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易错选择题专练50题)专题06 世界现代史(PDF版 含解析)备战2025年中考历史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消灭易错选择题专练50题)专题06 世界现代史(PDF版 含解析)备战2025年中考历史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专题 06 世界现代史
消灭易错专练 50 题·选择题
涉及考点
易错点 01 两次世界大战
易错点 02 社会主义运动
易错点 03 亚非拉民族运动的发展
易错点 04 国际格局的演变
易错点 05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德国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以下
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科技的进步加剧战场的残酷性 B.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
C.交战双方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 D.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2.以下为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由此表可知( )
(单位:千万英镑)
德国 奥匈帝国 英国 俄国
1890 年 2.88 1.28 3.14 2.9
1914 年 11.08 3.66 7.68 8.82
A.英国与德国矛盾的激化 B.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C.欧洲大国积极扩军备战 D.德国已经成为欧洲霸主
3.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 1790﹣1914 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
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 12 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 30 倍。以上材料说明一战( )
A.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B.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D.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4.下列小说在英国和德国出版后广泛传播。这些虚构作品扎堆出现有现实背景,就是( )
1904 年《沙岸之谜》:一位英国水手挫败了德国人利用驳船入侵英国的预谋。
1906 年《1910 入侵英伦》:德国将驳船改装为舰队,成功侵入英国。
1906 年《海星》:英国特工潜入德国,对德国的新战舰实行先发制人。
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B.德国崛起后英德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广泛兴起 D.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互对立
5.75 年前的 2 月 4 日,雅尔塔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奠定了二战后的新格局,但也有人说这次会议在三巨头
操纵下,“名义上中国是反法西斯的盟国,四强之一,此时却变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能支持该观
点的内容是( )
A.打败德国后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B.决定成立联合国
C.苏联承诺对日作战 D.承认外蒙古独立
6.观察如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二战规模不断扩大 B.二战进程出现转折
C.德国陷入了两面夹击 D.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7.当亚洲和欧洲燃起战火时,美国部分民众却是非常乐观的,他们调侃苏联为“斯大林瘙痒症”,认为德
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是“法西斯流感”,将德国在欧洲的攻势看作“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
并认为这些“病毒”不会传染到美国,打破美国人迷梦的是( )
A.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B.日军偷袭珍珠港
C.德国“闪电战”占领波兰 D.《联合国家宣言》
8.如图是一同学制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思维导图,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9.英国首相丘吉尔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六册(见表)。其中《胜利与悲剧》一册中回顾的
主要史事有( )
《风云紧急》(1919﹣1940 年)
《最光辉的时刻》(1940 年)
《伟大的同盟》(1941 年)
《命运的关键》(1942﹣1943 年)
《紧缩包围圈》(1943﹣1944 年)
《胜利与悲剧》(1944﹣1945 年)
A.九一八事变 B.德军闪击波兰
C.《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D.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10.如图是发表于 1935 年的一幅政治漫画。漫画中象征“国联”的女子,试图以一臂之力将“战争”怪兽
关在笼子里。该漫画旨在( )
A.表达对国际局势恶化的担忧 B.呼吁建立国际政治的新秩序
C.谴责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人民 D.揭露德国法西斯残酷迫害犹太人
11.1917 年后,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
的古巴,烟草工人组成了“苏维埃”。这表明十月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B.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人民的结盟与斗争 D.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
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B.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C.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13.由如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从暴力走向和平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人治走向法治
14.1917 年 2 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统治俄国 300 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了。但是,新成立的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反对,一意孤行地继续战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二月革命的成功激化了社会矛盾 B.一战加速了十月革命的到来
C.资产阶级即将领导十月革命 D.十月革命的斗争对象是沙皇的专制统治
15.1918~1921 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
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16.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
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17.有学者认为,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建立的是“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
式”。这一论断的依据是,该政策( )
A.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B.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C.恢复了商品和货币关系 D.保障了国内战争胜利
18.观察苏联进口机器比重表,其表明( )
时期 1926﹣1927 年 1932 年 1937 年
比重 超过 33% 13% 0.9%
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 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
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19.1929 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 原则是党的绝对领
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这一模式( )
A.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20.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 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是( )
A.A B.B C.C D.D
21.如图展示了 1928 年到 1933 年苏联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不同播种方式所占比例情况。由此判断,导致“拖
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方式所占比例快速增长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苏联模式的确立
22.如表反映了苏联 1966﹣1985 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党内斗争 D.苏联解体
23.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产生差异。如果将甘地领导的印
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置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说法正
确的是( )
A.甘地的“消极反抗”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甘地的思想客观上不利于印度近代化
C.“非暴力不合作”因其空想性而难以付诸实践
D.这一运动推动了亚洲民族觉醒的出现
24.如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事件。这些事件( )
地区 事件
亚洲 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洲 埃及华夫脱运动
拉丁美洲 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
A.实现了世界和平发展 B.冲击了殖民主义力量
C.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D.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25.如图事件与其领导人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①—a②—c③—b B.①—b②—c③—a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26.如图为 1990 年纳米比亚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邮票画面以纳米比亚地图为背景,中间是挣脱镣铐的双
手在放飞和平鸽。该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 )
A.体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精神 B.表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
C.标志所有非洲国家摆脱殖民主义枷锁 D.推动纳米比亚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27.表格归纳同类事物是有效学习的方法之一。如表所列事件可以归纳的主题是( )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0 年 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
1990 年 纳米比亚独立
1999 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8.1964 年,周恩来访问非洲时表示,他欣喜看到“几个世纪以来受尽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压迫和奴役的
非洲人民已经觉醒起来,站起来了,他们决心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世界上任何力量都阻挡
不了的”。与“站起来了”相关的是( )
A.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出现高涨 B.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C.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曲折 D.世界发达国家积极援助非洲
29.漫画可以形象艺术地反映历史。如图所示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 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
俄文 3AEM 意为“财政贷款”漫画作者意在讽刺( )
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西欧各国的手段
C.西欧各国重新陷入战争状态 D.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峙
30.如图取材于 1949 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31.1947 年,美国认为经济繁荣的国家不太可能投向共产主义阵营,同时还有能力购买美国的商品,推动
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美国( )
A.推行以工代赈政策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D.建立北约军事集团
32.如图所示漫画钱袋上的字母为“北约”,马鞭上的符号为“$”。其寓意是( )
A.美苏冷战已经拉开序幕 B.美国控制北约对抗苏联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D.北约集团力量日益强大
33.如图所示目录选自《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目录中的________应填入( )
第五节 柏林危机:________
不断加剧的德国分裂状态
封锁柏林与“空中走廊”
危机的解决与两德分立
A.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B.美苏冷战的开始
C.全面冷战对峙局面 D.北约与华约对峙
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较大发
展。到现在,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占政府总开支的一半以上,惠及广大基层民众。这说明社会福
利制度的建立( )
A.保障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B.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C.遏制了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D.调动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3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二战尚未结束,英国
组织专门委员会形成《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报告,提出政府统一管理社会保障的原则,以此消灭贫
困、无知和懒散等社会病害。这些措施( )
A.确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B.激化了美苏间意识形态斗争
C.普遍提高了人民社会地位 D.探索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
36.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
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 )
A.市场经济体制 B.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保障制度 D.选举制度
37.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知识卡片,据此判断其主题是( )
“别了,雅尔塔”﹣﹣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鼎足之势话西方﹣﹣美国、欧盟、日本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普京出手不凡的举措
风云际会看东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A.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8.一位老兵说:“列宁说过,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美国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它未经联合国授权,轰炸
南联盟,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近年来又肆意轰炸叙利亚,挑起俄乌冲突,加剧全球各地紧张局势,唯
恐天下不乱。”上述观点认为( )
A.美国疯狂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B.美国积极推动北约向世界各地扩张
C.美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不惜发动战争 D.美国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
39.2023 年 3 月以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表示,欧洲需要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也需要战略自主权,而法
国将主导这一理论成为现实,并成为“第三个超级大国”。据此判断,马克龙主张( )
A.欧洲各国联合起来推翻美国霸权 B.顺应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欧洲尽快组建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D.法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40.如图《环球时报》英文版制作的有关当前俄乌局势的最新漫画。针对“山姆大叔”的叫嚷,中国外交
部发言人强调:美国应该扪心自问谁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对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
A.美苏冷战加剧了俄乌紧张局势 B.俄乌冲突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C.北约东扩破坏世界多极化格局 D.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41.当今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如图漫画形象地说明哪一因素影响了世界和平( )
A.恐怖主义 B.霸权主义 C.民族矛盾 D.宗教矛盾
42.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
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 1973 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这说明( )
A.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现 B.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C.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D.美国经济已落后于欧洲
43.通过解读历史上的漫画可以找到留存在那些夸张画面中的历史信息,如图漫画( )
A.揭露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 B.彰显国联处理国际争端的作用
C.暗示了战后世界和平前景黯淡 D.凸显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
44.如图是英国漫画家创作的题为《如果我们让它四蹄着地的话,或许它就会快跑起来》的漫画。画中德
国被画作一匹羸弱的老马,它所承担的货物是永无尽头的赔款,英、法两国被画作贪得无厌的马夫。作
者意在表达( )
A.英法的赔款要求过分削弱了德国 B.英法没有在巴黎和会上获益
C.《凡尔赛条约》中战胜国分赃不均 D.德国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元凶
4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有( )
①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
②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③会议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也埋下了新的矛盾
④两会均损害了中国的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
46.如图地图呈现的国家格局,反映的具体时空是( )
A.拿破仑时代的欧洲 B.一战前的欧洲
C.一战后的欧洲 D.冷战结束后的欧洲
47.位于中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在 1886 年被德国实际控制,20 世纪初却被国际联盟以“委任统治”的形式
交由日本托管。日本获得托管权的国际因素是( )
A.日本的实力远超世界各国 B.德国支持日本获得托管权
C.战胜国重构世界秩序需要 D.国际联盟完全被日本控制
48.“……法国对巴黎和会没有完全实现其肢解德国、奴役德国的计划不满,为了巩固它在欧洲大陆上的
霸权地位,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继续推行‘均势政策’,在经济上、政治上
支持德国,希望以此来削弱法国……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同日本、英国展开了新的争夺。”上述这
段文字说明( )
A.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B.对德国的严厉处罚导致其复仇
C.美国同英法争夺世界霸权 D.日本开始争夺太平洋地区霸主
49.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写道:“一九二二年……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
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以下对这个“公约”解读正确的是( )
A.该公约是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
B.为美国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提供了便利
C.该公约是在英国的主导下签订的
D.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50.如图可以帮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巴黎和会召开的真实目的,那就是( )
A.复苏德国经济 B.分赃与反苏
C.建立国际联盟 D.挑起美苏冷战专题 06 世界现代史
消灭易错专练 50 题·选择题
涉及考点
易错点 01 两次世界大战
易错点 02 社会主义运动
易错点 03 亚非拉民族运动的发展
易错点 04 国际格局的演变
易错点 05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德国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以下
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科技的进步加剧战场的残酷性 B.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
C.交战双方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 D.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
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
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世界局势
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德国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三国同
盟和三国协约的扩军备战。A 项科技的进步加剧战场的残酷性不能体现战争的责任者,不符合题意;B
项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最能佐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C 项交战双方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不能体现
战争的责任者,不符合题意;D 项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是战争的后果,战争的后果不能体现战争的
责任者,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熟练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2.以下为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由此表可知( )
(单位:千万英镑)
德国 奥匈帝国 英国 俄国
1890 年 2.88 1.28 3.14 2.9
1914 年 11.08 3.66 7.68 8.82
A.英国与德国矛盾的激化 B.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C.欧洲大国积极扩军备战 D.德国已经成为欧洲霸主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各国的国防预算数据变化
情况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根据题干表格“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可知,从 1890—1914 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国防预算
呈现急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
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各国之间为了
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竞相扩充军备,增强军事实力,故 C 项符合题意。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 1790﹣1914 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
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 12 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 30 倍。以上材料说明一战( )
A.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B.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D.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 1790﹣1914 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
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 12 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 30 倍。”可知,一战带来巨大
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C 项正确;A 项是一战的性质而不是影响,排除 A
项;B 项是一战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 B 项;D 项是一战战后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一战的影响的相
关史实。
4.下列小说在英国和德国出版后广泛传播。这些虚构作品扎堆出现有现实背景,就是( )
1904 年《沙岸之谜》:一位英国水手挫败了德国人利用驳船入侵英国的预谋。
1906 年《1910 入侵英伦》:德国将驳船改装为舰队,成功侵入英国。
1906 年《海星》:英国特工潜入德国,对德国的新战舰实行先发制人。
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B.德国崛起后英德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广泛兴起 D.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互对立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崛起后英德矛盾的激化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20 世纪初,一跃而位居欧
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同英国一样,德国发展工业也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市场,但是它
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只有英国的 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只能向英、法等国家
“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英、法的冲突不断加剧。提高小说体现了德国崛起后英国与德国矛盾激
化,B 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国
家间的矛盾,与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无关,排除 C 项;材料只体现了英德矛盾,没有体现三国同盟与三
国协约相互对立,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德国崛起后
英德矛盾的激化的相关史实。
5.75 年前的 2 月 4 日,雅尔塔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奠定了二战后的新格局,但也有人说这次会议在三巨头
操纵下,“名义上中国是反法西斯的盟国,四强之一,此时却变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能支持该观
点的内容是( )
A.打败德国后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B.决定成立联合国
C.苏联承诺对日作战 D.承认外蒙古独立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尔塔会议的内容的相关史实。掌握雅尔塔会议对中国的损害。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苏联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进行了磋商,苏联
提出了包括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
联的条件,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据“名义上中国是反法西斯的盟国,四强之一,此时却变成人
为刀俎、我为鱼肉”,能支持该观点的内容是承认外蒙古独立。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雅尔塔会议的内
容的相关史实。
6.观察如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二战规模不断扩大 B.二战进程出现转折
C.德国陷入了两面夹击 D.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诺曼底登陆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44 年 6 月,美、英联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
的夹击之中。据题干战役图解“法国诺曼底、英国、美英联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诺
曼底登陆,C 项正确;“二战规模不断扩大”的事件有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场的开辟、日本偷袭珍珠
港事件等,排除 A 项;二战进程出现转折的事件有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排除 B 项;1945
年 5 月 2 日,苏、美、英盟军攻克柏林;5 月 8 日,德国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正式签字,宣布向盟国无条
件投降,排除 D 项。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诺曼底登陆的相关
史实。
7.当亚洲和欧洲燃起战火时,美国部分民众却是非常乐观的,他们调侃苏联为“斯大林瘙痒症”,认为德
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是“法西斯流感”,将德国在欧洲的攻势看作“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
并认为这些“病毒”不会传染到美国,打破美国人迷梦的是( )
A.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B.日军偷袭珍珠港
C.德国“闪电战”占领波兰 D.《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相关史实。“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美国”“日本”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材料“……美国部分民众……认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是‘法西斯流感’……并认为这些
‘病毒’不会传染到美国……”及所学可知,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
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打破了美国人的迷梦,B 项正确;苏联莫斯科保卫战属于苏德战
场,排除 A 项;1939 年 9 月,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属于欧洲战场,排除 C 项;1942 年 1
月,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
联盟正式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日军偷袭珍珠港
的相关史实。
8.如图是一同学制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思维导图,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思维导图及所学知识可知,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以“闪电
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 年 12 月 7 日,
日本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日本还向东南亚等
地区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①③⑤描述正确,A 项正确;莫斯科战役使二
战规模进一步扩大;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②④表述错误,排除包含②或④的
BC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
相关史实。
9.英国首相丘吉尔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六册(见表)。其中《胜利与悲剧》一册中回顾的
主要史事有( )
《风云紧急》(1919﹣1940 年)
《最光辉的时刻》(1940 年)
《伟大的同盟》(1941 年)
《命运的关键》(1942﹣1943 年)
《紧缩包围圈》(1943﹣1944 年)
《胜利与悲剧》(1944﹣1945 年)
A.九一八事变 B.德军闪击波兰
C.《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D.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的相关史实,“1944﹣1945 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44 年 6 月 6 日,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
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
西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灭亡。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是《胜利与悲剧》(1944﹣1945 年)一册中
回顾的主要史事,D 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1931 年,排除 A 项;德军闪击波兰是在 1939 年,排除
B 项;《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是在 1942 年,排除 C 项。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英盟军诺曼底
登陆的相关史实。
10.如图是发表于 1935 年的一幅政治漫画。漫画中象征“国联”的女子,试图以一臂之力将“战争”怪兽
关在笼子里。该漫画旨在( )
A.表达对国际局势恶化的担忧 B.呼吁建立国际政治的新秩序
C.谴责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人民 D.揭露德国法西斯残酷迫害犹太人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国际联盟,要求学生结合国际联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中的“柔弱女子”象征着国联,试图阻挡笼子中的“强壮怪兽”(战争),说明的是国联
无法阻挡战争的爆发,表达作者对国际局势的担忧,A 项正确。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国际联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1917 年后,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
的古巴,烟草工人组成了“苏维埃”。这表明十月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B.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人民的结盟与斗争 D.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的影响的相关史实。1917 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
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注意从不同角度把握十月革命的意义。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
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据
“1917 年后,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
的古巴,烟草工人组成了‘苏维埃’。”可知,这表明十月革命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选项 B
符合题意。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十月革命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2.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
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B.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C.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17 年,列宁亲自领导起义。起义者迅速占领彼得格勒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
银行等站略要点,攻克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建立了苏
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
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了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
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 20 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
由空想到科学。选项 D 符合题意。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
实。
13.由如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从暴力走向和平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人治走向法治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
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1871 年建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
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
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A 项正确;十月革命是暴力
革命,排除 B 项;《权利法案》的颁布是人类社会开始由专制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的标志,排除
C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月革命胜利的意
义。
14.1917 年 2 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统治俄国 300 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了。但是,新成立的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反对,一意孤行地继续战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二月革命的成功激化了社会矛盾 B.一战加速了十月革命的到来
C.资产阶级即将领导十月革命 D.十月革命的斗争对象是沙皇的专制统治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二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但是俄国
并没有退出一战,一战的持续引发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故“一战加速了十月
革命的到来”对题干材料理解正确,B 项正确;激化社会矛盾的并不是二月革命,而是一战,排除 A 项;
十月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排除 C 项;十月革命的斗争对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二月革命、俄国十
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15.1918~1921 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
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的经济政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
掌握。
【解答】A.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无产
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 项正确;B.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C.阶级基础并
没有变化,排除 C 项;D.材料不能说明有待突破,排除 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16.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
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不同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内容。
【解答】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的过渡,结果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政治危机,是“追随理想的实验”。1921 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它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符合国情,是“面对现实的实
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不符合生产力的水平,是“回归理想的实
验”。故选 B。
【点评】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
17.有学者认为,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建立的是“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
式”。这一论断的依据是,该政策( )
A.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B.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C.恢复了商品和货币关系 D.保障了国内战争胜利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的相关史实。
【解答】1921 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 1925 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
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
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学者认为,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建立的是“二元的行
政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这一论断的依据是,该政策恢复了商品和货币关系,
选项 C 符合题意。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选项 A 说法错误,排除;1922 年
苏俄改名为苏联,选项 B 说法错误,排除;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时国内战争已经胜利,选项 D 说法错误,
排除。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苏俄的新经济政
策的相关史实。
18.观察苏联进口机器比重表,其表明( )
时期 1926﹣1927 年 1932 年 1937 年
比重 超过 33% 13% 0.9%
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 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
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 A。新经济政策实施于 1921 年至 1928 年,
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排除 B。材料无法得出西方国家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排除 C。据材料可
知,1926 年至 1937 年苏联进口机器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联逐渐完成了
本国的工业化进程,设备制造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从而对外国的机器设备依赖度降低,故 D 正确。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相
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1929 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 原则是党的绝对领
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这一模式( )
A.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1929 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
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
【解答】“1929 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
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指的是斯大林模式,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
现工业化,故 D 正确;ABC 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 D。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
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20.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 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本题以题干年代尺为依托,考查 20 世纪界格局的演变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年代标尺主题为“20 世纪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与演变的选项是
C.1949 年,以美国为首的 12 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是美
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 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 8 月建立华沙
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
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
变动。
21.如图展示了 1928 年到 1933 年苏联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不同播种方式所占比例情况。由此判断,导致“拖
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方式所占比例快速增长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苏联模式的确立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开展的相关史实。“1928 年到 1933 年”“苏联”“农业”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28 年至 1932 年,苏联农业播种方式中,手播方式在下降,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的播种方式占比上升,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式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这说明农业集体化的开展是导
致“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方式所占比例快速增长的最直接的原因,C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 1924 年
斯大林执政后逐渐被取消,排除 A 项;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导致“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播种方式所占比例快速增长的原因,但不是最直接的原因,排除 B 项;苏联模式的确立是在 1936 年,
排除 D 项。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苏联农业集
体化的开展的相关史实。
22.如表反映了苏联 1966﹣1985 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党内斗争 D.苏联解体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 1966﹣1985 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苏联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
【解答】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苏联 1966—1985 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日益暴露,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
展的障碍,故选项 A 符合题意;选项 BCD 不合题意,排除。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苏联 1966﹣1985 年社会总产
值年均增长速度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23.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产生差异。如果将甘地领导的印
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置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说法正
确的是( )
A.甘地的“消极反抗”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甘地的思想客观上不利于印度近代化
C.“非暴力不合作”因其空想性而难以付诸实践
D.这一运动推动了亚洲民族觉醒的出现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
响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增强了印
度的民族自尊心,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A 项正确;甘地谋求印度独立有利于印度近代化,排除 B 项;
“非暴力不合作”因其空想性而难以付诸实践说法错误,排除 C 项;亚洲民族觉醒的出现是在非暴力不
合作运动之前,排除 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的相关史实。
24.如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事件。这些事件( )
地区 事件
亚洲 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洲 埃及华夫脱运动
拉丁美洲 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
A.实现了世界和平发展 B.冲击了殖民主义力量
C.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D.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的相关
史实,重点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相关史实。
【解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
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埃及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
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
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运动事件冲击了殖民主义力量。根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
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事件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
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都冲击了殖民主义力量,B 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现尚未
崩溃,尚未实行世界和平发展,排除 A 项;社会主义阵营壮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 C 项;第二
次世界大战彻底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相关史实。
25.如图事件与其领导人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①—a②—c③—b B.①—b②—c③—a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美国的独裁统治、扎
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甘地、卡斯特罗和扎格鲁尔的活动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1919 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1000 多万印度人丧生,印度人民
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①与 b 对应;古巴
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 1959 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②
与 c 对应;1918 年,扎格鲁尔开始领导埃及争取独立的运动,1922 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
独立,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③与 a 对应。因此 B 项事件与其领导
人连接正确正确,符合题意;ACD 项事件与其领导人连接不正确,排除。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甘地领导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美国的独裁统治、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的相关史
实。
26.如图为 1990 年纳米比亚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邮票画面以纳米比亚地图为背景,中间是挣脱镣铐的双
手在放飞和平鸽。该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 )
A.体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精神 B.表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
C.标志所有非洲国家摆脱殖民主义枷锁 D.推动纳米比亚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纳米比亚独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邮票画面以纳米比亚地图为背景,中间是挣脱镣铐的双手在放飞和平鸽”及所学知识可知,
该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C 项正确;
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在题干图文中未有体现,排除 A 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是在 20 世纪六七
十年代,排除 B 项;纳米比亚独立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 D 项。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纳米比亚独
立的相关史实。
27.表格归纳同类事物是有效学习的方法之一。如表所列事件可以归纳的主题是( )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0 年 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
1990 年 纳米比亚独立
1999 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
“巴拿马收回河区全部主权”的主旨,结合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表现分析。
【解答】依据表格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纳米比亚独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独立与发展,故 A 项正确;
表格信息涉及的是亚非拉地区的独立与发展,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表格信息涉及的是亚非拉地区的
独立与发展,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无关,故 C 项错误;表格信息涉及的是亚非拉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未涉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故 D 项错误。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
力。
28.1964 年,周恩来访问非洲时表示,他欣喜看到“几个世纪以来受尽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压迫和奴役的
非洲人民已经觉醒起来,站起来了,他们决心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世界上任何力量都阻挡
不了的”。与“站起来了”相关的是( )
A.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出现高涨 B.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C.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曲折 D.世界发达国家积极援助非洲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出现高涨的相关史实,“1964 年”“非洲”“几个世纪以来受
尽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压迫和奴役的非洲人民已经觉醒起来,站起来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二战以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出现高涨,纷纷争得民族独立,这些国家站起来
了。A 项正确;题干材料是说非洲独立运动,“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B
项;“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是说非洲独立运动,“世界发达国家
积极援助非洲”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相
关史实。
29.漫画可以形象艺术地反映历史。如图所示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 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
俄文 3AEM 意为“财政贷款”漫画作者意在讽刺( )
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西欧各国的手段
C.西欧各国重新陷入战争状态 D.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峙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冷战政策。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含义及表现,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解答】漫画的题目是“美国最新式战车”,说明这是在说美国的一种斗争方式。俄文“3AEM”意为
“财政贷款”说明这一斗争方式采用经济上提供财政贷款的方式。再结合 1947 年这一时间和所学知识可
知,这是指的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发表这一漫画寓意应该在于揭露马歇尔计划的真实意图,B 符合
题意。其余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推行的冷战政
策及措施的相关史实。
30.如图取材于 1949 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一幅漫画为切入点,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漫画中的信息“欧洲”“自立”“美国纳税人”可知,这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为了加强对
西欧的控制,遏制苏联,美国于 1947 年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故选 C。
【点评】注意对漫画的解读,识记冷战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冷战的具体表现。
31.1947 年,美国认为经济繁荣的国家不太可能投向共产主义阵营,同时还有能力购买美国的商品,推动
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美国( )
A.推行以工代赈政策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D.建立北约军事集团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冷战政策,掌握马歇尔计划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中的信息“1947”“美国认为经济繁荣的国家不太可能投向共产主义阵营”可知,美国
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也有力的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故选 B。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32.如图所示漫画钱袋上的字母为“北约”,马鞭上的符号为“$”。其寓意是( )
A.美苏冷战已经拉开序幕 B.美国控制北约对抗苏联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D.北约集团力量日益强大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冷战政策,知道漫画意在讽刺美国通过控制北约军事集团与苏联对抗。
【解答】题干漫画意在讽刺美国通过控制北约军事集团与苏联对抗。1949 年,美、英、法等 12 个国家
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
时的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做出集体反应;
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3.如图所示目录选自《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目录中的________应填入( )
第五节 柏林危机:________
不断加剧的德国分裂状态
封锁柏林与“空中走廊”
危机的解决与两德分立
A.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B.美苏冷战的开始
C.全面冷战对峙局面 D.北约与华约对峙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 9 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
国”或“西德”。10 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
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据题干材料信息“不断加剧的德国分裂状态、封锁柏林与‘空中走廊’、
危机的解决与两德分立”可知,这反映的是冷战时期两德分立的史实,故目录中应填欧洲冷战对峙局面
基本形成,A 项正确;美苏冷战的开始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排除 B 项;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华
约的成立,排除 C 项;北约和华约两大组织对峙,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排除 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欧洲冷战对
峙局面基本形成的相关史实。
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较大发
展。到现在,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占政府总开支的一半以上,惠及广大基层民众。这说明社会福
利制度的建立( )
A.保障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B.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C.遏制了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D.调动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的相关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
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解答】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
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据
“现在,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占政府总开支的一半以上,惠及广大基层民众。”可知,这说明社
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选项 B 符合题意。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福利制度的
建立的相关史实。
3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二战尚未结束,英国
组织专门委员会形成《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报告,提出政府统一管理社会保障的原则,以此消灭贫
困、无知和懒散等社会病害。这些措施( )
A.确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B.激化了美苏间意识形态斗争
C.普遍提高了人民社会地位 D.探索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索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二战尚未结束,英国组织专门
委员会形成《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报告,提出政府统一管理社会保障的原则,以此消灭贫困、无知
和懒散等社会病害。”可知,这些措施体现的是英美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探索了战后欧美经
济调控道路,D 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是在二战后,排除 A 项;材料与美苏间意识形态的斗
争无关,排除 B 项;“普遍提高了人民社会地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探索战后欧美经济调控
道路的相关史实。
36.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
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 )
A.市场经济体制 B.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保障制度 D.选举制度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具体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消极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李光耀说:“一日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着辱感,大家把原本
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热’,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他批评的是过度的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会矛盾,也
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
的工作积极性。ABD 项排除。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消极影响,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背景,发展的过程,评价。
37.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知识卡片,据此判断其主题是( )
“别了,雅尔塔”﹣﹣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鼎足之势话西方﹣﹣美国、欧盟、日本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普京出手不凡的举措
风云际会看东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A.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表现。20 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了,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答】1991 年,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垄断国际政治的局面被
打破,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几个重要的力量中心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发展
中国家也不断崛起也成为了一支重要的力量,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暂
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仔细观察知识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其主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相关知识。
38.一位老兵说:“列宁说过,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美国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它未经联合国授权,轰炸
南联盟,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近年来又肆意轰炸叙利亚,挑起俄乌冲突,加剧全球各地紧张局势,唯
恐天下不乱。”上述观点认为( )
A.美国疯狂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B.美国积极推动北约向世界各地扩张
C.美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不惜发动战争 D.美国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疯狂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未经联合国授权,轰炸南联盟,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近年来又肆意轰炸叙利亚,挑起俄
乌冲突,加剧全球各地紧张局势,唯恐天下不乱”可知,上述观点认为美国疯狂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
义,并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A
项正确;题干未体现“美国积极推动北约向世界各地扩张”,排除 B 项;题干体现了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称霸世界,而不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排除 C 项;题干体现了美国推
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称霸世界,不是推动世界多极化,而是构建单边主义,排
除 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疯狂推行强权政治、
霸权主义的相关史实。
39.2023 年 3 月以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表示,欧洲需要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也需要战略自主权,而法
国将主导这一理论成为现实,并成为“第三个超级大国”。据此判断,马克龙主张( )
A.欧洲各国联合起来推翻美国霸权 B.顺应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欧洲尽快组建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D.法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欧洲各国联合起来推翻美国霸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A。据材料“欧洲需要加强与美国
的合作,也需要战略自主权,而法国将主导这一理论成为现实,并成为‘第三个超级大国’。”可知,
法国旨在成为“第三个超级大国”,体现出法国的政治目标符合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故 B
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欧洲尽快组建为一个统一国家的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 C。 “法国成为世界上唯
一的超级大国”与史实不符,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排除 D。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世界多
极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0.如图《环球时报》英文版制作的有关当前俄乌局势的最新漫画。针对“山姆大叔”的叫嚷,中国外交
部发言人强调:美国应该扪心自问谁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对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
A.美苏冷战加剧了俄乌紧张局势 B.俄乌冲突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C.北约东扩破坏世界多极化格局 D.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观察题干《环球时报》英文版制作的俄乌局势漫画可知,面对俄乌局势,美国在火上浇油,“山
姆大叔”的叫嚷说明了美国的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在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D 项正确;1991 年底苏
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结束,排除 A 项;漫画内容不涉及俄乌的民族矛盾,排除 B 项;漫画内容不
涉及北约东扩,排除 C 项。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冷战思维威胁世界
和平与安全的相关史实。
41.当今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如图漫画形象地说明哪一因素影响了世界和平( )
A.恐怖主义 B.霸权主义 C.民族矛盾 D.宗教矛盾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霸权主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
但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因素还存在,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题干漫画形象的说明了影响了世界和平的
因素之一是霸权主义,选项 B 符合题意。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霸权主义的
相关史实。
42.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
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 1973 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这说明( )
A.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现 B.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C.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D.美国经济已落后于欧洲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要求学生结合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据材料“20 世纪 70 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
势,加之日本、西欧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美国
不得不主动改善和西欧的关系,故 A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日本、西欧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但美国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排除 B 项;据所学可知,
一战后到 1991 年苏联解体前,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故 C 项说法错误,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美国
经济的落后”,D 说法违背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
力。
43.通过解读历史上的漫画可以找到留存在那些夸张画面中的历史信息,如图漫画( )
A.揭露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 B.彰显国联处理国际争端的作用
C.暗示了战后世界和平前景黯淡 D.凸显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和平前景黯淡、国际联盟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通过解读历史上的漫画《超重》可知,这漫画过一个象征性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国际联盟是否
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的深层次怀疑,暗示了战后世界和平前景黯淡。在漫画中,国际联盟的形象被描绘
为一个手持写有“LEAGUE OF NATIONS”字样橄榄枝的人物,而和平鸽则尝试衔起这根橄榄枝却失败
了。这样的设计暗示了和平鸽无法承受如此重大的责任和期望,反映了作者对于国际联盟是否能够有效
履行其维护全球和平使命的不信任。此外,这种不信任也源于国际联盟自成立以来就受到主要西方国家
的操控,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这些国家追求自身利益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国际合作的原则和对
各国公正对待的要求。C 项正确;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野心,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排除 A 项;
题干漫画暗示了国际联盟无法承受如此重大的和平责任和期望,而不是彰显国联处理国际争端的作用,
排除 B 项;题干漫画暗示了国际联盟无法承受如此重大和平的责任和期望,“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
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后世界和
平前景黯淡、国际联盟的相关史实。
44.如图是英国漫画家创作的题为《如果我们让它四蹄着地的话,或许它就会快跑起来》的漫画。画中德
国被画作一匹羸弱的老马,它所承担的货物是永无尽头的赔款,英、法两国被画作贪得无厌的马夫。作
者意在表达( )
A.英法的赔款要求过分削弱了德国 B.英法没有在巴黎和会上获益
C.《凡尔赛条约》中战胜国分赃不均 D.德国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元凶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法的赔款要求过分削弱了德国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观察题干英国漫画家创作的漫画《如果我们让它四蹄着地的话,或许它就会快跑起来》,画中
德国被画作一匹羸弱的老马,它所承担的货物却是永无尽头的赔款,货物之重已经把老马凌空吊起。英、
法两国被画作贪得无厌的马夫,他们异想天开地认为,只要减少一点赔款,让老马四蹄着地,老马就不
但可以拉动货物,而且可以奔跑起来。这幅漫画所反映就是一战后英、法对德国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赔款
要求,削弱了德国。选项 A 符合题意。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英法的赔款
要求过分削弱了德国的相关史实。
4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有( )
①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
②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③会议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也埋下了新的矛盾
④两会均损害了中国的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
【解答】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有,都是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操纵巴黎和会的是英法美,
操纵华盛顿会议的是英美日,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会议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但也埋下了新的矛盾,两会均损害了中国的权益,《凡尔赛和约》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
本,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独立,《九国公约》的签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考核了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巴
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46.如图地图呈现的国家格局,反映的具体时空是( )
A.拿破仑时代的欧洲 B.一战前的欧洲
C.一战后的欧洲 D.冷战结束后的欧洲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材料图片信息“俄国”“奥匈帝国”等和所学可知,一战的时间是 1914—1918 年,战后奥
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苏联建立于 1922 年,是一战后建立的。故图片
是一战前的欧洲,B 项正确;拿破仑时代为 1792—1815 年,当时还没有苏联,排除 A 项;一战后有苏
联,排除 C 项;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通过历史地图综合考查了学生对不同时期欧洲历史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是做题关键,在
平时学习中可使用地图辅助学习。
47.位于中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在 1886 年被德国实际控制,20 世纪初却被国际联盟以“委任统治”的形式
交由日本托管。日本获得托管权的国际因素是( )
A.日本的实力远超世界各国 B.德国支持日本获得托管权
C.战胜国重构世界秩序需要 D.国际联盟完全被日本控制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获得托管权的国际因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战胜国重构世界秩序的相关史
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华盛顿会议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战后国际秩序
得以重建,日本故获取马绍尔群岛的托管权。日本获得托管权的国际因素是战胜国重构世界秩序需要,C
项正确;“日本的实力远超世界各国”表述错误,排除 A 项;一战德国战败,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
英、法、日等国瓜分,排除 B 项;“国际联盟完全被日本控制”表述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获得托管权的国际
因素的相关史实。
48.“……法国对巴黎和会没有完全实现其肢解德国、奴役德国的计划不满,为了巩固它在欧洲大陆上的
霸权地位,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继续推行‘均势政策’,在经济上、政治上
支持德国,希望以此来削弱法国……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同日本、英国展开了新的争夺。”上述这
段文字说明( )
A.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B.对德国的严厉处罚导致其复仇
C.美国同英法争夺世界霸权 D.日本开始争夺太平洋地区霸主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法国对巴黎和会没有完全实现其肢解德国、奴役德国的计划不满,为了巩固它在欧洲
大陆上的霸权地位,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继续推行‘均势政策’,在经济上、
政治上支持德国,希望以此来削弱法国……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同日本、英国展开了新的争夺。”
可知,这反映了一战后法国力图继续削弱德国,而英国则支持德国,希望以此来牵制法国,美国则在远
东和太平洋地区同日本、英国展开了新的争夺,由此可见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战胜国之间又
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帝国主义国家矛盾重重,A 项正确;题干没有凸显对德国的严厉处罚导致其复仇,
而是反映在处置德国的问题上英法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是美国同日本、英国争
夺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没有体现美国同英法争夺世界霸权,排除 C 项;依据题干无法得出此时日
本才开始争夺太平洋地区的霸主,排除 D 项。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凡尔赛体系内部
矛盾重重的相关史实。
49.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写道:“一九二二年……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
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以下对这个“公约”解读正确的是( )
A.该公约是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
B.为美国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提供了便利
C.该公约是在英国的主导下签订的
D.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九国公约》的相关史实,“一九二二年……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
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21 年 11 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 9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主导会议的是美国。1922 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
署的条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
则。但是,公约所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
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九国公约》为美国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提供了便利,
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然而中国仍未摆脱几个
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据“一九二二年……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
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公约”是《九国公约》,B 项正确;《九国公约》是在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排除 A 项;《九国公约》是在美国的主导下签订的,排除 C 项;巴黎和会上中国
外交的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排除 D 项。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九国公约》的相关史
实。
50.如图可以帮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巴黎和会召开的真实目的,那就是( )
A.复苏德国经济 B.分赃与反苏
C.建立国际联盟 D.挑起美苏冷战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的相关内容,准确理解巴黎和会的目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图片反映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严厉制裁德国,英国反对,美国扶持德国,这说明巴黎和会
的真实目的是分赃;在对待苏俄的问题上,美、英、法一致主张对苏俄进行经济封锁与武装干涉,这说
明巴黎和会的真实目的是反苏。故 B 符合题意;复苏德国经济不是巴黎和会召开的真实目的,排除 A;
图片与建立国际联盟无关,排除 C;美苏冷战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排除 D。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和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巴黎和会召开的真实目的是
分赃与反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