的怨叹。
故答案为: 希望——困惑——控诉——怨叹
【答案】17.C
18.①江南文化:清雅脱俗,富于闲情逸致;②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于担当天下事(或以天下为己任)
19.作者个人与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所代表的江南文化很隔膜,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反衬(或对比)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点,它让作者找到了文化归属。
20.排比,引用。突出湖湘文化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的特色,增强气势,增加可信度,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
21.①人总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②作为湘人,尽管多年来作者未踏足家乡,但湖湘文化始终影响着、规范着作者的立身行事。如: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成了知书达礼、重义轻利等文化品格。又如:游牧文化塑造了剽悍的草原民族性格,清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刚的诗人。 ③独特的地域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生长于斯的人的性格和精神。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是对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考查。 这类题没有捷径,学生需要平时多加积累,对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释义多加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明确题干信息,其次回归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概括,最后充分理解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内容作用的能力。学生先在文中找到对应的相关内容,结合前后文从内容和手法上展开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的能力。学生先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各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对文本内容展开分析。
(5)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17.A.“氤氲”的“氲”应读yun(一声);B.“哺育”的“哺”应读bu(三声);D“滋润“的“润”应读run(四声)。
故答案为:C。
18. ①结合“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可知,江南文化:清雅脱俗,富于闲情逸致;②结合"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可知,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于担当天下事(或以天下为己任)。
19.结合"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可知,作者个人与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所代表的江南文化很隔膜,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结合“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可知,反村(或对比) 湖湘文化
经世致用的特点,它让作者找到了文化归属。
20.结合“漫步 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是谭嗣同那句……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可知,排比,结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州我自横刀向
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奁深韬付,留寄松阴(指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吉田松阴)后辈看”可知,引用;突出湖湘文化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的特色,增强气势,增加可信度,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
21. ①结合“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可知,人总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②结合“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氲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可知,作为湘人,尽管多年来作者未踏足家乡,但湖湘文化始终影响着、规范着作者的立身行事。如: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成了知书达礼、重义轻利等文化品格。叉如:游牧文化塑造了剽悍的草原民族性格,清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刚的诗人。
③结合"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
点兩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可知,独特的地域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生长于斯的人的性格和精神。
22.【答案】林黛玉简短的回话中包含了三层意思: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黛玉的回话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了主人(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黛玉这段话中的“原不应辞”只是”恐领了赐去不恭”等句可见黛玉在拒绝邢夫人的邀请时十分委婉一-不是外甥女不在此处用饭,实是还要去拜见二舅舅,唯恐失了礼仪,这是很委婉的拒绝;而“爱惜赐饭州望舅母容谅”等句则是通过种种敬语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异日再领°等句表达了请求对方原谅的歉意,一言一语均是十分得体大方。
故答案为:林黛玉简短的回话中包含了三层意思: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黛玉的回话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了主人(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明确文段内容,将其划分层次。然后将每个层次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关键词。
23.【答案】【参考例文】
读书可明理,可怡情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明理,让浮躁的心胸得到荡涤。
读书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五光十色的新天地,开启我们蒙昧的心智,开阔我们狭隘的视野,增长我们浅薄的见识。
读史蒂芬 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更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我们可否想到读书可以让我们透射出一股睿智通透的理性之光,引导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读罗曼 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
读海伦 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秀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同学们,“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读书可明理,可怡情,让我们与书交朋友吧!让读书之花,盛开于四季校园。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一句话构成,这句话运用比喻,表达了阅读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的感受:像是与善谈者接触,被引领到另一个国度或时代,你可以与他畅所欲言,感受到阅读对成长的助益。可见,材料的主题是对阅读的看法和感受,换而言之,就是阅读的作用。好的书籍,如同一位睿智的老者,可以用内蕴丰富的知识,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长我们的见识,消除我们的疑惑;可以用通透深刻的哲理,减少我们浮躁,陶冶我们的情操,锤炼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修养;可以用岁月静好的美丽,放松我们的心情,缓解我们的压力,激发我们的斗志,提升我们的希望;可以用积极向上的能量,塑造我们的三观,驱除心灵的阴霾,改变我们的格局,开阔我们的心胸.….总之,浩如烟海的好书籍,几乎包罗万象,可以任由我们遨游和驰骋,而每一次与之交流和碰撞,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长。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一次阅读经历和体验,可以运用心理描写、细节刻画、欲扬先抑等多种手法,来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突出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我们应该读书,读书给人带来的感受,如何读书。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单纯地谈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或者读书的好处。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
1.书中自有知己者,灵魂末期已邂逅。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读他人故事,鉴自我人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