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易错选择题专练50题)专题04 世界古代史(含解析)备战2025年中考历史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消灭易错选择题专练50题)专题04 世界古代史(含解析)备战2025年中考历史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专题 04 世界古代史
消灭易错专练 50 题·选择题
涉及考点
易错点 01 古代亚、非、欧文明
易错点 02 封建时代的亚、非、欧文明
易错点 03 核心素养
易错点 04 中外文明对比
1.古代人类创造了先进的文明成就,下列对古代世界各国的文明成就叙述错误的是( )
A.古埃及劳动人民建造了金字塔,作为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宫殿
B.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C.种姓制度是在古印度出现的一种制度,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影响深远
D.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期,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世界各国的古代文明,注意掌握世界各国的古代文明。
【解答】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不是宫殿,是权力的
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A 表述错误;BCD 表述正确。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世界各国的古代文明的相关史实。
2.古埃及的大臣在朝见法老时,必须匍匐在地上,亲吻法老脚下的土地,如果能亲吻到法老的脚,则是极
大的荣幸。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出古埃及法老( )
A.对臣民有无上权威 B.掌控地方行政权力
C.对司法权力的控制 D.直接统帅全国军队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古埃及法老统治的相关知识。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
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
【解答】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出古埃及法老对臣民有无上权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
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故选 A。
【点评】注意识记古埃及的相关知识,知道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权利的象征。
3.某同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查找了一张地图,下列古国与文明对应正确的是( )
A.金字塔 B.种姓制度
C.甲骨文 D.《汉谟拉比法典》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
考解答。
【解答】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文明代表;
甲骨文是古代黄河流域古代中国的文明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巴比伦的文明代表。
A 符合题意。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成果﹣﹣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4.清代人张德彝多次出国游历,在他的记载中,他曾将某地古迹称为“王陵”,其外形呈“三尖形”,
“周一百八十丈,高四十九丈,皆巨石叠起,……正面一洞,高约八丈,上有……文一篇,字如鸟篆,
风雨侵蚀,模糊不复辨识”。他这次考察的位置位于如图(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解答】由题干判断是非洲的埃及。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大
约,约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故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
及是尼罗河的馈赠”。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
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非洲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及文
明成果﹣﹣金字塔。
5.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但从它之后,金字塔越
修越小,反映了( )
A.法老王权的逐渐衰落 B.金字塔建筑难度增加
C.埃及经济发展水平下滑 D.古埃及被波斯帝国吞没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胡夫金字塔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呈锥体状,下底为正方形,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
的“金”字,故被中国人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
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胡夫金字塔之后,
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A 项正确;金字塔建筑难度增加、埃及经济发
展水平下滑、古埃及被波斯帝国吞没都与题干无关,排除 BC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胡夫金字塔的相关史实。
6.“从法典中可知,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
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材料中的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谟拉比法典》的掌握。识记相关知识。
【解答】材料中的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
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从法典中可知,
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
伦相当发达,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战俘是奴隶的主要
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故选 A。
【点评】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识记古巴比伦的社会生活状况。
7.在《汉谟拉比法典》关于人身伤害罪的规定中,伤害穆什根努的罪比伤害阿维鲁的要轻,在关于就医费
用的规定中,也是阿维鲁最高,移什根努次之,而奴隶最低。这可以用来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强调公平公正 B.维护统治者利益
C.重视医疗救助 D.体现了人文主义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巴比伦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伤害穆什根努的罪比伤害阿维鲁的要轻,在关于就医费用的规定中,也是阿维
鲁最高,穆什根努次之,而奴隶最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巴比伦居民一般
分为自由民和奴隶两大类,分三个等级。其中阿维鲁等级为全权自由民,它的上层是统治阶级,包括王
族、大官吏、高级祭司等;它的下层是被迫纳税、服兵役和徭役的被压迫阶级,包括农民、牧人和手工
业者。其他两个等级是依附于王室土地、被公社除籍的无权自由民 (“穆什钦努”) 和奴隶阶级 (男
奴隶称“瓦尔都”,女奴隶称“阿姆图”)。材料内容体现了阿维鲁、穆什钦努、奴隶等阶级之间关系
的不平等,维护统治者利益,B 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统治者利益,未涉及公平
公正,排除 A 项;题干主要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统治者利益,未体现重视医疗救助,排除 C 项;
题干主要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统治者利益,未体现人文主义,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和对《汉谟拉比法典》实质的准确记忆情况,
在日常学习中需要拓宽历史上学习视野,有助于进行历史信息的全面理解。
8.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亚非古代文明。《汉谟拉比法典》这一文明成果诞生于(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流域因形似一轮弯月,土地肥沃,有“新月沃地”之称。
【解答】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因形似一轮弯月,土地肥沃,
有“新月沃地”之称。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
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
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一文明成果诞生于 C 选项中所示的两河流域。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代表﹣﹣《汉
谟拉比法典》。
9.《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雇佣耕者,每年应付给其 8 库鲁(2020.8 公升)谷物。雇佣手工业者按日计
酬,一般手工业者每日酬金 5~6 塞(合 0.23 克~0.276 克)银子。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 )
A.体现绝对的公平公正 B.反映当时工业文明发达
C.体现同态复仇的原则 D.反映当时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巴比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题干关键信息“雇佣耕者,每年
应付给其 8 库鲁(2020.8 公升)谷物。雇佣手工业者按日计酬,一般手工业者每日酬金 5~6 塞(合
0.23 克~0.276 克)银子”。
【解答】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
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阶级关系、租佃
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限制高利贷利率、保护商业贸易;在同等级公民中实行同
态复仇法;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对自由民及奴隶的法律地位做了具体的规定。据题干关键信息“雇
佣耕者,每年应付给其 8 库鲁(2020.8 公升)谷物。雇佣手工业者按日计酬,一般手工业者每日酬金
5~6 塞(合 0.23 克~0.276 克)银子”并结合所学可知,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反映当时商品
经济活跃。D 符合题意。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
典》以及影响。
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凡拐骗、藏匿他人或宫廷奴隶者处死刑;理发师未经奴隶主许可而剃掉奴
隶发式标记,应处砍手之刑……”这反映了此法典(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C.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 D.反映了公民的意愿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凡拐骗、藏匿他人或宫廷奴隶者处死刑;理发师未经奴隶主许可而剃掉奴隶发式标记,应
处砍手之刑……”可知,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是统治阶级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社会等级制、奴隶
制等意志的体现,《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A 项正确;“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与题干主旨不符,说法错误,排除 B 项;“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C 项;“反
映了公民的意愿”与题干主旨不符,说法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相
关史实。
11.如图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佛教。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
【解答】题干给出的是佛教传播示意图。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并向外传
播。向北,经中亚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
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的傣族地区。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佛教传播的相关史实。
12.德国思想家卡尔 西奥多 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突破时期,
在北纬 25 度至 35 度区间的一些文明区域,一些思想先知,深入地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倡导人类的精神
追求。这一时期的乔达摩 悉达多( )
A.思考人与神的关系,追求灵魂解脱 B.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精神自由
C.思考人与人的关系,追求社会安定 D.思考人与自我的关系,追求道德高尚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印度文明﹣﹣佛教。题干关键信息“一个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
【解答】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又称释迦牟
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据题干关键信息“一
些思想先知,深入地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倡导人类的精神追求”并结合所学,乔达摩 悉达多思考的是人
与神的关系,追求灵魂解脱。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古代印度文明以及影响。
13.下列有关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B.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地位低下的贱民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D.佛教支持种姓制度,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佛教。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
【解答】公元前 6 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
从”,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
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公元
前 3 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D 叙述错误,符合题意。ABC 叙述正确,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掌握佛教的相关知识。
14.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各国间的贸易壁垒破除了,大量希腊手工匠师、商人、冒险家涌入东方,他们
在亚非的许多城市从事商业经营,一个由印度及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就此建立。这反映了亚历山大帝国
的建立( )
A.促进了亚非地区的统治 B.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 D.推动了手工工艺的发展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
题的关键。
【解答】据“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各国间的贸易壁垒破除了,大量希腊手工匠师、商人、冒险家涌入
东方,他们在亚非的许多城市从事商业经营,一个由印度及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就此建立。”可知,这
反映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后,各国间的贸易壁垒破除,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C 项正确;“促
进了亚非地区的统治”在题干中未有提及,排除 A 项;“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不是题干的主旨,排
除 B 项;“推动了手工工艺的发展”在题干中未有涉及,排除 D 项。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加
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的相关史实。
15.公元前 5 世纪中后期,一个雅典家庭的成员如表。该家庭有资格担任雅典城邦公职人员的人数是( )
男主人 女主人 儿子 女儿 仆人 外邦客人
拉奥 洛狄斯 巴克 欧尼德 阿夫瑞 劳格斯
40 岁 39 岁 15 岁 12 岁 50 岁 46 岁
A.1 人 B.2 人 C.3 人 D.4 人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资格担任雅典城邦公职人员的人数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表格内容是解答本题
的关键。
【解答】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但
雅典民主制度的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
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但是,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
利。据题干的雅典家庭成员可知,该家庭有资格担任雅典城邦公职人员的是男主人拉奥,有资格担任雅
典城邦公职人员的人数是 1 人,A 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占
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排除 BC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雅典民主政
治的相关史实。
16.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根据当时的政治制度,如表四位中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的
是( )
A B C D
性别:男 性别:女 性别:男 性别:男
年龄:30 岁 年龄:25 岁 年龄:55 岁 年龄:12 岁
身份:公民 身份:公民 身份:奴隶 身份:外邦人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解答】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根据雅典民法制度,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的
是 A 选项中的成年男性公民。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
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
重大问题,但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无权享有这种民主。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与地位。
17.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
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
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
剧公演( )
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从所学知识中理解雅典“公民”概念,再联系材料内容进行判断.
【解答】题干材料中“经历同一种感受”、“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
地囊括在城邦之中”说明强调的是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个人属于城邦的一部分,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
意识,而不是强调人人平等,民主的开放性和调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热情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项 D 正
确,排除选项 ABC。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注意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
程,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8.哈蒙德在《希腊史》中提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据统计,公元前 431 年,雅典全
部人口为 40 万,其中自由民为 16.8 万,外邦人为 3.2 万,奴隶为 20 万,而自由民中的妇女也被排除
在民主的殿堂之外。”由此可见,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
A.西方民主之源 B.少数奴隶主的民主
C.多数人的民主 D.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据统计,公元前 431 年,雅典全部人口为 40 万,其中
自由民为 16.8 万,外邦人为 3.2 万,奴隶为 20 万,而自由民中的妇女也被排除在民主的殿堂之外。”
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但自由民的比例较小,并且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主的
殿堂之外。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实质是少数奴隶主的民主,B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是西方民
主之源,排除 A 项;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奴隶主的民主,排除 C 项;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
隶主贵族利益的,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
相关史实。
19.关于雅典的民主政治,柏拉图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
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这段话( )
A.说明人们拒绝通过抽签参与政治 B.高度评价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反映雅典的居民实现了全民参政 D.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柏拉图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
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他说:“我
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
么人,这岂不是荒唐?”故题干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选项 D 符合题意;选项 ABC 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雅典的民主政治
的相关史实。
20.从公元前 443 年到公元前 429 年,伯里克利每年连选连任雅典最重要的官职﹣﹣首席将军,完全掌握
国家政权。在伯里克利的领导下,雅典的奴隶制经济、民主政治、海上霸权和古典文化臻于极盛。他最
后一次连任雅典最重要的官职﹣﹣首席将军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标尺中的( )
A.A B.B C.C D.D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伯里克利。
【解答】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这个
时间处于图片示意图中 D 处。注意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
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伯里克利生活的时期。
21.“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
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材料说明亚历山大的征服促使了( )
A.东方专制主义终结 B.希腊文明得以同化
C.东方文明走向民主 D.东西方文化大交汇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解答】题干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公元前 4 世纪,亚历山大率军东征,
他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从而建
立起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
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了到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
国兴衰的相关知识。
22.你一定看过奥黛。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吧,对于古罗马的历史你熟悉吗?下列选项与古罗马的发
展命运相关的是( )
①种姓制度 ②395年 ③公元前509年 ④马拉松战役 ⑤拜占庭
帝国 ⑥凯撒 ⑦屋大维 ⑧布匿战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⑦⑧ C.②③④⑤⑥⑦ D.②③
⑤⑥⑦⑧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古罗马。
【解答】①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④马拉松战役出自希波战争,它们与古罗马无关,据此可
排除含①和④的 ABC 三个选项。故选 D。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
23.“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
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罗马人完全依靠法律征服全世界 B.罗马法最终带来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C.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 D.罗马法对后世西方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影响,注意全面分析题干材料内容。
【解答】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
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最为平和、最为持久”说明罗马法
对后世西方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
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
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基础。故选 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4.“对希腊化东方的征服致使希腊的思想和习俗引入罗马。尽管罗马煞费苦心地进行抵制,但这些新奇
的东西在改变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上仍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古希腊文化的传播 B.古希腊文化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古罗马
C.古罗马人热衷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D.战争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争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
键。
【解答】根据题干“对希腊化东方的征服致使希腊的思想和习俗引入罗马。……但这些新奇的东西在改变
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上仍发挥了巨大作用”可知,罗马征服了希腊化东方的同时,希腊的思想和
习俗随之传入罗马,使罗马的社会和文化生活都受到希腊的很大影响。由此可知,题干说明战争一定程
度上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D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罗马的扩张,与亚历山大东征无关,排除 A 项;
题干材料说明的是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无法说明古希腊文化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古罗马,排除 B 项;从题
干“尽管罗马煞费苦心地进行抵制”可知,C 项不属于材料说明的观点,排除 C 项。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战争一定程度上
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的相关史实。
25.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②阶段所处的时期是( )
A.罗马帝国 B.罗马共和国
C.西罗马帝国 D.东罗马帝国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帝国。公元前 8 世纪,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
【解答】题干给出的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序号②(公元前 27 年至 395 年)所对的时
期是罗马帝国时间。公元前 31 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
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 27 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罗马帝国建立与分裂的时间。
26.据统计,1 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庆娱乐日为 66 天; 2 世纪时有 123 天; 4 世纪时增至 175 天。在
节日里,奴隶角斗、斗兽、戏剧等活动皆由国库开支。这段材料可用于探究( )
A.罗马城邦的兴起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罗马帝国的衰亡 D.罗马公历的缘起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帝国。公元前 8 世纪,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
【解答】据统计,1 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庆为 66 天;2 世纪时,娱乐节庆日有 123 天;4 世纪时,娱
乐节庆日有 175 天。在节庆里,奴隶为大家斗兽、角斗、演戏等,而费用都由国家开支。据此可探究罗
马帝国的衰亡。节庆活动使人们沉迷享乐,使国家财政负担日益沉重,成为导致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故选 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7.《十二铜表法》第九章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
判,不得处死刑”,说明《十二铜表法》( )
A.保护平民的合法利益 B.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规定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 450﹣前 449 年,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
二铜表法》”。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十二铜表法》
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据《十二铜表法》第九章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
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及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强调法律的公平
与程序。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十二铜表法》
的相关史实。
28.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再是一个地
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
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 )
A.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有利于民族认同 B.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C.罗马万民法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D.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先进优越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万民法缓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
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
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可知,罗马法通过公民
权的授予解决了地域局限,这是罗马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罗马万民法缓和了各民族之
间的矛盾,C 项正确;“民族认同”在题干材料中未有提及,排除 A 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
利益,排除 B 项;题干未涉及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的比较,排除 D 项。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万民法缓和各民族
之间的矛盾的相关史实。
29.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
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这段材料说明( )
A.古代希腊文明是近代欧洲文明的源头 B.近代西方文明复原了古希腊文化
C.希腊文化完全涵盖了近代西方文明 D.希腊人创造出的法学体系沿用至今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解答】18 世纪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
我们现在还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希腊文明是近
代欧洲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故选 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提炼材料观点。
30.苏格拉底认为,“正义”“虔诚”“节制”“勇敢”和“智慧”都只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名称而
已”。一切德行的本质与智慧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人是有德行的,当且并仅当且他是有知识的”。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 )
A.对注重对人性本身的研究 B.对道德内涵没有清晰的认识
C.具有并宣扬理性主义精神 D.强调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一个人是有德性的,当且并仅当且他是有知识的”。
【解答】“一个人是有德性的,当且并仅当且他是有知识的”表明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注重对人
性本身的研究,故 A 正确;BD 材料未体现,排除;C 是启蒙运动,排除。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
我”。
31.“古代人们把不理解的事物视为神意,法律也披上了神的外衣,如《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为太
阳神之意。但罗马的法律很早就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了,如《十二铜表法》就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
根本未称是神意……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罗马法总是致力于满足后者的需要。”罗马法产
生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罗马深受天主教会的影响
C.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 D.早期东西方文明不同特色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产生题干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
键。
【解答】据题干材料“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罗马法总是致力于满足后者的需要”可知,罗
马法产生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C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为了维护奴
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 A 项;据题干材料“罗马的法律很早就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了,如《十二铜表法》
就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根本未称是神意……”可知,“罗马深受天主教会的影响”说法错误,排
除 B 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早期东西方文明不同特色,排除 D 项。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法产生题干这种特
点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32.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下列关于法兰克王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实行限制基督教的政策
B.法兰克王国在 8 世纪前期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C.分裂后形成了德意志、法兰西和英国的雏形
D.国王查理统治时期的版图与罗马帝国相当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法兰克王国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公元 3 世纪末,散居在莱茵河下游一带的日耳曼族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入侵高卢。五世纪末,
法兰克一部落首领克洛维占领了北方高卢,成为法兰克王国的首任国王。8 世纪,法兰克国王丕平之子
查理继承王位,成为法兰克国王,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改
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教会因
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B 符合题意,ACD 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法兰克王国的有关内容。
33.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对比下列人物,找出二者的共同点( )
①二者都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
②二者都是法兰克王国的国王
③二者都实行封君封臣制
④二者都是日耳曼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克洛维与查理大帝的相同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克洛维与查理大帝的活动。
【解答】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
中最为强大的是 481 年建立在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
才干的国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带
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
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这样就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800 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
“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
理曼帝国”。法兰克宫相查理 马特改变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地分给贵族,在
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封
土制.①②④属于克洛维与查理大帝的相同点,③不属于克洛维与查理大帝的相同点,选项 B 符合题
意。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读图片并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理解并识记克洛维与查理大帝的相
同点的相关史实。
34.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是指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
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史事时空表述完整的是( )
A.公元前 6 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B.800 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
C.英国凭借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D.1791 年,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事的时空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时空观念的概念。
【解答】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时空观念是指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存在。“800 年,教
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既有特定的时间——800 年,也有特定的
空间——罗马,B 项对史事时空表述完整,符合题意;A 项只有特定的时间——公元前 6 世纪,而没有
特定的空间,排除 A 项;C 项没有特定的时间,而只有特定的空间——世界各地,排除 C 项;D 项只有
特定的时间——1791 年,而没有特定的空间,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事的时空的相关史实。
35.正确认识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有利于厘清历史的内在逻辑。下列各项,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的
是( )
A.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法兰克王国取得了罗马教会的支持
B.1789 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C.南方奴隶主发动南北战争——美国废除奴隶制
D.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与英国海军进行海战——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法兰克王国取得罗马教会的支持的相关
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建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建立者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
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法兰克
王国不断扩张,A 项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A 项符合题意;1789 年 5 月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讨论
征税问题,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索,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
革命的序幕,B 项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不一致,排除 B 项;南方奴隶主发动南北战争是为了维护扩展
奴隶制,C 项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不一致,排除 C 项;16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英国的
手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迅速发展,促使英国开拓海外市场。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位于海上贸易
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才能向海外发展,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与英国海军进行海战,
西班牙无敌舰队惨败,英国成为海上霸主,D 项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不一致,排除 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的相关史
实。
36.中世纪时的西欧,封臣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后,封君一般以小树枝、权杖、一块草皮等作为封土的象
征赐予封臣。这样,封君封臣关系就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而是有了深刻的经济内涵。这
表明( )
A.封君无权管辖自己封臣的封臣 B.封臣对封君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C.土地封赐是封君封臣制的纽带 D.封君封臣制有着严格的等级性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欧洲的封君封臣制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材料“封君一般以小树枝、权杖、一块草皮等作为封土的象征赐予封臣”可知,土地的封
赐是封君封臣制的纽带,因此 C 项正确;根据材料“封臣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后”可知封臣要效忠、服
从于封君,但封臣又可以赐予下一级土地,这两者之间构成另一级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因此上一级封君
无权管辖封臣的封臣,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封君与封臣之间契约关系的确立,而结成封君封臣关系的
双方对彼此有相应的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臣需要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 40 天的骑兵役,如果
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
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但材料没有反映两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
系,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君封臣制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排除 D 项。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封君封臣制基本知识额度准确记忆和灵活运用能力,准确把握题干关键信
息,理解题干内容是解题核心。
37.英国一位历史学家描述:“最初,领主在某一年偶然不需要一项劳役,就征收一便士或半便士,以代
替一次或一天的劳役。之后,领主逐渐习惯每年征收定额的现金,以取代一定项目的劳役……最后,双
方达成协定,允诺农民支付定额的现金,以取代一切劳役。”材料说明( )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 B.欧洲封建制度已经瓦解
C.西欧庄园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 D.领主与农民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庄园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
键。
【解答】据“最初,领主在某一年偶然不需要一项劳役,就征收一便士或半便士,以代替一次或一天的
劳役。之后,领主逐渐习惯每年征收定额的现金,以取代一定项目的劳役……最后,双方达成协定,允
诺农民支付定额的现金,以取代一切劳役。”可知,材料描述了欧洲封建时代庄园经济中劳役地租向货
币地租转换的过程,选项 C 符合题意;选项 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欧庄园货币地
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的相关史实。
38.如表是 13 世纪的欧洲庄园法庭留下的记录,由此可见庄园法庭( )
佃户应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 6 便士
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 6 便士
佃户在庄园以外的地方磨面粉,被罚 20 先令
A.维护领主的利益 B.限制领主的特权
C.依据习惯法判案 D.开庭地点不固定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庄园法庭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 6 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
子,被罚款 6 便士;佃户在庄园以外的地方磨面粉,被罚 20 先令”可知,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庄
园法庭起着维护领主利益和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佃户之间关于土地、
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
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A 项正确;限制领主的特权明显不符合题意,B 项排
除;“依据习惯法判案,开庭地点不固定”从法庭记录不能判断出,CD 项排除。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庄园法庭的
相关史实。
3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表述中推论合理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礼 罗马教会在查理曼帝国的地位提高
B 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中世纪世俗王权一直高于教权
C 克洛维保留了罗马大地主土地 克洛维只依靠罗马大地主进行统治
D 封臣要无偿为封君服兵役 服兵役是封臣对封君的唯一义务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礼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历程的相关
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在法兰克王国发展过程中,800 年,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礼,皇帝支持天
主教在帝国内部发展,罗马教会在查理曼帝国的地位提高,A 项正确;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基督教在帝国内部广泛传播开来,排除 B 项;克洛维保留了罗马大地主土地,罗马大地主是克洛维的支
持者之一,排除 C 项;封臣要无偿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排除 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教皇为
查理举行加冕礼的相关史实。
40.“他们有权力决定谁来教学,什么时候上课,使用什么课本。凡是反对这些规则的人,他们有权力驱
逐。”材料中反映出的中世纪大学特点是( )
A.实行分科教学 B.满足世俗需要
C.培养基督教士 D.拥有自治权利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大学的特点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2 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
花朵”。12 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
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 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
权利得到保证。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
允许异端言论。西欧古老大学拥有许多特权,欧洲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
教育自主权。据“他们有权力决定谁来教学,什么时候上课,使用什么课本。凡是反对这些规则的人,
他们有权力驱逐。”可知,材料中反映出的中世纪大学特点是拥有自治权利。选项 D 符合题意。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中世纪大学的特
点的相关史实。
41.如表为 14﹣16 世纪欧洲大学学科。这些学科设置( )
文学、历史、文法、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地理
学、天文学、力学、音乐
A.深受封建制度的影响 B.反映了社会发展要求
C.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D.与基督神学密切相关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大学学科设置的意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欧洲的大学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
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题干图片是 14﹣16 世纪欧洲大学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置
反映了社会发展要求,B 项正确;“深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和“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与题干图片内容
无关,排除 AC 项;“与基督神学密切相关”说法片面,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欧洲大学学
科设置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42.拜占庭帝国矗立在欧、亚、非三洲的交叉路口,将罗马帝国的文明与荣耀又守卫了一千多年。他保存
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材料强调拜占庭帝国( )
A.属于古罗马文明的一部分 B.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大门
C.突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D.启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拜占庭帝国。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
(旧名拜占庭),故称“拜占庭帝国”。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拜
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
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
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故正确答案为 D.ABC 均不符合
题意。故选 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43.著名的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
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精神抖擞地重新出现”。据此对罗马法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它包含《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民法大全》
B.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C.罗马法所维护的政治制度成为后世确立政体的典范
D.罗马法与雅典民主制一样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有参政机会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11 世纪末期,《罗马民法大全》的手抄本在意大利被发现,西欧开始对
《罗马民法大全》进行研究。
【解答】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
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
法律产生重要影响。527 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
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 529 年起,委员会历时 6 年,把自 2 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
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
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
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 4 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罗马法的影响。
44.如图是某同学学完世界古代史之后制作的有关欧洲国家演变的思维导图,下列选项序号对应的国家或
王朝正确的是( )
A.①拜占庭帝国②波斯帝国③英格兰 B.①拜占庭帝国②查理曼帝国③德意志
C.①亚历山大帝国②阿拉伯帝国③荷兰 D.①阿拉伯帝国②德意志帝国③俄罗斯帝国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欧洲国家演变,注意分析题干给出的结构示意图。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定
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故称拜占庭帝国;所以①为拜占庭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
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分为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全盛时期
称查理曼帝国。843 年,根据《凡尔登合约》,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部分,即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
所以②为查理曼帝国;③为德意志,B 项正确;材料与波斯帝国、英格兰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与亚
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荷兰无关,排除 C 项;材料与阿拉伯帝国、俄罗斯帝国无关,排除 D 项。故
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代欧洲国家演变过程中的相关
政权。
45.公元 668 年,日本政府将“大化改新”以来天皇诏令编撰成正规法令《近江令》,此后几十年又陆续
编成《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至此,日本建成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这些举动
表明“大化改新”( )
A.注重学习法家思想 B.朝令夕改成效不彰
C.效仿宋朝进行改革 D.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题干“……至此,日本建成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可知,日本政府经过几十年形成比较
完备的法律制作体系,加强对社会的控制,D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完备法律体系的的建立,与“注重
学习法家思想”不符,排除 A 项;题干时间体现的是完备法律制度体系,没有朝令夕改,排除 B 项;日
本“大化改新”仿效的是唐朝改革,960 年北宋才建立,排除 C 项。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
46.如图的年代尺反映了某一国家的发展状况,这个国家是( )
A.罗马 B.希腊
C.日本 D.阿拉伯帝国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日本的发展过程。1 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后来,本州中部兴起奴隶制国
家大和。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 世纪统一了日本。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在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上,一到二世纪,有一百多个小国,五世纪,大和统一
了日本,逐渐形成大和民族,七世纪中期,经过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C 项正确;
罗马、希腊均是欧洲国家,阿拉伯帝国是中东文明的一部分,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日本兴起发展的过程的相关知识。
47.7 世纪前,日本列岛主要使用实物商品作为交换媒介。大化革新时唐朝的铜钱大量流入日本,一定程度
上刺激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7 世纪下半叶,日本出现了以唐朝开元通宝为模板而仿铸的本土金属铸
币——富本铜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币制体系。据此可知( )
A.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重点 B.幕府在经济领域加强集权
C.唐文化促进日本社会发展 D.唐钱加速锁国政策的破产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文化促进日本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朝的铜钱流入日本,刺激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日本还仿铸了富本铜
钱,说明唐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化改新的重点,排除 A 项;材料没
有体现政府在经济领域加强集权,排除 B 项;日本锁国政策是在幕府统治时期,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文化促进日本社会发
展的相关史实。
48.无海涛在《日本改变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
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日本( )
A.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孝德天皇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
C.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出现幕府将军掌握实权的局面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
收。”可知,材料中的“革新”是指 7 世纪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A 项正确;孝德天皇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说法错误,排除 B 项;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
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排除 C 项;12 世纪晚期出现幕府将军掌握实权的局面,排除 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的大化改新的相关
史实。
49.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
A.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B.孝德天皇在位时进行了大化改新
C.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D.汉谟拉比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事实与观点的区别。史实是绝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
【解答】事实是绝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ABD 选项中内容都属于纯表述,而
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属于评论观点。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事实与观点的区别。
50.2022 年 11 月 20 日晚,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吉祥物“拉伊卜(La'eeb.)”在开幕式上亮相,引起网友
和球迷们的关注。“拉伊卜”来自阿拉伯语,意为“超级天才球员”,而类似一张白布的身体则源自传
统阿拉伯男性头饰造型。以下关于阿拉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穆罕默德统治时期,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B.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C.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
D.阿拉伯人的《天方夜谭》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阿拉伯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
献,如中国的重大发明,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B 项描述正确,符合题意;阿
拉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是在 8 世纪时,是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的结果,排除 A 项;阿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经过阿伯人改进后传到欧洲的,排除 C 项;《医学集成》
和《医典》两部书是阿拉伯人在医学领域的成就,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的
贡献的相关史实。专题 04 世界古代史
消灭易错专练 50 题·选择题
涉及考点
易错点 01 古代亚、非、欧文明
易错点 02 封建时代的亚、非、欧文明
易错点 03 核心素养
易错点 04 中外文明对比
1.古代人类创造了先进的文明成就,下列对古代世界各国的文明成就叙述错误的是( )
A.古埃及劳动人民建造了金字塔,作为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宫殿
B.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C.种姓制度是在古印度出现的一种制度,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影响深远
D.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期,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2.古埃及的大臣在朝见法老时,必须匍匐在地上,亲吻法老脚下的土地,如果能亲吻到法老的脚,则是极
大的荣幸。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出古埃及法老( )
A.对臣民有无上权威 B.掌控地方行政权力
C.对司法权力的控制 D.直接统帅全国军队
3.某同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查找了一张地图,下列古国与文明对应正确的是( )
A.金字塔 B.种姓制度
C.甲骨文 D.《汉谟拉比法典》
4.清代人张德彝多次出国游历,在他的记载中,他曾将某地古迹称为“王陵”,其外形呈“三尖形”,
“周一百八十丈,高四十九丈,皆巨石叠起,……正面一洞,高约八丈,上有……文一篇,字如鸟篆,
风雨侵蚀,模糊不复辨识”。他这次考察的位置位于如图( )
A.① B.② C.③ D.④
5.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但从它之后,金字塔越
修越小,反映了( )
A.法老王权的逐渐衰落 B.金字塔建筑难度增加
C.埃及经济发展水平下滑 D.古埃及被波斯帝国吞没
6.“从法典中可知,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
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材料中的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7.在《汉谟拉比法典》关于人身伤害罪的规定中,伤害穆什根努的罪比伤害阿维鲁的要轻,在关于就医费
用的规定中,也是阿维鲁最高,移什根努次之,而奴隶最低。这可以用来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强调公平公正 B.维护统治者利益
C.重视医疗救助 D.体现了人文主义
8.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亚非古代文明。《汉谟拉比法典》这一文明成果诞生于( )
A. B.
C. D.
9.《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雇佣耕者,每年应付给其 8 库鲁(2020.8 公升)谷物。雇佣手工业者按日计
酬,一般手工业者每日酬金 5~6 塞(合 0.23 克~0.276 克)银子。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 )
A.体现绝对的公平公正 B.反映当时工业文明发达
C.体现同态复仇的原则 D.反映当时商品经济活跃
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凡拐骗、藏匿他人或宫廷奴隶者处死刑;理发师未经奴隶主许可而剃掉奴
隶发式标记,应处砍手之刑……”这反映了此法典(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C.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 D.反映了公民的意愿
11.如图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12.德国思想家卡尔 西奥多 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突破时期,
在北纬 25 度至 35 度区间的一些文明区域,一些思想先知,深入地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倡导人类的精神
追求。这一时期的乔达摩 悉达多( )
A.思考人与神的关系,追求灵魂解脱 B.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精神自由
C.思考人与人的关系,追求社会安定 D.思考人与自我的关系,追求道德高尚
13.下列有关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B.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地位低下的贱民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D.佛教支持种姓制度,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
14.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各国间的贸易壁垒破除了,大量希腊手工匠师、商人、冒险家涌入东方,他们
在亚非的许多城市从事商业经营,一个由印度及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就此建立。这反映了亚历山大帝国
的建立( )
A.促进了亚非地区的统治 B.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 D.推动了手工工艺的发展
15.公元前 5 世纪中后期,一个雅典家庭的成员如表。该家庭有资格担任雅典城邦公职人员的人数是( )
男主人 女主人 儿子 女儿 仆人 外邦客人
拉奥 洛狄斯 巴克 欧尼德 阿夫瑞 劳格斯
40 岁 39 岁 15 岁 12 岁 50 岁 46 岁
A.1 人 B.2 人 C.3 人 D.4 人
16.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根据当时的政治制度,如表四位中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的
是( )
A B C D
性别:男 性别:女 性别:男 性别:男
年龄:30 岁 年龄:25 岁 年龄:55 岁 年龄:12 岁
身份:公民 身份:公民 身份:奴隶 身份:外邦人
A.A B.B C.C D.D
17.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
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
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
剧公演( )
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18.哈蒙德在《希腊史》中提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据统计,公元前 431 年,雅典全
部人口为 40 万,其中自由民为 16.8 万,外邦人为 3.2 万,奴隶为 20 万,而自由民中的妇女也被排除
在民主的殿堂之外。”由此可见,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
A.西方民主之源 B.少数奴隶主的民主
C.多数人的民主 D.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
19.关于雅典的民主政治,柏拉图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
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这段话( )
A.说明人们拒绝通过抽签参与政治 B.高度评价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反映雅典的居民实现了全民参政 D.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20.从公元前 443 年到公元前 429 年,伯里克利每年连选连任雅典最重要的官职﹣﹣首席将军,完全掌握
国家政权。在伯里克利的领导下,雅典的奴隶制经济、民主政治、海上霸权和古典文化臻于极盛。他最
后一次连任雅典最重要的官职﹣﹣首席将军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标尺中的( )
A.A B.B C.C D.D
21.“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
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材料说明亚历山大的征服促使了( )
A.东方专制主义终结 B.希腊文明得以同化
C.东方文明走向民主 D.东西方文化大交汇
22.你一定看过奥黛。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吧,对于古罗马的历史你熟悉吗?下列选项与古罗马的发
展命运相关的是( )
①种姓制度 ②395 年 ③公元前 509 年 ④马拉松战役 ⑤拜占庭
帝国 ⑥凯撒 ⑦屋大维 ⑧布匿战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⑦⑧ C.②③④⑤⑥⑦ D.②③
⑤⑥⑦⑧
23.“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
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罗马人完全依靠法律征服全世界 B.罗马法最终带来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C.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 D.罗马法对后世西方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4.“对希腊化东方的征服致使希腊的思想和习俗引入罗马。尽管罗马煞费苦心地进行抵制,但这些新奇
的东西在改变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上仍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古希腊文化的传播 B.古希腊文化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古罗马
C.古罗马人热衷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D.战争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
25.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②阶段所处的时期是( )
A.罗马帝国 B.罗马共和国
C.西罗马帝国 D.东罗马帝国
26.据统计,1 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庆娱乐日为 66 天; 2 世纪时有 123 天; 4 世纪时增至 175 天。在
节日里,奴隶角斗、斗兽、戏剧等活动皆由国库开支。这段材料可用于探究( )
A.罗马城邦的兴起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罗马帝国的衰亡 D.罗马公历的缘起
27.《十二铜表法》第九章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
判,不得处死刑”,说明《十二铜表法》( )
A.保护平民的合法利益 B.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规定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28.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再是一个地
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
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 )
A.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有利于民族认同 B.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C.罗马万民法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D.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先进优越
29.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
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这段材料说明( )
A.古代希腊文明是近代欧洲文明的源头 B.近代西方文明复原了古希腊文化
C.希腊文化完全涵盖了近代西方文明 D.希腊人创造出的法学体系沿用至今
30.苏格拉底认为,“正义”“虔诚”“节制”“勇敢”和“智慧”都只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名称而
已”。一切德行的本质与智慧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人是有德行的,当且并仅当且他是有知识的”。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 )
A.对注重对人性本身的研究 B.对道德内涵没有清晰的认识
C.具有并宣扬理性主义精神 D.强调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31.“古代人们把不理解的事物视为神意,法律也披上了神的外衣,如《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为太
阳神之意。但罗马的法律很早就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了,如《十二铜表法》就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
根本未称是神意……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罗马法总是致力于满足后者的需要。”罗马法产
生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罗马深受天主教会的影响
C.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 D.早期东西方文明不同特色
32.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下列关于法兰克王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实行限制基督教的政策
B.法兰克王国在 8 世纪前期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C.分裂后形成了德意志、法兰西和英国的雏形
D.国王查理统治时期的版图与罗马帝国相当
33.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对比下列人物,找出二者的共同点( )
①二者都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
②二者都是法兰克王国的国王
③二者都实行封君封臣制
④二者都是日耳曼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4.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是指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
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史事时空表述完整的是( )
A.公元前 6 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B.800 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
C.英国凭借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D.1791 年,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35.正确认识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有利于厘清历史的内在逻辑。下列各项,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的
是( )
A.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法兰克王国取得了罗马教会的支持
B.1789 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C.南方奴隶主发动南北战争——美国废除奴隶制
D.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与英国海军进行海战——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36.中世纪时的西欧,封臣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后,封君一般以小树枝、权杖、一块草皮等作为封土的象
征赐予封臣。这样,封君封臣关系就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而是有了深刻的经济内涵。这
表明( )
A.封君无权管辖自己封臣的封臣 B.封臣对封君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C.土地封赐是封君封臣制的纽带 D.封君封臣制有着严格的等级性
37.英国一位历史学家描述:“最初,领主在某一年偶然不需要一项劳役,就征收一便士或半便士,以代
替一次或一天的劳役。之后,领主逐渐习惯每年征收定额的现金,以取代一定项目的劳役……最后,双
方达成协定,允诺农民支付定额的现金,以取代一切劳役。”材料说明( )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 B.欧洲封建制度已经瓦解
C.西欧庄园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 D.领主与农民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38.如表是 13 世纪的欧洲庄园法庭留下的记录,由此可见庄园法庭( )
佃户应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 6 便士
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 6 便士
佃户在庄园以外的地方磨面粉,被罚 20 先令
A.维护领主的利益 B.限制领主的特权
C.依据习惯法判案 D.开庭地点不固定
3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表述中推论合理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礼 罗马教会在查理曼帝国的地位提高
B 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中世纪世俗王权一直高于教权
C 克洛维保留了罗马大地主土地 克洛维只依靠罗马大地主进行统治
D 封臣要无偿为封君服兵役 服兵役是封臣对封君的唯一义务
A.A B.B C.C D.D
40.“他们有权力决定谁来教学,什么时候上课,使用什么课本。凡是反对这些规则的人,他们有权力驱
逐。”材料中反映出的中世纪大学特点是( )
A.实行分科教学 B.满足世俗需要
C.培养基督教士 D.拥有自治权利
41.如表为 14﹣16 世纪欧洲大学学科。这些学科设置( )
文学、历史、文法、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地理
学、天文学、力学、音乐
A.深受封建制度的影响 B.反映了社会发展要求
C.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D.与基督神学密切相关
42.拜占庭帝国矗立在欧、亚、非三洲的交叉路口,将罗马帝国的文明与荣耀又守卫了一千多年。他保存
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材料强调拜占庭帝国( )
A.属于古罗马文明的一部分 B.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大门
C.突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D.启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43.著名的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
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精神抖擞地重新出现”。据此对罗马法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它包含《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民法大全》
B.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C.罗马法所维护的政治制度成为后世确立政体的典范
D.罗马法与雅典民主制一样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有参政机会
44.如图是某同学学完世界古代史之后制作的有关欧洲国家演变的思维导图,下列选项序号对应的国家或
王朝正确的是( )
A.①拜占庭帝国②波斯帝国③英格兰 B.①拜占庭帝国②查理曼帝国③德意志
C.①亚历山大帝国②阿拉伯帝国③荷兰 D.①阿拉伯帝国②德意志帝国③俄罗斯帝国
45.公元 668 年,日本政府将“大化改新”以来天皇诏令编撰成正规法令《近江令》,此后几十年又陆续
编成《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至此,日本建成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这些举动
表明“大化改新”( )
A.注重学习法家思想 B.朝令夕改成效不彰
C.效仿宋朝进行改革 D.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46.如图的年代尺反映了某一国家的发展状况,这个国家是( )
A.罗马 B.希腊
C.日本 D.阿拉伯帝国
47.7 世纪前,日本列岛主要使用实物商品作为交换媒介。大化革新时唐朝的铜钱大量流入日本,一定程度
上刺激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7 世纪下半叶,日本出现了以唐朝开元通宝为模板而仿铸的本土金属铸
币——富本铜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币制体系。据此可知( )
A.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重点 B.幕府在经济领域加强集权
C.唐文化促进日本社会发展 D.唐钱加速锁国政策的破产
48.无海涛在《日本改变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
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日本( )
A.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孝德天皇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
C.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出现幕府将军掌握实权的局面
49.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
A.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B.孝德天皇在位时进行了大化改新
C.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D.汉谟拉比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
50.2022 年 11 月 20 日晚,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吉祥物“拉伊卜(La'eeb.)”在开幕式上亮相,引起网友
和球迷们的关注。“拉伊卜”来自阿拉伯语,意为“超级天才球员”,而类似一张白布的身体则源自传
统阿拉伯男性头饰造型。以下关于阿拉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穆罕默德统治时期,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B.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C.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
D.阿拉伯人的《天方夜谭》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